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L与LBL教学中的比较研究教学法在眼科临床见习
1
作者 申琳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20期113-116,共4页
比较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与以讲授为主的(LBL)教学法在眼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山东大学临床医学专业5+3本硕学制的5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教学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为2018级学生(n=26,采用LB... 比较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与以讲授为主的(LBL)教学法在眼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山东大学临床医学专业5+3本硕学制的5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教学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为2018级学生(n=26,采用LBL教学法)、观察组为2019级学生(n=31例,采用PBL教学法)。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见习教学成绩、临床见习能力评分、临床见习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见习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发现,在眼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LBL教学法,均可取得一定效果,但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更好,学生的临床见习教学成绩、临床见习能力、临床见习满意度均更理想,应用价值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临床见习教学 PBL教学法 LBL教学法 临床见习教学成绩 临床见习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点的特性及其在眼科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赵忆菡(综述) 程亿桐 +3 位作者 刘柯宇 李世强 李宛娜 王家伟(审校) 《眼科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210-219,共10页
碳点是一种新型荧光碳纳米材料,直径一般小于10 nm,具有自发荧光、高生物组织相容性、易于修饰、成本低廉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眼球因其独特的屏障结构,常规药物停留时间短、穿透性差,通过局部滴眼到达病灶的药物... 碳点是一种新型荧光碳纳米材料,直径一般小于10 nm,具有自发荧光、高生物组织相容性、易于修饰、成本低廉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眼球因其独特的屏障结构,常规药物停留时间短、穿透性差,通过局部滴眼到达病灶的药物浓度有限,需要增加给药频次以保持药效。另外,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脉络膜新生血管(diabetic macular edema,CNV)等疾病的治疗给药则需依赖于玻璃体腔注射,该方法属于有创操作,有引起潜在并发症的可能,且需多次注射,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优化眼部给药方法一直是眼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碳点的优异特性,碳点在眼部药物递送、眼部成像、眼疾病诊疗中已展现出优秀的应用潜力。本综述将综合介绍碳点的特点及近十年来碳点在眼科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旨在提供关于碳点在眼科应用现状的系统性认识,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荧光 眼科学 眼部给药 眼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在眼科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韩少平 吴欣怡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2004年第2期77-80,共4页
壳聚糖是一种新型天然生物材料,其生物学特性优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无毒无刺激性,无致炎性、无抗原性、无有害降解产物,且具有止血和抑菌作用。目前,壳聚糖在生物医学领域已被广泛应用,在眼科已被用做药物转运的载... 壳聚糖是一种新型天然生物材料,其生物学特性优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无毒无刺激性,无致炎性、无抗原性、无有害降解产物,且具有止血和抑菌作用。目前,壳聚糖在生物医学领域已被广泛应用,在眼科已被用做药物转运的载体、人工泪液等,本文主要就壳聚糖在眼科的应用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眼科 临床应用 生物相容性 生物可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B27阳性脊柱关节炎相关眼部疾病
4
作者 单慧敏(综述) 吴欣怡(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0-784,共5页
脊柱关节炎(SpA)是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关系密切的一种炎症性风湿性疾病,可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外周关节、关节周围附着点,往往还伴有关节外的多系统受累。眼部疾病是HLAB27阳性SpA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其中较为常见的为急性前... 脊柱关节炎(SpA)是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关系密切的一种炎症性风湿性疾病,可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外周关节、关节周围附着点,往往还伴有关节外的多系统受累。眼部疾病是HLAB27阳性SpA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其中较为常见的为急性前葡萄膜炎,还包括表层巩膜炎、巩膜炎、结膜炎、角膜炎等。HLA-B27阳性SpA并发眼部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的研究发现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改变、细胞因子失衡有关。本文就HLA-B27阳性SpA相关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以及治疗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 脊柱关节炎 葡萄膜炎 眼部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健康教育干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黄莹莹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2296-2298,2302,共4页
目的:分析个性化健康教育干预的价值,与该护理模式在改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睡眠质量中的优势。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分析个性化健康教育干预的价值,与该护理模式在改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睡眠质量中的优势。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配合个性化健康教育干预。评价患者疾病认知情况、患者睡眠质量水平。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较,观察组患者自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基本知识了解程度调查量表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健康教育干预利于促进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理解,并协助患者获得理想的睡眠质量改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个性化健康教育 睡眠质量 效果评价 疾病知识 护理 眼部疾病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闪光对发育期豚鼠近视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红 庄康 +2 位作者 陶远 王珍红 李镜海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8-390,共3页
目的探讨光污染对发育期豚鼠近视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3周龄豚鼠60只,随机分为6组(红光组、黄光组、绿光组、白光组、自然光1组、自然光2组),每组10只,分别用红、黄、绿、白色闪烁光照射,闪烁方式为亮2s,暗2s,交替进行,4个有色光组... 目的探讨光污染对发育期豚鼠近视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3周龄豚鼠60只,随机分为6组(红光组、黄光组、绿光组、白光组、自然光1组、自然光2组),每组10只,分别用红、黄、绿、白色闪烁光照射,闪烁方式为亮2s,暗2s,交替进行,4个有色光组光照度均为800lux,均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饲养。自然光1组用正常自然光照射,放在四周密闭而上方开放的纸箱中饲养;自然光2组用正常自然光照射,放在视野开阔的笼中饲养。分别在暴露前、暴露后6周用散瞳检影验光法测量屈光度,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结果与自然光1组(0.75D)相比,暴露后6周红、黄、绿、白光组屈光度分别为-8.75D、-6.56D、-3.88D、-4.84D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轴延长。结论闪烁光能促进豚鼠眼轴延长、诱发近视,且不同波长的单色闪烁光对近视形成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闪烁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高雪 蔡可丽 +2 位作者 吴晓莉 杨雪丽 霍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4-637,共4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只,24眼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RAPA 7.5、15和30ng/ml组,4组均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实验组灌注液中分别加入不同...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只,24眼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RAPA 7.5、15和30ng/ml组,4组均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实验组灌注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RAPA。术后不同时间裂隙灯观察兔眼角膜、房水及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情况;3个月后处死动物,分别对4组兔眼行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术后12周,RAPA15ng/ml组和30ng/ml组后囊混浊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各组术后裂隙灯下角膜混浊度无明显差异。结论:浓度为15-30ng/ml的RAPA灌注液可有效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且对角膜无明显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白内障摘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晓云 李建桥 +5 位作者 朱晓波 肖伟 黄娟 李涛 唐仕波 罗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72-878,共7页
背景氧化损伤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还可导致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复方血栓通对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复方血栓通对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的人视网... 背景氧化损伤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还可导致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复方血栓通对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复方血栓通对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V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健康人供体眼的视网膜,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人RVECs的原代培养,并用FITC-vwF染色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取3~5代的细胞用于实验,在含有5×10^4个/L细胞密度的培养孔中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0.0625、0.1250、0.2500、0.5000、1.000g/L复方血栓通溶液,各质量浓度复方血栓通组和t-BHP模型组均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t-BHP,干预24h后用MTT法检测各组人RVECs的吸光度(A490)值以评估复方血栓通的细胞毒性。t-BHP模型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75、100、200和300μmol/L的t-BHP,相应的复方血栓通组在不同浓度t-BHP造成细胞氧化损伤的同时均加入终质量浓度为0.2500g/L复方血栓通溶液,干预6h后,用MTT法检测复方血栓通对t-BHP引起氧化损伤的作用。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率;用倒置显微镜和Hoechst33258细胞核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人RVECs中蛋白氧化损伤和DNA氧化损伤的生物标记物硝基酪氨酸(NT)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t-BHP损伤6、12、24h各组细胞核转录因子.KB(NF—KB)、p53、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0.0625、0.1250、0.2500、0.5000、1.000g/L复方血栓通组人RVECs的A490值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9,P〉0.05),75、100、200和300μmol/L的t-BHP作用后细胞存活率下降,而相应的复方血栓通组细胞存活率均较t-BHP模型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7、13.82、21.51、32.64,P〈0.05)。分别用75、100、200、300μmol/Lt-BHP干预6h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坏死率升高,而细胞正常率均明显低于相应的复方血栓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08、5.495、17.165、26.330,P〈0.01)。t-BHP模型组随着t-BHP浓度的增加,变形和死亡的人RVECs数目增加,但复方血栓通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死亡细胞数减少。与相应的t-BHP模型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的复方血栓通组人RVECs中NT及8-OHdG的表达明显减少,NF—KB、p53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bcl-2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可保护人RVECs免受t-BHP诱导的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中NF—κB、p53和bax蛋白的表达并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血栓通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氧化损伤 核转录因子-ΚB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泪道探通引流装置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欣怡 张军和 王志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86-87,共2页
目的 观察新型泪道探通引流装置治疗泪囊炎和泪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新型泪道探通引流装置是由两端金属探子及中间软性硅胶管组成,利用该装置对30例泪囊炎,15例泪小管断裂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25例泪囊炎患者均在植管后1周内症状消... 目的 观察新型泪道探通引流装置治疗泪囊炎和泪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新型泪道探通引流装置是由两端金属探子及中间软性硅胶管组成,利用该装置对30例泪囊炎,15例泪小管断裂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25例泪囊炎患者均在植管后1周内症状消失。5例泪囊炎患者在留管期间明显好转,拔管后复发。15例泪小管断裂者术后溢泪症状立即消失。拔管后观察6月,冲洗泪道通畅。结论 新型泪道探通引流装置治疗由泪管狭窄、阻塞及断裂所致的溢泪、流脓组织创伤小,临床疗效肯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道探通引流装置 临床应用 泪囊炎 泪小管断裂 硅胶管 泪道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眼巩膜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红 曲毅 +1 位作者 郑永军 李镜海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71-675,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透镜诱导豚鼠近视眼后极部巩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健康4周龄豚鼠45只,随机分成3组,1组(右眼配戴-20D)、2组(右眼配戴-10D)3组(不作任何干预)。实验前后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A超动态观察豚...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透镜诱导豚鼠近视眼后极部巩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健康4周龄豚鼠45只,随机分成3组,1组(右眼配戴-20D)、2组(右眼配戴-10D)3组(不作任何干预)。实验前后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A超动态观察豚鼠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并取后极部巩膜组织,用电镜、终末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巩膜的凋亡细胞。结果:实验后诱导眼形成近视,且伴有眼轴延长。并在诱导眼巩膜细胞中检测到凋亡细胞,凋亡细胞指数(AI)和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增生指数(P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透镜诱导豚鼠实验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组织中不仅有细胞增殖的降低,而且还存在细胞凋亡的表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巩膜 细胞凋亡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多酚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嬿 栾亚楠 +4 位作者 王建荣 张苗苗 张伟 宋静 吴欣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04-1009,共6页
背景 目前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和进展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联.研究表明,葡萄多酚(GSPE)在多种系统性疾病中发挥强大的抗氧化作用,但其在DR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 探讨GSPE对糖尿病的视网膜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背景 目前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和进展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联.研究表明,葡萄多酚(GSPE)在多种系统性疾病中发挥强大的抗氧化作用,但其在DR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 探讨GSPE对糖尿病的视网膜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PF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GSPE组,用100 mg/kg枸橼酸缓冲液制备链脲佐菌素(STZ)的一次性腹腔内注射法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对照组大鼠以同样的方法注射等容量枸橼酸缓冲液.造模即日起,糖尿病+GSPE组大鼠用GSPE溶液灌胃,每天250 mg/kg,共56 d;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大鼠用等量蒸馏水灌胃.动物饲养至第8周处死,分离视网膜,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学改变;部分视网膜制备组织匀浆,分别检测大鼠视网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对各组大鼠视网膜中核红细胞相关因子2(Nrf2)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位分析,用Western blot法对大鼠视网膜中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TUNEL法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后8周,糖尿病组和糖尿病+GSPE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正常,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疏松,各层细胞排列不规则,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神经节细胞(RGCs)层以及内丛状层(IPL)变薄,而糖尿病+GSPE组大鼠视网膜形态的异常轻于糖尿病组.3个组间SOD和GSH-Px活性及MDA含量均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010,P=0.001;F=12.072,P=0.000;F=25.224,P=0.000),其中糖尿病组大鼠SOD和GSH-Px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糖尿病+GSPE组,而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糖尿病+GS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GSPE组和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Nrf2表达量分别为(165.5±29.4)%和(134.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0,P=0.044);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GSPE组大鼠视网膜中HO-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170.2±22.0)%和(125.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0,P=0.002).TUNEL法检测表明,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GCs层和内核层、外核层,荧光显微镜下糖尿病+GSPE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糖尿病组大鼠.结论 GSPE通过激活Nrf2通路而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状态,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对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 视网膜疾病/治疗 葡萄多酚 核红细胞相关因子2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ppa角调整的LASIK手术对中低度近视眼像差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魏淑芳 郑晓丽 +1 位作者 高建鲁 程振英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47-550,共4页
目的探讨Kappa角调整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中低度近视眼像差的影响,并与标准LASIK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50例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其中行Kappa角调整的LASIK26例(51眼),行标准LASIK的24例(48眼),各组按屈光度... 目的探讨Kappa角调整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中低度近视眼像差的影响,并与标准LASIK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50例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其中行Kappa角调整的LASIK26例(51眼),行标准LASIK的24例(48眼),各组按屈光度不同分为低度组和中度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波前像差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Kappa角调整的LASIK与标准LASIK均能显著降低低阶像差,显著增加高阶像差,Kappa角调整的LASIK手术后水平彗差(C8)的增加显著小于标准LASIK(P<0.05)。结论与标准LASIK比较,Kappa角补偿的LASIK术可显著减小中低度近视患者术后水平彗差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KAPPA角 波前像差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状胬肉手术前后的角膜地形图改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秦雪娇 李镜海 +1 位作者 李海英 李建桥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333-335,共3页
目的:利用角膜地形图,观察翼状胬肉对角膜表面屈光度的影响。方法:原发性翼状胬肉44例52只眼。裂隙灯显微镜下测量其水平向伸入角膜的距离(横径)及跨过角巩膜缘时的弦长(竖径);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Simk值(最陡径与最平径值、散... 目的:利用角膜地形图,观察翼状胬肉对角膜表面屈光度的影响。方法:原发性翼状胬肉44例52只眼。裂隙灯显微镜下测量其水平向伸入角膜的距离(横径)及跨过角巩膜缘时的弦长(竖径);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Simk值(最陡径与最平径值、散光值及轴向)、角膜中心屈光度和平均屈光度以及以胬肉尖部为中心的扁平区内的最小屈光度(p-屈光度);比较胬肉大小对角膜散光的影响以及各屈光度的差别,并观察胬肉术后角膜的屈光变化。结果:术前,角膜地形图显示一扁平区,位于鼻侧的水平径向上,角膜呈循规性散光,散光度与胬肉的竖径及横径呈正相关(r=0.42,P=0.038;r=0.58,P=0.002),与胬肉距中心的距离呈负相关(r=-0.68,P=0.0002);p-屈光度犤(38.67±2.44)D犦显著低于(P<0.0001)角膜平均屈光度犤(43.76±1.50)D犦、中心屈光度犤(43.98±1.48)D犦及最平径值犤(42.69±1.52)D犦。术后,原胬肉所在处角膜屈光度增高(P<0.01),角膜平均屈光度增加,散光度减小(P<0.05)。结论:胬肉到达瞳孔光学区前已影响视功能,且治疗时间可影响视功能受损程度及术后恢复程度;手术有利于角膜屈光状况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角膜地形图 角膜 屈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建桥 江静波 +5 位作者 罗燕 刘清云 肖伟 史煜 马红婕 唐仕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9-754,共6页
目的:研究原代培养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方法: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鉴定,第4代细胞接种于Polyester(PET)膜上,不同时点对滤膜表面行显微镜观察,通过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表达,间接反映细胞之间... 目的:研究原代培养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方法: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鉴定,第4代细胞接种于Polyester(PET)膜上,不同时点对滤膜表面行显微镜观察,通过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表达,间接反映细胞之间紧密连接的形成,应用共聚焦免疫显微镜观察2、3、4周occludin表达的变化;跨膜电阻(TER)检测屏障的稳定性,并通过测量正常培养条件和5μg/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干预下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透性的改变反映屏障特性。结果:成功培养了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纯度可达95.8%。细胞接种1周后融合为单层,接种后2、3、4周细胞密度无明显变化,细胞接触紧密,呈单层生长,可见occludin在细胞相邻边界规则的表达;occludin在2、3、4周,在细胞内的分布逐渐移向相邻细胞交界处;2周时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跨上皮细胞电阻达(120.62±3.97)Ω/cm2,2、3、4周差异无显著(P>0.05);单层细胞的通透性检测结果显示,HRP从滤膜上方到达下方随时间延长呈线性增加,且在VEGF的干预下,各时点通透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利用体外培养的人原代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单层细胞具有典型的屏障功能特性,可作为体外研究血视网膜内屏障的有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血视网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抽吸术在持续性高眼压性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宇雷 周芳 曲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71-172,共2页
目的:评价玻璃体抽吸术在持续性高眼压性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8例28眼持续性高眼压性青光眼白内障患者先行玻璃体抽吸,再行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术。结果:术后并发症有浅前房、恶性青光眼、眼压控制不良、前房... 目的:评价玻璃体抽吸术在持续性高眼压性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8例28眼持续性高眼压性青光眼白内障患者先行玻璃体抽吸,再行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术。结果:术后并发症有浅前房、恶性青光眼、眼压控制不良、前房积血、虹膜炎、玻璃体积血、晶状体后囊混浊等;术后1wk和6~12mo时平均眼压分别为17.20±5.11mmHg和14.57±7.33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0,P<0.05;t=16.06,P<0.05);术后1wk和6~12mo时视力提高2行以上和视力提高1行、无改善者分别为12,8,8眼和12,10,6眼,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4,P<0.05;F=5.78,P<0.05)。结论:对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先行玻璃体抽吸,可快速降低眼压,重建前房,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抽吸术 高眼压 青光眼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环喷托酯的散瞳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林娜 田旭 +2 位作者 盛新华 郭侠 蒋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372-372,共1页
关键词 环喷托酯 散瞳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折叠蛋白应答在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雪莉 蔡可丽 +5 位作者 高雪 吴晓莉 卓建 杨博 刘德荣 王荣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中未折叠蛋白应答在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凋亡中的作用及其与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将hLECs分为对照组和实验A、B、C、D组,分别用0、1、2、5、10 m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Hcy)作用细胞24 h,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中未折叠蛋白应答在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凋亡中的作用及其与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将hLECs分为对照组和实验A、B、C、D组,分别用0、1、2、5、10 m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Hcy)作用细胞24 h,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应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应用活性氧荧光探针DCFH-DA检测刺激后细胞中活性氧产物(ROS);应用GSH试剂盒检测刺激后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刺激后细胞中的GRP78和Caspase-12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Hcy刺激晶体上皮细胞后,细胞活力呈浓度依赖性下降,其中5 mmol/L,10 mmol/L Hcy可使细胞活性下降48.3%,57.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能诱导细胞的明显凋亡;与对照组相比,C、D组细胞中ROS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GSH含量减少,GRP78和Caspase-12表达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高浓度的内质网刺激因子可刺激晶体上皮细胞产生内质网应激,并通过未折叠蛋白应答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产生白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发病机制 内质网应激 未折叠蛋白应答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8
作者 任美玉 吴欣怡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0-342,共3页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病原体识别受体,它在固有免疫中通过对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的识别发挥作用,通过刺激信号的级联反应导致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协...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病原体识别受体,它在固有免疫中通过对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的识别发挥作用,通过刺激信号的级联反应导致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协同刺激因子的表达,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鉴于TLR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自发现至今,众多相关的研究不断展开。本综述将回顾TLR发现以来主要的研究进展,探讨TLR的临床联系以及展望未来TLR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免疫 配体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后麻醉注射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导致暂时视力丧失并发症的治疗(附5例报告)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淑卿 曲毅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460-460,共1页
关键词 利多卡因 球后注射 视力丧失 并发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品扩瞳法与遮盖法治疗儿童单眼弱视的对比研究——附72眼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爽 张林娜 +1 位作者 刘海军 刘永梅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比较阿托品扩瞳法与遮盖法治疗儿童单眼弱视的疗效。方法:72例3~7岁弱视患儿分为遮盖组(42例)和阿托品组(30例)。遮盖组采用眼贴或眼罩遮盖健眼,每日至少4小时。阿托品组每晚睡前将1%阿托品眼膏涂于健眼下睑结膜囊内。比较... 目的:比较阿托品扩瞳法与遮盖法治疗儿童单眼弱视的疗效。方法:72例3~7岁弱视患儿分为遮盖组(42例)和阿托品组(30例)。遮盖组采用眼贴或眼罩遮盖健眼,每日至少4小时。阿托品组每晚睡前将1%阿托品眼膏涂于健眼下睑结膜囊内。比较2组疗效。结果:视力达到基本痊愈所需时间:遮盖组为(16.9±1.3)个月,阿托品组为(17.2±1.6)个月(P<0.05)。遮盖组立体视重建有效率为69%,阿托品组为66%(P<0.05)。遮盖组的依从率为69%,阿托品组的依从率为90%(P<0.01)。遮盖组和阿托品组视力提高差异最大的时间出现于第2次复诊,遮盖组视力平均提高2.23行,阿托品组视力平均提高1.30行,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遮盖法提高视力所需时间比阿托品扩瞳法短,但其依从率不如阿托品扩瞳法,2种方法治疗弱视的疗效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遮盖治疗 阿托品扩瞳治疗 立体视觉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