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介入术后动脉鞘管拔管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丕宝 孙守生 +3 位作者 曹万才 徐庆国 王磌 张迅英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5年第3期171-171,共1页
关键词 并发症 动脉鞘管 术后拔管 术后 介入诊疗术 心血管介入术 回顾性分析 途径 简称
原文传递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及动脉狭窄支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敏 周盛年 +2 位作者 郇英 韩晔 王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97-1098,共2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以及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浆Hcy水平,同时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Vit)B12、血脂、血糖等指标。并对脑梗死组患者行头颈部磁共振血...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以及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浆Hcy水平,同时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Vit)B12、血脂、血糖等指标。并对脑梗死组患者行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浓度(21.10±8.98)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2.49±7.43)μmol/L,P<0.01〕,血清叶酸、VitB1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80例脑梗死组患者中,做MRA检查发现有≥2支动脉狭窄者32例,设为A组,无或有1支动脉狭窄者48例,设为B组。A组血浆Hcy浓度(24.65±11.20)μmol/L显著高于B组〔(18.79±9.97)μmol/L,P<0.05〕。A组叶酸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VitB12水平,A组低于B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升高与脑梗死,颈部、颅内动脉狭窄支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动脉狭窄 叶酸 维生素B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琴 薛明华 +3 位作者 张迅英 鞠红 朱蕾 孟海燕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261-1262,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阿托伐他汀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军 李国 邵建华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34-735,共2页
1引言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又称无症状性或隐匿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指患者无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相关主观症状,而经检查发现有客观证据的一过性心肌缺血.它可引起心肌代谢改变、心电活动... 1引言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又称无症状性或隐匿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指患者无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相关主观症状,而经检查发现有客观证据的一过性心肌缺血.它可引起心肌代谢改变、心电活动异常和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由于SMI不易被患者感知,心肌缺血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导致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所以,必须引起临床医生对SMI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临床类型 防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动脉狭窄支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敏 韩晔 +2 位作者 郇英 王岩 周盛年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8年第4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以及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50例对照者(对照组)。脑梗死组患者中,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检查有≥2支动脉狭窄者32例,设为A组,无或有1支动脉狭窄...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以及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50例对照者(对照组)。脑梗死组患者中,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检查有≥2支动脉狭窄者32例,设为A组,无或有1支动脉狭窄者48例,设为B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各组血浆Hcy水平,同时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B12(VitB12)、血脂、血糖等指标。结果脑梗死组Hcy水平[(21.10±8.98)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2.494±7.43)μmol/L,P〈0.05],叶酸、VitB1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Hcy水平[(24.65±11.20)μmol/L]显著高于B组[(18.79±9.97)μmol/L,P〈0.05],A组叶酸水平[(3.63±2.32)μg/L]明显低于B组[(4.82±2.26)μg/L,P〈0.05]。VitB12水平A组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及动脉狭窄支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动脉狭窄 叶酸 维生素B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机械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琴 王磌 +3 位作者 薛明华 张迅英 曹万才 侯应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研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心室机械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CRBBB的患者48例为CRBBB组,另选取心电图正常的健康成人42例为正常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PW-TDI)测量CRBBB患者心肌组织的运动速度与时间间期指标以反... 目的研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心室机械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CRBBB的患者48例为CRBBB组,另选取心电图正常的健康成人42例为正常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PW-TDI)测量CRBBB患者心肌组织的运动速度与时间间期指标以反映其心室机械功能的变化。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CRBBB组右室侧壁基部收缩波峰值速度(Sm)减小、舒张早期波峰值速度(Em)减小、Em/舒张晚期波(A波)峰值速度(Am)减小(13.7±2.53cm/svs17.00±3.10cm/s;12.1±2.06cm/svs21.05±4.23cm/s;0.71±0.38cm/svs1.22±0.65cm/s,P均<0.01),Am无差异(P>0.05);两组间左室基部六个取样点的Sm、Em、Am、Em/Am比较无差异(P均>0.05);②与正常组比较,CRBBB组右室侧壁基部电-机械延迟时间(EMD)和等容舒张时间(IVRT)延长(55±13msvs46±10ms;41±20msvs30±16ms,P<0.05),射血时间(ET)缩短(309±43msvs400±60ms,P<0.05),等容收缩时间(IVRT)与充盈时间(FT)无差异(P均>0.05);两组间左室基部六个取样点的EMD、IVCT、ET、IVRT及FT比较无差异(P均>0.05)。③与正常组比较,CRBBB组右室侧壁基部Tei指数延长(0.56±0.14vs0.43±0.13,P<0.05);两组间左室各取样点的Tei指数无差异(P>0.05)。结论CRBBB患者右室舒缩功能降低,而左室舒缩功能未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组织多普勒显像 心脏机械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死亡原因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丕宝 李军 +3 位作者 丁辉 黄明慧 王磌 张迅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7年第1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围术期死亡 急诊 原因探讨 山东省交通医院 AMI患者 PCI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磌 侯应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2,共3页
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治疗的重要临床研究结果使我们获得了如下有价值的发现:应用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实施的心律控制策略并不优于室率控制;非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具有减少房... 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治疗的重要临床研究结果使我们获得了如下有价值的发现:应用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实施的心律控制策略并不优于室率控制;非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具有减少房颤发生的效应;而减少房颤的药物正是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那些药物。这些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房颤和心衰具有共同的发生机制。房颤与心衰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吗?未来的房颤治疗是否该重复心衰治疗的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综述 抗心律失常药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86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琴 薛明华 +3 位作者 李军 孟海燕 朱蕾 鞠红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86-187,共2页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入选的患者均行基础治疗(利尿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并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加用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治疗12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治...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入选的患者均行基础治疗(利尿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并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加用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治疗12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LVEF明显上升,LVEDd、LVESd、PASP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收缩压(t=1.75)、舒张压(t=2.00)、心率(t=2.13)测定值有轻微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用药前后LVEF上升、LVEDd、LVESd、PASP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SBP、DBP、HR则无显著性改变。12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美他嗪 缺血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扩张导致心绞痛4例
10
作者 张琴 张春红 +1 位作者 孟海燕 朱蕾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46-647,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扩张 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致胸痛原因探讨
11
作者 李丕宝 袭学芹 段海峰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98-499,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疾病 微血管疾病 胸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李军 李丕宝 +1 位作者 王少媛 吕玲环 《交通医学》 2006年第4期398-399,共2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04例心肌梗死组和80例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04例心肌梗死组和80例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较好指标,与心肌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彩色多普勒 颈动脉斑块 血脂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并发腹膜后血肿1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曹万才 李丕宝 +3 位作者 徐庆国 张迅英 王磌 黄超联 《疑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584-584,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介入治疗 腹膜后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晕厥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3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宓金凤 李丕宝 +1 位作者 张文英 赵敏敏 《疑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 晕厥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头碱中毒致心脏骤停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宓金凤 李丕宝 +3 位作者 李玫 张韵 鞠红 高玉兰 《疑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754-754,共1页
关键词 中毒 乌头碱 心脏骤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营养不良误诊为心肌炎一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春婷 张奇志 王磌 《新医学》 2012年第6期424-425,共2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进行性萎缩和无力,进而丧失运动功能。但该病有些分型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本文报道1例PMD患者起病隐匿,早期无肌无力和肌萎缩等典型肌病表现,因心肌酶持续升高,考虑心肌炎并给予相关治疗...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进行性萎缩和无力,进而丧失运动功能。但该病有些分型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本文报道1例PMD患者起病隐匿,早期无肌无力和肌萎缩等典型肌病表现,因心肌酶持续升高,考虑心肌炎并给予相关治疗,效果欠佳。经仔细查体并行肌电图和肌肉组织检查(活检)而得出诊断。该例诊断过程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PMD的认识,凡是遇到不明原因心肌酶谱异常患者,在排除心肌疾病、结缔组织病等后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的肌电图、肌肉活检,以减少漏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酸激酶 肌营养不良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茶酚胺依赖性左侧隐匿旁道射频消融一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万才 田艳芳 +3 位作者 黄明慧 张奇志 张琴 邓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5期360-360,共1页
患者男,45岁。发作性心悸3年,多发于紧张、活动或“感冒”时。心电图:窦性心律时正常;发作时呈宽QRS波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右室S1S1刺激600ms即出现室房分离,右房S1S1、S1S2刺激无异常发现。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右房S1S... 患者男,45岁。发作性心悸3年,多发于紧张、活动或“感冒”时。心电图:窦性心律时正常;发作时呈宽QRS波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右室S1S1刺激600ms即出现室房分离,右房S1S1、S1S2刺激无异常发现。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右房S1S1刺激诱发窄QRS波心动过速,此时冠状静脉窦电极远端逆A波最早。左室起搏下于靶点放电成功阻断旁道逆传。随访1个月无复发。考虑为儿茶酚胺依赖性左侧隐匿旁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房室旁道 心动过速 儿茶酚胺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so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心房颤动持续过程中心脏大静脉电隔离
18
作者 曹万才 田艳芳 +4 位作者 黄明慧 张奇志 张琴 徐庆国 邓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79-281,共3页
目的:报道2例心房颤动(房颤)持续过程中Lasso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电极)指导心脏大静脉 (大静脉)电隔离治疗。方法:2例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记录提示分别为阵发性房颤(PAF)和持续性房颤。经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右心室和冠状静脉... 目的:报道2例心房颤动(房颤)持续过程中Lasso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电极)指导心脏大静脉 (大静脉)电隔离治疗。方法:2例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记录提示分别为阵发性房颤(PAF)和持续性房颤。经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右心室和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并行房间隔穿刺和选择性大静脉造影。置入10极 Lasso电极进行大静脉标测。应用普通温控消融导管以局部异常电活动相对最早或频率最快、最紊乱处开始消融,在房颤持续过程中电隔离大静脉至左房连接处,以房颤终止和异常电活动消失或后者与心房电活动无关为消融终点。结果:2例患者共消融7条大静脉。1例PAF患者完成上腔静脉(SVC)和右上肺静脉(RSPV)电隔离后,消融左上肺静脉(LSPV)过程中房颤终止。另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完成SVC、RSFV、LSPV及右下肺静脉电隔离,加做左房峡部、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线性消融后,同步电复律使房颤转为窦性心律。随访1年,无房颤复发和相关并发症。结论:Lasso电极指导下应用普通温控消融导管可于心房颤动持续过程中电隔离大静脉而治疗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心脏大静脉
原文传递
经皮穿刺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庆国 曹万才 +2 位作者 赵伟 董兆强 王营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2年第24期3756-3757,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经验。方法对24例HOCM患者,进行PTSMA并随访6个月。结果24例患者共闭塞26支靶血管。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术后6个月为21.4(14.0~39.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经验。方法对24例HOCM患者,进行PTSMA并随访6个月。结果24例患者共闭塞26支靶血管。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术后6个月为21.4(14.0~39.5)mmHg,与术前61.2(52.3—83.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32,P〈0.01);左室流出道宽度,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为(6.4±2.4)mm、(11.3±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2,P〈0.01)。心功能分级由术前(3.2±0.5)级改善到(1.4±0.6)级。结论PTSMA治疗HOCM安全有效;初步开展时应量力而行,谨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梗阻性 介入 经皮腔内 室间隔 心肌 消融术 随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