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动态光散射信号分形的颗粒测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申晋 郑刚 +1 位作者 柏雪源 庄松林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1-423,434,共4页
颗粒的动态光散射信号具有分形特征 ,通过对其特征值的分析 ,可以得到颗粒粒径信息。采用 10 0 nm、2 0 0 nm、5 0 0 nm和 10 0 0 nm4种亚微米粒径范围的标准聚苯乙烯乳胶颗粒样品 ,分别求取了它们的动态光散射信号的分形维数。实验结... 颗粒的动态光散射信号具有分形特征 ,通过对其特征值的分析 ,可以得到颗粒粒径信息。采用 10 0 nm、2 0 0 nm、5 0 0 nm和 10 0 0 nm4种亚微米粒径范围的标准聚苯乙烯乳胶颗粒样品 ,分别求取了它们的动态光散射信号的分形维数。实验结果表明 ,颗粒粒径越小 ,对应的动态散射光分形维数越大 ;粒径越大 ,分形维数越小。从而证明了用分形维数表征颗粒粒径的可行性。与相关方法相比 ,分形方法具有所需的采样数据少、计算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光散射 分形维数 特征值 相关方法 证明 散射光 表征 颗粒粒径 聚苯乙烯 乳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热等离子体进行生物质液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易维明 柏雪源 +1 位作者 何芳 姚福生 《山东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9-12,共4页
利用等离子体射流实现生物质快速热解。在0.5~1.5秒的时间内使粉状生物质的温度由常温上升到750~950K,再对蒸汽状态的热解产物进行快速冷却,从而实现生物质的液化.本文介绍了等离子体加热生物质热解实验台的结构和性... 利用等离子体射流实现生物质快速热解。在0.5~1.5秒的时间内使粉状生物质的温度由常温上升到750~950K,再对蒸汽状态的热解产物进行快速冷却,从而实现生物质的液化.本文介绍了等离子体加热生物质热解实验台的结构和性能。用有代表意义的生物质粉一一玉米秸粉,在高温等离子体加热生物质热解实验台上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了加热速率、停留时间、热解最终温度对生物质液化的影响、对生物质液化产物—一生物油利用色质联用法(GC—MS)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 液化 生物质能源 热等离子体 生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的研究开发
3
作者 易维明 柏雪源 +3 位作者 何芳 李永军 李志合 修双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72-176,共5页
介绍了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利用等离子体加热层流炉研究了生物质的快速热挥发特性.介绍了等离子体加热手段用于研究生物质热裂解液化的优点和结果.对于工业示范装置的结构和实验情况进行了说明.特别强调了对于生物油的... 介绍了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利用等离子体加热层流炉研究了生物质的快速热挥发特性.介绍了等离子体加热手段用于研究生物质热裂解液化的优点和结果.对于工业示范装置的结构和实验情况进行了说明.特别强调了对于生物油的合理应用问题;阐述了生物质裂解液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热裂解 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苏鑫 刘静 +8 位作者 陈冠益 姚金刚 颜蓓蓓 易维明 程占军 姚燕 刘孝阳 何建杰 杨继开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61-2278,共18页
煤电碳排放是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生物质发电是一种零碳甚至可以是碳负排放的电力生产方式,因此发展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可实现煤炭减量替代与碳减排效应,是一条煤电走向低碳化的可行路径。基于此,综述了煤耦合生物质... 煤电碳排放是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生物质发电是一种零碳甚至可以是碳负排放的电力生产方式,因此发展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可实现煤炭减量替代与碳减排效应,是一条煤电走向低碳化的可行路径。基于此,综述了煤耦合生物质发电的3种技术——直燃耦合发电技术、并联耦合发电技术和气化耦合发电技术,解析了3种技术的特点,提出了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的优势,并基于气化耦合发电技术研究了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适应性及原料对气化炉的影响。重点解析了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的工艺流程,包括生物质原料储存输送系统、气化炉(循环流化床(CFB)气化炉、双流化床(DFB)气化炉、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横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和链条炉)、燃气冷却降温系统、燃气加压输送系统、燃气耦合燃烧系统和气体净化系统,并进行了能源利用效率、经济性与环境效益分析,以期为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此外,还综述了国家为推进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及当前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站的成功案例。最后对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发电 气化 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ZSM-5分子筛催化木质素热解制芳烃研究进展
5
作者 万震 王绍庆 +1 位作者 李志合 赵天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17-532,共16页
芳烃是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原料,也是汽油的重要混合组分,传统获取途径来自石油路线。石油的持续消耗与日渐枯竭迫使人们从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路线获取芳烃。生物质中的木质素具有丰富的芳香结构组成,是生产芳烃的潜在原料。HZSM-5分子筛... 芳烃是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原料,也是汽油的重要混合组分,传统获取途径来自石油路线。石油的持续消耗与日渐枯竭迫使人们从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路线获取芳烃。生物质中的木质素具有丰富的芳香结构组成,是生产芳烃的潜在原料。HZSM-5分子筛催化木质素热解转化制芳烃受到关注,然而存在产物选择性差、催化剂易积炭失活等问题。本文分析了HZSM-5理化特性、反应条件对芳烃产物分布影响;综述了金属改性、脱硅改性、复合介孔催化剂、辅助催化等改性方式,通过调变催化剂的酸性、孔道、传质扩散等提高生物油产物中单环芳烃的分布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提出了该催化热解转化过程研究的未来方向,如根据目标芳烃产物选择HZSM-5改性策略、深入揭示其催化作用和积炭机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ZSM-5 改性 辅助催化 木质素 热解 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在等离子体加热流化床上的快速热解液化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柏雪源 易维明 +2 位作者 王丽红 李永军 蔡红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7-130,共4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寻找较为理想的生物油产率所对应的试验条件,设计制作了以等离子体为主热源的流化床热解液化装置,反应器的内径为52 mm,高1150 mm.以玉米秸秆粉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不同喂料速率下进行一系列的热解液... 为了进一步研究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寻找较为理想的生物油产率所对应的试验条件,设计制作了以等离子体为主热源的流化床热解液化装置,反应器的内径为52 mm,高1150 mm.以玉米秸秆粉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不同喂料速率下进行一系列的热解液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喂料速率在0.6~0.7 kg/h时,生物油产率较高;反应温度升高,生物油产率增高,但是当反应温度超过750 K时,产率反而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使用色质联用仪(GC-MS)对生物油进行了成分分析,4种试验条件下制取生物油的主要成分均为乙酸、羟基丙酮、水、乙醛、呋喃等,试验条件不同各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有所不同.高含水量和含氧量降低了生物油的热值和稳定性,容易发生聚合反应,必须经过改性后才能应用.所采用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亦可用于以其它原料获取生物油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流化床 热解 生物质 生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74
7
作者 吴创之 周肇秋 +1 位作者 阴秀丽 易维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9,共9页
分析了我国生物质能源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我国生物质资源开发以有机废弃物和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作为主要原料来源,从长远看,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是未来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基础。我国生物质... 分析了我国生物质能源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我国生物质资源开发以有机废弃物和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作为主要原料来源,从长远看,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是未来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基础。我国生物质能现代技术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目前的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各种技术的成熟度和商业化水平极不均衡,必须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充分掌握相关的核心技术,在一些关键性技术上取得突破。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我国应当走原料与产品多元化的道路,针对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工艺过程,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技术 产业化 现状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粉末闪速加热挥发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易维明 柏雪源 +2 位作者 李志合 李永军 何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46-250,共5页
为了获得生物质在闪速加热条件下的热解挥发特性,引入一套层流炉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可变工况参数包括反应加热温度从800K至950K变化,热解停留时间从0.108~0.224s变化。实验材料是粉碎的玉米秸秆,粒径0.117~0.173mm,不作为变量考虑。... 为了获得生物质在闪速加热条件下的热解挥发特性,引入一套层流炉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可变工况参数包括反应加热温度从800K至950K变化,热解停留时间从0.108~0.224s变化。实验材料是粉碎的玉米秸秆,粒径0.117~0.173mm,不作为变量考虑。利用等离子体加热技术,可以保证层流炉内部温度稳定保持在恒定设置数值。工作气体为氩气,流量1.5~2.5m3/h。热解残炭由一个水冷收集器(冷激器)收集,并且利用旋风分离器与气流分离。利用灰分示踪法确定玉米秸秆粉末热解的挥发程度。引入Arrhenius形式的一级挥发反应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相应的热化学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闪速加热热解与慢速热解存在明显不同,与加热速率无关。闪速加热挥发特性对于研究生物质液化机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热裂解 闪速加热 层流炉 挥发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层流炉研究玉米秸秆粉末的快速热解特性 被引量:15
9
作者 易维明 柏雪源 +2 位作者 李志合 李永军 何芳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11,共5页
为了研究闪速加热条件下生物质的热解挥发特性,设计了等离子体加热高温层流炉作为实验设备。由于该设备内部的流动特性对于实验结果影响巨大,为此特别设计了一套1∶1比例的透明有机玻璃冷态模拟装置,用于观察层流炉的流动状态,为热态实... 为了研究闪速加热条件下生物质的热解挥发特性,设计了等离子体加热高温层流炉作为实验设备。由于该设备内部的流动特性对于实验结果影响巨大,为此特别设计了一套1∶1比例的透明有机玻璃冷态模拟装置,用于观察层流炉的流动状态,为热态实验参数设计提供实践指导。根据冷态研究观察结果,进行了层流炉热态实验。采用灰分示踪法测定了玉米秸秆粉末在800,850,900,950K的热解失重曲线。通过数据处理得到了玉米秸秆粉末在快速加热条件下的热解动力学方程和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热解挥发特性 层流炉 冷态实验 玉米秸秆粉末 热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厌氧发酵沼渣热化学转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德俐 王芳 +3 位作者 易维明 李志合 李永军 柳善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25-236,共12页
厌氧发酵技术可以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转化为沼气,并伴随副产物沼渣产生。随着大型沼气工程的发展,大量沼渣排放已成为厌氧发酵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亟须对沼渣进行快速有效处理。其中,沼渣的热化学转化利用符合大型沼气工程... 厌氧发酵技术可以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转化为沼气,并伴随副产物沼渣产生。随着大型沼气工程的发展,大量沼渣排放已成为厌氧发酵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亟须对沼渣进行快速有效处理。其中,沼渣的热化学转化利用符合大型沼气工程发展趋势,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首先分析木质纤维素沼渣的原料特性与热化学转化潜力;再对沼渣成型燃料、热解以及水热炭化等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着重对沼渣衍生产物特性、热化学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厌氧发酵结合的潜在优势等方面进行讨论;最后,对沼渣热化学转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厌氧发酵与沼渣热化学转化结合的应用模式研究对大型沼气工程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厌氧发酵 热解 沼渣 燃烧 水热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携带床气固两相流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易维明 王娜娜 +1 位作者 张波涛 李志合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4,共4页
为研究氩气和生物质颗粒(玉米秸秆粉末)流在水平携带床热解管中的运动规律,设计了水平携带床透明冷态模拟装置。以油雾粒子为示踪粒子,利用P IV技术(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氩气流在水平携带床管内的速度分布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在氩气流量... 为研究氩气和生物质颗粒(玉米秸秆粉末)流在水平携带床热解管中的运动规律,设计了水平携带床透明冷态模拟装置。以油雾粒子为示踪粒子,利用P IV技术(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氩气流在水平携带床管内的速度分布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在氩气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对水平携带床管内加入生物质颗粒后的流动速度进行了P IV测量。结果表明,氩气流在到达距离管道入口大于400 mm的区域后已经较为稳定,处于充分发展区;氩气流的速度分布是对称结构,在雷诺数为1695时,其速度分布形状明显不同于层流的抛物线形状,是更加接近于紊流速度分布形状。而相同氩气流量条件下,生物质颗粒速度分布是非对称形状,中心部位生物质颗粒运动速度明显低于气流中心速度;在整个水平携带床内,生物质颗粒都是处于被加速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V 水平携带床 两相流动 示踪粒子 生物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离子为模板的卟啉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忠芳 王素文 +2 位作者 王纪孝 王亚权 王宇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91-698,共8页
系统研究了以过渡金属离子为模板的卟啉配合物的合成方法,探讨了金属离子加入的时间、加入方式,溶剂各组分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参数:金属盐的加入最好在加入芳香醛和吡咯10~15min后,反应混合液的温... 系统研究了以过渡金属离子为模板的卟啉配合物的合成方法,探讨了金属离子加入的时间、加入方式,溶剂各组分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参数:金属盐的加入最好在加入芳香醛和吡咯10~15min后,反应混合液的温度降到90℃以下,加入醋酸盐;混合溶剂配比为(2~5)∶(1~4)∶1;反应温度为120~145℃;反应时间为40~80min。并且利用该方法合成了34种金属卟啉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UV-Vis,IR,1HNMR对金属卟啉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TG-DTA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利用EPR研究了它们的顺磁性。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产物易于分离、提纯,产率由原来两步合成法的10%~25%提高到35.1%~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离子 模板 卟啉过渡金属配合物 合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平稳小波变换的原油触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蔡均猛 易维明 +1 位作者 何芳 姚福生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3-688,共6页
首次将离散平稳小波变换用于实验测定的原油触变信号的去噪,并与五点三次平滑处理及离散正交小波变换的去噪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离散平稳小波变换明显优于其他滤波方法。对经离散平稳小波变换去噪后的触变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首次将离散平稳小波变换用于实验测定的原油触变信号的去噪,并与五点三次平滑处理及离散正交小波变换的去噪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离散平稳小波变换明显优于其他滤波方法。对经离散平稳小波变换去噪后的触变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一种新型四参数双曲触变模型。该模型物理意义明确,拟合精度高,可用于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平稳小波变换 触变特性 原油 消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及其发酵沼渣热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芳 张德俐 +1 位作者 高子翔 易维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6-304,共9页
为研究厌氧发酵过程对秸秆类生物质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的影响,以玉米秸秆及其厌氧发酵沼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热解特性,分别采用Flynn-Wall-Ozawa(FWO)法和Starink法对热解活化能分布进行研究,并结合Malek法对其主要热解阶段的最概然... 为研究厌氧发酵过程对秸秆类生物质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的影响,以玉米秸秆及其厌氧发酵沼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热解特性,分别采用Flynn-Wall-Ozawa(FWO)法和Starink法对热解活化能分布进行研究,并结合Malek法对其主要热解阶段的最概然机理函数进行了探讨。原料基本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经过厌氧发酵后,挥发分含量减少19.48%,固定碳含量增加27.87%,半纤维素与纤维素相对含量分别降低了39.94%与30.96%,木质素相对含量增加了109.14%。热重试验结果表明,与玉米秸秆相比,发酵沼渣最大失重速率减小,且残炭率较高。对二者热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沼渣的活化能主要分布于91~130 k J/mol之间,低于玉米秸秆原样;二者机理函数可采用两阶段理论描述,当转化率小于0.6时可由反应级数n=2机理模型进行描述;当转化率大于0.6时,玉米秸秆更符合圆柱形对称三维扩散机理(D4),发酵沼渣更符合球形对称三维扩散机理(D3)。本研究为发酵沼渣热解制备生物燃料工艺条件优化和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发酵沼渣 热解特性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快速热解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丽红 易维明 +2 位作者 柏雪源 蔡红珍 李永军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6-192,共7页
建立动力学方程是正确了解生物质热解过程的关键,研究生物质快速热解机理必须获得生物质在快速热解条件下的动力学方程。为此,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生物质快速热解动力学的研究,对提出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总结并分类介绍。生物质在快速热... 建立动力学方程是正确了解生物质热解过程的关键,研究生物质快速热解机理必须获得生物质在快速热解条件下的动力学方程。为此,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生物质快速热解动力学的研究,对提出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总结并分类介绍。生物质在快速热解条件下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分为单步整体模型、竞争反应模型、半总体模型、焦油二次裂解模型和综合模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快速热解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热解液化产物——生物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丽红 贾官臣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92-95,共4页
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是最有前景的生物质利用技术之一.对国际上几种典型的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类型进行了总结,详细介绍了国内主要研究机构的研究现状.概述了生物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介绍了不同热解工艺和原料对生物油组成的影响,列举了... 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是最有前景的生物质利用技术之一.对国际上几种典型的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类型进行了总结,详细介绍了国内主要研究机构的研究现状.概述了生物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介绍了不同热解工艺和原料对生物油组成的影响,列举了3种生物油改性技术,对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解 生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流炉反应管内气固两相流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王娜娜 易维明 +1 位作者 柏雪源 李永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077-2082,共6页
为研究层流炉反应管内气固两相流的运动规律,设计制造一套1∶1的冷态透明玻璃实验装置。在主气流氩气流量为1.0、1.5、2.0、2.5 m3/h时,利用粒子图像测试技术(PIV)对反应管内氩气流(以水蒸气为示踪粒子)和生物质半焦颗粒速度场进行测量... 为研究层流炉反应管内气固两相流的运动规律,设计制造一套1∶1的冷态透明玻璃实验装置。在主气流氩气流量为1.0、1.5、2.0、2.5 m3/h时,利用粒子图像测试技术(PIV)对反应管内氩气流(以水蒸气为示踪粒子)和生物质半焦颗粒速度场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反应管中心处,氩气速度和生物质半焦颗粒的轴向速度相差较大,不能用氩气速度代替颗粒速度。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计算,获得反应管内雷诺数与生物质半焦颗粒停留时间(无量纲处理后)的关联式。可将该结果用于计算热解挥发特性实验的颗粒停留时间,从而优化颗粒停留时间的计算方法,为建立更加合理的热解动力学模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半焦颗粒 层流炉反应管 两相流 速度场 PI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法提质生物油油溶相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秦菲 崔洪友 +2 位作者 王传波 王丽红 易维明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05-812,共8页
采用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技术对生物油油溶相进行了提质研究。将稻壳快速裂解油加入适宜水使其自然分为水溶相和油溶相。以正丁醇为萃取剂和转化剂,通过在线萃取将油溶相中的酸、醛、酮等可萃物不断萃取出来,再经酯化、缩醛化反应,转化为... 采用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技术对生物油油溶相进行了提质研究。将稻壳快速裂解油加入适宜水使其自然分为水溶相和油溶相。以正丁醇为萃取剂和转化剂,通过在线萃取将油溶相中的酸、醛、酮等可萃物不断萃取出来,再经酯化、缩醛化反应,转化为相应正丁醇的酯、缩醛和半缩醛等。与生物油直接酯化提质相比,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法可以显著抑制提质过程中的结焦问题,降低了提质油相的含水量和酸值,提高了其热值和可挥发性。此外,还考察了油溶相预氧化和预还原对萃取耦合化学转化提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氧化后可将油溶相中的醛类转化为酸,再经酯化转化为稳定性好的酯类,提质后的油品水含量低于4%,热值高于30 MJ/kg,酸值低于2 KOH mg/g,并且结焦率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油溶相 萃取 化学转化 提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磁性炭对氨氮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邸璐 王芳 +4 位作者 王霞 易维明 张德俐 陈晓云 李永军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21-1427,共7页
氨氮在水体中大量存在会使水质发生变化,引发藻华等水体危害。生物炭对氨氮废水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但普通生物炭完成吸附后无法回收,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与资源浪费。文章在玉米秸秆生物炭的基础上制备了纳米磁性炭,通过元素分析,SEM,XRD,... 氨氮在水体中大量存在会使水质发生变化,引发藻华等水体危害。生物炭对氨氮废水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但普通生物炭完成吸附后无法回收,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与资源浪费。文章在玉米秸秆生物炭的基础上制备了纳米磁性炭,通过元素分析,SEM,XRD,FTIR和BET等一系列表征分析,结合批式吸附试验,探究了纳米磁性炭对氨氮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溶剂热法还原之后,Fe_(3)O_(4)纳米颗粒能够成功负载到生物炭上,整体形貌上保持玉米秸秆网状多孔的结构,具有良好的磁分离能力;与原生物炭相比,纳米磁性炭表面羟基数量增多,为氨氮吸附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在25℃下,纳米磁性炭最高氨氮吸附量为19.2 mg/g,其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该研究可为生物炭在氨氮废水处理方面与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磁性炭 理化结构 氨氮吸附 吸附动力学 等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一步法制备低碳烯烃和液体燃料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赛赛 姚金刚 +5 位作者 陈冠益 易维明 颜蓓蓓 刘静 张庆文 朱磊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51,共18页
以合成气作为平台化合物一步法制备低碳烯烃和液体燃料是有效利用碳资源的重要路径,具备流程短、能耗低的特点,有着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合成气一步法直接转化制备低碳烯烃和液体燃料包括两条工艺路线:费托合成路线和双功能催化路线。... 以合成气作为平台化合物一步法制备低碳烯烃和液体燃料是有效利用碳资源的重要路径,具备流程短、能耗低的特点,有着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合成气一步法直接转化制备低碳烯烃和液体燃料包括两条工艺路线:费托合成路线和双功能催化路线。本综述简述了两种路线的反应机理,重点阐述了费托合成路线中采用添加助剂和惰性载体对铁基和钴基催化剂的优化设计,费托金属粒径、反应条件、催化剂界面结构对催化剂性能和反应过程的影响。详细解析了双功能催化路线中,一氧化碳活化组分和酸性分子筛的选择、金属氧化物粒径与元素比例、分子筛酸度与孔径大小以及一氧化碳活化组分和酸性分子筛的耦合方式对于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总结了两条路线所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高效催化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催化剂 低碳烯烃 液体燃料 双功能催化 费托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