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甲双胍治疗青少年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大平 王淑艳 +2 位作者 于晓 田新华 高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85-387,共3页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青少年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30例青少年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年龄15~25岁。二甲双胍850mg/次,2次/d,治疗12周,观察服药前后体重、血压、月经、血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青少年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30例青少年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年龄15~25岁。二甲双胍850mg/次,2次/d,治疗12周,观察服药前后体重、血压、月经、血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LH/FSH的比值、雌二醇(岛)、血脂、空腹厦口服75g葡萄糖后2h血糖(PBG)和胰岛索(INS)的变化。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二甲双胍治疗后患者体重指数、胰岛素、睾酮、LH及LH/FSH比值较治疗前下降(P〈0.001),ISI升高(P〈0.001),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亦有改善(P〈0.05),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均值间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73%(22/30)的患者恢复正常月经。结论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睾酮、LH及LH/FSH比值,恢复月经,同时改善血压、血糖、血脂,可为PCOS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多囊卵巢综合征 高胰岛素血症 二甲双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卡尼汀在血液透析患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杨文 张红 +1 位作者 顾桂芹 杜文韬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31期156-158,共3页
本文对2005年1月~2014年6月近10年来临床应用左卡尼汀治疗相关疾病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对血液透析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加以归纳整理,总结左卡尼汀注射液在相关领域的临床应用体会并结合本项目发现左卡尼汀注射液对血液透... 本文对2005年1月~2014年6月近10年来临床应用左卡尼汀治疗相关疾病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对血液透析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加以归纳整理,总结左卡尼汀注射液在相关领域的临床应用体会并结合本项目发现左卡尼汀注射液对血液透析患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有确切效。左卡尼汀单独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对血液透析患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有着宽泛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卡尼汀 血液透析 周围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注射反复抽吸后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牟英梅 曲明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1年第7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胰岛素注射 反复抽吸 安全性 护理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饮、多尿、多食伴体重下降1年余,意识不清1天 被引量:1
4
作者 孟晓梅 张金苹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1年第4期73-73,共1页
1病历简介患者,女,56岁。因“多饮、多尿、多食伴体重下降1年余,意识不清1天”入院。患者于2009年3月无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多食,伴体重下降(由55kg降至49kg),测血糖高于正常(具体不详),未诊治。2009年5月无诱因出现... 1病历简介患者,女,56岁。因“多饮、多尿、多食伴体重下降1年余,意识不清1天”入院。患者于2009年3月无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多食,伴体重下降(由55kg降至49kg),测血糖高于正常(具体不详),未诊治。2009年5月无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即出现意识不清,就诊于当地医院,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给予补液、小剂量胰岛素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下降 意识不清 多饮 多尿 多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009年 小剂量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合并缺钙的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梁俊芬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6年第11期136-136,共1页
关键词 糖尿病患 缺钙 护理 高渗状态 血糖水平 骨质疏松 生活质量 肾糖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血糖高渗状态——关于“多饮、多尿、多食伴体重下降1年余,意识不清1天”的讨论
6
作者 孟晓梅 张金苹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1年第4期76-78,共3页
1临床特点①中年女性,急性起病;②无明确糖尿病家族史;③体型偏瘦,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多次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④C肽分泌曲线低平;⑤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生存,此次因停用胰岛素再次出现酮症酸中毒,合并存在高血糖高渗状态,... 1临床特点①中年女性,急性起病;②无明确糖尿病家族史;③体型偏瘦,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多次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④C肽分泌曲线低平;⑤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生存,此次因停用胰岛素再次出现酮症酸中毒,合并存在高血糖高渗状态,血糖42.3mmol/L;尿酮体30mmol/L;血气分析示pH7.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血糖高渗状态 体重下降 意识不清 外源性胰岛素 多饮 多尿 多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雄耐胰黑棘皮综合征1例
7
作者 王秋灵 于晓 王大平 《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3年第3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高雄耐胰黑棘皮综合征 HAIR-AN-Syndrom 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 妇科 多囊卵巢综合征 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
8
作者 梁俊芬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6年第10期6-6,共1页
关键词 糖尿病足 护理工作 预防 糖尿病患 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教育 医务人员 足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血浆脂联素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9
作者 王淑艳 唐与晓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第3期55-55,63,共2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T2DM者6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5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浆脂联素、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同...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T2DM者6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5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浆脂联素、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测量双侧颈总动脉IMT。结果:T2DM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酣、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2DM组脂联素和双侧颈总动脉IM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2DM组脂联素与双侧颈总动脉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T2DM随着脂联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脂联素 动脉硬化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玮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年第3期23-24,共2页
收治的26例2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患者和28例非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患者进行对比总结。结果:前者中老年人居多,女性患者比例大,后者以中青年为主,男女发病相似。前者诱因主要为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非糖... 收治的26例2型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患者和28例非糖尿病合并败血症患者进行对比总结。结果:前者中老年人居多,女性患者比例大,后者以中青年为主,男女发病相似。前者诱因主要为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非糖尿病组主要为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糖尿病组治愈率低,应用抗生素疗程长。结论:糖尿病合并败血症及早足量长程应用抗生素及胰岛素控制血糖于正常水平,加强营养支持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败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泵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11
作者 杨桂玲 顾桂芹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年第6期135-136,共2页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升高,早期应用胰岛素对控制血糖、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及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胰岛素泵可以快速平稳的降低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应用日益广泛。现将我科2005年1月至2006年8...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升高,早期应用胰岛素对控制血糖、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及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胰岛素泵可以快速平稳的降低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应用日益广泛。现将我科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情况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泵治疗 2型糖尿病 疗效观察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胰岛Β细胞功能 护理 初发 降低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的临床分析
12
作者 王玮 曲艳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5期552-553,共2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00~2005年收治的32例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病人均出现对称性下肢软瘫,其中29例软瘫发作时查血钾低于正常,32例病人...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00~2005年收治的32例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病人均出现对称性下肢软瘫,其中29例软瘫发作时查血钾低于正常,32例病人甲状腺功能测定均显示FT3、FT4升高,TSH降低。其中12例以周期性麻痹作为首发症状就诊。结论:甲亢病人中女性病人居多,但合并周期性麻痹病人中以青年男性为主,该类病人常合并低血钾,治疗甲亢同时补充钾离子是治疗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亢 周期性麻痹 低血钾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沿海地区2型糖尿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王淑艳 孟晓梅 +1 位作者 唐与晓 于晓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山东沿海地区2型糖尿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的变化及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对116例2型糖尿病、4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运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扩增技术测定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P... 目的探讨山东沿海地区2型糖尿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的变化及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对116例2型糖尿病、4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运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扩增技术测定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PAI-1活性。结果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PAI-1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⑵2型糖尿病与对照组相比4G/4G、5G/5G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6,P=0.225)⑶血浆PAI-1活性与基因类型及空腹胰岛素呈显著相关性(P<0.01)⑷甘油三酯与PAI-1活性的相关性与基因类型有关,4G/4G基因型者甘油三酯与PAI-1活性密切相关(r=0.42,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PAI-1活性升高是代谢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甘油三酯和PAI-1活性的相关性与4G/5G基因多态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多态现象 遗传 甘油三酯类
原文传递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在老年0级糖尿病足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4
作者 解杰梅 顾桂芹 +1 位作者 迟俊涛 杨蕾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年第35期4473-4477,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在老年0级糖尿病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1月1日—3月31日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内分泌科病房的老年0级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 目的 探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在老年0级糖尿病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1月1日—3月31日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内分泌科病房的老年0级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51例,至研究结束,观察组为47例,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相同的治疗、知识宣教,出院后对照组患者每月进行电话回访,答疑解惑;观察组患者按照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血糖、血脂控制情况,自护能力以及足部情况.结果 干预6个月和3年后,观察组患者FPG、2hPG、HbA1c、TG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年后,观察组患者糖尿病自护行为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足部发生溃疡/感染、畸形、水泡/胼胝、皮肤干燥/皲裂、下肢疼痛/抽搐、感觉缺失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老年0级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患者血糖、血脂控制效果更加持久、稳定,通过反复强化知识学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患者糖尿病足自护能力提高,降低了向感染、溃疡、坏疽、截肢方向进一步发展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足 健康教育 健康信念模式
原文传递
糖尿病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振宇 宋振兰 +2 位作者 迟俊涛 顾桂芹 庄桂敏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年第22期-,共5页
目的:建立科学可行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文献回顾和半结构访谈基础上,结合小组讨论确定备选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对国内30名糖尿病专家进行2轮咨询,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结果2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 目的:建立科学可行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文献回顾和半结构访谈基础上,结合小组讨论确定备选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对国内30名糖尿病专家进行2轮咨询,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结果2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6.7%(26/30)、100.0%(26/26),专家咨询的平均权威系数0.889,一、二、三级指标Kendall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447、0.369、0.302(P<0.01),经过2轮专家咨询最终形成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4项,三级指标55项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结论糖尿病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意见集中,结果科学、可信性高,可为糖尿病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提供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健康教育 效果评价 德尔菲法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门诊和住院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顾桂芹 迟俊涛 +1 位作者 宋振兰 梁俊芬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年第36期4400-4402,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门诊自我管理教育和住院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分析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薄弱点。方法按1:1的比例选取2013年3—10月在毓璜顶医院内分泌门诊和内分泌病区的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每组各110例。门诊患者接受系统的门...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门诊自我管理教育和住院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分析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薄弱点。方法按1:1的比例选取2013年3—10月在毓璜顶医院内分泌门诊和内分泌病区的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每组各110例。门诊患者接受系统的门诊教育,由门诊专职教育护士简单的一对一指导,患者选择参加糖尿病相关知识讲座。住院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由责任护士和教育护士共同负责,一对一指导和课堂授课穿插进行。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问卷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依从性。结果干预1个月后,门诊患者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的依从性均低于住院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高于门诊患者。管理者应分析门诊糖尿病患者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探索行之有效的血糖监测教育方法,以提高患者血糖监测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依从性 门诊 住院 自我管理教育
原文传递
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 被引量:4
17
作者 华秀峰 王玮 +5 位作者 王海燕 连培文 张守信 陈述林 高伟 李建远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1297-1299,共3页
目的探索体外诱导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最佳分化条件。方法取流产胎儿的长骨骨髓,体外培养扩增MSCs,先后予以2-巯基乙醇、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27及尼克酰胺,通过三阶段诱导MSC... 目的探索体外诱导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最佳分化条件。方法取流产胎儿的长骨骨髓,体外培养扩增MSCs,先后予以2-巯基乙醇、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27及尼克酰胺,通过三阶段诱导M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鉴定巢素蛋白(nestin)、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基因(PDX-1)、胰岛素(insu lin)和胰高糖素(glucagon)的表达、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细胞中的锌离子、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人胰岛素的分泌量。结果MSCs易于体外分离和扩增,诱导二阶段细胞表达nestin及PDX-1,诱导三阶段形成胰岛样细胞团,表达insu lin及glucagon;双硫腙染色呈棕红色;胞浆胰岛素分泌量为81.3±23.6μu/m l;有一定程度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结论MSCs可以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尼克酰胺20 mmol/L是合适的促进胰岛细胞分化和成熟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骨髓细胞 胰岛
原文传递
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治疗中发生严重皮肤感染38例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述林 华秀峰 +2 位作者 张华芸 高伟 王大平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50-850,共1页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过程中严重皮肤感染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常见致病菌。方法回顾性分析 38例皮肤损伤原因、感染好发部位及常见致病菌 ,分析入院时生化指标。结果皮肤损伤多因护理不当和保护知识缺乏 ,感染多发生在足部 ,其...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过程中严重皮肤感染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常见致病菌。方法回顾性分析 38例皮肤损伤原因、感染好发部位及常见致病菌 ,分析入院时生化指标。结果皮肤损伤多因护理不当和保护知识缺乏 ,感染多发生在足部 ,其次是背部及臀部 ;病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 ;其中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低白蛋白血症及贫血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易发生皮肤感染 ,对糖尿病患者教育及护理是预防严重皮肤感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老年人 康复 皮肤感染 老年人 病例分析 治疗
原文传递
抵抗素对大鼠肝细胞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超林 赵璐杰 肖谦 《临床医学》 CAS 2012年第9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抵抗素对大鼠肝细胞糖异生代谢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了解抵抗素对肝脏糖代谢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抵抗素在肝脏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正常大鼠的肝细胞,不加抵抗素与加不同剂量... 目的探讨抵抗素对大鼠肝细胞糖异生代谢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了解抵抗素对肝脏糖代谢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抵抗素在肝脏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正常大鼠的肝细胞,不加抵抗素与加不同剂量的抵抗素(10、50、100 nmol/L)培养24 h。乳酸脱氢酶偶联比色法检测不同剂量抵抗素对PEPCK活性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EPCK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抵抗素浓度为10、50 nmol/L时,PEPCK活性[单位为mIU/(min.mg protein)]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31.8±2.4,32.0±2.3 vs 26.6±2.6,P<0.05),抵抗素浓度为100 nmol/L,PEPCK活性升高更明显(40.4±1.5 vs 26.6±2.6,P<0.01)。RT-PCR结果显示抵抗素浓度为10、50 nmol/L时,PEPCK mRNA表达水平(以β-actin校正)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素浓度为100 nmol/L,PEPCK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1.18±0.12 vs 0.74±0.08,P﹤0.01)。结论抵抗素浓度为10、50 nmol/L时,PEPCK活性显著升高,但对其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抵抗素浓度为100 nmol/L时,PEPCK活性升高更明显,同时其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表明该浓度的抵抗素至少部分通过促进PEPCK基因的表达实现对酶活性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抗素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肝细胞
原文传递
Confirmation of susceptibility gene loci on chromosome 1 in Northern China Han families with type 2 diabetes
20
作者 杜玮南 孙红霞 +12 位作者 熊墨淼 左瑾 方福德 王■ 孙琦 强伯勤 沈岩 姚志建 顾军 黄薇 陈竺 华秀峰 高伟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8期93-95,112,共4页
Objective To confirm previous effort to identify type 2 diabetes susceptibility genes in a Northern Chinese population by conducting a new genome scan with both an increased number of type 2 diabetes families and a n... Objective To confirm previous effort to identify type 2 diabetes susceptibility genes in a Northern Chinese population by conducting a new genome scan with both an increased number of type 2 diabetes families and a new set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ithin the previously localized regions.Methods A genome scan method was applied. After multiplexed PCR, electrophoreses, genescan and genotyping analysis, we obtained size information for all loci , and then a further study was done by both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linkag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P values and Z values of these loci.Results We surveyed 34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hich distributed within 5 regions along chromosome 1, and a total of 12?000 genotypes were screened. Evidence of linkage with diabetes was identified for 8 of the 34 loci. All P values of the 8 loci were lower than 0.05, and the highest Z value was 2.17. A very interesting finding is that all 5 markers at the p- terminal 1p36.3-1p36.23 region, spanning a long range of 16.9?cM, were identified to have a low P value of less than 0.05, which suggests that this region may contain multiple susceptibility genes. Regions 4 and 5 also confirmed the previous findings, and we narrowed these two regions to a 2.7?cM and 2.5?cM regions,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We further confirmed the results gained in the previous genome-wide scan using an increased number of NIDDM families and a new set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lying within the initially localized regions. The fact that all 5 loci at the p- terminal region displayed a low P value of less than 0.05 suggests that more than 1 susceptibility gene may reside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e 2 diabetes · microsatellte mark ers · genome screening · susceptibility genes · gene mapp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