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bA1c联合NT-proBNP检测在急性心力衰竭近期死亡风险中的预测作用
1
作者 郏红静 丁延魁 +1 位作者 高峰 过高峰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7期1359-1362,1367,共5页
目的 探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B型脑钠钛前体生物标志物(NT-proBNP)检测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死亡风险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 目的 探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B型脑钠钛前体生物标志物(NT-proBNP)检测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死亡风险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且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的健康者共计101名为对照组。比较不同人群HbA1c、NT-proBNP表达差异;分析HbA1c、NT-proBNP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死亡风险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并分析影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血清HbA1c、NT-proBNP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A1c、NT-proBNP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587,0.536,P<0.05)。死亡组NYAH分级Ⅳ级占比、HbA1c、NT-proBNP表达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NYAH分级为Ⅳ级、HbA1c及NT-proBNP表达上升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1,P<0.05)。森林图显示,在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中,NT-proBNP是关联强度最大的因素(OR=2.491,95%CI 1.414~4.390)。急性心力衰竭死亡患者实施联合检测(HbA1c与NT-proBNP)的AUC值与单独HbA1c、NT-proBNP检测相比更高(P<0.05)。结论 HbA1c、NT-proBNP表达水平随急性心力衰竭死亡患者的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两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急性心力衰竭死亡患者的死亡风险效能,可指导临床早期及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HBA1C NT-PROBNP 近期死亡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塞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蒋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8期7-8,共2页
讨论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死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20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86例患者当作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各43例,比较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加强心理护理)的干预结局。结果:研... 讨论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死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20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86例患者当作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各43例,比较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加强心理护理)的干预结局。结果: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护理质量与舒适度,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护理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85
3
作者 范婷婷 何非 王晓晨 《安徽医学》 2019年第6期618-621,共4页
目的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确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慢性心力衰竭常规基础治... 目的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确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慢性心力衰竭常规基础治疗上,观察组予沙库巴曲缬沙坦口服,对照组予缬沙坦口服,出院30d后门诊随访时,比较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试验、二次住院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出院治疗30d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入院前均有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6min步行试验较入院时均有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6min步行试验结果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0d内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较缬沙坦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以及改善出院30d后的活动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 慢性心力衰竭 缬沙坦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与心电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陈万林 吴继雄 +2 位作者 姜凡 解翔 程水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46-351,共6页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价值,探讨不同步性与心电活动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应用GEViVid7.0采集40例心衰患者(A组)、40例心衰高危因素患者(B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C组)的左室全容积图像。采用左...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价值,探讨不同步性与心电活动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应用GEViVid7.0采集40例心衰患者(A组)、40例心衰高危因素患者(B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C组)的左室全容积图像。采用左室16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分析后,计算左室16节段、12节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Tmsv)的标准差(SD)和最大差值(Dif):即Tmsvl6-SD、Tmsvl6-Dif、Tmsv12-SD、Tmsv12-Dif;获取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常规体表心电图获取P-R间期、QRS波宽度。结果①A、B两组LVEDV、LVESV、LVEF及收缩不同步性指标与C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A组LVEF与收缩不同步性指标有良好的负相关性,以Tmsvl6-SD%相关性最高,(r=-0.721,P<0.001);Tmsvl6-SD%与QRS宽度呈弱相关(r=0.314,P=0.049),并且有27.5%的患者QRS<120ms,但存在左室机械不同步;③B组Tmsvl6-SD%与LVEF、QRS宽度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真实反映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能客观揭示机械不同步性与心电活动的关系,为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简便、有效、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同步运动 左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衰患者基础左室射血分数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晓晨 胡章乐 +2 位作者 盛建龙 许邦龙 吴继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39-1941,共3页
目的:研究心衰患者基础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CRT治疗心力衰竭54例(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59.93±9.42)岁。根据LVEF将患者分为A组(LVEF≤35%)和B组(LVEF>35%),术后随访症状、... 目的:研究心衰患者基础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CRT治疗心力衰竭54例(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59.93±9.42)岁。根据LVEF将患者分为A组(LVEF≤35%)和B组(LVEF>35%),术后随访症状、超声和心衰恶化引起的主要不良事件,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分级、LVEF变化及CRT反应率。结果:术后两组心功能分级改善程度无差异。术后3个月和12个月A组LVEF增幅显著高于B组[(5.08±2.81)%vs(2.45±1.80)%,P<0.05;(5.38±2.92)%vs(2.39±3.53)%,P<0.05]。A组CRT反应率显著高于B组(66.1%vs 33.9%,P<0.05;81.25%vs47.83%,P<0.05)。术后12个月两组LVED均减小,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无差异。结论 :CRT总体疗效显著,LVEF≤35%心衰患者CRT反应率较高,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功能的关系及对院内死亡风险的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陈环 吴继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9-1011,共3页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H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及对院内死亡风险的临床评估。方法:收集近五年来入院心衰患者1010例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时的基本资料、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根据NYHA心功能Ⅱ、Ⅲ、...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H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及对院内死亡风险的临床评估。方法:收集近五年来入院心衰患者1010例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时的基本资料、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根据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分为3组,比较3组间患者的RDW变化情况;再根据院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及非死亡组,先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死亡危险因素,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死亡优势比(OR)。结果:RDW随着心功能恶化呈逐渐增高的趋势,RDW值分别为Ⅱ级(13.9±1.6)%、Ⅲ级(14.9±1.7)%、Ⅳ级(15.5±1.4)%;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死亡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的回归系数为0.157,OR为1.170(P=0.028,95%CI:1.018~1.345)。结论:RDW基线水平与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有关,随NYHA分级增加而增高,提示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有关;RDW较高水平为心功能Ⅱ、Ⅲ、Ⅳ级的心衰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红细胞分布宽度 心功能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汪兵 吴继雄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686-688,共3页
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竞争性抑制凝血因子Ⅰ与血小板Ⅱb/Ⅲa受体结合,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途径,被认为是目前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 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竞争性抑制凝血因子Ⅰ与血小板Ⅱb/Ⅲa受体结合,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途径,被认为是目前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手术期应用可使患者明显获益,对高危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围手术期应用亦可改善预后。替罗非班在ACS患者PCI术前预治疗尚有争议,对冠脉内给药尚需进一步累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Ⅱb Ⅲa受体拮抗剂 替罗非班 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PCI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消融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艳梅 许邦龙 王晓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968-1971,共4页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HFpEF合并心房颤动...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HFpEF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导管消融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50例。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心脏结构及心功能、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导管消融组随访6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78%vs. 22%,P <0.05)。导管消融组在临床疗效、心脏结构及功能[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和二尖瓣瓣环运动速度之比(E/e′)]、BNP水平方面较药物治疗组均明显改善(P <0.05),导管消融组心衰再住院率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脑卒中发生率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导管消融对HFpEF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较常规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可能减少心衰再住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心功能 心衰再住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上官海娟 官洪山 +1 位作者 许邦龙 王晓晨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8期1536-1538,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2013年3月31日该院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61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心脏超声及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观察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2013年3月31日该院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61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心脏超声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经超声和经导管测得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显著降低(P<0.01),术后即刻室间隔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2)随访期间,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1),室间隔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与术前比较,随访期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左心房内径明显减小(P<0.05),术后1年减少更为显著(P<0.01);(3)住院以及随访期间,30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传导阻滞,1例术后出现持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中出现间隔支—后降支交通支开放,2例术后梗阻复发,术中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能显著降低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改善患者症状,近期疗效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 肥厚 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玮 吴继雄 +1 位作者 王本芳 蔡鑫 《安徽医学》 2013年第4期416-41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与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病史,分...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与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病史,分为2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A组),25例不稳定型冠心病组(B组),25例心肌梗塞组(C组)及20例正常对比组(D组),每组均测量并比较血清中GDF-15、CRP水平,并且采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与GDF-15、CRP的相关性。结果 A组、B组、C组血清GDF-15水平均明显高于D组(P<0.05),B组血清GDF-15、CRP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D组(P<0.05),C组血清GDF-15、CRP水平均明显高于A、B、D组(P<0.05);血清GDF-15、CRP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GDF-15和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斑块越不稳定,病变越重、GDF-15和CRP水平越高,对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发展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生长分化因子15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万林 吴继雄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0年第3期441-444,共4页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是超声成像领域内一项重大的技术性突破。它不仅能够精确、可靠的评价心功能的定性及定量参数,而且对于瓣膜结构、先天性心脏病各种畸形提供新的图像视角。可使临床医师方便、立体、准确、实时的观察心脏的解剖...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是超声成像领域内一项重大的技术性突破。它不仅能够精确、可靠的评价心功能的定性及定量参数,而且对于瓣膜结构、先天性心脏病各种畸形提供新的图像视角。可使临床医师方便、立体、准确、实时的观察心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必定在各类心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三维超声成像原理、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晓云 许邦龙 +1 位作者 吴继雄 李飞 《安徽医学》 2014年第5期602-604,共3页
目的研究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S)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准确性及两者联合应用在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情况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先予静脉泵注腺苷注射液[剂量为0.14mg/(kg·min)]6min,注射3 min时... 目的研究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S)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的准确性及两者联合应用在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情况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先予静脉泵注腺苷注射液[剂量为0.14mg/(kg·min)]6min,注射3 min时静脉注入核素显像剂99mTc-MIBI925MBq,1 h后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若显像异常,次日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所有患者2周内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检查。将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情况。结果 32例患者中,14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其中单支病变7例,二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3例,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12例为阳性,2例阴性;1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未见明显狭窄,其中4例为壁冠状动脉,2例为冠状动脉慢血流,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为14例阴性,4例为阳性。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77.78%,阳性预测值为75%,阴性预测值为87.5%,准确性为81.25%。结论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CAG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联用能充分了解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情况,有利于临床治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心室重建术——左心室室壁瘤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官洪山 上官海娟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5年第4期410-413,共4页
左心室室壁瘤是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既往对室壁瘤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常采用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左心室减容术,但是疗效欠佳。由于介入心脏病学的迅猛发展,经皮心室重建术已经成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现就经皮左心室重建术进行综述。
关键词 室壁瘤 经皮心室重建术 心室隔离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胆红素作用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瑞 吴继雄 《安徽医学》 2011年第10期1793-1795,共3页
冠心病(CHD)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在此病理进程的发生和发展中,过氧化脂质和超氧自由基的病理损伤起主要作用。传统观念认为,胆红素为体内代谢废物,具有强细胞毒性,必... 冠心病(CHD)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在此病理进程的发生和发展中,过氧化脂质和超氧自由基的病理损伤起主要作用。传统观念认为,胆红素为体内代谢废物,具有强细胞毒性,必须排出。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胆红素是机体内清除过氧化脂质和超氧自由基的重要生理抗氧化物质。其正常含量能有效抑制动脉内斑块和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胆红素 生理作用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婷 陆哲远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1865-1868,共4页
目的探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小板聚集率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76例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急诊患者,且所有患者均予以氯吡格雷600 mg以及阿司匹林300... 目的探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小板聚集率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76例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急诊患者,且所有患者均予以氯吡格雷600 mg以及阿司匹林300 mg顿服,后予以行PCI术,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高维持剂量组)38例和对照组(常规剂量组)38例,观察组予以氯吡格雷150 mg·d^(-1)×7 d,后改为75 mg·d^(-1),对照量组予以75 mg·d^(-1)维持治疗,术前及术后7 d分别测1次血小板聚集率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7 d后的血小板聚集率、hs-CRP较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率、hs-CRP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予以高维持剂量的氯吡格雷可更进一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以及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小板聚集率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氧化应激与心房颤动 被引量:3
16
作者 程水进 吴继雄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0年第6期913-916,共4页
许多证据表明心房颤动中存在炎症和氧化应激,炎症和氧化应激可导致心房重构,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提示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一定作用。抗炎和抗氧化治疗可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复发,这为干预心房颤动的发生... 许多证据表明心房颤动中存在炎症和氧化应激,炎症和氧化应激可导致心房重构,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提示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一定作用。抗炎和抗氧化治疗可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复发,这为干预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复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氧化应激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敏 吴继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062-4064,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影响因素。方法: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53例AMI患者分为VT/VF组和无VT...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影响因素。方法: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53例AMI患者分为VT/VF组和无VT/VF组,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发生VT/VF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示,VT/VF组与无VT/VF组在诸多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级别的Killip分级、血钾离子水平异常以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是影响患者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β-受体阻滞剂是保护因素。结论:VT/VF是AMI患者的严重并发症,高级别的Killip分级、血钾水平异常以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是影响患者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而β-受体阻滞剂是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室跨壁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彭晓云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6期1141-1143,共3页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室跨壁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病并经过M型超声心动图确定有左室肥厚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予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加比索洛尔口...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室跨壁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病并经过M型超声心动图确定有左室肥厚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予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加比索洛尔口服治疗,2.5 mg·d-1开始,根据病情每周调整一次服药量,达到最大耐受量10 mg·d-1为止,疗程为8周。通过测量治疗前后心电图V2导联T波峰—末间期(T peak-end interval,Tp-e间期)和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及采用心律失常Lown分级标准评价心室跨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Tp-e间期、QTd及室性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p-e间期和QTd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索洛尔治疗组Tp-e间期和QTd明显缩短,室性心律失常减少。结论比索洛尔可降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心室跨壁离散度,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Tp—e间期 心室跨壁离散度 比索洛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19
作者 上官海娟 官洪山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8期114-116,共3页
目的通过对代谢综合征(MS)合并及不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比较,探讨代谢综合征对不稳定型心绞痛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住院MS合并UA 70例,单纯UA 64例,单纯MS 62例。... 目的通过对代谢综合征(MS)合并及不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比较,探讨代谢综合征对不稳定型心绞痛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住院MS合并UA 70例,单纯UA 64例,单纯MS 62例。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比较以上各组间hs-CRP水平,并对hs-CRP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各组hs-CRP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所有研究对象hs-CRP回归分析显示:log(hs-CRP)与UA(P<0.01)、MS(P<0.01)相关,模型R、R2分别为0.561、0.315。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回归分析显示:log(hs-CRP)与总胆固醇(P<0.05),MS(P<0.01)相关,模型R、R2分别为0.475、0.226。结论代谢综合征可以升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不稳定型心绞痛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有关心房重构、纤维化、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正 王晓晨 +4 位作者 盛建龙 何非 程诚 章超惠 许邦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有关心房重构、纤维化、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方面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60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6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心房重构[包括骨保护素(OPG)、核因子...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有关心房重构、纤维化、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方面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60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6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心房重构[包括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纤维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氧化应激[包括活性氧(ROS)、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及胰岛素抵抗[人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网膜素-1(Omentin-1)]相关指标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Omentin-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AOPP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心房重构及纤维化相关指标、ROS及FGF-2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了解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重构机制有助于房颤的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患者不仅容易出现心肌纤维化现象而且会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及胰岛素抵抗,临床中应加强相关指标的检测,以期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重构 纤维化 氧化应激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