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产业结构效益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文彦君 刘嬉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98-102,共5页
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相互协调,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选取了陕西省20042013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数据,通过构建模型对陕西省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综合分析了... 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相互协调,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选取了陕西省20042013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数据,通过构建模型对陕西省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综合分析了其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效益及协调发展水平都处于较高水平,应当引起注意的是整体协调度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效益 生态环境质量 综合评价 协调发展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鸡市城市绿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性研究
2
作者 青青 王彩霞 +1 位作者 张蓓蓓 王毅勇 《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目的]探究宝鸡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为宝鸡市绿地管理、土壤质量提升提出理论依据和建议。[方法]以宝鸡市主要公园、广场、道路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类型绿地各取15个样地采集土壤,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pH值、容... [目的]探究宝鸡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为宝鸡市绿地管理、土壤质量提升提出理论依据和建议。[方法]以宝鸡市主要公园、广场、道路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类型绿地各取15个样地采集土壤,分别测定土壤含水量、pH值、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结果](1)土壤物理性质方面,公园绿地和广场绿地含水量接近,道路绿地含水量较低。土壤容重整体偏大,土壤偏紧实;(2)土壤化学性质方面,3种绿地土壤pH均呈弱碱性;有机质含量整体偏低,仅公园绿地有26.66%处于高水平;全氮含量公园绿地表现较好,60%处于中上水平,道路绿地表现最差,仅20%达到中上水平,还有26.67%处于很低水平;全磷含量3种绿地虽有差异但不大,大部分处于0.4~0.8 g/kg的范围;有效磷含量广场绿地和道路绿地表现较好,都处于10~20 mg/kg的中上水平,公园绿地次之。[结论]宝鸡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容重偏大,含水量较低,土壤整体呈弱碱性。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表现为公园绿地>广场绿地>道路绿地,有效磷含量表现为广场绿地>道路绿地>公园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肥力 宝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模式的渭河上游夏季降水及气温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浩楠 刘引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6-264,274,共10页
[目的]探索WRF模式不同方案在渭河上游的适用性,探讨其降水格局形成的物理机制,进而对该流域的水资源及环境管理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最新的WRF V4.1.2模式,选用Kain-Fritsch(K-F)和Grell-3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及其微物理过程,... [目的]探索WRF模式不同方案在渭河上游的适用性,探讨其降水格局形成的物理机制,进而对该流域的水资源及环境管理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最新的WRF V4.1.2模式,选用Kain-Fritsch(K-F)和Grell-3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及其微物理过程,进行了不同分辨率的渭河流域上游夏季降水及温度试验模拟及评估。[结果]5 km分辨率下夏季6月、7月、8月两种方案模拟的气温略低于实际值,K-F方案和Grell-3方案误差分别为5.8%~10%及7%~12%。两种方案对降水模拟表现为偏高,降水随海拔高度和纬度变化不规律,误差分别为13%~39%和10%~25%。2 km分辨率下,K-F方案模拟的西南东南及西风气流较强,表现出垂直速度波动变化大,积云对流不稳定强烈,对流性降水偏多。Grell-3方案模拟的偏南暖湿气流较强,垂直速度较大,随高度增加较快,有利于大尺度强降水产生。5 km分辨率下夏季6月、7月、8月的气温及降水模拟对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K-F方案对气温模拟效果好于Grell-3方案,Grell-3方案对降水模拟效果优于K-F方案,尤其是强降水区域模拟效果更好。分辨率提高到2 km时两种方案更能细致地模拟出降水及气温的空间分布格局,高温及强降水区域更精细地展现出来。[结论]两种方案对水汽输送及垂直速度的模拟均很敏感,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WRF模式中的K-F及Grell-3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适合于渭河上游的降水及气温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降水和气温 积云对流参数化 渭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旅游资源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以陕西法门寺景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柳 石雯洁 +2 位作者 万红莲 何若楠 王子梦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1期186-190,共5页
在分析法门寺景区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借助SPSS 22.0和Excel 201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旅游贡献率、旅游拉动率及旅游依存度3个方面探究法门寺佛教旅游资源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法门寺景区旅游... 在分析法门寺景区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借助SPSS 22.0和Excel 201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旅游贡献率、旅游拉动率及旅游依存度3个方面探究法门寺佛教旅游资源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法门寺景区旅游经济增长缓慢且对地方经济贡献值较低,并据此提出发展新型旅游附加产品、利用互联网优势加强宣传力度、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培养高素质导游、改进服务要素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贡献 法门寺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鸡市区大气硫、磷沉降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韦嘉辉 张媛媛 +1 位作者 陈晋 梁婷 《地下水》 2022年第2期127-130,共4页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降水中的化学组分受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并以沉降形式进入地表生态系统,进而使得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为了初步探究城市区人为活动对大气硫磷沉降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宝鸡市区2017年1月至12月间的降水样品,...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降水中的化学组分受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并以沉降形式进入地表生态系统,进而使得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为了初步探究城市区人为活动对大气硫磷沉降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宝鸡市区2017年1月至12月间的降水样品,并对于水中硫、磷的浓度及其沉降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内,雨水中硫、磷浓度分别在0~14.09、0~0.13之间,其月平均浓度分别为2.59、0.27 mg/L;硫、磷季浓度分别表现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监测期内,大气硫、磷沉降总通量分别为7.472 kg/hm^(2)、0.029 kg/hm^(2),硫、磷季通量分别表现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大气硫、磷沉降通量的季节变化主要与宝鸡市降雨的季节差异有关,降雨量大的季节对应大气硫、磷沉降量也相应较高。宝鸡市为工业城市,大气中的硫、磷沉降量相对较多,为了避免大气硫、磷沉降量的增加而影响生态环境,应该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大气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沉降 酸雨 硫沉降 磷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苏楠 陈姗姗 《甘肃科技纵横》 2024年第10期51-59,共9页
科学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是加快破题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着力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基础。文章采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方法,科学测度2013—2022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深入分析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时空特征。研究发现:... 科学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是加快破题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着力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基础。文章采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方法,科学测度2013—2022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深入分析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时空特征。研究发现:(1)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得分均值从0.1884增长到0.7516,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增长态势良好;(2)在空间上形成了以兰州市为中心的辐射圈,空间分布存在正向全局自相关性,但不够显著;(3)固定电话用户期末数、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以及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对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影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熵值法 指标体系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典型农耕地土壤临界剪切力季节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郁耀闯 王长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4149-4159,共11页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典型农作物玉米和谷子生育期内土壤临界剪切力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的粮食安全生产和土壤侵蚀过程模型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区玉米地和谷子地为研究对象,在6组不同的水流剪切...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典型农作物玉米和谷子生育期内土壤临界剪切力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的粮食安全生产和土壤侵蚀过程模型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区玉米地和谷子地为研究对象,在6组不同的水流剪切力条件下(τ=5.71—17.18 Pa),借助坡面径流冲刷试验测定土壤的分离能力,结合土壤侵蚀过程WEPP模型,利用线性回归方法推求土壤临界剪切力(τ_c),分析了玉米和谷子生育期内土壤临界剪切力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黄土丘陵区玉米和谷子生育期内土壤临界剪切力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P<0.05),整体呈上升趋势。玉米地τ_c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又升高的季节变化模式,变化范围为1.51—4.89Pa,平均值为3.0 Pa,最小值(1.51 Pa)出现在五叶期,最大值(4.89 Pa)出现在收获期;谷子地τ_c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季节变化模式,变化范围为1.06—6.53 Pa,平均值为2.93 Pa,最小值(1.06 Pa)出现在幼苗期,最大值(6.53 Pa)出现在成熟期。玉米地和谷子地土壤临界剪切力的季节变化由土壤黏结力、初始含水量等土壤属性的季节变化和作物根系生长所致。两种作物地的土壤临界剪切力与土壤黏结力、初始含水量和作物根重密度间呈正相关关系。在玉米和谷子生育期内,利用土壤黏结力、初始含水量和作物根重密度可以较好地模拟两种作物地土壤临界剪切力的季节变化(R^2>0.74,NSE>0.72)。【结论】作物根系、土壤黏结力和初始含水量等的季节变化是影响玉米地和谷子地土壤临界剪切力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临界剪切力与根重密度、土壤黏结力和初始含水量间呈正相关关系。用根重密度、土壤黏结力和初始含水量等参数能够较好地模拟玉米地和谷子地土壤临界剪切力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临界剪切力 季节变化 根系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形成的竞争效应分析 被引量:37
8
作者 任媛媛 张莉 +2 位作者 郁耀闯 张彦军 张岁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78-1987,共10页
旱区作物间作系统是优化作物群体质量、提高产量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从产量构成因子角度探讨作物间作竞争优势机制还鲜见报道。本研究设置3个大豆密度梯度和4个种植比例(玉米与大豆以2∶0、0∶2、2∶2和2∶4间作),分析间作系统的作物竞... 旱区作物间作系统是优化作物群体质量、提高产量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从产量构成因子角度探讨作物间作竞争优势机制还鲜见报道。本研究设置3个大豆密度梯度和4个种植比例(玉米与大豆以2∶0、0∶2、2∶2和2∶4间作),分析间作系统的作物竞争指数、产量构成和最终产量的差异性变化,探讨间作群体产量增加的作物竞争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密度和种植比例组合下的间作系统产量提高14%~23%。玉米的实际产量损失大于0,大豆的实际产量损失小于0。间作系统中玉米的穗重、穗长、穗粗、穗粒重、轴重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单作;除结荚长度和主茎节间长度外,间作系统中大豆的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总粒数、单株有效粒数、主茎节数和百粒重低于单作或与单作间无显著差异。间作系统中玉米的竞争比率大于1,大豆的竞争比率小于1,在3种大豆密度下玉米和大豆的竞争比率分别为2.08、1.84、1.68和0.49、0.56、0.63,表明随着大豆密度的增加,间作中玉米的竞争比率增加的同时大豆的竞争比率降低。玉米的侵占力大于0,大豆的侵占力小于0。玉米产量与轴重、千粒重、穗重、穗粒重、穗长、行粒数呈正相关关系,与秃尖长呈负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直接作用中,穗粒重对玉米产量的贡献最大(2.18);间接作用中,轴重、千粒重通过每穗粒重对玉米产量的贡献较大(1.64和1.58)。综上所述,大豆间作玉米有间作优势,间作优势来源于每穗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间作 通径分析 竞争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间作水分高效利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任媛媛 赵兰兰 张岁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62,共8页
间作系统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具有高产高效特征,在旱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综合国内外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论述了间作具有水分优势的高效利用机制。间作系统减少土壤蒸发、提高作物蒸腾、降低棵间蒸发与耗水量的比值,增加土壤水... 间作系统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具有高产高效特征,在旱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综合国内外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论述了间作具有水分优势的高效利用机制。间作系统减少土壤蒸发、提高作物蒸腾、降低棵间蒸发与耗水量的比值,增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提高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机制包括生态位分离减少竞争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水力再分配调节作物及邻体作物土壤的水分条件缓解旱区作物的水分胁迫。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的影响因素包括作物种类、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水肥管理和耕作措施。针对研究中的不足,指出未来间作系统水分高效利用研究应关注以下方面:不同区域间作群体增产和节水的规律;水分与源库关系及对种间关系的响应;量化水分与根系生长的关系,建立间作作物对水分吸收的模型;地下部对间作水分优势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水分高效利用 生态位分离 水分再分配 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正忠 徐昔保 +1 位作者 李景宜 梁彩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27-838,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流是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有效方式,在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从自然生态系统流向人类社会的动态过程中具有明晰服务质量、方向和分布特征的重要作用。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内涵、理论框架、模型和应用视角出发,利用CiteSp... 生态系统服务流是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有效方式,在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从自然生态系统流向人类社会的动态过程中具有明晰服务质量、方向和分布特征的重要作用。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内涵、理论框架、模型和应用视角出发,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筛选的183篇SCI论文和33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相关模型与方法的适用性及案例应用,探讨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研究重点。目前,在服务流概念探讨、模型方法应用、服务流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估、生态补偿修复和安全格局优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通用框架探索、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选择、多尺度研究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未来需加强生态系统服务流在生态保护实践与政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立足通用研究框架构建、模型开发与关键参数率定、重点区域和多时空尺度研究以及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补偿与生态修复等方面,为区域生态保护与管控政策制定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流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玉米||大豆间作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任媛媛 李朝怡 +1 位作者 闫敏飞 张岁岐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49-2459,共11页
研究旱地雨养农业区间作系统对土壤水分和根系形态构建的影响对进一步理解间作系统高效高产具有重要意义。选用不同玉米(Zea mays)(郑单958 M1和豫玉22 M2)和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中黄24 S1和中黄13 S2)以2行大豆2行玉米种植比例进行... 研究旱地雨养农业区间作系统对土壤水分和根系形态构建的影响对进一步理解间作系统高效高产具有重要意义。选用不同玉米(Zea mays)(郑单958 M1和豫玉22 M2)和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中黄24 S1和中黄13 S2)以2行大豆2行玉米种植比例进行间作(M1S1,M1S2,M2S1和M2S2),研究间作对作物产量、作物根系形态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探讨根系形态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1S1间作的产量高于其他间作。M1S1间作玉米的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根重密度分别较M2S1间作提高了40.6%、62.4%和71.9%;M1S1间作大豆的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分别较M1S2提高了39.7%和29.4%。M1S1间作玉米和大豆的土壤含水量促进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根重密度增加量分别是M1S2、M2S1、M2S2间作的1.5~2.9、3.1~3.3、3.3~4.9和1.1~1.4、1.5~2.4、1.3~2.0倍。因此,M1S1间作,可以有效提高根系形态的生长速率,有利于旱区作物的生长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土壤含水量 产量 根长密度 根表面积密度 根体积密度 根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6年渭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周旗 张海宁 任源鑫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33-841,共9页
基于1961-2016年渭河流域26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选取与极端降水事件密切相关的9个指数,利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点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揭示渭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突变情况以及渭河流域上、中、下游降水情... 基于1961-2016年渭河流域26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选取与极端降水事件密切相关的9个指数,利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点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揭示渭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突变情况以及渭河流域上、中、下游降水情况的差异特征,对研究区未来极端降水事件提供科学预测和理论参考。结果表明:①渭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及整个流域的年总降水量分别以16.588 mm/10a、8.319 mm/10a、6.703 mm/10a和9.544 mm/10a的速率下降,表明渭河流域56 a来降水总量存在逐年减少的趋势,整个渭河流域地区呈现变干的趋势。②降水强度(SDII)、强降水总量(R95PTOT)和极端降水总量(R99PTOT)在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极端降水总量的上升趋势高于强降水总量,上游地区的上升趋势高于中下游地区,表明渭河流域极端降水强度有所增强,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有所增大。③渭河流域出现极端降水事件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且降水情况的年际差异较大,中游地区的变化更为明显。④相关分析显示中下游地区对整个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情况起到较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极端降水 MANN-KENDALL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休闲季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彦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3164-3174,共11页
【目的】在农作物-休闲轮作系统中,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休闲季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的变化机理,为科学调控黄土高原雨养区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依据。【方法】依托长武农田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在小麦收获后的休闲季测定... 【目的】在农作物-休闲轮作系统中,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休闲季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的变化机理,为科学调控黄土高原雨养区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依据。【方法】依托长武农田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在小麦收获后的休闲季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CK、N、NP、M、NPM)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底物的数量(土壤有机碳和根茬碳)和质量(土壤碳氮比和根茬碳氮比,依次简写为土壤C﹕N和根茬C﹕N),研究长期施肥影响休闲季Q10变异的机理。【结果】在休闲季,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P<0.05),长期施肥导致土壤呼吸速率增加了6%—127%。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底物的数量和质量均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重要因素(P<0.05)。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利用指数关系模型进行拟合(P<0.05),且土壤温度可以解释40%—57%的土壤呼吸变异性。而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水分的响应则用抛物线关系模型进行拟合(P<0.05),且土壤水分可以解释56%—74%的土壤呼吸变异性。同时,底物的数量和质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利用线性关系模型进行模拟(P<0.05),且底物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解释高达66%—94%的土壤呼吸变异性。长期单施氮肥处理(N)对土壤有机碳影响不显著(P>0.05),而NP、M和NPM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则增加了12%—36%。同时,N处理下的根茬碳减少了34%,而NP、M和NPM处理下的根茬碳则增加了15%—63%。N和NP处理下的土壤C﹕N影响不显著(P>0.05),而M和NPM处理下的土壤C﹕N则增加了12%—13%。不同施肥处理下的根茬C﹕N则降低了8%—38%。在休闲季,长期施肥导致Q10降低了12%—56%,而长期施肥处理下Q10的差异与底物的数量(土壤有机碳和根茬碳)和质量(土壤C﹕N和根茬C﹕N)或者二者的交互作用密切相关(P<0.05)。Q10随着底物数量和土壤C﹕N的增加均呈现出线性降低的趋势(P<0.05),且底物的数量和土壤C﹕N可以解释61%—95%的Q10变异性,而Q10随着根茬C﹕N的增加呈现出线性增加的趋势(P<0.05),且根茬C﹕N可以解释72%的Q10变异性。同时对Q10的贡献呈现出根茬碳>根茬C﹕N>土壤有机碳>土壤C﹕N的趋势(2.16 vs.1.22 vs.0.48 vs.0.03)。【结论】在农作物-休闲轮作系统中,长期施肥通过影响底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休闲季Q10的变化,对科学评价黄土高原雨养区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 底物数量和质量 休闲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燕清 傅志军 薛甜甜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3期4497-4500,共4页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22个台站1960-2015年气象数据,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及综合舒适度指数等4个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计算得到其各月舒适度等级值、时段与年综合舒适度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GIS空间插值得到广西地区综合舒适度...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22个台站1960-2015年气象数据,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及综合舒适度指数等4个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计算得到其各月舒适度等级值、时段与年综合舒适度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GIS空间插值得到广西地区综合舒适度指数空间分布图,并对气候舒适度的稀缺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气候舒适期长度多在4~5个月,主要在冬半年;空间分布上,广西各地区的综合舒适度指数差异不大,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广西中南部地区的气候舒适期以冬季适宜型为主,具有较高的稀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舒适度 评价 舒适度指数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汉中、西安和榆林三市气候变化风险暴露度感知规律研究
15
作者 薛斯文 周旗 +1 位作者 李明洁 毛雨唯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4期162-168,共7页
提升民众气候变化风险暴露度感知水平是决策者实施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以陕西省汉中、西安和榆林3市的民众为调查对象,运用多项式拟合法探究民众气候变化风险暴露度感知水平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同时,通过小波分析法探究民众气候变化风险... 提升民众气候变化风险暴露度感知水平是决策者实施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以陕西省汉中、西安和榆林3市的民众为调查对象,运用多项式拟合法探究民众气候变化风险暴露度感知水平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同时,通过小波分析法探究民众气候变化风险暴露度感知水平随年龄的变化周期,以期为决策者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风险暴露度 感知 民众 年龄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众气候变化风险感知容量浅析
16
作者 薛斯文 周旗 +1 位作者 孙静妮 马元森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S01期149-151,156,共4页
为了更好地指导民众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提出气候变化风险感知容量这一新的气候概念,通过浅析气候变化风险感知容量的内涵和特性,简要提出了气候变化风险感知容量的测评指标及较为合理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气候变化风险感知容量 特性 测评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6-WFV数据的中国东部典型湖库叶绿素a浓度反演 被引量:1
17
作者 卜博 张方方 +6 位作者 李俊生 王胜蕾 李景宜 谢娅 王超 桑瑞丹 田彬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4,共15页
高分六号中分辨率宽幅相机(GF6-WFV)设计了两个红边波段,具有水体叶绿素a浓度监测的潜力。实验选取官厅水库、陆浑水库和白洋淀等6个中国东部典型湖库为研究区,获取141个采样点实测光谱和叶绿素a浓度数据。基于实测数据对4种常用的叶绿... 高分六号中分辨率宽幅相机(GF6-WFV)设计了两个红边波段,具有水体叶绿素a浓度监测的潜力。实验选取官厅水库、陆浑水库和白洋淀等6个中国东部典型湖库为研究区,获取141个采样点实测光谱和叶绿素a浓度数据。基于实测数据对4种常用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半经验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和模型精度验证,选取最优反演模型。结果表明,GF6-WFV数据新增红边Ⅰ波段(B5:710 nm)和红波段(B3:660 nm)构建的两波段比值模型反演精度较高,相关系数平方(R^(2))为0.89,平均相对误差(MRE)为34.71%,均方根误差(RMSE)为13.29 mg/m^(3)。研究表明:利用GF6-WFV影像数据能有效反演水体叶绿素a浓度,研究基于多湖库、多时相数据建立的GF6-WFV影像水体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在中国东部典型湖库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六号卫星 内陆水体 叶绿素A浓度 反演模型 中国东部典型湖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