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替换术后肾功能损伤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伍育旗 李玉斌 +4 位作者 王清丽 余旻 张立伟 杨晓玲 俞彬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10期904-908,共5页
目的 分析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22例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49.53±9.64)岁.结果 术后血... 目的 分析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22例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49.53±9.64)岁.结果 术后血肌酐与术前相比有所增高,总体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174.00±111.61)μmol/L比(87.90±43.44)μmol/L,t=4.137,p=0.000],提为手术加重肾功能损害.体外循环时间≥180 min与体外循环术时间<180 min相比,肾功能损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4,P=0.035),提示术中长时间体外循环加重肾功能损害.术后肾功能损害与术后无肾功能损害患者相比较,术前肾功能损害是术后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χ^2=7.246,P=0.011).血液净化后血肌酐与血液净化前血肌酐相比有所降低,总体平均值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84.00±113.62) μmol/L比(174.00±11 1.00)μmol/L,t=6.335,P=0.000].结论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替换术后肾功能损伤与体外循环时间过长及术前肾功能损害有关.肾功能损伤患者在重症监护室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深低温循环 主动脉弓替换术 肾功能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案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2
作者 俞彬 邬爱玲 《中国病案》 2007年第10期12-14,共3页
随着社会法制意识的增强,病案管理工作在医院管理中更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认识病案在当今社会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才能使所有参与完成病案的医务人员、病案管理人员和使用者能够自觉维护病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自觉维护... 随着社会法制意识的增强,病案管理工作在医院管理中更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认识病案在当今社会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才能使所有参与完成病案的医务人员、病案管理人员和使用者能够自觉维护病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自觉维护患者、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案管理 探索 实践
原文传递
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伍育旗 李玉斌 +4 位作者 俞斌 余旻 张科 薛泉玲 屈红 《中国综合临床》 2014年第4期407-410,共4页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为制定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选择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为制定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选择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的96例患者,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1例作为观察组,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5例作为对照组.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找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者41例,发生率为4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脏肿大(P =0.007)、病程≥15年(P=0.042)、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x2=3.937,P=0.047)、术前心功能不全≥Ⅲ级(P=0.003)为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病程≥15年(OR=2.825,95% CI为1.015~7.861,P=0.047)、术前心功能不全≥Ⅲ级(OR =7.306,95%CI为2.050~ 26.035,P=0.002).结论 病程≥15年和术前心功能不全≥Ⅲ级是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主动脉夹层23例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北和 朱志林 +1 位作者 俞彬 袁超 《中国综合临床》 2010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23例主动脉夹层中Ⅰ型8例、Ⅱ型5例、Ⅲ型10例,均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临床...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23例主动脉夹层中Ⅰ型8例、Ⅱ型5例、Ⅲ型10例,均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表现典型者20例,占86.9%(20/23);不典型者3例,占13.0%(3/23)。6例Ⅰ型夹层和5例Ⅱ型夹层行外科手术治疗,恢复顺利;1例Ⅰ型夹层和10例Ⅲ型夹层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Ⅰ型夹层患者于术后第7天凌晨起床小便时突然死亡,10例Ⅲ型夹层患者恢复顺利,未见不良反应;另1例Ⅰ型夹层患者因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结论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典型者占绝大多数;不典型者占少数,极易发生漏诊和误诊,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应保持警惕和注意识别,主动脉螺旋CT或磁共振(MRI)增强扫描检查是确诊的较好方法之一。Ⅰ型夹层和Ⅱ型夹层的治疗应以外科手术为主,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则是Ⅲ型夹层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影像学检查
原文传递
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延迟拔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伍育旗 张郁林 +5 位作者 俞斌 余旻 张新黎 江高燕 杨明刚 薛泉玲 《中国综合临床》 2013年第12期1291-1294,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延迟拔管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延迟拔管(机械...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延迟拔管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延迟拔管(机械通气时间〉48h或拔管后再插管)19例作为观察组,无延迟拔管58例作为对照组。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共收治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患者77例,其中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延迟拔管患者19例,发生率为24.67%(19/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肾功能损害(x2=12.396,P=0.000)、术后肾功能损害(x2=4.398,P=0.036)、年龄I〉50岁(x2=12.788,P=0.036)、性别(x2=5.416,P=0.020)、血液净化(x2=15.374,P=0.000)为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瓣膜病换瓣延迟拔管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是:血液净化(OR15.890,95.0%CI1.432~176.295)、术前肾功能损害(OR8.536,95.O%CI1.059—68.786)(P均〈0.05)。结论术前肾功能损害是心脏瓣膜病换瓣术后延迟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延迟拔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