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室护理安全因素和防范对策分析
1
作者 吴德坤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第10期2-2,共1页
目的:分析CT室存在的安全因素以及防范措施的采取.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CT检查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在对照组中采取常规的CT室护理方法,观察组在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的... 目的:分析CT室存在的安全因素以及防范措施的采取.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CT检查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在对照组中采取常规的CT室护理方法,观察组在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的同时进行CT室安全教育和相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的状况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由数据分析,得出结果,不论是在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的状况还是对护理的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检查前的护理中对患者采取CT室安全教育和相关的防范对策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CT检查室护理中运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室护理 安全因素 防范对策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界性大前庭导水管的HRCT表现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林省 张丽红 +2 位作者 陈月芹 郭沐洁 王玉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3期417-421,共5页
目的总结临界性大前庭导水管的HRCT表现,提高对LVA的认识,减少CT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RI确诊的73例(143耳)LVA HRCT资料,其中13例(15耳)为临界性LVA,分析其HR CT表现,并与其MRI对照。在Carestream10.2PACS系统上行前庭导水管... 目的总结临界性大前庭导水管的HRCT表现,提高对LVA的认识,减少CT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RI确诊的73例(143耳)LVA HRCT资料,其中13例(15耳)为临界性LVA,分析其HR CT表现,并与其MRI对照。在Carestream10.2PACS系统上行前庭导水管标准轴位、矢状位重建,测量前庭导水管中间径大小。结果临界性大前庭导水管占同期LVA的10.5%(15/143),其中双侧2例、单侧11例。在前庭导水管HRCT轴位图像、矢状位图像上其后肢中段宽度位于0.95~1.30mm(均值1.21mm),0.97~1.29mm(1.19mm),其近段与前庭相通。在MRI积极干预稳态序列(CISS)序列上前庭导水管及骨内外内淋巴囊均有不同程度扩张,以骨外明显。其中1耳内淋巴囊内呈均匀高信号,其余14耳内淋巴囊内信号不均匀,其中3耳合并耳蜗Mondini及前庭扩大畸形。结论临界性大前庭导水管并非少见,HRCT上表现为前庭导水管轻度扩张。MRI检查可弥补HRCT的不足,有助于减少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泡蛋白沉着症的临床和CT表现特点 被引量:4
3
作者 时克伟 王林省 +1 位作者 张丽红 褚华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8期1177-1180,共4页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着症(PAP)的临床和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4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CT穿刺活检及肺泡灌洗证实的肺泡蛋白沉着症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AP的胸部CT基本表现呈毛玻璃样高密度影,而其继发征...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着症(PAP)的临床和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4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CT穿刺活检及肺泡灌洗证实的肺泡蛋白沉着症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AP的胸部CT基本表现呈毛玻璃样高密度影,而其继发征象呈多样化,因并发症不同而异。其临床与CT表现的分离及影像相对稳定。结论:CT可以充分显示PAP的特征,CT结合临床有助于PAP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蛋白沉着症 支气管肺泡灌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管电压技术在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敏 李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比较128层CT低管电压(80 kV)和标准管电压(120 kV)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成像(CTA)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探讨低管电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48例行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120 kV、120 mAs)、B(80 kV、120mAs)两组,每组2... 目的:比较128层CT低管电压(80 kV)和标准管电压(120 kV)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成像(CTA)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探讨低管电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48例行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120 kV、120 mAs)、B(80 kV、120mAs)两组,每组24例。2名研究者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测定血管内CT值、血管内噪声N,计算信噪比CNR。采用4分法评价图像质量。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两组间各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各节段血管CT值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管噪声(57.95±19.23)高于A组(22.78±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CNR无统计学差异(15.69±5.39 vs.14.85±5.61,P﹥0.05)。A、B两组各节段血管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DLP明显低于A组(274.96±20.72 mGy·cm vs.1025.50±64.15 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管电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A可以在较低辐射剂量下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nDose技术在CT急性胸痛三联排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敏 郭美玲 李剑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42-143,146,共3页
目的:探讨MinDose技术对急性胸痛三联排查(triple-rule-out,TRO)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50例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胸痛并行128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 TRO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组)、B组(MinDose组),每组25例。A、B组... 目的:探讨MinDose技术对急性胸痛三联排查(triple-rule-out,TRO)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50例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胸痛并行128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 TRO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组)、B组(MinDose组),每组25例。A、B组管电流调节技术窗均采用30%~70%的RR间期,A组窗外曝光剂量为全剂量的20%,B组应用MinDose技术,窗外曝光剂量为全剂量的4%。其余扫描参数相同。分析2组图像质量,记录剂量长度乘积,比较有效剂量。采用 t检验比较2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B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06±0.40)分、(2.91±0.4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辐射剂量为(6.47±1.03)mSv ,明显低于 A组的(7.25±1.43)mS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n-Dose技术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在TRO低剂量扫描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胸痛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光子CT大螺距、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在主动脉夹层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邹新华 李文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6期35-37,50,共4页
目的总结双源光子CT单能大螺距、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在主动脉夹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患者行双源光子CT血管造影,随机使用大螺距扫描方案及回顾性门控标准技术扫描方案进行扫描。观察及分... 目的总结双源光子CT单能大螺距、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在主动脉夹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患者行双源光子CT血管造影,随机使用大螺距扫描方案及回顾性门控标准技术扫描方案进行扫描。观察及分析胸腹主动脉病变,有无夹层、夹层破口的位置及数目等,对比这两种扫描方案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差异。结果两种扫描方案得到的图像均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内膜片、撕裂范围、各主要功能血管的累及情况。A组与B组扫描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的重建及重组图像质量均达优化标准。A组扫描时间约(1.37±0.19)s,B组扫描时间约(14.23±2.01)s,A组辐射剂量为(4.59±0.88)m Sv,B组辐射剂量为(15.95±0.99)m Sv,A组造影剂用量为(55±5)ml,B组造影剂用量为(85±5)m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双源光子CT大螺距、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对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检查及诊断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低辐射剂量、 低对比剂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与MRI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7
作者 于永梅 曹长勇 刘晓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7期1163-1166,共4页
目的分析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CT and 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3例腹部AF患者中,15例为腹壁型,8例为腹内型10例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与腹肌... 目的分析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CT and 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3例腹部AF患者中,15例为腹壁型,8例为腹内型10例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与腹肌、髂肌、周围血管、系膜及脏器分界不清。13例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CT检查19例,平扫病变呈等密度3例,稍低密度6例,10例呈不均质混杂密度。所有病变中没有钙化、脂肪及坏死。增强扫描16例动脉期及静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延迟期中等或明显强化,其中,12例病变内见条片状及斑片状稍低密度无强化灶。MRI检查16例中,T2加权像及弥散加权成像不均匀稍高信号,T1加权成像呈等信号7例,稍低信号9例,脂肪抑制T2加权序列,病灶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呈渐进性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呈渐进性明显强化。结论腹部AF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AF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病 侵袭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CT检查中碘过敏反应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吴德坤 陈攀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3期232-233,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CT检查中碘过敏的临床效果,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顺利进行CT增强检查。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1 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CT检查中碘过敏的临床效果,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顺利进行CT增强检查。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1 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预防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碘过敏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可降低碘过敏反应的发生率(P〈0.05)。结论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CT检查中碘过敏发生率和减轻过敏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CT检查 碘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卜凡儒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31期91-92,95,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通过螺旋CT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52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检查发现,双肺患病22例(42.31%),右肺20例(38.46%),左肺10例(19.23%),对比发现,右肺...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通过螺旋CT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52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检查发现,双肺患病22例(42.31%),右肺20例(38.46%),左肺10例(19.23%),对比发现,右肺发病率明显增高,与其他肺部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累及肺动脉436支。本组检查同时发现合并肺梗死12例,合并胸腔积液10例,合并肺炎4例,合并心包积液7例。不同轴面图像及MPR在左、右主肺动脉及肺叶动脉检查结果一致。肺段及肺亚段动脉存在差异,而层厚1 mm明显优于层厚3 mm,肺段动脉不同层厚及MP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亚段动脉不同层厚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层厚1mm与MP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螺旋CT检查肺动脉栓塞准确率高、患者易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低电压扫描在小儿气道异物检查中的应用
10
作者 王敏 李剑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6期684-686,共3页
目的:探讨128层CT低电压扫描在小儿气道异物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将46例临床疑诊为支气管异物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80kV、30mAs)和B组(120kV、30mAs),每组23例,行128层CT下咽部和胸部扫描。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分别行MPR、MinIP、VR成像。... 目的:探讨128层CT低电压扫描在小儿气道异物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将46例临床疑诊为支气管异物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80kV、30mAs)和B组(120kV、30mAs),每组23例,行128层CT下咽部和胸部扫描。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分别行MPR、MinIP、VR成像。2名研究者采用3分法评价图像质量。记录剂量长度乘积,计算并比较有效剂量。以气管镜结果为标准评价诊断准确性。结果:A、B 2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 2组诊断准确性均为100%。A组辐射剂量较B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CT低剂量扫描可以在较低辐射剂量下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诊断准确性高,在小儿气道异物检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物 气管 支气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良恶性小肾肿瘤的价值
11
作者 于永梅 牟鑫 +3 位作者 张恒 王敏 陈明井 潘冬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9期1624-1628,共5页
目的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良恶性小肾肿瘤(直径≤4 cm)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为恶性小肾肿瘤患者151例,良性小肾肿瘤患者49例。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将200例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140例及验证集60例,分别于肾皮髓质... 目的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良恶性小肾肿瘤(直径≤4 cm)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为恶性小肾肿瘤患者151例,良性小肾肿瘤患者49例。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将200例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140例及验证集60例,分别于肾皮髓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逐层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进行降维,建立单独期相模型和联合期相模型共7个模型:1)皮髓质期;2)实质期;3)排泄期;4)皮髓质期-实质期;5)皮髓质期-排泄期;6)实质期-排泄期;7)三期联合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间的效能差异。结果三期联合模型的鉴别效能(训练集AUC为0.931;验证集AUC为0.870)高于两两联合模型和单独期相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髓质期-实质期模型的鉴别效能(训练集AUC为0.913,验证集AUC为0.832)高于皮质期-排泄期模型、实质期-排泄期模型和单独期相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期相模型中皮髓质期模型鉴别效能最佳,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841和0.760。结论三期联合模型及皮髓质期-实质期模型可进一步提高鉴别诊断良恶性小肾肿瘤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肾肿瘤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强化时对比剂急性反应的抢救及护理
12
作者 郭美玲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年第10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CT室 急性反应 重度碘过敏反应 对比剂 非离子型造影剂 护理 抢救 医学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在颌面部外伤及整形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刁望伦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6年第9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在颌面部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9例重症颌面部外伤病例,将螺旋CT扫描容积数据传输至CT工作站行多重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结果轴位图像提供外伤的基本信息,MPR从任意平面全面观察骨折及其周围情况,3D... 目的探讨螺旋CT在颌面部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9例重症颌面部外伤病例,将螺旋CT扫描容积数据传输至CT工作站行多重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结果轴位图像提供外伤的基本信息,MPR从任意平面全面观察骨折及其周围情况,3D可观察骨折的空间立体关系。结论螺旋CTMPR及3D弥补了轴位图像的不足,可以全面立体地显示病变,对于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及术后评价手术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颌面部 螺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管腔内衰减梯度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极平 李丽(综述) 王敏(审校)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966-1968,共3页
冠状动脉CTA(coronary CTA,CCTA)已成为冠状动脉疾病无创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然而CCTA只能提供冠状动脉解剖学信息,无法提供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随着CCTA新技术的发展,CCTA管腔内衰减梯度(transluminal attenuation gradient,TAG)可以... 冠状动脉CTA(coronary CTA,CCTA)已成为冠状动脉疾病无创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然而CCTA只能提供冠状动脉解剖学信息,无法提供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随着CCTA新技术的发展,CCTA管腔内衰减梯度(transluminal attenuation gradient,TAG)可以提供更多的功能学信息。本文对TAG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管腔内衰减梯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CT技术在胸部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丽 张极平(综述) 王敏(审校)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04-105,109,共3页
CT扫描技术在常规影像学检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公众对辐射知识认知的增加,对CT扫描所产生的辐射暴露产生了很大的担忧,因此减少辐射剂量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胸部低剂量CT的扫描技术以及其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进行... CT扫描技术在常规影像学检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公众对辐射知识认知的增加,对CT扫描所产生的辐射暴露产生了很大的担忧,因此减少辐射剂量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胸部低剂量CT的扫描技术以及其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胸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凤玲 《中国民康医学》 2008年第8期845-845,831,847,共3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在CT增强扫描时对预防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1 200例CT增强扫描的患者分为预防组600例和对照组600例,观察记录注射离子型造影剂30-60分钟内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和对照组总的副反应发生率分别...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在CT增强扫描时对预防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1 200例CT增强扫描的患者分为预防组600例和对照组600例,观察记录注射离子型造影剂30-60分钟内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和对照组总的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7%和8.33%,轻度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和7.67%,中度反应分别为0.17%和0.67%。结论:地塞米松不仅可明显减少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的发生,而且使副反应的严重程度明显减轻,可作为常规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离子型造影剂 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攀 吴德坤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1期213-214,共2页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悸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尚未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AMI病例80例子作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后的142AMI病例作为观察组。比...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悸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尚未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AMI病例80例子作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后的142AMI病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种护理流程对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院内AMI复发率以及院内再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概率均显著降低。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抢救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果体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18
作者 刘小虎 《甘肃科技》 2002年第7期82-82,共1页
关键词 松果体区 生殖细胞瘤 畸胎瘤 畸胎性肿瘤 松果体细胞瘤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微小型脑肉芽肿 被引量:5
19
作者 聂振明 赵长地 +7 位作者 朱广廷 程启龙 李洛 刘学宽 王守军 吴汝胜 郝明珠 陈中奇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1997年第4期205-206,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微小型脑肉芽肿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颅脑 CT 扫描所见,采用显微操作技术完整切除病灶。结果:9例均在显微镜下操作将病灶完整切除,7例随访8个月~9年,并经 CT 复查证实无复发,癫痫消失。结论:... 目的:探讨儿童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微小型脑肉芽肿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颅脑 CT 扫描所见,采用显微操作技术完整切除病灶。结果:9例均在显微镜下操作将病灶完整切除,7例随访8个月~9年,并经 CT 复查证实无复发,癫痫消失。结论:对儿童癫痫,尤其是来自疫区农村,均应行颅脑 CT 扫描检查,必要时强化。对此类小占位病灶采用显微手术下切除病灶具有创伤小,保护脑重要功能区及减轻脑水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肉芽肿 显微外科手术 儿童 CT
原文传递
低管电压在头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敏 李剑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62-1665,共4页
目的比较128层CT低管电压(80 kV)和标准管电压(120 kV)头颈部动脉成像(CTA)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探讨低管电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 50例行头颈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80 kV、175 mAs)、B(120 kV、175 mAs)二组,每组25例。从3个水平测定血管... 目的比较128层CT低管电压(80 kV)和标准管电压(120 kV)头颈部动脉成像(CTA)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探讨低管电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 50例行头颈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80 kV、175 mAs)、B(120 kV、175 mAs)二组,每组25例。从3个水平测定血管内CT值、噪声(N)、背景信号,计算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2名研究者采用4分法评价图像质量。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二组间各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血管CT值高于B组[颈总动脉水平:(568.33±99.16)HU vs(378.45±49.22)HU;颈内动脉水平:(641.33±103.29)HU vs(435.73±59.91)HU;大脑中动脉水平:(549.80±65.08)HU vs(347.92±49.0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N明显高于B组[颈总动脉水平:(10.93±2.18)HU vs(6.48±1.34)HU;颈内动脉水平:(5.29±0.51)HU vs(3.37±0.57)HU;大脑中动脉水平:(8.98±0.94)HU vs(5.76±1.7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二组SNR、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二组除右锁骨下动脉外,各主要动脉节段影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辐射剂量较B组明显降低[DLP:(272.23±36.82)mGy·cm vs(913.40±36.64)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层CT低管电压头颈部CTA可以在较低辐射剂量下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但是需要降低对比剂用量以减少右锁骨下静脉的硬束伪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低剂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