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龄段及性别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线血糖和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高智玉 谢燕 +1 位作者 孙波 高旭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7-533,共7页
背景基线血糖(GLU)、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是受年龄和性别因素影响的指标,老年人群是脑卒中高发人群,了解老年人群基线GLU、血脂及FBG水平随年龄及性别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更好地为老年人群制定个体化的脑卒中预防策略。目的分... 背景基线血糖(GLU)、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是受年龄和性别因素影响的指标,老年人群是脑卒中高发人群,了解老年人群基线GLU、血脂及FBG水平随年龄及性别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更好地为老年人群制定个体化的脑卒中预防策略。目的分析60岁以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基线GLU、血脂及FBG水平差异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淄博市淄川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379例,依据年龄将其分为60~69岁组(139例)、70~79岁组(145例)及≥80岁组(95例),依据性别将其分为男性组(169例)和女性组(210例),检测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FBG水平,并计算不同年龄、性别组各项指标异常检出率。结果 GLU、TG、TC和LDL-C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5);HDL-C、FBG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TG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5);FBG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女性组的GLU、TG、TC、HDL-C、LDL-C水平均高于男性组(P<0.05)。女性组的TG、TC和LDL-C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男性组,HDL-C异常检出率低于男性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及性别的老年AIS患者GLU、血脂及FBG水平及异常检出率存在差异,在对老年人群进行AIS一级和二级预防时,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血糖 血脂 纤维蛋白原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高智玉 王雯 +1 位作者 王维宝 刁加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79-1281,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新入院的老年患者26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头颅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对患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缺血性脑白质病和脑动脉粥样硬化三个方面的严重程度进行影...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新入院的老年患者26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头颅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对患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缺血性脑白质病和脑动脉粥样硬化三个方面的严重程度进行影像学评分;同时根据患者入院后所做的心电图检查及既往病史,对患者进行冠心病严重程度评分,然后将患者的影像学评分与冠心病评分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脑梗死、缺血性脑白质病及脑动脉粥样硬化评分与冠心病评分均无相关性(r=0.056,P=0.382;r=0.009,P=0.882;r=0.045,P=0.591)。在249例头颅MRI检查的患者中,确诊脑梗死153例(61.4%),无脑梗死96例(38.6%)。在260例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中,依据心电图检查及冠心病史,确诊冠心病164例(63.1%),无冠心病96例(36.9%)。脑梗死与冠心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人群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患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无相关性,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在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具体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在治疗和预防方面也应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冠心病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脑萎缩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高智玉 刁加桂 +1 位作者 杨团峰 高旭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36-1041,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脑萎缩(BA)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选取淄博市淄川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岁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接受降糖、降脂药物治疗前检测血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脑萎缩(BA)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选取淄博市淄川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岁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接受降糖、降脂药物治疗前检测血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进行颅脑MRI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BA评分。依据BA评分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无BA组(n=131)和BA组(n=20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诊断)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BA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除TG和HDL-C外,无BA组和BA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2.776,95%CI(1.754,4.393),P<0.05]、年龄[OR=1.142,95%CI(1.108,1.176),P<0.05]、诊断[OR=3.717,95%CI(1.570,8.811),P<0.05]、LDL-C水平[OR=0.510,95%CI(0.304,0.856),P<0.05]是老年患者BA评分的影响因素。结论男性、高龄、缺血性卒中和低LDL-C水平可能是老年患者BA评分加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脑疾病 脑萎缩 血糖 血脂异常 脂蛋白类 LDL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孙波 赵颖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11期43-44,47,共3页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钠5 000 IU腹部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14 d。观察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日1次,连用14 d。结果治疗后14 d,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均较...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钠5 000 IU腹部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14 d。观察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日1次,连用14 d。结果治疗后14 d,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分别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均无一例死亡,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联合 低分子肝素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焦虑抑郁与血糖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智玉 王维宝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10期37-40,共4页
目的 探讨慢性焦虑、抑郁障碍与血糖、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相互关系,进而为了解精神因素与躯体疾病之间的精神生物学机制提供线索。方法按照DMS-Ⅳ标准,对本院神经科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间新入院的患者,由同一位有... 目的 探讨慢性焦虑、抑郁障碍与血糖、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相互关系,进而为了解精神因素与躯体疾病之间的精神生物学机制提供线索。方法按照DMS-Ⅳ标准,对本院神经科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间新入院的患者,由同一位有经验的精神科临床医师对他们进行入院前20~30年或更长时期以来的精神状态包括焦虑和抑郁两个方面进行严重程度评分,同时采集患者入院当日或次日血样,化验检测其空腹血糖、血脂及血浆Fg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患者慢性焦虑、抑郁评分与其当前血糖、血脂及血浆Fg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统计分析显示,焦虑障碍评分与血糖、血脂各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血浆Fg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抑郁障碍评分与血糖、血脂各指标及血浆Fg水平之间均未显示有显著相关性(P>0.05)。有焦虑组与无焦虑组做比较,有焦虑组血浆Fg水平明显低于无焦虑组(P<0.01)。有焦虑组血糖水平低于无焦虑组,但无显著差异(P=0.094)。结论慢性焦虑有降低血浆Fg水平的作用,从而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脑梗死、冠心病等可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和抑郁评分 血糖 血脂 血浆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维宝 高智玉 +5 位作者 王胜国 孙波 刁加桂 唐琰 董其浩 高丽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年第2期547-,549,共2页
目的探讨用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为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2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为常规组患者在使用综合药物疗法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用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为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2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为常规组患者在使用综合药物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每次服0.2克,每日服1次,用药14天为1个疗程,共用药2个疗程。为61例治疗组患者在使用对照组患者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160mg/日,用药14天为1个疗程(停用奥扎格雷钠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每次服0.2,每日服1次,用药14天)。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变化、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的NIHSS评分分别为9.21±7.85、5.41±3.54、4.68±3.63,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的NIHSS评分分别为9.33±8.08、7.0±3.87、6.25±3.50。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的NIHSS评分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组患者中,有6例患者发生进展性脑卒中。在对照组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发生进展性脑卒中。两组患者发生进展性脑卒中的几率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组患者中,有10例患者出现梗死后出血。在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梗死后出血,两组患者出现梗死后出血的几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死亡。在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用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地防治进展性脑卒中,而且不会增加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奥扎格雷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疗效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个体化剂量选择
7
作者 高智玉 张燕 高旭光 《中国民康医学》 2006年第15期692-693,706,共3页
关键词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 剂量选择 个体化 脑血管病治疗 病人选择 出血危险 致残率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维宝 刁加桂 +1 位作者 高智玉 车丽 《中华临床内科杂志》 2004年第4期882-883,共2页
目的 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相关因素、防治和预后。方法 对137例脑出血患者于首次CT后24小时内、7天内复查CT,病情加重者随时复查CT,结合病史、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3.1... 目的 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相关因素、防治和预后。方法 对137例脑出血患者于首次CT后24小时内、7天内复查CT,病情加重者随时复查CT,结合病史、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3.1%,24小时内占88.9%。早期血肿扩大与长期饮酒、长期服用阿斯匹林和抗凝剂、肝功能异常有关,与血压增高、年龄无关。早期血肿扩大18例中,长期饮酒者占72.2%,长期应用阿斯匹林和抗凝剂占77.8%,肝功能异常者占61.1%。早期血肿扩大出血部位以丘脑最多见,占50%,血肿形态不规则者易发生血肿扩大,占55.6%。早期血肿扩大者死亡率高,为66.7%。结论 早期血肿扩大是导致脑出血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早期血肿扩大 相关因素 预防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临床观察
9
作者 高智玉 张燕 《中国民康医学》 2006年第15期686-687,共2页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7例SAH随机分为60例治疗组和57例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当日起给予腰椎穿刺并留置引流导管。每...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17例SAH随机分为60例治疗组和57例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当日起给予腰椎穿刺并留置引流导管。每日用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两次,每次循环置换15~25ml,连续5-7d。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症状缓解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减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74%,两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为SAH急性期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且简便、安全、易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置换 蛛网膜下腔出血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高智玉 张燕 《中国民康医学》 2006年第15期659-661,共3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发病后6~72h的135例急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给予尿激酶25万IU溶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5d。另外给予血栓通、胞二...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发病后6~72h的135例急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给予尿激酶25万IU溶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5d。另外给予血栓通、胞二磷胆碱及阿斯匹林常规治疗。对照组65例,除不用尿激酶外,其它用药与治疗组完全相同。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7d后即有显著好转(T=7.24,P〈0.01);治疗21d后基本治愈率为61.4%,显著好转率为21.4%,总显效率82.8%;无效及恶化率为8.28%。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4d后有显著提高(T=2.57,P〈0.01);治疗21d后基本治愈率为13.85%、显著好转率为43.08%,总显效率为56.93%;无效及恶化率为27.69%。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无颅内出血;治疗组的基本治愈率加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个月时复发率,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P〈0.01)。结论:本组资料提示发病后6-72h急性脑梗死加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的疗效比单纯应用阿斯匹林和血栓通等常规治疗更佳,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而且加快恢复,残留症状轻,复发率低,未见出血并发症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尿激酶 急性脑梗死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弯曲及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梗死中椎动脉优势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维宝 王胜国 续运勤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第28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及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桥和小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单侧脑桥梗死或小脑后下动脉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梗死侧别、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及其方向性关系等,采用多元Logsdc回归分...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及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桥和小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单侧脑桥梗死或小脑后下动脉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梗死侧别、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及其方向性关系等,采用多元Logsdc回归分析基底动脉弯曲的预测因素。结果椎动脉优势常发生于左侧(69.8%,60/86),基底动脉弯曲多见于向右侧弯曲(74.4%,64/86)。86例患者中71例在椎动脉优势和基底动脉弯曲之间存在相反方向的关系。高血压、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及右侧椎动脉直径在椎动脉直径差异不同等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椎动脉直径是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惟一预测因素(OR=2.81,95%CI:1.33~6.09)。结论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弯曲的重要预测因素,且弯曲多朝向优势椎动脉的对侧。椎动脉优势及其造成的基底动脉弯曲增加了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梗死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