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五个棉花产区绿盲蝽对药剂的敏感性检测(英文) 被引量:11
1
作者 郭天娥 张正群 +2 位作者 周超 刘峰 慕卫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93-1000,共8页
利用闪烁管药膜法测定了2009年山东省德州、滨州、梁山、曲阜和聊城5个棉花产区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r对硫丹、马拉硫磷、毒死蜱、灭多威、丁硫克百威、吡虫啉、联苯菊酯和氟虫腈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筛选出适合各地区的高效防... 利用闪烁管药膜法测定了2009年山东省德州、滨州、梁山、曲阜和聊城5个棉花产区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r对硫丹、马拉硫磷、毒死蜱、灭多威、丁硫克百威、吡虫啉、联苯菊酯和氟虫腈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筛选出适合各地区的高效防治药剂。结果表明:5个地区绿盲蝽种群对马拉硫磷、毒死蜱、丁硫克百威、联苯菊酯和吡虫啉处于敏感性阶段。不同种群之间对灭多威、硫丹和氟虫腈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聊城种群为最敏感种群,滨州种群对灭多威、硫丹和氟虫腈的LC50值分别为聊城种群的5.12,6.04和39.80倍;曲阜种群对灭多威、硫丹和氟虫腈的LC50值分别为聊城种群的22.12,5.48和22.80倍。两种群对此3种药剂的敏感性下降,而其余种群仍处于较敏感阶段。8种药剂对绿盲蝽成虫的毒力按大小依次排序为:氟虫腈>灭多威、联苯菊酯、硫丹>马拉硫磷、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吡虫啉。2009年7-10月间德州夏津绿盲蝽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极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棉花 田间种群 抗性 杀虫剂敏感性 杀虫剂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高效防治药剂的筛选 被引量:33
2
作者 高杨杨 禾丽菲 +3 位作者 李北兴 林琎 慕卫 刘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52-1464,共13页
【目的】明确山东省露地辣椒主产区炭疽病致病菌的种类,评价不同药剂对致病菌的毒力和活体接种防效,筛选高效防治药剂。【方法】从山东省菏泽、济宁等5个辣椒主产区采集感炭疽病的辣椒果实,经分离、纯化培养后,观察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 【目的】明确山东省露地辣椒主产区炭疽病致病菌的种类,评价不同药剂对致病菌的毒力和活体接种防效,筛选高效防治药剂。【方法】从山东省菏泽、济宁等5个辣椒主产区采集感炭疽病的辣椒果实,经分离、纯化培养后,观察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和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和ITS5对4个典型代表菌株的r DNA-ITS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和测序,并利用MEGA 5.1软件进行基于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和Gen Bank中相关炭疽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确定病原菌的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通过活体接种试验验证药剂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效。【结果】分离得到的27个菌株形态特征相同,气生菌丝较发达,初呈白色,而后逐渐变为浅灰色,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一端稍尖,大小为(7.48—14.69)μm×(2.52—5.64)μm。将所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于刺伤果实或无伤口果实,两者均可发病,但刺伤果实上病斑发展快。病菌既侵染未成熟的辣椒果实,也侵染成熟的果实,病斑呈椭圆形凹陷,表面有橘黄色的分生孢子团。所选取的4个代表性菌株的rDNA-ITS序列的长度为562、541、557和553 bp,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4个代表菌株与炭疽菌属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聚在同一分支上,亲缘关系置信度为100%。室内毒力测定试验表明,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啶菌唑对尖孢炭疽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活体接种试验表明,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啶菌唑对辣椒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在浓度为400μg·mL^(-1)时,对辣椒炭疽病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均大于60%,高于对照药剂嘧菌酯的防效。【结论】引起山东省露地辣椒主产区辣椒炭疽病的致病菌为尖孢炭疽菌。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啶菌唑对该菌具有较高的毒力和活体防效,在辣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尖孢炭疽菌 杀菌剂 室内毒力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多功能碳纳米管为载体的纳米农药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大侠 刘峰 《世界农药》 CAS 2015年第6期46-49,共4页
1多壁碳纳米管聚柠檬酸接枝复合材料有机合成农药由于高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杀菌剂代森锰锌和代森锌于20世纪40年代问世后,便得到广泛的使用。代森锰锌可用在水果、蔬菜、坚果和粮食作物上防治多种真菌病害,
关键词 代森锌 有机合成农药 真菌病 接枝 农药分子 农业生产 微囊化技术 超支化 生物活性 囊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 被引量:5
4
作者 尚佃龙 姜兴印 +3 位作者 刘玉 孙秀英 李向东 张吉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5-742,共8页
为明确山东省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及其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采自山东泰安、临沂、潍坊、莱芜、日照及青岛6个地区的102株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0~0.194μg/mL... 为明确山东省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及其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采自山东泰安、临沂、潍坊、莱芜、日照及青岛6个地区的102株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0~0.194μg/mL,平均EC50值为(0.086±0.004)μg/mL,且敏感性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通过紫外诱导与药剂驯化的方法各获得5株耐药性菌株(TA3-X2、TA17-X6、LY8-3、QD14-Y7和WF6-A2)和1株抗性突变体(QD2-Y4),其抗性水平在6.46~20.08倍之间,突变频率分别为0.87%和0.52%。对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紫外诱导获得的5株耐药性菌株其耐药性不能稳定遗传,而经药剂驯化获得的1株抗性突变体QD2-Y4的抗药性可稳定遗传;耐药性菌株TA3-X2的菌丝生长速率高于亲本菌株,其余菌株与亲本菌株差异不明显;5株耐药性菌株和1株抗性突变体的菌丝干重和菌核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TA3-X2、WF6-A2及QD2-Y4的致病力低于亲本菌株,TA17-X6、LY8-3及QD14-Y7的致病力与亲本菌株无明显差异。交互抗性测定表明,噻呋酰胺抗性突变体与戊唑醇、丙环唑、咯菌腈、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之间均无交互抗性,与啶酰菌胺和氟唑菌苯胺之间则存在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山东省6个地区的玉米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比较敏感,推测噻呋酰胺可作为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理想候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菌 噻呋酰胺 啶酰菌胺 敏感性 诱导抗性 生物学性状 交互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桃园杂草种类及其群落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立鹏 张晓林 +4 位作者 孙鹏雷 朱宝林 刘伟堂 孙瑞红 王金信 《杂草学报》 2021年第3期35-43,共9页
山东省是全国桃主产区之一,栽培面积和产量都是全国第一。桃园杂草对桃树生长和桃品质有重要影响。为科学合理地管理桃园杂草,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山东省主要桃产区的12个地级市24个县(市、区)的桃园杂草种类分布进行调查,并且分... 山东省是全国桃主产区之一,栽培面积和产量都是全国第一。桃园杂草对桃树生长和桃品质有重要影响。为科学合理地管理桃园杂草,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山东省主要桃产区的12个地级市24个县(市、区)的桃园杂草种类分布进行调查,并且分析了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山东省桃园夏季杂草种类达21科64种,其中菊科最多,有17种,占26.6%;其次是禾本科有8种,占12.5%;藜科、旋花科、十字花科、莎草科、苋科都有4种,占6.3%。山东省初冬杂草种类达20科54种,其中菊科最多,达22种,占40.7%;其次是十字花科6种,占11.1%;唇形科(3种),占5.6%;蔷薇科(3种),占5.6%。在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方面,鲁中南桃区>鲁东桃区>鲁中桃区>鲁西北桃区;在辛普森指数方面,鲁东桃区>鲁中桃区>鲁中南桃区>鲁西北桃区;在均匀度方面,鲁中桃区>鲁西北桃区>鲁中南桃区>鲁东桃区。从相似度指数结果可以看出,鲁中和鲁中南桃区相似度最大,为0.64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杂草 群落 物种多样性 优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蒙阴县桃园杂草种类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立鹏 王恒智 +4 位作者 孙鹏雷 张晓林 刘伟堂 孙瑞红 王金信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5-119,共5页
蒙阴桃产业是其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区第一。杂草是桃园的重要生物因子,对桃树生长影响很大。本试验采用“W”九点取样法和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对桃园杂草的种类、出土规律以及自然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蒙阴桃产业是其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区第一。杂草是桃园的重要生物因子,对桃树生长影响很大。本试验采用“W”九点取样法和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对桃园杂草的种类、出土规律以及自然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蒙阴县桃园杂草共28种,隶属于12科,其中菊科杂草的发生种类最多,马唐、牛筋草、鸭跖草和鳢肠等发生的频度及密度较高;阔叶杂草全年有3个出土高峰,禾本科杂草全年有1个出土高峰;桃园总杂草数量从3月份开始保持增长状态,直到8月份达到最大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杂草种类 出土规律 自然消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田除草剂氟砜草胺的作用特性
7
作者 于硕 李子豪 +6 位作者 李明宇 连磊 彭学岗 陈爽 王金信 刘伟堂 王恒智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4,共7页
为了明确水稻田除草剂氟砜草胺(flusulfinam)的最佳施药条件,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法,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Oryza sativa)品种‘甬籼15号’作为测试靶标,探究了氟砜草胺的施药适期、耐雨水冲刷性、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其除草... 为了明确水稻田除草剂氟砜草胺(flusulfinam)的最佳施药条件,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法,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Oryza sativa)品种‘甬籼15号’作为测试靶标,探究了氟砜草胺的施药适期、耐雨水冲刷性、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其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砜草胺对0~6叶龄的水稻苗均安全,在360 g/hm^(2)(有效成分,余同)剂量下,对1~6叶期水稻苗的鲜重抑制率均低于10%。氟砜草胺对稗的鲜重抑制率与其叶龄也显著相关,其中1~3叶期稗最敏感,30 g/hm^(2)处理的鲜重抑制率达96%~98%;此外,氟砜草胺具有良好的耐雨水冲刷性,在15~60 g/hm^(2)剂量下,药后48 h模拟降雨对稗的鲜重抑制率介于74%~99%。在环境温度20~35℃内,氟砜草胺的除草效果稳定,对稗的GR50值介于2.0~5.9 g/hm^(2)。相较于中度光照(45%光照,891 lx)和低光照(4%光照,79 lx),氟砜草胺在高光照(100%光照,1975 lx)条件下对稗的鲜重抑制率显著升高。可见,杂草的叶龄、降雨、温度和光照对氟砜草胺的除草效果均有显著影响。为了发挥其最大药效,建议在水稻1叶期后、稗1~3叶期,选择气温超过20℃的晴朗天气,在10:00前或16:00后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如果施药后48 h内遇到降雨天气,应考虑补喷。本研究结果为氟砜草胺在水稻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氟砜草胺 环境因素 除草活性 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红 敬同坊 +2 位作者 李同宾 李北兴 慕卫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6-455,共10页
作为当前杀菌剂市场的主要种类之一,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杀菌剂的广泛应用导致其易进入水体环境,威胁水生生物的安全。大量研究表明,该类药剂中大部分品种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较高,部分甚至达到剧毒级,并且在较低浓度下即可对... 作为当前杀菌剂市场的主要种类之一,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杀菌剂的广泛应用导致其易进入水体环境,威胁水生生物的安全。大量研究表明,该类药剂中大部分品种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较高,部分甚至达到剧毒级,并且在较低浓度下即可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不同程度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进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文章综述了SDHIs杀菌剂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状况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该类杀菌剂的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减少SDHIs杀菌剂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 水生生物 生态毒理学 生态风险 毒性效应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治沟金针虫的农药复配增效配方筛选 被引量:9
9
作者 于灏泳 何发林 +5 位作者 乔治华 姚向峰 孙石昂 李向东 张吉旺 姜兴印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34期115-121,共7页
为筛选对地下害虫金针虫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采用浸渍法测定各复配组合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通过共毒因子法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复配组合,然后进一步细化配比,利用共毒系数法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最佳复配组合。其... 为筛选对地下害虫金针虫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采用浸渍法测定各复配组合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通过共毒因子法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复配组合,然后进一步细化配比,利用共毒系数法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最佳复配组合。其中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比有28组。氯虫苯甲酰胺与毒死蜱、氟虫腈、硫双威、噻虫胺、联苯菊酯、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按2:1、3:1、15:8、15:2、3:4、1:2、3:11的比例进行复配时效果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178.41、185.44、208.10、155.16、149.55、138.98、309.22。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噻虫嗪按11:2的比例进行复配时效果最显著,共毒系数为198.45。联苯菊酯与硫双威、噻虫胺按1:2、1:5的比例进行复配时效果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215.69、337.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金针虫 氯虫苯甲酰胺 药剂复配 共毒系数 共毒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的研制及其在花生田应用的效果 被引量:11
10
作者 曹海潮 刘庆顺 +4 位作者 白海秀 韩君 杨士玲 薛明 刘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595-3604,共10页
【目的】评价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生长的安全性及防治花生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应用潜力。【方法】制备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并测定其pH、黏度、悬浮率及冷热贮... 【目的】评价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生长的安全性及防治花生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应用潜力。【方法】制备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并测定其pH、黏度、悬浮率及冷热贮稳定性与冷热贮前后的药剂粒度分布变化。在室内,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温室盆栽安全性试验,统计各处理组的出苗时间及播种后14 d花生幼苗的株高、根长、茎叶鲜重、根鲜重与植株干重等生长指标,评价药剂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安全性。在田间,设置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花生种子包衣,以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迈舒平)为对照药剂,进行两年三地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达到GB/T17768—1999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温室盆栽试验中,该药剂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安全。2016年以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田间试验,药剂对花生冠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16%、97.98%、98.79%,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97%、92.26%、92.90%,对花生蚜(Aphis medicaginis)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4%、92.48%、94.13%,且防治效果表现为随药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对于空白对照处理,药剂可以提高花生出苗率10.25%—13.21%,增加花生产量683.75—1234.12 kg·hm-2。由此确定200 g a.i./100 kg种子为田间推荐剂量。2017年使用该剂量,对山东新泰和泰安两地花生冠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1.12%与95.83%,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74%与92.93%,对地老虎(新泰)与花生茎腐病(泰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33%与87.29%。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新泰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4.23%,产量提高了1146.45 kg·hm^-2;在泰安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10.75%,产量提高了1715.70 kg·hm^-2。【结论】研发的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茎腐病及花生蚜、地老虎均有一定的兼治效果,对花生出苗和生长安全并增加花生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种衣剂 杀虫杀菌混剂 土传病害 地下害虫 制剂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杀虫剂及其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大侠 潘寿贺 +3 位作者 白海秀 杜江 刘峰 侯有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76-1286,共11页
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受到极大关注,期望该技术可提高农药和肥料的利用率,提升应用效果。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农业害虫防控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为绿色农业、现代化农业、智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纳米杀虫剂的应用优势和... 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受到极大关注,期望该技术可提高农药和肥料的利用率,提升应用效果。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农业害虫防控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为绿色农业、现代化农业、智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纳米杀虫剂的应用优势和增效途径的研究现状。纳米杀虫剂的优势源于:纳米载体可能损伤害虫体壁造成失水或扰乱害虫的正常生理功能;功能化的纳米载体可实现靶向递药而提高药物利用率;纳米载体上功能基团的引入及其尺度效应,提高了杀虫剂在植物表面的粘附性及被植物吸收的性能;可运载核酸农药进入植物,进而调控植物或害虫的目标基因的表达。纳米杀虫剂虽表现出诸多优势,但仍有问题亟待研究:(1)植物吸收纳米杀虫剂依赖于颗粒尺度和载体种类,应根据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尺度和载体,在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同时降低农药残留;(2)应结合纳米杀虫剂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转移和富集行为及因载体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综合评价纳米杀虫剂的环境风险;(3)目前,大多数纳米杀虫剂的制备工艺过于复杂和精细而不适合工业化生产;(4)应制定纳米杀虫剂制剂的标准及环境风险评价准则,为农药登记提供依据。此外,纳米传感器在农业害虫监测中的应用也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农药 纳米技术 靶向递药 农药利用率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不同结构的芸苔素内酯在小麦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孙晓 姜兴印 +4 位作者 姚晨涛 乔治华 姚向峰 于灏泳 张建业 《现代农药》 CAS 2019年第5期49-52,共4页
为研究3种不同结构的芸苔素内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内,24-表芸苔素内酯、28-高芸苔素内酯、28-表高芸苔素内酯的各处理浓度均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小麦中蛋白质含量的提升作... 为研究3种不同结构的芸苔素内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内,24-表芸苔素内酯、28-高芸苔素内酯、28-表高芸苔素内酯的各处理浓度均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小麦中蛋白质含量的提升作用不显著。0.04mg/kg28-高芸苔素内酯的提升作用最显著,其分蘖数增加0.36个/株,穗粒数增加3.02个/穗,千粒重增加2.57g,产量提高15.60%,淀粉含量增加3.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表芸苔素内酯 28-高芸苔素内酯 28-表高芸苔素内酯 小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及防病应用潜力评估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学屏 宋昱菲 +3 位作者 罗健 赵时峰 慕卫 刘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711-2718,共8页
【目的】评价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明确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病菌的毒力效应以及氟吡菌酰胺防治蔬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和田间应用效果,以指导氟吡菌酰胺的科学... 【目的】评价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明确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病菌的毒力效应以及氟吡菌酰胺防治蔬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和田间应用效果,以指导氟吡菌酰胺的科学使用。【方法】从山东省昌乐、寿光、青州、临朐和泰安等地的蔬菜产区采集173株来自黄瓜、番茄、茄子、西葫芦、芸豆、辣椒等6种作物上的田间菌核病发病组织,室内分离纯化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测定氟吡菌酰胺对病菌菌核产量、菌核形态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采用离体茄子叶片接种试验确定氟吡菌酰胺防治菌核病的作用方式;最后通过两年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对来自不同作物的173株菌核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差异不大,分布在0.02—0.30μg·mL^(-1),表明这些菌株可被用来分析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水平。EC50频率分布图呈单峰偏正态曲线分布,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该地区的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均表现敏感。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核产量、菌核形态以及菌核菌丝型萌发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在氟吡菌酰胺1.6μg·mL^(-1)处理浓度下,该药剂对3株来自不同作物的菌核病菌表现出相同的抑制趋势,其菌核的数量和干重均明显降低,形态明显变小,表明该药剂能够有效地减少菌核病菌的初侵染源数量,并降低其侵染活性;而经过连续3 d的观察,5μg·mL^(-1)氟吡菌酰胺对3株病菌的菌核菌丝型萌发的抑制率均在95%以上,表明该药剂有能力抑制菌核病菌的这一侵染方式,从而保护作物茎基部免受菌丝侵染。离体叶片接种防治试验表明,氟吡菌酰胺具有保护作用与治疗作用,40μg·mL^(-1)的保护效果为100.00%,治疗效果为88.8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菌核净的防治效果,但该药剂对菌核病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表明该药剂在田间使用时应在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从而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2016和2017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氟吡菌酰胺200 g a.i./hm2处理对茄子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30%和87.60%,显著高于氟吡菌酰胺其他施用剂量以及对照药剂菌核净600 g a.i./hm2、多菌灵1 150 g a.i./hm2的防治效果。【结论】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及萌发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且在田间能够有效地控制菌核病发生,因此该药剂是防治菌核病的高效药剂,可作为现有防治药剂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核病 氟吡菌酰胺 敏感性 菌核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QoIs和DMIs杀菌剂对山东不同地区黄瓜白粉病菌的毒力差异及年度间的防效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禾丽菲 李晓旭 +2 位作者 孙作文 慕卫 刘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1,共8页
为明确QoIs和DMIs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有效性,在山东省黄瓜主产区采集黄瓜白粉病菌菌株,测定不同地区及不同年份的黄瓜白粉病菌对常用QoIs和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并在泰安岱岳区进行3年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除氟硅唑以外,城阳黄... 为明确QoIs和DMIs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有效性,在山东省黄瓜主产区采集黄瓜白粉病菌菌株,测定不同地区及不同年份的黄瓜白粉病菌对常用QoIs和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并在泰安岱岳区进行3年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除氟硅唑以外,城阳黄瓜白粉病菌对QoIs和DMIs 2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最低;淄川黄瓜白粉病菌对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最高,对4种药剂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7.29,19.66,27.40,250.00倍。与2011年相比,2013年和2017年常用QoIs和DMIs杀菌剂对泰安黄瓜白粉病菌的毒力均不同程度降低。泰安地区的田间防效结果显示,与2011年相比,2013年除吡唑醚菌酯外2类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017年几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和己唑醇的防效下降尤为明显。综合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山东省不同地区黄瓜白粉病菌对QoIs和DMIs两类杀菌剂的敏感程度有一定的异质性,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泰安岱岳区黄瓜白粉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也逐年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白粉病菌 QoIs杀菌剂 DMIs杀菌剂 敏感性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死蜱微胶囊化及释放性能表征 被引量:30
15
作者 赵德 韩志任 +2 位作者 杜有辰 慕卫 刘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53-2758,共6页
【目的】获得脲醛树脂制备毒死蜱微胶囊的配方,表征其释放性能,为优化该农药的使用性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物摄像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布仪研究了成囊促进剂、分散剂和添加氯化钠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用气相色谱法表征毒死蜱微胶囊... 【目的】获得脲醛树脂制备毒死蜱微胶囊的配方,表征其释放性能,为优化该农药的使用性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物摄像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布仪研究了成囊促进剂、分散剂和添加氯化钠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用气相色谱法表征毒死蜱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结果】配方中成囊促进剂选择SMA,质量分数为2.5%,分散剂为PAAS,质量分数为2.0%,添加氯化钠,质量分数为0.4%,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形貌良好,平均粒径约10μm。气相色谱法测定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前5d为初期快速释放阶段,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R2=0.9820),累计释放量达到37.32%;5~42d为匀速释放阶段,符合零级释放特征(R2=0.9927)。【结论】以该配方得到的毒死蜱脲醛树脂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有助于延长控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聚合 脲醛树脂 毒死蜱 微胶囊 释放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烟碱类杀虫剂在韭菜中的内吸性及其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比较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慧 赵云贺 +3 位作者 王秋红 韩京坤 刘峰 慕卫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6-162,共7页
通过药剂水培法,研究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对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韭菜中的内吸性及其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Diptera:Sciaridae)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随着水培时间的延长,韭菜中7种杀虫剂对供试幼虫的毒力均呈增强的趋势... 通过药剂水培法,研究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对7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韭菜中的内吸性及其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Diptera:Sciaridae)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随着水培时间的延长,韭菜中7种杀虫剂对供试幼虫的毒力均呈增强的趋势,其中在100 mg/L下,噻虫胺和吡虫啉产生毒力作用较快,水培72 h时对幼虫的致死率分别为32.38%和36.50%,168 h时,呋虫胺的致死率最高,达96.35%;同一药剂在相同浓度下处理,内吸至韭菜叶部产生的致死作用快于内吸至假茎所产生的作用,并且致死率更高;水培温度及药液浓度越高,内吸后毒力产生越快,且致死率越高。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可以通过韭菜根部处理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韭菜迟眼蕈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韭菜迟眼蕈蚊 韭菜 水培法 内吸活性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噻唑对不同虫态韭菜迟眼蕈蚊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澄宇 赵云贺 +3 位作者 李慧 张鹏 慕卫 刘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51,共7页
【目的】明确室内条件下挥发性化合物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卵、幼虫和蛹的熏蒸活性;利用Oxytherm氧电极研究了苯并... 【目的】明确室内条件下挥发性化合物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卵、幼虫和蛹的熏蒸活性;利用Oxytherm氧电极研究了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呼吸速率的影响;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对苯并噻唑的行为反应。【结果】苯并噻唑对雌雄成虫处理0.5~2.0h的LC50分别为0.186~0.052和0.163~0.039μL/L;在0.01~0.13μL/L剂量下对卵熏蒸处理24h,第6天卵孵化率为4.83%一82.39%,而对照组孵化率为96.97%;苯并噻唑熏蒸4龄幼虫6~72h的LC50变化范围为1.247~0.248μL/L;0.01~0.09μL/L剂量熏蒸蛹24h,第5天的羽化率为8.17%~69.63%,对照组羽化率为96.23%。用0.052和0.039μL/L浓度分别处理雌雄成虫测定2.5h内呼吸速率的变化,表现为处理组初始呼吸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然后逐渐降低至与对照组持平,最后明显低于相同处理时间对照组呼吸速率。“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在0.5L/min空气流速条件下,0.5止的苯并噻唑对雌雄成虫的引诱率分别为88.33%和78.53%。【结论】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有很好的毒杀效果,并对成虫有强烈的引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菜迟眼蕈蚊 苯并噻唑 熏蒸毒性 呼吸速率 嗅觉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玉米植株和土壤中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物残留 被引量:19
18
作者 丁金凤 徐春梅 +2 位作者 张薇 邹楠 慕卫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89,共7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玉米植株和土壤中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物J9Z38残留量的方法,明确了种子处理方式下两种化合物的消解动力学。样品经乙腈提取,采用QuEChERS方法处理后,进UPLC-MS/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玉米植株和土壤中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物J9Z38残留量的方法,明确了种子处理方式下两种化合物的消解动力学。样品经乙腈提取,采用QuEChERS方法处理后,进UPLC-MS/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添加水平下,溴氰虫酰胺和J9Z38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1%~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1%;在0.1~50μg/L范围内,溴氰虫酰胺和J9Z38的质量浓度与相应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溴氰虫酰胺和J9Z38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溴氰虫酰胺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8.3和8.2 d(春季),3.9和4.5 d(夏季)。该方法简单、灵敏、高效,能够满足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物J9Z38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残留的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 玉米 溴氰虫酰胺 代谢物 J9Z38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效应及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乐乐 郭贝贝 +2 位作者 李北兴 慕卫 刘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4-330,共7页
为评价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四霉素对9株不同地区来源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芽管伸长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具... 为评价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四霉素对9株不同地区来源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芽管伸长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中抑制孢子萌发、芽管伸长的活性较高,其EC_50值分别为0.002 30~0.012 7μg/mL、0.00050~0.013μg/mL;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略低,其EC_50值为0.601 6~1.394μg/mL。显微观察发现:经四霉素处理后,番茄叶霉病菌新生菌丝生长受阻、部分菌丝末端分支增多、变粗;分生孢子萌发受抑制,芽管膨大变粗、生长受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经四霉素有效成分6.75和20.25 g/hm^2处理后,对番茄叶霉病的保护防效分别为74.40%和83.09%,治疗防效分别为67.92%和76.68%,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有效成分540 g/hm^2)的处理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霉素 番茄叶霉病菌 毒力 作用方式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田除草剂三唑磺草酮的作用特性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恒智 王豪 +3 位作者 朱宝林 张乐乐 刘伟堂 王金信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6-81,共6页
为了明确水稻田除草剂三唑磺草酮(QYR301)的最佳施药条件,以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Oryza sativa作为测试靶标,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其施药适期、耐雨水冲刷性、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其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唑磺草酮对不... 为了明确水稻田除草剂三唑磺草酮(QYR301)的最佳施药条件,以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Oryza sativa作为测试靶标,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其施药适期、耐雨水冲刷性、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其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唑磺草酮对不同叶龄水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有效成分360 g/hm^2的剂量下,对2叶期以后的水稻干重抑制率为0%;其除草活性与稗草的叶龄显著相关,其中2~3叶期的稗草最为敏感,有效成分30 g/hm^2的三唑磺草酮对其干重抑制率为95%~98%;三唑磺草酮具有一定的耐雨水冲刷能力,药后降雨间隔达到8 h以上,其除草活性与药后降雨间隔时间无显著相关性,在有效成分30~120 g/hm^2的剂量下,对稗草的干重抑制率为75%~93%;在20~35℃区间,三唑磺草酮药效稳定,对稗草的GR50值在44.6~51.4 g/hm^2之间;相较于中度光照(45%)和低光照(4%),高光照(100%)条件下三唑磺草酮对稗草的干重抑制率显著增加。分析表明杂草叶龄、降雨、温度和光照会显著影响三唑磺草酮除草活性,为使其发挥最大药效,应选择在水稻2叶期以后至稗草2~4叶期,天气晴朗,气温高于20℃的情况下施药;如药后8 h以内遇降雨天气,则需进行补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除草剂 三唑磺草酮 作用特性 除草活性 环境因素 稗草 干重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