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头颈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羚 胡大涛 +1 位作者 夏春华 李红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872-187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头颈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有明确淋巴结病理且治疗前有质量较好的CT平扫及增强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75例,收集201枚淋巴结,... 目的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头颈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有明确淋巴结病理且治疗前有质量较好的CT平扫及增强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75例,收集201枚淋巴结,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的113枚淋巴结归为训练组,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的88枚淋巴结归为测试组。运用Mazda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LASSO法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经过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将平扫CT值、增强动脉期CT值分别与影像组学标签建立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模型,与影像组学标签组和CT征象诊断模型进行对比,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ive,AUC)和校准曲线校准度对诊断效能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在每个CT扫描的颈部淋巴结区域内提取298个三维特征,通过降维,筛选出6~7个最具相关性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标签+平扫CT值诺模图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AUC为(0.955,0.885),影像组学标签+增强CT诺模图值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AUC为(0.982,0.920),均大于只有影像组学标签模型为[AUC(0.940,0.905),P<0.05],平扫CT值+平扫影像组学标签、增强CT值+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标签和CT征象诊断模型的准确率分别是0.920、0.930、0.801和0.716;敏感性分别是0.925、0.925、0.877和0.792;特异性分别为0.916、0.926、0.716和0.632;且具有满意的校准度。结论基于CT的影像组学诺模图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良好,具有简便、安全、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淋巴结 计算机体层成像 影像组学 诺模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老年食管鳞癌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余静仪 鲍扬漪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4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老年食管鳞癌的效果及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96例晚期老年食管鳞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研究组(n=48)。对照组给予顺铂联合氟尿嘧啶化疗方案,... 目的探讨两种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老年食管鳞癌的效果及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96例晚期老年食管鳞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研究组(n=48)。对照组给予顺铂联合氟尿嘧啶化疗方案,研究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缓解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关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可溶性MHCI分子链相关基因A(sMICA)]水平,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临床缓解率为64.58%(31/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67%(20/48)(P<0.05)。两组治疗前CRP、IL-6、IL-8及sMI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老年食管鳞癌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顺铂 老年食管鳞癌 效果 细胞因子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吉奥联合阿帕替尼对晚期复发转移食管癌患者T细胞亚群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鲍健 孙祥 +3 位作者 李红霞 刘柳 汪毅 耿春花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5期2958-2962,共5页
目的:观察晚期复发转移食管癌经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后的疗效及对患者T细胞亚群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病例搜集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病例搜集范围为我院接收的晚期复发转移食管癌患者70例。采用信封抽签法将患者... 目的:观察晚期复发转移食管癌经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后的疗效及对患者T细胞亚群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病例搜集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病例搜集范围为我院接收的晚期复发转移食管癌患者70例。采用信封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为35例。对照组给予替吉奥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两组均连续化疗2个周期。对比两组化疗2个周期后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对比两组化疗前、化疗2个周期后的T细胞亚群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两组中位总生存期(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及生命质量评分,记录两组化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客观缓解率45.71%、疾病控制率68.57%高于对照组的22.86%、42.86%(P<0.05)。两组化疗2个周期后CD3^(+)、CD4^(+)、CD4^(+)/CD8^(+)均较化疗前降低,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较化疗前升高,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化疗2个周期后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较化疗前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mOS、mPFS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化疗结束后3个月QLQ-OES24评分均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复发转移食管癌经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降低更为显著,同时还可减轻免疫抑制,延长mOS、mPFS,且不增加毒副反应,近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吉奥 阿帕替尼 晚期 复发转移食管癌 疗效 T细胞亚群 肿瘤标志物
原文传递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所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被引量:4
4
作者 葛磊 李红霞 +5 位作者 汪毅 王宇 孙峰 高俊峰 刘思涵 许阳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5期644-648,共5页
目的观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中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发生情况,以期提高对irAEs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ICIs(信迪利单抗)治疗的8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 目的观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中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发生情况,以期提高对irAEs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ICIs(信迪利单抗)治疗的8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发生的irAEs,包括不良反应的种类、分级、发生时间、处理措施、预后等。结果80例患者中,32例患者发生irAEs,总体发生率40.0%,不良反应中位发生时间4.857周,其中14例免疫性输注反应,7例免疫性皮炎,5例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异常,5例免疫性胃肠道毒性,1例免疫性肺炎;1、2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9%;31例患者经对症治疗、激素冲击治疗和维持治疗后不良反应完全缓解,1例患者因免疫性肺炎死亡。结论irAEs发生率较高,大部分为1、2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信迪利单抗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免疫治疗 恶性肿瘤 晚期
原文传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检测 被引量:1
5
作者 吕靖怡 李红霞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2年第16期2429-2430,共2页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80例COPD患者(其中急性加重期47例、缓解期33例)作为观察对象,以30例健康体检...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80例COPD患者(其中急性加重期47例、缓解期33例)作为观察对象,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ET-1、TNF-α和ICAM-1水平,并分组比较。结果 COPD患者血清ET-1、TNF-α和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4.896、4.621、4.231,均P<0.05),COPD急性加重期ET-1、TNF-α和ICAM-1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t=3.346、3.525、3.269,均P<0.05)。结论 ET-1、TNF-α和ICAM-1共同参与了COPD的发病机制,在气道炎性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内皮素-1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黏附分子-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