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爱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6期266-267,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普通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病房风险护理后240例择期手术患者风险发生以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实施病房风险护理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护理质量满意率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目的分析研究普通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病房风险护理后240例择期手术患者风险发生以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实施病房风险护理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护理质量满意率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先应明确普通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情况,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以及临床护理满意率,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外科 护理风险管理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爱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1期248-249,共2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恐惧评分(2.2±0.6)分、疼痛评分(2.1±0.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恐惧评分(2.2±0.6)分、疼痛评分(2.1±0.2)分、情绪不安评分(1.6±0.5)分,均低于对照组恐惧评分(3.4±0.5)分、疼痛评分(3.3±0.7)分、情绪不安评分(2.9±0.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胃肠外科管道护理过程中采用循证护理效果理想,能够降低意外拔管发生率,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胃肠外科管道护理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胃癌34例外科治疗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志强 王志军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年第9期641-642,644,共3页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外科治疗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34例残胃癌的外科治疗情况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胃切除以胃溃疡为主,占67.6%,首次手术B illrothⅡ式占85.3%。残胃癌早期缺乏特异的症状,首次手术距临床确诊残胃癌的间隔...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外科治疗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34例残胃癌的外科治疗情况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胃切除以胃溃疡为主,占67.6%,首次手术B illrothⅡ式占85.3%。残胃癌早期缺乏特异的症状,首次手术距临床确诊残胃癌的间隔时间平均为16.1年。本组残胃癌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6.5%和52.9%,根治性切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4%,47.1%,35.3%,Ⅰ期、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1.4%。结论:定期胃镜检查是早期诊断残胃癌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残胃癌的有效方法,病期及根治性切除是决定残胃癌预后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残胃癌 外科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例胰腺损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志强 张晨阳 徐锋 《现代医药卫生》 2006年第10期1434-1436,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外科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95年~2004年收治的28例胰腺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例中,术前确诊4例(14.3%),23例治愈(82.1%),5例死亡(17.9%),发生并发症13例(46.4%),术后胰漏是...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外科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95年~2004年收治的28例胰腺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例中,术前确诊4例(14.3%),23例治愈(82.1%),5例死亡(17.9%),发生并发症13例(46.4%),术后胰漏是主要并发症。结论:胰腺损伤术前诊断困难,剖腹探查术是早期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根据术中探查情况采取简单而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及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影响胰腺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损伤 外科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自发性破裂大出血的外科治疗
5
作者 张勇 王志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18期20-21,共2页
目的评价肝癌自发性破裂大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7例肝癌自发性破裂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止血成功率为91·9%(34/37),手术后病死率为8·1%(3/37)。1年生存率为24·... 目的评价肝癌自发性破裂大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7例肝癌自发性破裂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止血成功率为91·9%(34/37),手术后病死率为8·1%(3/37)。1年生存率为24·3%(9/37)。结论手术是肝癌自发破裂的有效治疗手段,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自发破裂 肝切除术 肝动脉结扎 化疗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石症并肝硬变外科处理体会(附66例病例分析)
6
作者 王永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0X期134-135,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胆石症并肝硬变外科处理的危险性及体会。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总结胆石症合并肝硬变外科处理病案。结果:治愈62例(93.9%),好转2例(3%),死亡2例(3%),发生并发症19例(28.8%),依次为:胆囊床出血、腹水、切口感染、切口裂... 目的:分析探讨胆石症并肝硬变外科处理的危险性及体会。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总结胆石症合并肝硬变外科处理病案。结果:治愈62例(93.9%),好转2例(3%),死亡2例(3%),发生并发症19例(28.8%),依次为:胆囊床出血、腹水、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败血症。结论:要充分认识胆石症合并肝硬变手术的危险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症 肝硬变 外科处理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诊断与治疗
7
作者 李晓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第20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了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诊断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对2009年到2010年来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52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手术中采用B超诊断结果与手术中的符合率为76.91%,采用CT诊断结果符合为86.54%,采用B... 目的探讨分析了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诊断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对2009年到2010年来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52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手术中采用B超诊断结果与手术中的符合率为76.91%,采用CT诊断结果符合为86.54%,采用B超和CT联合诊断的符合率为96.15%。左右肝管结石进行肝叶切除术治愈率为92.31%,两侧肝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单侧肝叶切除加肝胆管取石以及手术后采用胆道镜进行取石术治愈率67.31%。结论 B超和CT技术联合在肝内胆管结石诊断中明显优于单独用B超或者CT的诊断结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最佳手段是采用肝段或者肝叶切除术;同时实施肝叶和肝段切除术和手术后胆道镜取石结合疗法能明显提高手术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亢进98例外科手术治疗
8
作者 李晓峰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30期278-279,共2页
目的分析并总结甲状腺功能亢进外科治疗过程中的处理措施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98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术前准备、术中的处理措施以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98例甲亢患者平均手术用时为120min,平均出血量为150mL左右... 目的分析并总结甲状腺功能亢进外科治疗过程中的处理措施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98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术前准备、术中的处理措施以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98例甲亢患者平均手术用时为120min,平均出血量为150mL左右,有个别体质较差或出血量稍多患者需要少量输血,大部分患者不需要输血。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后石蜡病理切片,确定病理诊断。术后1周全部出院,无死亡病例,整个过程均未出现甲状腺危象。全部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6年,未见复发。结论外科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完善的术前准备与熟练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次全切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肝外伤外科治疗研究
9
作者 高勇 李治国 +2 位作者 王志军 曹卫红 张军 《医药论坛杂志》 2007年第7期54-55,共2页
目的 研究进一步提高严重肝损伤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例严重肝损伤资料。结果 按AAST对肝脏损伤的分级,Ⅲ级外伤15例,Ⅳ级外伤6例,Ⅴ级外伤4例,腹腔内出血600-2400ml,平均出血1700ml。基本... 目的 研究进一步提高严重肝损伤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例严重肝损伤资料。结果 按AAST对肝脏损伤的分级,Ⅲ级外伤15例,Ⅳ级外伤6例,Ⅴ级外伤4例,腹腔内出血600-2400ml,平均出血1700ml。基本手术方式有大网膜填塞缝合,清创性部分肝切除,门静脉肝静脉修补术,肝周纱布填塞等。手术治愈19例,死亡6例(失血性休克4例,胸外伤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各1例)。结论 及时手术并合理选择手术救治方法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伤 外科手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外科治疗
10
作者 张勇 《医药论坛杂志》 2006年第4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37例肝细胞性肝癌(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5例行填塞术,14例行单纯缝合术,8例行肝固有动脉或选择性肝动脉结扎术,10例肝切除术。结果①手术止血率:平均91.9%(34/37),其中填塞术为8...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37例肝细胞性肝癌(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5例行填塞术,14例行单纯缝合术,8例行肝固有动脉或选择性肝动脉结扎术,10例肝切除术。结果①手术止血率:平均91.9%(34/37),其中填塞术为80%(4/5),缝合术为85.7%(12/14),肝动脉结扎术为100%(8/8),肝切除术为100%(10/10);②一年生存率:平均为24.3%(9/37),填塞术为0(0/5),缝合术为21.4%(3/14),肝动脉结扎术为12.5%(1/8),肝切术为50%(5/10)。结论手术仍是肝癌自发破裂的有效治疗手段,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自发破裂 肝切除术 肝动脉结扎 化学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致肠梗阻外科治疗体会 被引量:11
11
作者 贾鹏松 《医药论坛杂志》 2007年第7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我院1998-2006年间66例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本组死亡4例,其中死于中毒性体克1例,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1例左半结肠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合并糖尿病、肺部感染抢救无效... 目的探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我院1998-2006年间66例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本组死亡4例,其中死于中毒性体克1例,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1例左半结肠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合并糖尿病、肺部感染抢救无效死于呼吸衰竭。其余62例痊愈出院。结论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和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肠梗阻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在胆囊结石围术期护理干预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亚萍 吴胜娟 +1 位作者 吕艳 王文茹 《临床研究》 2024年第7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究在胆囊结实围术期患者中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安阳市人民医院实施胆囊结石手术患者82例,应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观察组(个性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 目的探究在胆囊结实围术期患者中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安阳市人民医院实施胆囊结石手术患者82例,应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观察组(个性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各41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不良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32%)低于对照组(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胆囊结石手术患者围术期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 胆囊结石 围术期 护理干预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对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
13
作者 武建 王连才 +2 位作者 王亚峰 杜长顺 肖建安 《肝脏》 2024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MetS)对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2013年1月-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HCC患者113例,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89例、34例,年龄52(43,60)岁。HCC、MetS符合相关要求。根据HCC合并MetS与否分为MetS...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MetS)对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2013年1月-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HCC患者113例,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89例、34例,年龄52(43,60)岁。HCC、MetS符合相关要求。根据HCC合并MetS与否分为MetS组、非MetS组,比较两组临床以及手术资料,研究终点是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存活率。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作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总体生存率、无复发存活率的差异。结果MetS组年龄为55(45,62)岁,显著高于非MetS组年龄[50(43,59)岁,P<0.05];MetS组男性为27例(65.8%),显著低于非MetS组[62例(86.1%),P<0.05];MetS组BMI为(26.4±4.0)kg/m^(2),显著高于非MetS组[(23.0±3.7)kg/m^(2),P<0.05];MetS组WBC、中性粒细胞分别为5.7(4.2,7.7)×10^(9)/L、3.5(2.6,4.9)×10^(9)/L,均显著高于非MetS组[5.1(4.0,6.6)×10^(9)/L、3.0(2.2,4.0)×10^(9)/L,P<0.05];MetS组肝硬化、脂肪性肝炎为24例(58.5%)、11例(26.8%),均显著高于非MetS组[25例(34.7%)、7例(9.7%),P<0.05]。MetS组肝衰竭、高血糖为5例(12.2%)、11例(26.8%),均显著高于非MetS组[2例(2.8%)、7例(9.7%),P<0.05];MetS组各Clavien-Dindo分级为8例(19.5%)、12例(29.3%)、5例(12.2%)及2例(4.9%),非MetS组各Clavien-Dindo分级为17例(23.6%)、5例(6.9%)、4例(5.5%)及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tS组、非MetS组综合并发症指数为8.5(0,12.0)、0(0,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42(4,60)个月,其中MetS组、非MetS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63.4%(26/41)、80.5%(5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tS组、非MetS组无复发存活率为51.2%(21/41)、63.9%(5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C合并存在MetS时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增加,总体生存情况恶化,提示需要更为谨慎地面对HCC患者的代谢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 代谢综合征 Clavien-Dindo分级 总体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支架置入联合择期手术与急诊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的效果比较
14
作者 陈广野 胡建华 +3 位作者 李少华 杨志斌 李建凯 贾鹏松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3期103-106,共4页
目的比较肠道支架置入联合择期手术与急诊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急诊手术治疗)和研究组(31例,肠道支架置入... 目的比较肠道支架置入联合择期手术与急诊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急诊手术治疗)和研究组(31例,肠道支架置入联合择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通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一期吻合率高于对照组,造口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CD3^(+)、CD4^(+)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研究组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急诊手术比较,肠道支架置入联合择期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效果更优,可降低造口率,提高一期吻合率,减轻对肛门功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利于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支架置入 急诊手术 梗阻性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孔法腔镜保乳术和开放保乳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患者对乳房外观的影响
15
作者 牛增志 张玉洁 +1 位作者 杨明军 张伟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2期1363-1366,共4页
目的探讨单孔法腔镜保乳术和开放保乳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乳房外观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7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分为单孔组(n=63,单孔法腔镜保乳术)和开放组(n=64,开放保乳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指... 目的探讨单孔法腔镜保乳术和开放保乳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对患者乳房外观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7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分为单孔组(n=63,单孔法腔镜保乳术)和开放组(n=64,开放保乳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指标、生活质量[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及乳房外观[乳房表面美观评分(BSBs)]。结果单孔组患者的总效率明显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孔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FACT-B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单孔组患者FACT-B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单孔组患者乳房形状、切口瘢痕、乳头乳晕状况、色素沉着评分均明显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开放保乳术相比,单孔法腔镜保乳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更好,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生活质量,且美容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法腔镜保乳术 开放保乳术 早期乳腺癌 疗效 乳房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1
16
作者 周灿 王珂 +4 位作者 何建军 王现兵 任予 汤小江 陈武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3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间、随机月份抽取的48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自21岁开始10年为一组分组并做统计。结果①乳腺癌发病年龄高峰为41~50岁;②各年龄组之间T分期差异显著(χ...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间、随机月份抽取的48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自21岁开始10年为一组分组并做统计。结果①乳腺癌发病年龄高峰为41~50岁;②各年龄组之间T分期差异显著(χ2=16.478,P=0.006<0.05),31~40岁组T分期高于41~50岁组(Z=-3.315,P=0.002<0.05)和61~70岁组(Z=-3.104,P=0.002<0.05),51~60岁组高于61~70岁组(Z=-2.205,P=0.027<0.05)和41~50岁组(Z=-1.969,P=0.049<0.05);③各年龄组局部浸润程度、病理类型、N分期、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段为41~50岁,年轻组患者具有肿瘤直径较大的趋势,各年龄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象限、局部浸润程度、病理类型、N分期、M分期、pTNM分期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年龄 分期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门肠梗阻导管减压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志强 卢云锋 张晨阳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1,共2页
目的评价经肛门肠梗阻导管减压后腹腔镜手术在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3例急性完全性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行经肛门肠梗阻导管置入术,40例置管成功,冲洗引流7~10d后行腹腔镜探查.结果经肛门肠梗阻导管引流时间为7~10d,平均... 目的评价经肛门肠梗阻导管减压后腹腔镜手术在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3例急性完全性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行经肛门肠梗阻导管置入术,40例置管成功,冲洗引流7~10d后行腹腔镜探查.结果经肛门肠梗阻导管引流时间为7~10d,平均(7.8±1.0)d.肠梗阻导管置入后1~6d,平均(3.2±1.4)d,腹痛、腹胀症状消失.38例患者成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Ⅰ期根治吻合术,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肛门肠梗阻导管减压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将急诊手术转化为限期手术,创伤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肠梗阻 经肛门肠梗阻导管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胆囊炎中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预测因素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志军 王加一 陈小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确定坏疽性胆囊炎的术前临床预测指标,将此类患者从急性胆囊炎中区分开来,以便急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接受胆囊切除术的连续38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应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变... 目的确定坏疽性胆囊炎的术前临床预测指标,将此类患者从急性胆囊炎中区分开来,以便急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接受胆囊切除术的连续38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应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结果 38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坏疽性胆囊炎的发生率为7.3%。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4个独立与胆囊坏疽相关的变量,即体温、非结石性胆囊炎、白细胞总数及年龄。结论坏疽性胆囊炎的预测因素为体温大于或等于38.0℃、非结石性胆囊炎、白细胞总数大于或等于10.0×109/L及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炎 急性 胆囊切除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志军 王加一 陈小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6-78,共3页
目的明确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10年4月连续226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病历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结果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的发生率为11.5%。经Logistic回归多变... 目的明确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10年4月连续226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病历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结果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的发生率为11.5%。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3个独立与死亡相关的变量,即年龄(OR=8.759)、脑血管疾病后遗症(OR=4.554)及入院白蛋白水平(OR=3.269)。死亡的预测方程为:P=1/[1+e-(-3.536+2.170年龄+1.516脑血管病后遗症+1.193白蛋白)]。结论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0岁、合并有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及入院白蛋白<3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穿孔 死亡率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在合并肝硬化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志强 卢云锋 陈晓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26-1427,共2页
目的探讨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在合并肝硬化肝癌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因肝细胞癌行肝切除的64例患者分为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31例(A组)和Pringle法第一肝门阻断入肝血流组33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肝切除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在合并肝硬化肝癌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因肝细胞癌行肝切除的64例患者分为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组31例(A组)和Pringle法第一肝门阻断入肝血流组33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肝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肝切除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7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P<0.01)。A组术后腹腔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可减轻术后肝功能损伤,操作简便、安全,适合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肝血流阻断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