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德福韦酯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春玉 张学武 胡国启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370-372,共3页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d,苦参素0.6g/d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和对照组76例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治疗24周时的应答反应情况。结...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d,苦参素0.6g/d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和对照组76例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治疗24周时的应答反应情况。结果治疗24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完全应答率分别为67.1%和50.0%、78.6%和58.9%、30.4%和11.5%及27.1%和13.2%,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359、0.0076、0.0205及0.034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结论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显著提高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 苦参素 治疗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治疗小儿与成人慢性乙型肝炎1年对照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周敏 张学武 胡国启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534-535,共2页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和安全性 ,以及小儿与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拉米夫定治疗反应的差异。方法 :3 6例小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 42例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分别接受拉米夫定治疗 5 2周 ,对照观察临床、生化及...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和安全性 ,以及小儿与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拉米夫定治疗反应的差异。方法 :3 6例小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 42例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分别接受拉米夫定治疗 5 2周 ,对照观察临床、生化及病原学方面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 5 2周后 ,小儿组及成人组ALT复常率分别为 94.44%和73 .81% ;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 91.67%和 71.43 % ;HBV DNA估计变异率分别为 8.3 3 %和 2 8.5 7% ;两组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5 2 .78%、3 3 .3 3 %和 2 8.5 7%、14 .2 % ,以上两组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 ,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小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拉米夫定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且临床疗效优于成人慢性乙型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儿童 成人 拉米夫定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原蛋白影响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春玉 张学武 +2 位作者 胡国启 段振乾 张彦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38-140,192,共4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替比夫定、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乙肝抗原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1∶1随机、对照设计。共入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50例,拉米夫定组50例;对照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目的:观察和比较替比夫定、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乙肝抗原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1∶1随机、对照设计。共入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50例,拉米夫定组50例;对照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动态监测患者血清HBsAg、HBeAg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年时,替比夫定组患者血清HBV DNA PCR法检测不到的比率、ALT复常率均较拉米夫定组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转率及血清学转化率以及病毒突破率分别为34%、28%和8%,均优于拉米夫定组的16%、12%和2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分别为0.0377、0.0455和0.0498)。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抗原蛋白HBsAg及HBeA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替比夫定组患者治疗1个月时,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较基线下降分别为(30.2±16.1)S/N和(80.8±12.9)S/CO,均高于拉米夫定组的(7.8±12.4)S/N和(10.9±27.9)S/C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至治疗12个月时,其降幅差异更为明显,分别达到(146.7±32.5)S/N和(202.3±62.8)S/CO及(68.4±39.5)S/N和(90.4±52.8)S/CO,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不良反应轻微,与拉米夫定类似。结论:替比夫定较拉米夫定具有更强地抑制HBV DNA复制能力以及较少的耐药率和病毒反跳率;同时替比夫定能更强地抑制病毒抗原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拉米夫定/治疗应用 替比夫定/治疗应用 不良反应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肝病120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唐超 张学武 《实用全科医学》 2007年第12期1059-1060,共2页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20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西药占63.3%(76/120),居前几位的依次为抗结核药、解热...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20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西药占63.3%(76/120),居前几位的依次为抗结核药、解热镇痛消炎药、抗甲状腺药、抗肿瘤药、抗菌药物等;中药占36.7%(44/120),以治疗皮肤病及骨关节系统疾病的药物为主。女性(55.8%)多于男性(44.2%)。潜伏期1~8周。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害型。结论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高度重视中药所致的药物性肝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病 药物 肝炎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恙虫病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
5
作者 张彦 郭城 +3 位作者 胡国启 刘朋 刘标 张学武 《淮海医药》 CAS 2014年第3期254-255,共2页
恙虫病自2008年在阜阳地区出现流行以来,合并多个系统的损害病例比较多见[1-2],合并消化出血的病例报告较少,王晟报告500例中仅有1例消化道出血[3],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更为罕见。笔者最近收治2例恙虫病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 恙虫病自2008年在阜阳地区出现流行以来,合并多个系统的损害病例比较多见[1-2],合并消化出血的病例报告较少,王晟报告500例中仅有1例消化道出血[3],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更为罕见。笔者最近收治2例恙虫病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上消化道出血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例误诊分析
6
作者 郭城 张学武 胡国啟 《淮海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68-68,共1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误诊原因,以提高本病早期诊断水平。方法通过对1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治经过的回顾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误诊原因和诊断思路。结果本例患者误诊时间达1月以上,误诊...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误诊原因,以提高本病早期诊断水平。方法通过对1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治经过的回顾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误诊原因和诊断思路。结果本例患者误诊时间达1月以上,误诊病种达3种之多;后结合高钙、低磷、影像学、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术后病理等确诊;术后患者相关症状消失,血钙渐降至正常水平。结论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诊治经验缺乏,思维局限是导致本例误诊的主要原因,提示临床医生应开阔诊断思路以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大蛋白与HBV—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性及意义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朱连见 张学武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0年第1期81-81,80,共2页
乙型肝炎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实验室检查方法长期以来主要有FO法测定HBV—DNA、酶联免疫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近年来随着对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前S区抗原在乙肝发病机理、复制、感染等方面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乙肝表面抗原前S... 乙型肝炎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实验室检查方法长期以来主要有FO法测定HBV—DNA、酶联免疫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近年来随着对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前S区抗原在乙肝发病机理、复制、感染等方面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乙肝表面抗原前S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利用针对折叠后前S区构象表位检测大蛋白的HBV—LP试剂,通过对154例乙肝患者血清进行乙肝病毒大蛋白、HBV—DNA、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探讨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乙肝病毒复制、病情判断及传染性等方面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血清学标志物 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 乙肝病毒复制 DNA 血清标志物检测 相关性 HBV血清标志物 实验室检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肾综合征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彦 胡国启 +3 位作者 刘萍 刘标 刘朋 张学武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3期26-29,共4页
肝肾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由肝功能衰竭引起的肾功能损伤性疾病,是重症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功能性肾衰竭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常采用药物、肝或肾移植术和血液净化等方法进行治疗... 肝肾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由肝功能衰竭引起的肾功能损伤性疾病,是重症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功能性肾衰竭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常采用药物、肝或肾移植术和血液净化等方法进行治疗。本文就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肾综合征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嗜酸粒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117例恙虫病报告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彦 张学武 +3 位作者 胡国启 马前坡 刘标 刘萍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30-333,共4页
目的 报告恙虫病患者嗜酸粒细胞减少现象.方法 对界首市人民医院和临泉县人民医院2012年8月至12月收治的117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选取健康体格检查者6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研究恙虫病患者嗜酸粒细胞的变化.计量... 目的 报告恙虫病患者嗜酸粒细胞减少现象.方法 对界首市人民医院和临泉县人民医院2012年8月至12月收治的117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选取健康体格检查者6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研究恙虫病患者嗜酸粒细胞的变化.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嗜酸粒细胞减少在恙虫病患者的发生率为96.6%,居各种实验室检查异常发生率的第1位.治疗前恙虫病组嗜酸粒细胞减少率为96.6%(113/117),嗜酸粒细胞计数为(0.016±0.009)×109/L,而健康对照组分别为8.3%(5/60)和(0.085±0.025)×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138.990 4,P<0.01;t=15.678 3,P<0.01).共有65例患者在治疗后4~9 d复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减少率下降为23.19,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为(0.040±0.010)×109/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8.191 2,P<0.01;t=2.641 2,P<0.05).结论 嗜酸粒细胞减少是恙虫病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可作为恙虫病诊断的重要线索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林斑疹伤寒 嗜酸粒细胞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肝硬化的病因及防治现状调查 被引量:13
10
作者 戴二黑 郭心如 +27 位作者 王继涛 胡庆刚 李加欢 唐奇远 祖红梅 宦徽 王岩 郜玉峰 胡国启 李卫 刘贞君 马前坡 宋有良 杨江华 朱艳 黄顺东 孟忠吉 白冰 陈友鹏 高畅 黄明星 金少琴 鲁萌芝 许哲 张倩华 郑双 曾庆磊 祁小龙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13-919,共7页
目的调查我国肝硬化患者的病因、防治现状、地区差异,为我国肝硬化的诊疗措施制定和防治水平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项横断面研究分析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七大地理分区的50家医院首次住院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调查我国肝硬化患者的病因、防治现状、地区差异,为我国肝硬化的诊疗措施制定和防治水平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项横断面研究分析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七大地理分区的50家医院首次住院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病因构成、治疗方案及其在不同区域的差异。结果区域分布方面,研究共纳入11861例肝硬化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方面,代偿期患者5093例(42.94%),失代偿期患者6768例(57.06%)。病因方面,慢性乙型肝炎8439例(71.15%)、酒精性肝病1337例(11.27%)、慢性丙型肝炎963例(8.12%)、自身免疫性肝病698例(5.88%)、血吸虫性肝病367例(3.0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77例(1.49%)以及其他类型肝病743例(6.26%)。病因分布差异方面,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吸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区域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治疗方面,1139例(9.60%)患者接受了内镜治疗,718例(6.05%)接受了外科治疗,456例(3.84%)接受了介入治疗。内科治疗方面,在代偿期患者中,有60例(0.51%)接受了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治疗,其中接受普萘洛尔治疗59例(0.50%)、接受卡维地洛治疗1例(0.01%);在失代偿期患者中,有310例(2.61%)接受了NSBB治疗,其中接受普萘洛尔治疗303例(2.55%)、接受卡维地洛治疗7例(0.06%)。内外科治疗的区域差异方面,不同地区患者接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NSBB治疗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地区肝硬化病因仍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酒精性肝病成为第二大病因。肝硬化的三级防控在我国仍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中国 分布 病因 防控 治疗
原文传递
隐匿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一例的诊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彦 胡国启 +3 位作者 张学武 刘朋 刘萍 刘标 《中国实用医刊》 2018年第6期F0003-F0004,共2页
患者,女,74岁,农民,既往体健,因“上腹部胀痛不适、纳差10d,黑便1d”入院,10d前,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呈阵发性闷胀不适,纳差,食欲较前明显下降,当时未给予重视和特殊处理,1d前患者突然出现黑便,呈柏油样大便,急... 患者,女,74岁,农民,既往体健,因“上腹部胀痛不适、纳差10d,黑便1d”入院,10d前,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呈阵发性闷胀不适,纳差,食欲较前明显下降,当时未给予重视和特殊处理,1d前患者突然出现黑便,呈柏油样大便,急来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失代偿 隐匿性 诊治 乙肝 上腹部胀痛 柏油样大便 患者 阵发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