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平台助力本科创新人才培养
1
作者 聂永心 于少伟 朱常香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4年第5期56-59,共4页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平台是高校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但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功能还相对薄弱。本文分析了大型仪器平台在培养本科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发掘大型仪器的育人功能,包括:转变传统观念,优化考...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平台是高校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但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功能还相对薄弱。本文分析了大型仪器平台在培养本科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发掘大型仪器的育人功能,包括:转变传统观念,优化考核指标;立足本科生不同阶段学情,全面支撑本科教学;发掘切实可行的大型仪器实验教学内容;健全大型仪器开放运行机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临时聘用研究生为本科生指导教师,真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等等。本研究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在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以期为本科生继续考研深造或从事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仪器 创新人才培养 本科生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2
作者 崔振坤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N0)、150(N1)、180(N2)、210(N3)kg/hm^(2)4个施氮量。在2022—2024年2个小麦生长季,测定分析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转运、氮素营养指数、硝态氮残留量、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结果]1)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补灌至75%水平,协同施氮180 kg/hm^(2)(W2N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开花期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向作物可吸收形态转化。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W2N2处理显著减少6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降低土壤氮素淋溶风险。2)W2N2和W2N3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氮素营养指数,能够满足小麦氮素需求。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氮素营养指数、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W2N2处理能够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继续增加水氮投入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不同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二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籽粒产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313、0.485。4)W2N2处理具有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继续提高灌溉水平和施氮量,易造成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显著降低。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较于W2N2处理,W2N3、W3N2和W3N3处理氮肥农学效率2年平均值降低13.02%~26.34%,氮肥利用率降低9.77%~23.64%,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2.88%~38.10%。[结论]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75%,协同施氮180 kg/hm^(2)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营养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氮素营养指数,是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优水氮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运筹 测墒补灌 土壤酶活性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直立株型种质耐密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3
作者 刘梦莹 张玉 +5 位作者 张嘉豪 陈建省 张卫东 孟庆福 马玉华 鄢照新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9,共11页
作为一种特殊株型,小麦直立株型的特点是分蘖直立生长,冠层紧密,常规行距种植行间空隙大,而且直立株型小麦冠层穗容量较大,如果增加播量,缩减行距,可提高小麦产量。因此,有必要研究直立株型小麦在密植条件下的性状表现。本研究以15个不... 作为一种特殊株型,小麦直立株型的特点是分蘖直立生长,冠层紧密,常规行距种植行间空隙大,而且直立株型小麦冠层穗容量较大,如果增加播量,缩减行距,可提高小麦产量。因此,有必要研究直立株型小麦在密植条件下的性状表现。本研究以15个不同亲本来源的直立株型小麦品系为材料,在高密度(3.30×10^(6)株·hm^(-2))、超高密度(4.50×10^(6)株·hm^(-2))下种植,调查了9个主要农艺性状;计算性状耐密系数,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指标转化,计算综合耐密评价值(D值);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筛选适合的耐密鉴定指标。结果表明,在适当高密条件下,直立株型小麦可以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3个综合指标的累计贡献率为85.24%,依据D值聚类分析可将15个材料分为极强、强、中度和弱耐密型小麦;其中6个性状,包括鲜重(X_(7))、千粒重(X_(4))、倒伏程度(X_(9))、单位面积穗数(X_(2))、株高(X_(5))和机械强度(X_(8)),可作为小麦直立株型品系的耐密性鉴定的核心指标,耐密性评估数学模型为D=4.330X_(7)+8.838X_(4)-0.325X_(9)+0.463X_(2)+4.501X_(5)+2.092X_(8)-18.499,估计精度在89.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密性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小麦面团特性的外源染色体及其特异分子标记开发
4
作者 汪晓璐 王灿国 +6 位作者 韩冉 刘爱峰 李豪圣 曹新有 赵振东 刘建军 刘成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3-91,共9页
为鉴定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的面团特性,以中国春为对照,测定济麦22、济麦262以及19份中国春-近缘物种染色体附加系和易位系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利用87对第1同源群的PLUG引物对中国春-两芒山羊草1U^(bi)#1附加系及... 为鉴定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的面团特性,以中国春为对照,测定济麦22、济麦262以及19份中国春-近缘物种染色体附加系和易位系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利用87对第1同源群的PLUG引物对中国春-两芒山羊草1U^(bi)#1附加系及中国春进行分子标记筛选。结果表明,中国春-两芒山羊草1U^(bi)#1附加系、中国春-卵穗山羊草1M^(g)#1附加系、中国春-粗穗披碱草1S^(t)附加系等材料的面团形成时间显著长于中国春;中国春-两芒山羊草1U^(bi)#1附加系、中国春-卵穗山羊草1M^(g)#1附加系、中国春-粗穗披碱草1H^(t)S附加系等材料的稳定时间显著长于中国春;中国春-两芒山羊草1U^(bi)#1附加系、中国春-卵穗山羊草1M^(g)#1附加系、中国春-希尔斯山羊草1S^(s)#1附加系等材料的粉质质量指数显著高于中国春,其中,中国春-两芒山羊草1U^(bi)#1附加系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最高,分别为8.10、10.73 min和159.7。引物TANC1089和TANC1142仅可以在中国春-两芒山羊草1U^(bi)#1附加系中扩增出长度分别为500 bp和750 bp的特异片段。综上所述,中国春-两芒山羊草1U^(bi)#1染色体导入小麦可显著提高小麦加工品质,建立的中国春-两芒山羊草1U^(bi)#1染色体分子标记TANC1089和TANC1142可用于小麦研究中两芒山羊草1U^(bi)#1染色质的追踪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近缘物种 面团特性 两芒山羊草 分子标记 染色质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筋力小麦品种混播的理化品质特性变化及对面包面条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范华 程敦公 +1 位作者 刘建军 刘爱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年第6期148-152,共5页
为探索不同筋力小麦品种田间混合种植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以‘济麦44’和‘济麦23’为试验材料,按照籽粒重量比例60:40(T1)、70:30(T2)将‘济麦44’和‘济麦23’进行田间混播,成熟后收获脱粒、晾干备用,研究其品质理化特性和食品制... 为探索不同筋力小麦品种田间混合种植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以‘济麦44’和‘济麦23’为试验材料,按照籽粒重量比例60:40(T1)、70:30(T2)将‘济麦44’和‘济麦23’进行田间混播,成熟后收获脱粒、晾干备用,研究其品质理化特性和食品制作品质及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混播的籽粒蛋白含量超15.0%且显著高于单播‘济麦23’(T23);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干面筋值均高于单播低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和粉质质量指数均显著优于T23,吸水率超63.0%且高于单播‘济麦44’(T44),均达强筋水平;面包芯色泽、芯质地、芯纹理结构、极涨值和总分均与T44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T23;面条表观状况、硬度、黏弹性、光滑性、总分均与T44、T23差异不显著,食味与T44无差异,仅色泽与T44差异显著;面包面条品质均达优等水平;混播的最大总茎数、每公顷穗数、成穗率和小区粒重均高于单播。研究发现,混播提高了小麦的面包品质,但对小麦面条品质影响不大,‘济麦44’和‘济麦23’按60~70:40~30比例混播,可以显著改善面团品质特性及食品加工品质,且使产量水平得到提升。研究旨在为小麦田间混合种植提供理论基础,为原粮小麦生产和面粉专用粉生产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 比例 理化特性 面包 面条 品质 产量性状 不同小麦的混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份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鉴定与综合评价
6
作者 于国红 张莹莹 +2 位作者 周淑梅 赵明辉 孟祥海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24-131,共8页
为探究小麦萌发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采用20% 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60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抗旱性鉴定,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抗旱系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不同种质资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降低,平均降幅分别为4... 为探究小麦萌发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采用20% 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60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抗旱性鉴定,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抗旱系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不同种质资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降低,平均降幅分别为42.59%和35.84%;不同种质资源的根长、芽长也显著降低,且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值法,对不同种质资源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确定3个独立主成分作为抗旱性评价的综合指标,其累计贡献率达78.026%。基于综合评价值可知,60份小麦种质资源被划分为4个抗旱等级,其中,23份小麦种质资源被鉴定为高耐旱性品种。综上所述,该研究系统鉴定了不同小麦种质资源萌发期的抗旱性,并筛选出抗旱性强的小麦新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萌发期 干旱胁迫 抗旱性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小麦“山农糯麦1号”籽粒及淀粉品质分析
7
作者 于海霞 彭莉 +3 位作者 孙明涛 杨明 邓志英 田纪春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5,共6页
为更好地了解糯小麦的品种特性,以山东省第一个审定的高产糯小麦“山农糯麦1号”为材料,研究其籽粒和淀粉特性。结果发现:该品种几乎不含直链淀粉(仅0.1%),较普通小麦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16.4%)和面粉白度(81.2%)。扫描电镜观察淀粉... 为更好地了解糯小麦的品种特性,以山东省第一个审定的高产糯小麦“山农糯麦1号”为材料,研究其籽粒和淀粉特性。结果发现:该品种几乎不含直链淀粉(仅0.1%),较普通小麦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16.4%)和面粉白度(81.2%)。扫描电镜观察淀粉粒度分布不均匀,A型淀粉颗粒较多。快速粘度分析(RVA)测定表明淀粉具有较低的糊化温度,较短的糊化时间,较低的峰值黏度、最终粘度和回生值。加工时面团吸水率明显较高,形成时间大于稳定时间。这些结果将为山农糯麦1号适于用作配粉和加工食品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性小麦 籽粒 淀粉 糊化特性 粉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张颖 王超 骆永丽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43,共7页
为明确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山农28作为供试品种,研究两个密度即150万hm^(-2)(D1)和225万hm^(-2)(D2)和3个行距即10 cm(R1)、15 cm(R2)、20 cm(R3)组配的6个株行距配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 为明确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山农28作为供试品种,研究两个密度即150万hm^(-2)(D1)和225万hm^(-2)(D2)和3个行距即10 cm(R1)、15 cm(R2)、20 cm(R3)组配的6个株行距配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叶片叶绿素含量、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群体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优化冬小麦株行距配置,提高单产。结果表明,D1密度下小麦生育前期容易形成良好的冠层光环境,有助于营养物质积累,为高产打下基础;相同行距下开花期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表现为D1>D2,说明D1密度有助于叶片中营养物质积累和向籽粒转移;D2密度下小麦生育后期的冠层光环境优于D1,有助于叶片营养物质的持续供应;R1行距下冠层光环境明显优于R2和R3,能够吸收更多的光能,光合作用能力更强。密度和行距二者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作用表现为:D1R1>D1R2>D1R3>D2R1>D2R2>D3R3。综上,调整株行距配置是提高冬小麦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D1R1株行距配置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冠层光环境,能够获得最高产量,为最佳株行距配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行距 冠层光环境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黄矮病及其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朝阳 张朝阳 +1 位作者 刘艳 孔令让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79,共9页
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BYDVs)侵染引起的小麦黄矮病(wheat yellow dwarf disease)是世界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生产及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BYDVs的生物学特征、分类地位、致病机理及抗性育... 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BYDVs)侵染引起的小麦黄矮病(wheat yellow dwarf disease)是世界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生产及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BYDVs的生物学特征、分类地位、致病机理及抗性育种等相关研究,并基于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进一步扩大抗性基因挖掘、加快优异抗病基因克隆、加强抗病机理研究等方面的建议,旨在为我国小麦黄矮病抗性育种及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矮病 BYDVs 生物学特征 致病机理 抗性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不同品种萌发特性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乔志新 张杰道 +5 位作者 王雨 郭启芳 刘燕静 陈蕊 胡文浩 孙爱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8-1583,共16页
干旱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逆境,可以造成萌发成苗质量下降。为了解当前小麦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种子萌发特性,采用沙培控水法研究了生产上应用广泛的128个小麦品种的干旱萌发特性;筛选出干旱萌发特性差异显著的6个小麦品种(山农28号(SN28... 干旱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逆境,可以造成萌发成苗质量下降。为了解当前小麦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种子萌发特性,采用沙培控水法研究了生产上应用广泛的128个小麦品种的干旱萌发特性;筛选出干旱萌发特性差异显著的6个小麦品种(山农28号(SN28)、长6878(C6878)、烟农19(YN19)、山农23号(SN23)、鑫麦296(XM296)和新麦38(XM38))进行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活力指数的耐旱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将128个小麦品种的干旱萌发特性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5类。山农28号和长6878等18个干旱萌发特性好的小麦品种种子萌发快,幼苗整齐健壮;新麦38、乐麦185等26个干旱萌发特性差的小麦品种种子萌发慢、萌发时间分散、发芽率低且幼苗整齐度差。进一步对不同干旱萌发特性的小麦品种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表明,干旱萌发特性好的山农28号和长6878干旱萌发前期大分子修复基因TDP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干旱萌发前期POD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α-淀粉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受干旱影响较小,萌发后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干旱萌发特性差的鑫麦296和新麦38在干旱胁迫下种胚DNA和蛋白质修复基因表达水平上升相对滞后;在干旱胁迫下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干旱萌发特性好的小麦品种在干旱胁迫下萌发成苗过程中种胚大分子修复能力和种子抗氧化能力强,贮藏物质动员早,最终种子萌发速度快,出苗质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旱胁迫 种子萌发特性 贮藏物质分解转化 大分子修复能力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幅对小麦花后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振 赵俊晔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于振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990,共10页
为了明确不同播幅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及其形成的生理原因,本研究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史家王子村小麦试验站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2种播幅处理:处理1是播幅为8 cm(B1);处理2是播幅为3 cm... 为了明确不同播幅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及其形成的生理原因,本研究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史家王子村小麦试验站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2种播幅处理:处理1是播幅为8 cm(B1);处理2是播幅为3 cm(B2)。研究了不同播幅对小麦光合特性、冠层光截获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和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B1处理开花后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显著高于B2处理,其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透射率显著低于B2处理;B1处理开花后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B2处理,其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低于B2处理;B1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B2处理;B1处理穗粒数、千粒重均显著高于B2处理;与B2处理相比,B1处理的2年平均籽粒产量和光能利用率分别高6.12%和7.71%。综上所述,播幅为8 cm的B1处理通过塑造了合理的冠层结构,改善了开花后叶片的光合性能,有利于开花后植株的光合物质生产,从而获得了最高的籽粒产量和光能利用率,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研究为小麦宽幅播种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距和种植方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振 何建宁 +2 位作者 石玉 于振文 张永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96-2407,共12页
为研究不同行距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阐明其高产高效的生理机制,给宽幅精播技术在黄淮海平原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17-2019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20 cm (R1)、25 cm (R2)和30 ... 为研究不同行距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阐明其高产高效的生理机制,给宽幅精播技术在黄淮海平原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17-2019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20 cm (R1)、25 cm (R2)和30 cm (R3) 3个行距下,设置宽幅精播(K)和常规条播(T)两种种植方式,分析不同行距下宽幅精播种植与常规条播种植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旗叶^(13)C同化物分配特性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方式下,R2处理下小麦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和贡献率,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行距R1和R3处理;在R2行距下, K处理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开花后14、21和28d旗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T处理,两年度K处理通过增加穗数和粒重使得籽粒产量较T处理提高8.67%;^(13)C示踪结果显示, R2K处理旗叶^(13)C同化物在籽粒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R2K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质量、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获得了最高的籽粒产量。综上所述,行距25 cm、宽幅精播种植方式是本试验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佳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幅精播 光合特性 干物质 ^(13)C同化物积累与分配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和干旱及氮素水平对孕穗期冬小麦冠层光分布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英丽 毕建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12-19,共8页
探讨灌溉和干旱以及氮素对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的冠层光分布的影响,为作物生长模型提供参数。通过试验,以氮素3个主处理,灌溉和干旱2个副处理,采用多穗型‘济麦22’和大穗型‘鲁麦21’为试材,使用美国CI-110型冠层分析仪测定孕穗期、开... 探讨灌溉和干旱以及氮素对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的冠层光分布的影响,为作物生长模型提供参数。通过试验,以氮素3个主处理,灌溉和干旱2个副处理,采用多穗型‘济麦22’和大穗型‘鲁麦21’为试材,使用美国CI-110型冠层分析仪测定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冠层光分布数据。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冬小麦,随着生育期推进,MLA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同一氮素水平,灌溉增加MLA;孕穗期的TCRP值‘鲁麦21’大于‘济麦22’,随着天顶角增加,两个品种不同氮素,灌溉或干旱的TCRP均下降;TCDP在两个品种不同氮素、灌溉或干旱,都呈现先下降,再上升;K值随着天顶角增加都呈上升趋势。施氮和灌溉对冬小麦孕穗期的冠层光分布产生促进作用。灌溉和增加氮肥,可提高孕穗期叶面积指数LAI,增加叶面倾角MLA,在7.5°和22.5°天顶角时,TCRP值小穗型品种呈增加趋势;TCDP在高N、中N和低N时,无论是灌溉还是干旱,TCDP都呈现先下降,再上升趋势;K值随着天顶角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生育前期要减少氮肥使用和适度干旱,多穗型冬小麦的氮肥和水分供给应早于大穗型冬小麦品种,这样才有利于冬小麦孕穗期合理的冠层光分布。本研究结论对于黄淮海冬麦区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肥水科学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孕穗期 施氮量 水分供应 冠层结构 光分布 消光系数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两年深松配合条旋耕显著提升冬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
14
作者 王庆源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3-872,共10页
【目的】探究耕作方式对小麦氮代谢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始于2007年,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济麦22’。设置常年翻耕(PT)、常年旋耕(RT)、常年条旋耕(... 【目的】探究耕作方式对小麦氮代谢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始于2007年,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济麦22’。设置常年翻耕(PT)、常年旋耕(RT)、常年条旋耕(ST)和隔两年深松+条旋耕(STS)4个处理。2023年在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各器官含氮量。在开花后0~28天,每隔7天取一次样,测定旗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于成熟期,调查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PT、RT和ST处理相比,STS处理提高了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开花期植株各部位和成熟期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以及花后氮素吸收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了氮素吸收效率、籽粒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其中,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了8.53%~30.15%,籽粒氮分配比例增加了4.59%~14.06%,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了4.20%~9.96%和7.83%~18.39%,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7.85%~18.40%。【结论】隔两年深松+条旋耕(STS)的耕作方式可提高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增强氮素的吸收和同化能力,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同时增加小麦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小麦 氮代谢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15
作者 孔令英 张振 +2 位作者 赵俊晔 石玉 于振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3-1579,共7页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9.0×10^(5)株·hm^(-2)(M1)、1.8×10^(6)株·hm^(-2)(M2)、2.7×10^(6)株·hm^(-2)(M3)、3...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9.0×10^(5)株·hm^(-2)(M1)、1.8×10^(6)株·hm^(-2)(M2)、2.7×10^(6)株·hm^(-2)(M3)、3.6×10^(6)株·hm^(-2)(M4),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与M1、M4处理相比,M2处理下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提高,开花后0~28 d平均最大光化学效率分别提高3.55%和4.65%,实际光化学效率分别提高10.57%和14.85%,光化学猝灭系数分别提高3.81%、8.00%,花后0~28 d旗叶平均蔗糖含量分别提高11.78%和15.74%,磷酸蔗糖含量分别提高23.95%和43.29%。M2处理的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花后光合物质积累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由此可见,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改善宽幅播种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促进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和积累,进而获得高产。本试验条件下宽幅播种小麦以种植密度为1.8×10^(6)株·hm^(-2)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播种 种植密度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I 004-2022《高麦黄酮小麦籽粒中游离态麦黄酮及总麦黄酮含量指标和测定方法》团体标准解读
16
作者 刘振 田纪春 +5 位作者 孙淑芳 陈乃琦 邓志英 于海霞 王西振 胥倩 《中国标准化》 2024年第8期153-157,共5页
T/CI 004-2022《高麦黄酮小麦籽粒中游离态麦黄酮及总麦黄酮含量指标和测定方法》于2022年2月发布并正式实施。本标准的发布首次提出了高麦黄酮小麦品种(系)的游离态和总麦黄酮的含量指标并规范了简便准确的测定方法,这将有利于高麦黄... T/CI 004-2022《高麦黄酮小麦籽粒中游离态麦黄酮及总麦黄酮含量指标和测定方法》于2022年2月发布并正式实施。本标准的发布首次提出了高麦黄酮小麦品种(系)的游离态和总麦黄酮的含量指标并规范了简便准确的测定方法,这将有利于高麦黄酮小麦新品种开发和营养导向型农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使相关人员正确理解和使用该团体标准,本文对编制背景、主要内容、测定方法的优势等进行了详尽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麦黄酮 标准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两个强筋小麦品种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张一智 郭雷 +6 位作者 晏帅 王鲁振 赵一悦 陈怡菲 李红霞 王中华 高欣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5-605,共11页
为了探究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品质特性的影响,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和‘郑农46’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0、120、240和360 kg/hm^(2)的施氮量,研究不同氮水平对小麦面筋蛋白组成及二级结构、淀粉的粒度分布和粘度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的... 为了探究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品质特性的影响,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和‘郑农46’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0、120、240和360 kg/hm^(2)的施氮量,研究不同氮水平对小麦面筋蛋白组成及二级结构、淀粉的粒度分布和粘度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郑麦366’和‘郑农46’分别在N_(1)(120 kg/hm^(2))和N_(2)(240 kg/hm^(2))水平下流变学特性达到最佳,这可能是因为两个小麦品种分别在N_(1)和N_(2)下蛋白质含量较高、总淀粉含量较低、B型淀粉相对含量较高;相比于N_(0)(0 kg/hm^(2)),N_(3)(360 kg/hm^(2))条件下的面团流变学特性显著降低,可能是由于过量施氮分别影响了‘郑麦366’的蛋白含量和‘郑农46’的B型淀粉含量。综上,相比于其他品质性状,蛋白含量对‘郑麦366’品质的影响更大,而B型淀粉含量的变化在‘郑农46’品质形成中起主导作用。本研究为强筋小麦‘郑麦366’和‘郑农46’的氮素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强筋小麦 面筋蛋白 淀粉 二级结构 流变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大、小粒材料的细胞学鉴定及其粒重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18
作者 徐晓艺 汪晓璐 +3 位作者 韩冉 马朋涛 徐文竞 刘成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5,36,共7页
籽粒大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开展控制籽粒大小相关基因的筛选鉴定和表达研究对小麦高产育种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利用染色体计数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对15份大粒材料(千粒重高于50 g)和15份小粒材料(千粒重低于21 g)... 籽粒大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开展控制籽粒大小相关基因的筛选鉴定和表达研究对小麦高产育种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利用染色体计数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对15份大粒材料(千粒重高于50 g)和15份小粒材料(千粒重低于21 g)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京5044、京5085、藏1783、黑72-0484、LJ15鉴010共5份大粒材料的染色体条数为28,为四倍体小麦;其余材料染色体条数均为42,为六倍体小麦。选取六倍体的大粒和小粒材料各3份作为试验材料,用水稻和拟南芥的64个粒重相关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筛选同源基因,对其进行qRT-PCR分析,选出6个在大、小粒材料中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的基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因RiGSK2、RiGW8和RiGGC2在大粒材料HR2015-1-1-2-9中表达量较高,RiGS3和RiD11在小粒材料红秃头3中表达量较高,ArTTG2在3份小粒材料中表达量均较高,推测这6个基因可能是控制小麦粒重的关键基因,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验证它们对小麦产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大小 荧光原位杂交(FISH) 粒重相关基因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因素调控小麦开花时间的分子与表观遗传机制
19
作者 牛德 何跃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40,共11页
小麦(Triticum aestivum,AABBDD)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的广适性和生态类型多样性与其开花时间密切相关,而开花时间也是决定小麦产量及品质的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冬季的持续低温和... 小麦(Triticum aestivum,AABBDD)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的广适性和生态类型多样性与其开花时间密切相关,而开花时间也是决定小麦产量及品质的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冬季的持续低温和春夏的长日照是确保冬小麦适时开花结实的两个关键季节性因素,小麦分别通过春化作用路径和光周期调控路径来感知并响应这两种环境信号,从而适时开花结实。本文分别对小麦春化途径和光周期调控途径进行了概述,对目前研究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化 光周期 小麦开花时间调控 VRN1 PP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硒对低温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李艳 周文强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2期1-9,共9页
【目的】探明添加外源Se对低温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提高小麦抗寒性,保障其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Na_(2)SeO_(3)处理(CK,0μmol/L Na_(2)SeO_(3);T_(1),2μmol/L Na_(2)SeO_(3);T_(2),4... 【目的】探明添加外源Se对低温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提高小麦抗寒性,保障其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Na_(2)SeO_(3)处理(CK,0μmol/L Na_(2)SeO_(3);T_(1),2μmol/L Na_(2)SeO_(3);T_(2),4μmol/LNa_(2)SeO_(3);T_(3),6μmol/L Na_(2)SeO_(3))对小麦幼苗叶片的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Na_(2)SeO_(3)处理均显著提高小麦叶片的Pn、Gs、Tr、Fv/Fm和ETR,显著降低Ci;显著提高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及SOD、POD、CAT和APX活性;提高GSH和AsA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提高游离氨基酸、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其中,与CK比,6μmol/L Na_(2)SeO_(3)处理小麦叶片的Pn [7.47μmol/(m^(2)·s)]、Gs [0.104 mol/(m^(2)·s)]、Tr [0.0020μmol/(m^(2)·s)]、Fv/Fm (0.605)和ETR [41.74μmol/(m^(2)·s)]最大,Ci [233.212μmol/(m^(2)·s)]最小;叶绿素a (4.30mg/g FW)、叶绿素b (2.27mg/g FW)、类胡萝卜素(0.64mg/g FW)和总叶绿素含量(6.57mg/g FW)最高,SOD [75.76 U/(g·min) FW]、POD [48.53μmol/(g·min) FW]、CAT [23.77μmol/(g·min)FW]和APX [8.64 U/(mg·min) FW]活性最高;GSH (81.47μmol/g FW)和AsA (1 521.3 mg/l00g FW)含量最高,MDA含量最低(6.54μmol/g FW);游离氨基酸(684.44μg/g FW)、游离脯氨酸(726.97μg/g FW)、可溶性糖(41.26%)和可溶性蛋白(8 873.57μg/g FW)含量最高。【结论】外源添加6μmol/LNa_(2)SeO_(3)可有效增加小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光合作用,强化抗氧化系统,从而提高其抗寒性和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低温胁迫 光合参数 抗氧化酶活性 渗透调节物质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