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抽水蓄能电站运行期岸坡强风化花岗岩变形参数演化机制
1
作者 江峻毅 陈卫兵 +3 位作者 江浩 李仁杰 张振华 陈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9,共11页
【目的】库水位周期性波动会导致水库岸坡岩土体的强度降低,变形加剧,影响水库岸坡的稳定性。【方法】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并结合CT扫描技术,研究江西铅山抽水蓄能电站运行期岸坡强风化花岗岩在多次浸泡-非浸泡循环后的弹性模量(E)、泊松比... 【目的】库水位周期性波动会导致水库岸坡岩土体的强度降低,变形加剧,影响水库岸坡的稳定性。【方法】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并结合CT扫描技术,研究江西铅山抽水蓄能电站运行期岸坡强风化花岗岩在多次浸泡-非浸泡循环后的弹性模量(E)、泊松比(v)及细观结构参数的演化规律,获得强风化花岗岩变形参数与细观结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强风化花岗岩经历多次浸泡-非浸泡循环后的细观结构变化,获取强风化花岗岩的结构变化特征,并结合变形参数和细观结构参数的演化规律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结果显示:第8次浸泡-非浸泡循环结束后,强风化花岗岩的弹性模量下降了50.34%,泊松比上升了41.85%;3个截面的投影孔隙率分别增加了20.34%、19.18%和16.29%,孔隙个数分别增加了52.99%、42.24%和30.59%。【结论】结果表明:(1)随着浸泡-非浸泡循环次数的增加,强风化花岗岩的弹性模量逐渐减小,泊松比逐渐增大,第8次浸泡-非浸泡循环作用结束后,变形参数变化幅度趋于缓慢;(2)投影孔隙率、孔隙个数伴随着浸泡-非浸泡循环次数增加逐渐增大,孔隙平均面积和孔隙分布维数逐渐减小,第8次浸泡-非浸泡循环作用结束后,细观结构参数变化幅度明显减小;(3)多次浸泡-非浸泡循环作用引起强风化花岗岩内部孔隙、裂隙的发育扩展,孔隙、裂隙数量增加,岩石内部细观结构变化导致变形参数劣化,降低了岩石抵抗变形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泡-非浸泡循环 强风化花岗岩 变形参数 细观结构 抽水蓄能电站 边坡 弹性模量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水过程中黄土孔隙气压特性的现场浸水试验研究
2
作者 曲晨飞 杨庆义 +6 位作者 刘荣豪 程洋 纪成亮 李仁杰 张继超 姚志华 张登飞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8,共13页
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黄土灾害频发,其关键的地质基因在于对水极为敏感。其中黄土场地遇水后的湿陷变形的科学评价,是黄土灾害研究的主题之一。黄土场地湿陷性逐渐由“最大湿陷势”向“可能湿陷势”转变,迫切需要查明现场试坑浸水试验... 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黄土灾害频发,其关键的地质基因在于对水极为敏感。其中黄土场地遇水后的湿陷变形的科学评价,是黄土灾害研究的主题之一。黄土场地湿陷性逐渐由“最大湿陷势”向“可能湿陷势”转变,迫切需要查明现场试坑浸水试验过程中,黄土中水分入渗-气体迁移-湿陷变形的多场耦合过程。目前,有关现场浸水试验过程中真实测定孔隙气压演化规律鲜有报道。因此,笔者开展黄土高原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现场浸水试坑试验,在典型剖面不同深度布置湿度传感器和孔隙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浸水过程中水分运移和孔隙气体压力,揭示水分运移和气压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试坑浸水-停水过程中,呈现出水分入渗的感知-增湿-饱和-减湿-稳定的5阶段变化规律;打设注水孔,明显地改变了试坑中的水分扩散路径,以注水孔的径向渗流——古土壤富水向上迁移的扩散路径为主;首次实现了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大型试坑浸水过程中土体孔隙气压力的原位测定,呈现波动特征,提出了浸水过程中孔隙气压的形成模式。成果为非饱和黄土中水-气运移过程提供实测证据,为进一步精细化预测大厚度黄土的增湿湿陷过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灾害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浸水试验 水分入渗 孔隙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高山峡谷区滑坡隐患早期识别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宏 江峻毅 +7 位作者 纪成亮 张伟 杨庆义 孙旭 席文勇 张勇 刘玉洁 李德营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6-216,共11页
近年来,高山峡谷区滑坡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滑坡隐患早期识别是高山峡谷区滑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以牛栏江中下游河段的象鼻岭水库区域为研究区,基于SBAS-InSAR技术,在分析地形可视性的基础上,通过Se... 近年来,高山峡谷区滑坡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滑坡隐患早期识别是高山峡谷区滑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以牛栏江中下游河段的象鼻岭水库区域为研究区,基于SBAS-InSAR技术,在分析地形可视性的基础上,通过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结合互补的方式,对该区域的滑坡隐患进行早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升、降轨数据结合有效减小了阴影叠掩区的干扰,能够较全面地识别出高山峡谷区的滑坡隐患点;研究区内雷达视线方向的年平均形变速率为-186~166 mm/a,基于形变结果识别出47个滑坡隐患点;高程在1400~<1600 m、坡度在30°~<40°、坡向在东北和正南方向为滑坡发育的有利地形,大部分滑坡分布在石炭系下统岩关组地层中。研究成果证明了基于SBAS-InSAR技术采用升、降轨数据结合互补方式在高山峡谷区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中的优势及有效性,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隐患早期识别 高山峡谷区 SARS-InSAR技术 地形可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