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电针关键肌结合“颈—肩—胸”调整术对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关键肌治疗,观察组在电针关键肌的基...目的探讨电针关键肌结合“颈—肩—胸”调整术对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关键肌治疗,观察组在电针关键肌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筋骨并举”思想的“颈—肩—胸”调整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运用中文版颈部疼痛和废用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neck pain and disability scale,SC-NPDS)对患者颈椎疼痛水平、功能、残疾及情绪和认知进行评分,测量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的改变以及前肩角度(forward shoulder angle,FSA)、头前伸角度(forward head angle,FHA)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SC-NPDS评分、FSA、FHA显著降低(P<0.05),颈椎左旋、右旋、左右侧屈、屈曲、伸展活动度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NPDS评分、颈椎活动度及FSA、FHA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关键肌治疗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大部分活动度及前倾姿势,而在此基础上采用“颈—肩—胸”调整术更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纠正患者静态头颈部前倾姿势。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参苓白术散联合肠内营养改善危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标准肠内营养支持及安慰剂治疗,观察组给予标...目的分析参苓白术散联合肠内营养改善危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标准肠内营养支持及安慰剂治疗,观察组给予标准肠内营养支持及参苓白术散治疗,两组均治疗至转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比较两组治疗情况,治疗前、治疗后营养状态、炎症反应指标、血液流变学及预后。结果观察组呼吸机带机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1/30)vs 26.67%(8/30),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血红蛋白(serum hemoglobin,HG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全血白细胞总数(blood 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EU%),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得分,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降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不耐受,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进而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及血液黏度增加,促进患者康复,改善其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电针关键肌结合“颈—肩—胸”调整术对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关键肌治疗,观察组在电针关键肌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筋骨并举”思想的“颈—肩—胸”调整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运用中文版颈部疼痛和废用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neck pain and disability scale,SC-NPDS)对患者颈椎疼痛水平、功能、残疾及情绪和认知进行评分,测量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的改变以及前肩角度(forward shoulder angle,FSA)、头前伸角度(forward head angle,FHA)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SC-NPDS评分、FSA、FHA显著降低(P<0.05),颈椎左旋、右旋、左右侧屈、屈曲、伸展活动度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NPDS评分、颈椎活动度及FSA、FHA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关键肌治疗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大部分活动度及前倾姿势,而在此基础上采用“颈—肩—胸”调整术更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纠正患者静态头颈部前倾姿势。
文摘目的分析参苓白术散联合肠内营养改善危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标准肠内营养支持及安慰剂治疗,观察组给予标准肠内营养支持及参苓白术散治疗,两组均治疗至转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比较两组治疗情况,治疗前、治疗后营养状态、炎症反应指标、血液流变学及预后。结果观察组呼吸机带机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1/30)vs 26.67%(8/30),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血红蛋白(serum hemoglobin,HG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全血白细胞总数(blood 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EU%),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得分,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降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不耐受,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进而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及血液黏度增加,促进患者康复,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