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SD对高位肛周脓肿临床效果及aFGF、bF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传思 谢贻祥 +6 位作者 姚磊 黄鸿武 张琦 王小龙 任龙 王永森 杨松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8年第6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在高位肛周脓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对40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例。研究组行肛周脓肿内口封闭+VSD技...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在高位肛周脓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对40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例。研究组行肛周脓肿内口封闭+VSD技术,对照组行肛周脓肿传统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术后对2组患者的疼痛、肛门功能、愈合时间加以比较,检测不同时间段血清中aFGF、bFGF的含量变化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研究组术后疼痛评分、肛门功能评分及创面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1天血清中的aFGF、bFGF灰度值比值未见明显表达,术后第1天表达均不明显;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7天均明显上升,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VSD技术应用于高位肛周脓肿患者,可使患者疼痛减轻,愈合时间缩短,肛门功能得到有效保护。通过促进aFGF、bFGF表达,从而调控创面血管生成,显著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高位肛周脓肿 内口封闭 低位切开高位挂线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插管和锁骨下静脉穿刺在结直肠肿瘤化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玉磊 《北方药学》 2014年第8期93-93,共1页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插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穿刺在结直肠肿瘤患者化疗中经我科多年临床应用,各有优势。我们对20例PICC 插管和2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成功率、导管存留时间、滴速和并发症发...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插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穿刺在结直肠肿瘤患者化疗中经我科多年临床应用,各有优势。我们对20例PICC 插管和2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成功率、导管存留时间、滴速和并发症发生率。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 结直肠肿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三部曲联合康复训练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的影响
3
作者 张杏 金梅 王传思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7期105-109,共5页
目的 探讨穴位三部曲联合康复训练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52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 探讨穴位三部曲联合康复训练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52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6例)予常规间歇导尿护理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2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三部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尿动力学、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并发症。结果 干预后,两组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膀胱容量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最大尿流速率时逼尿肌压力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肌道外括约肌肌电图检测的排尿前振幅值、常用对数TL值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排尿中振幅值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推拿、穴位贴敷三部曲联合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逼尿肌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尿动力学,提高膀胱顺应性,降低尿路感染及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三部曲 康复训练 逼尿肌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 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H结合悬吊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传思 谢贻祥 +3 位作者 郑学海 黄鸿武 吴永军 姚磊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8期1317-1319,共3页
目的探讨PPH结合悬吊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PPH悬吊组、PPH-MMH组,观测术后各组系列评价指标的情况。结果 PPH悬吊组较PPH-MMH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指数、残余外痔、肛... 目的探讨PPH结合悬吊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PPH悬吊组、PPH-MMH组,观测术后各组系列评价指标的情况。结果 PPH悬吊组较PPH-MMH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指数、残余外痔、肛门渗液、治疗效果上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术后复发、肛门狭窄、手术无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H悬吊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齿线,维持肛垫正常位置,具有手术时间短、一次性治愈率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痛苦轻等优点,是治疗环状混合痔非常理想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混合痔 PPH悬吊术 PPH-MMH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H术Ⅰ期治疗急性嵌顿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传思 谢贻祥 +4 位作者 郑学海 黄鸿武 王永森 吴永军 姚磊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年第3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Ⅰ期治疗急性嵌顿性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已行手术治疗急性嵌顿痔患者根据术式分为PPH组(20例)和MMH组(20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出血、肛缘水肿、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进行...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Ⅰ期治疗急性嵌顿性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已行手术治疗急性嵌顿痔患者根据术式分为PPH组(20例)和MMH组(20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出血、肛缘水肿、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预后良好,无严重并发症,PPH组住院费用多于MMH组(P<0.01),但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的VAS评分、术后并发症(肛缘水肿)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方面PPH组优于MMH组(P<0.01)。结论 PPH治疗急性嵌顿痔安全有效,且近期疗效优于M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嵌顿痔 PPH手术治疗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友喜 谢贻祥 +3 位作者 王传思 王永森 姚磊 杨玲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BF)联合电刺激(ES)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DDC)的治疗效果。方法:60名DDC患者随机分入两组。最终46例完成研究,BF组21例,联合治疗组25例。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月的肛门直肠压力感觉指标、便秘症状...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BF)联合电刺激(ES)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DDC)的治疗效果。方法:60名DDC患者随机分入两组。最终46例完成研究,BF组21例,联合治疗组25例。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月的肛门直肠压力感觉指标、便秘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PAC-QOL)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便秘症状评分、PAC-QOL、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直肠初始感觉的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指标的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病人各指标均有所改善,联合治疗组优于BF组。结论:联合疗法对于DDC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BF治疗,能有效改善症状,可作为一种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 电刺激 排便障碍型便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3例
7
作者 赵勇 王传思 《北方药学》 2013年第11期18-19,共2页
目的:观察丹参切口内注射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2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n=13例)切口换药时纱布用丹参针剂浸湿置入裂开部分,隔日1次。待切口无明显... 目的:观察丹参切口内注射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2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n=13例)切口换药时纱布用丹参针剂浸湿置入裂开部分,隔日1次。待切口无明显渗出,用宽胶布固定粘贴。对照组(n=13例)用凡士林纱条换药,隔日1次。切口干燥后,用宽胶布固定或二期缝合、j结果:治疗组脂肪液化切口愈合时间、感染情况及换药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P〈0.05)。结论:丹参能促进组织细胞再生,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加快切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D技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2
8
作者 任龙 谢贻祥 +4 位作者 王传思 姚磊 黄鸿武 王永森 吴永军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高位肛周脓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笔者所在医院科室于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38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VSD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VSD组患者接受内口封闭+VSD技...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高位肛周脓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笔者所在医院科室于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38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VSD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VSD组患者接受内口封闭+VSD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肛周脓肿根治术(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肛门功能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及转归。结果 VSD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3.53±0.70)分比(5.11±0.74)分〕、肛门功能评分(0分比1分)及创面愈合时间〔(27.58±4.95)d比(44.68±6.53)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VSD组的疼痛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均较低,创面愈合时间较短。但2组患者的术后成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1/19)比15.8%(3/19),P=0.60〕。结论对高位肛周脓肿,VSD技术可减轻患者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保护肛门功能,且预后与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相当,是一种较好的高位肛周脓肿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肛周脓肿 负压封闭引流 内口封闭 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
原文传递
负压封闭引流对高位肛周脓肿炎症细胞因子及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传思 谢贻祥 +3 位作者 姚磊 黄鸿武 王小龙 任龙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6期470-474,共5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高位肛周脓肿治疗中对炎症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IL-4、IL-10)及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对40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例。实验组...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高位肛周脓肿治疗中对炎症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IL-4、IL-10)及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对40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例。实验组行肛周脓肿内口封闭+VSD技术,对照组行肛周脓肿传统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术后采用ELISA检测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及RT-PCR检测m RNA表达。【结果】两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术后1 d均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促炎因子术后第7 d降低更明显,抗炎因子上升明显,与术后1d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 d,研究组促炎因子IL-1α(58.32±3.47)pg/ml、IL-6(5.97±2.92)pg/ml、TNF-α(78.57±27.64)pg/ml分别较对照组IL-1α(94.21±2.54)pg/ml、IL-6(9.87±2.19)pg/ml、TNF-α(87.43±32.27)pg/ml降低明显(P<0.05),抗炎因子IL-4(47.32±8.52)pg/ml、IL-10(16.17±3.97)pg/ml分别较对照组IL-4(37.25±3.78)pg/ml、IL-10(13.89±3.65)pg/ml升高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炎症细胞因子m RNA表达趋势与血清中细胞因子变化一致,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位肛周脓肿治疗中应用VSD技术,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m RNA的表达,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恢复正常,对高位肛周脓肿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炎症反应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显著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高位肛周脓肿 内口封闭 低位切开高位挂线 炎症细胞因子 MRNA
原文传递
熏洗Ⅰ号对大鼠肛瘘术后创面组织血管生成、微循环的调控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传思 谢贻祥 +5 位作者 郑学海 余昌俊 姚磊 黄鸿武 王永森 吴永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16-1518,共3页
目的 观察熏洗Ⅰ号对大鼠肛瘘术后创面修复中血管生成及微循环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用于肛瘘术后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熏洗Ⅰ号组、高锰酸钾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分别于术后第1、... 目的 观察熏洗Ⅰ号对大鼠肛瘘术后创面修复中血管生成及微循环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用于肛瘘术后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熏洗Ⅰ号组、高锰酸钾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分别于术后第1、7和14天从各组取出5只大鼠检测创面血流后处死,采集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创面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CD34计数。结果 熏洗Ⅰ号在创面修复初、中期能提高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及CD34计数,增加创面局部血流,在术后第1天[局部血流、VEGF、CD34分别为(69.29±2.29) ml/min、0.34±0.02、0.50±0.03]时开始增加,第7天[(212.22±1.87) ml/min、0.70±0.03、0.66±0.03]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在创面修复后期(第14天),熏洗Ⅰ号组[(47.73±2.48) ml/min、0.89±0.03、0.79±0.03]和高锰酸钾组[(69.86±1.63) ml/min、0.63±0.03、0.68±0.05]创面局部血流和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及CD34计数减少。治疗7和14 d时,熏洗Ⅰ号组大鼠创面局部血流、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及CD34计数与生理盐水组[(100.28±1.67) ml/min、0.44±0.03、0.51±0.02;(85.57±1.83) ml/min、0.52±0.03、0.60±0.03]、空白对照组[(98.78±1.32) ml/min、0.21±0.03、0.39±0.03;(82.36±1.87) ml/min、0.22±0.04、0.38±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治疗7 d时与高锰酸钾组[(153.43±1.46) ml/min、0.56±0.02、0.58±0.03]比较,熏洗Ⅰ号组大鼠创面局部血流、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及CD34计数明显升高(P=0.025),治疗14 d时明显下降(P=0.017),但CD34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熏洗Ⅰ号对创面局部血流、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及CD34计数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可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熏洗Ⅰ号 肛瘘 微循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D34 大鼠
原文传递
参黄合剂对内痔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传思 谢贻祥 +4 位作者 郑学海 黄鸿武 王永森 吴永军 姚磊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3年第7期7-9,共3页
为观察参黄合剂对内痔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内痔的机理。将混合痔60例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高锰酸钾组)和研究组(参黄合剂组),每组20例。空白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坐浴;对... 为观察参黄合剂对内痔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内痔的机理。将混合痔60例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高锰酸钾组)和研究组(参黄合剂组),每组20例。空白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坐浴;对照组患者采用1:5000PP液熏洗坐浴;研究组患者采用参黄合剂熏洗坐浴。采用RT—PCR、ELISA法检测应用参黄合剂不同时间段后内痔组织VEGFmRNA、VEGF表达的改变。结果,RT-PCR显示,研究组的内痔组织表达VEGF165mRNA较空白组和对照组少;VEGF蛋白浓度较对照组低,且呈时间依赖性。结果表明,参黄合剂在分子基因、蛋白水平方面均可抑制内痔组织VEGF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黄合剂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熏洗Ⅰ号对大鼠瘘管术后创面微血管生成及微循环的影响
12
作者 谢贻祥 王传思 +4 位作者 郑学海 姚磊 黄鸿武 王永森 吴永军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6年第8期7-10,共4页
为探讨熏洗Ⅰ号对大鼠瘘管术后创面微循环及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本研究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熏洗Ⅰ号组、高锰酸钾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前3组建立瘘管术后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应用中药熏洗Ⅰ号纱条、1:500... 为探讨熏洗Ⅰ号对大鼠瘘管术后创面微循环及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本研究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熏洗Ⅰ号组、高锰酸钾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前3组建立瘘管术后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应用中药熏洗Ⅰ号纱条、1:5000高锰酸钾溶液纱条、生理盐水纱条湿敷创面,每次30rain,每天早晚各1次,空白对照组正常喂养,不予特殊处理;并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从各组中取5只大鼠检测创面血流情况,然后将其处死,采集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D34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熏洗Ⅰ号组、高锰酸钾组创面血流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熏洗Ⅰ号组与高锰酸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熏洗Ⅰ号组、高锰酸钾组创面血流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熏洗Ⅰ号组明显高于高锰酸钾组,P〈0.05。术后第14天,熏洗Ⅰ号组、高锰酸钾组创面血流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熏洗Ⅰ号组明显低于高锰酸钾组,P〈0.05。术后大鼠瘘管创面组织中VEGF及CD34表达均明显增高,并基本随着术后创面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熏洗Ⅰ号组中VEGF和CD3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及高锰酸钾组,P〈0.05。结果表明,熏洗Ⅰ号对大鼠瘘管术后创面局部血流及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CD34表达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可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熏洗Ⅰ号 瘘管 微循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D34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