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xO3a对HER-2阳性乳腺癌抗HER-2靶向治疗疗效的预测意义
1
作者 朱迪迪 李晶晶 +1 位作者 魏芬芬 李烦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20-126,共7页
探讨FoxO3a对HER-2阳性乳腺癌抗HER-2靶向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7例标本(包括23例乳腺癌原发灶和24例乳腺癌转移灶)FoxO3a的表达水平,通过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FoxO3a的预测作用。结果 表明,乳腺癌... 探讨FoxO3a对HER-2阳性乳腺癌抗HER-2靶向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7例标本(包括23例乳腺癌原发灶和24例乳腺癌转移灶)FoxO3a的表达水平,通过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FoxO3a的预测作用。结果 表明,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灶FoxO3a表达与患者是否初诊Ⅰ-Ⅲ期(P=0.037)有关,转移灶FoxO3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22)有关。乳腺癌患者FoxO3a低表达的抗HER2靶向治疗PFS明显短于高表达患者(P<0.05),FoxO3a胞核表达的抗HER2靶向治疗PFS明显低于FoxO3a胞质表达(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灶FoxO3a表达是乳腺癌患者抗HER-2靶向治疗PFS的重要预测因子。此外,FoxO3a胞质表达、乳腺癌原发灶FoxO3a低表达可能与曲妥珠耐药有关(P<0.05)。结论 我们的结果表明,FoxO3a对于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靶向治疗的疗效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并且在靶向治疗药物耐药性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O3A 乳腺癌 HER-2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对晚期食管癌疗效及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炳冰 张明军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 比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联合放化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67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 比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联合放化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67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联合组(n=35)和放化疗组(n=32)。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mission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和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中位PFS显著长于放化疗组(12.6个月vs. 6.3个月,χ^(2)=16.288,P<0.001);联合组患者的ORR显著高于放化疗组(54.3%vs. 21.9%,P=0.011);联合组患者的DCR显著高于放化疗组(77.1%vs. 53.1%,P=0.045)。联合组患者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及放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放化疗组(P<0.05);联合组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11例,均为1~2级不良反应。结论 ICI联合放化疗可提高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可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不良反应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头状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 被引量:22
3
作者 高明珠 王进有 +7 位作者 张海梁 王宏恺 叶定伟 张世林 戴波 朱耀 秦晓健 王朝夫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9-303,共5页
背景与目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对少见,目前国内对此类肿瘤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总结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可能影响此类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回顾分析6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背景与目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相对少见,目前国内对此类肿瘤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总结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可能影响此类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回顾分析6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生存分析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计算,并用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比较,进一步对有意义的因素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占同期肾癌的6.04%,中位年龄为55岁(22~78岁),54.7%的患者为无症状性肾癌。Ⅰ型肿瘤22例(34.4%),Ⅱ型肿瘤42例(65.6%),组织学亚型与肿瘤的TNM分期、Fuhrman分级和手术方式显著相关。中位随访时间为46.0个月(19~133个月),共14例(21.9%)患者死亡,其中Ⅰ型1例(4.5%),Ⅱ型13例(31.0%, P=0.018),总生存率分别为85.7%和55.8%。单因素分析显示,伴有临床症状、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Fuhrman Ⅲ~Ⅳ级、淋巴结受累、远处转移和肾周脂肪侵犯是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远处转移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4.78,P=0.004)。结论:与国外数据相比,我国乳头状肾细胞癌占肾癌的比重低,Ⅱ型肿瘤相对较常见。确诊时发生转移是影响此类患者总生存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乳头状肾细胞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 被引量:44
4
作者 石远凯 许建萍 +22 位作者 吴昌平 张燕 杨俊泉 周涛 刘峥 茅卫东 张沂平 王嵬 于忠和 邬麟 陈建华 王娟 安永辉 蔡建辉 刘明 陈振东 李青山 任朝英 杨志勇 李宝兰 赵敏 刘哲峰 刘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679-684,共6页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多个化疗周期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试...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多个化疗周期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试验,对需接受多周期化疗的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恶性实体瘤患者连续2~4个周期预防性给予PEG-rhG-CSF。结果:PEG-rhG-CSF初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4.76%(13/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1.83%(5/273)、1.15%(2/174)和2.08%(2/96),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11.36%(31/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6.23%(17/273)、2.87%(5/174)和3.13%(3/96)。第1次随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发生率为0.73%(2/273);FN持续时间中1例为2 d,1例为5 d;第2~4次随访的FN发生率均为0;次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筛选期的25%(7/28),分别降至后续1~3个周期的3.57%(1/28)、0(0/28)和6.67%(1/15),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则从71.43%(20/28)分别降至10.71%(3/28)、14.29%(4/28)和0(0/15)。研究中抗生素的使用率为10.48%(44/420)。结论:每个化疗周期应用1次PEG-rhG-CSF可有效预防恶性实体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多个周期应用可以显示同样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肿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呼气鉴定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花庆岭 张伟 +6 位作者 石大友 丁露 徐珍琴 宋琪 秦涛 宋耕 刘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6-230,共5页
目的探讨通过人体呼出气体鉴定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可能性。方法筛选出25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每人收集2份呼气样本,分别经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GC—MS)技术及纳米传感器技术检测。结果发现13种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目的探讨通过人体呼出气体鉴定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可能性。方法筛选出25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每人收集2份呼气样本,分别经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GC—MS)技术及纳米传感器技术检测。结果发现13种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与非HER-2过表达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阴型乳腺癌与非三阴型乳腺癌间5种,Luminal B型乳腺癌与非Luminal B型乳腺癌间1种,Luminal A型乳腺癌与非Luminal A型乳腺癌间0种。纳米传感器经留一法交叉验证判别各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时亦获得较高的精确度(73.64%~90.70%)、灵敏度(40.00%~93.75%)与特异度(73.77%~93.42%)。结论“呼气检测”可作为一种新型的鉴定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无创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分子分型 呼气 气相色谱质谱 纳米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正常人群记忆错误的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靖 程怀东 +2 位作者 谢丹丹 汪凯 王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正常人群记忆错误(FM)的特征。方法对青年组(20~30岁)、中年组(40~50岁)及老年组(65~85岁)各30名健康人在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包括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词汇流畅性测试(VFT)、数字广度(DS)、画钟测试(CDT)、...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正常人群记忆错误(FM)的特征。方法对青年组(20~30岁)、中年组(40~50岁)及老年组(65~85岁)各30名健康人在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包括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词汇流畅性测试(VFT)、数字广度(DS)、画钟测试(CDT)、Rey-听觉词汇学习测试(AVLT)]的基础上,进行图片诱发情景记忆错误试验。结果 (1)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结果:与青年组和中年组比较,老年组MMSE、DS顺背、CDT、AVLT即刻和延迟回忆得分明显降低(均P<0.05);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在DS倒背、AVLT的延迟再认得分依次明显递减(均P<0.05);(2)图片诱发情景记忆错误试验结果:与青年组和中年组比较,老年组卡片回忆率[(68±17)%]、故事成份回忆率[(77±14)%]、正确再认率[(73±12)%]明显降低(均P<0.05);记忆错误率[(24±13)%]、记忆错误发生率[(25±7)%]均明显高于中年组[(14±6)%、(15±4)%],中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8±7)%、(9±6)%](均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景记忆下降,情景记忆错误增加,可能是导致老年人主观抱怨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记忆 神经心理学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结节与其他实体瘤并存的临床诊治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文君 轩菡 +2 位作者 姜凡 吴强 陈振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7-470,481,共5页
目的:调查实体肿瘤患者中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和恶性率,探讨甲状腺结节与原发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对其诊治的影响。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中心2016年1月1日—3月31日所有住院患者作为实体瘤组,进行甲状腺彩超、促甲状腺激素... 目的:调查实体肿瘤患者中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和恶性率,探讨甲状腺结节与原发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对其诊治的影响。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中心2016年1月1日—3月31日所有住院患者作为实体瘤组,进行甲状腺彩超、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并与同时期性别、年龄相似的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相比较。统计甲状腺结节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实体肿瘤的关系及对诊治的影响。结果:两组中女性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均高于男性;与对照组相比,实体肿瘤组中甲状腺结节的总发病率及甲状腺多发结节发病率较高(P<0.05);实体肿瘤组和对照组的甲状腺结节直径多在1 cm以下。实体肿瘤组并存的甲状腺结节恶性率较高(23.53%),乳腺癌是并发甲状腺结节最多的实体肿瘤。甲状腺结节对实体肿瘤患者临床诊治无影响104例(65.00%),轻度影响46例(28.75%),中度影响6例(3.75%),重度影响4例(2.50%)。结论:实体肿瘤中并存的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及恶性率均较高,在临床中应该受到重视。甲状腺结节对实体肿瘤诊治的影响与原发病的情况有关。全面检查甲状腺可能对病情复杂的肿瘤诊治有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实体肿瘤 甲状腺癌 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常规治疗失败后的生存状况及其后续处理 被引量:2
8
作者 杜宇 陈振东 +2 位作者 张明军 李娜 程怀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9-182,196,共5页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换用苹果酸舒尼替尼、对症处理3种后续治疗对胃肠间质瘤(GIST)术后常规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术后常规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GIST患者40例,随机分为甲磺...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换用苹果酸舒尼替尼、对症处理3种后续治疗对胃肠间质瘤(GIST)术后常规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术后常规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GIST患者40例,随机分为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14例)、换用苹果酸舒尼替尼(14例)、对症处理(12例)3种后续治疗组,并对患者后续治疗后情况进行随访。比较3种后续治疗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状况等。结果 3种后续治疗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苹果酸舒尼替尼组的有效率(28.6%)和临床获益率(92.9%)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随访1年以上者36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67.5%、47.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后续治疗前KPS评分、初治转移部位及初治后病灶密度是否降低是独立预后因素。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组和苹果酸舒尼替尼组发生3~4级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22.5%、42.5%。结论换用苹果酸舒尼替尼的获益率较高,性别、后续治疗前KPS评分、初治转移部位及初治病灶密度是否降低可以作为判断GIST临床预后的参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药物疗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理论教学中对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探讨
9
作者 李烦繁 《科教文汇》 2019年第10期97-98,共2页
在肿瘤学理论教学中,以安徽医科大学2015级五年制本科生为对象,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医学生进行临终关怀相关知识、国内外现状及影响临终关怀实施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教育。再结合临床具体实例,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和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医... 在肿瘤学理论教学中,以安徽医科大学2015级五年制本科生为对象,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医学生进行临终关怀相关知识、国内外现状及影响临终关怀实施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教育。再结合临床具体实例,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和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医学生对临终关怀工作的认知。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活动的实践者,通过课堂的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未来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终关怀 伦理 医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淋巴瘤病理诊断的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文俊 宋耕 +5 位作者 李泽清 吴秀伟 李昌正 王年飞 吴强 陈振东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21-724,共4页
目的 基于临床角度研究影响淋巴瘤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不一致的因素及其对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科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232例临床或病理诊断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淋巴瘤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不一致的原因及对治疗的影响。结... 目的 基于临床角度研究影响淋巴瘤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不一致的因素及其对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科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232例临床或病理诊断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淋巴瘤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不一致的原因及对治疗的影响。结果 结内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诊断的可靠性分别高于结外淋巴瘤和非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取材方式对病理诊断可靠性也有影响,切除活检的肯定性病理报告率最高为73.7%。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不一致14例(6.0%),3例对治疗产生中度影响,剩余11例产生轻微影响。诊断差异主要与病变部位、取材方式及淋巴瘤病理类型有关。结论 淋巴瘤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不一致主要是淋巴瘤本身病理诊断即十分困难,此外病灶位置与取材方式也会影响病理诊断的可靠性,临床医生应与病理专家充分沟通,争取更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诊断 流行病学方法
原文传递
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初治后进展或毒性反应不可耐受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晶 李凯 +10 位作者 孙彤 张明军 李维廉 姚嫱 刘巍 丁翠敏 何志勇 茅卫东 王慧敏 张宇 周鑫莉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18-622,共5页
目的 评价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初治后进展或毒性反应不可耐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以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组)和单药多西他赛... 目的 评价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初治后进展或毒性反应不可耐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以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组)和单药多西他赛(化疗组)在一线化疗后继续治疗嗍NSCLC,观察客观缓解率(ORR)、临床受益率(CBR)、疾病进展时间(TTP)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和化疗组的ORR均为0,CBR分别为62.5%和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化疗组患者的TTP分别为2.63和2.0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因一线化疗后PD人组的患者中,联合组和化疗组的TTP分别为1.33和1.6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6);因一线化疗出现不可耐受毒性人组的患者中,联合组和化疗组的TTP分别为4.70和3.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入组治疗2个周期后获疾病稳定(SD)的29例患者中,联合组和化疗组的中位TTP分别为6.23和3.27个月(P=0.040)。联合组和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可能在不增加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延长多西他赛化疗获益患者的T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多西他赛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玮 陈振东 +5 位作者 李超 李娜 杨扬 杨震 张扬 李凡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44-649,共6页
目的:探讨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102例复发和(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口服治疗(起始剂量为400mg/d,病情进展者加量至600mg/d)。结果:99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其中8例(8.... 目的:探讨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102例复发和(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口服治疗(起始剂量为400mg/d,病情进展者加量至600mg/d)。结果:99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其中8例(8.1%)完全缓解,68例(68.7%)部分缓解,20例(20.2%)疾病稳定,3例(3.0%)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76.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32.0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6.1%、81.2%和70.8%。居住在城市、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能状况(performance status,PS)<2分或客观缓解的患者有更长的PFS(P<0.05),而年龄<65岁、居住在城市、ECOG PS<2分、单纯肝转移或治疗后病灶密度降低的患者有更长的总生存期(P<0.05)。结论: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安全而有效。年龄、基线PS、近期疗效和治疗后病灶密度的变化是晚期胃肠间质瘤预后的重要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伊马替尼 预后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患者记忆监测与情景记忆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吕心怡 汪凯 +2 位作者 陈先文 程怀东 谢丹丹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05-809,共5页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Parkinson’s disease,PD)对情景记忆监测情况,并进一步探讨PD患者情景记忆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情景记忆知晓感(feeling of knowing—episodicmemory,FOK-EM)判断的试验范式,对25例PD患者和25名年龄...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Parkinson’s disease,PD)对情景记忆监测情况,并进一步探讨PD患者情景记忆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情景记忆知晓感(feeling of knowing—episodicmemory,FOK-EM)判断的试验范式,对25例PD患者和25名年龄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者进行研究。结果与HC组的FOK-EM的回忆率(39.67%±6.11%)、再认率(58.42%±7.50%)以及FOK判断准确率(0.61±0.22)比较,PD患者组FOK。的回忆率(19.33%±5.10%)、再认率(45.93%±7.82%)以及FOK判断准确率(-0.18±0.46)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3,P〈0.01;t=-2.497,P〈0.05;t=-5.986,P〈0.01);FOKⅧ的肯定判断/正确再认成绩(20.47%±10.78%)以及肯定判断/错误再认成绩(即高估,29.53%±5.62%)与HC组的肯定判断/正确再认成绩(39.47%±9.47%)以及肯定判断/错误再认成绩(即高估,13.90%±5.5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4,P〈0.05;t=2.306,P〈0.05),且Stroop效应与FOK。的肯定判断/错误再认成绩呈正相关(r=0.640,P〈0.01)。结论PD患者的情景记忆监测受损,表现为对自身再认能力的高估。这种记忆监测受损与执行功能的损害相关,提示此机制可能是导致PD患者情景记忆障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记忆 记忆障碍 认知
原文传递
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记忆错误的神经心理学分析
14
作者 谢丹丹 程怀东 +2 位作者 尹长林 吕心怡 汪凯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5-159,共5页
目的 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患者记忆错误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特征,了解aMCI患者记忆错误的神经心理学机制.方法 采用图片诱发情景记忆的记忆错误和知道感判断(feeling-of-knowing,FOK)的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分别对25例来自2009... 目的 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患者记忆错误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特征,了解aMCI患者记忆错误的神经心理学机制.方法 采用图片诱发情景记忆的记忆错误和知道感判断(feeling-of-knowing,FOK)的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分别对25例来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aMCI患者以及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25名健康老年人进行测试.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MCI组故事编码和回忆阶段的记忆错误率(26%±7%)、问卷阶段的记忆错误发生率(28%±12%)和FOK-EM的正确判断/ 错误再认成绩(即高估)(41%±10%)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14.437、7.597、4.207,P<0.05),且故事编码和回忆阶段的记忆错误率、问卷阶段的记忆错误发生率与FOK-EM的正确判断/错误再认成绩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563、0.705,P<0.01). 结论 aMCI组的图片诱发的记忆错误较健康对照组高,aMCI患者记忆错误的产生可能与其记忆监测障碍(高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忘 认知障碍 记忆 神经心理学测验
原文传递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群森 葛巍 +1 位作者 程怀东 吴君仓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关。方法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62例明确诊断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组患者血浆的HCY水平划分为高HCY(82例)和正常HCY(对照组,80例)两组,并通过对这... 目的探讨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关。方法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62例明确诊断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组患者血浆的HCY水平划分为高HCY(82例)和正常HCY(对照组,80例)两组,并通过对这两组患者进行多维度的神经心理学成套量表测查,来评估其认知功能。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HCY组患者在空间工作记忆(N-back)和执行功能(Stroop试验)方面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5~64.305,P均<0.05),而在长时记忆中的自由回忆任务中(AVLT)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浆高HCY水平可能与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关,主要表现为对其工作记忆以及执行功能的影响突出,而对其长时记忆障碍的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 认知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