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报告)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忠国 周荣祥 +4 位作者 侯成玉 孟凡学 迟玉友 杨进益 尹洪山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68-169,174,共3页
报告原发性输尿管癌18例,病理确诊均为移行上皮细胞癌。作者认为静脉尿路造影、膀胱镜、逆行肾盂造影、肾盂穿刺顺行造影或CT联合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肾盂穿刺顺行造影是对患侧肾不显影者最为重要的诊断手段。15例行患侧肾、... 报告原发性输尿管癌18例,病理确诊均为移行上皮细胞癌。作者认为静脉尿路造影、膀胱镜、逆行肾盂造影、肾盂穿刺顺行造影或CT联合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肾盂穿刺顺行造影是对患侧肾不显影者最为重要的诊断手段。15例行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3例行输尿管部分切除+输尿管与膀胱再植术。术后应定期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术后1年内死亡6例,2年内死亡6例,生存≥5年者6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肿瘤 原发性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肠折叠包埋式输尿管抗返流吻合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孟凡学 周荣祥 +2 位作者 迟玉友 燕东亮 尹洪山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3-74,共2页
为证实回肠折叠包埋式输尿管抗返流的低压回肠代膀胱术的实用价值,自1992年8月~1995年1月,对12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回肠折叠包埋式输尿管抗返流的低压回肠代膀胱术,随访3~29个月,患者可获得近似生理状态的排尿,无尿... 为证实回肠折叠包埋式输尿管抗返流的低压回肠代膀胱术的实用价值,自1992年8月~1995年1月,对12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回肠折叠包埋式输尿管抗返流的低压回肠代膀胱术,随访3~29个月,患者可获得近似生理状态的排尿,无尿失禁及残余尿。术后定期膀胱造影,未发现明显输尿管返流。回肠折叠包埋式输尿管抗返流吻合,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输尿管 抗返流 吻合术 回肠膀胱术
全文增补中
前列腺按摩后精液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侯成玉 郝翠芳 +1 位作者 李法升 王连文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0年第1期9-10,共2页
目的 :探讨前列腺按摩治疗精液迟缓液化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8例精液迟缓液化症患者和 30例精液液化正常者分别测定其精液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含量 ;对精液迟缓液化症患者前列腺按摩前后测定其精液 PSA浓度 ;对 16例精液迟缓液化... 目的 :探讨前列腺按摩治疗精液迟缓液化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8例精液迟缓液化症患者和 30例精液液化正常者分别测定其精液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含量 ;对精液迟缓液化症患者前列腺按摩前后测定其精液 PSA浓度 ;对 16例精液迟缓液化症患者 ,前列腺按摩前后行性交后试验 ,取其配偶宫颈粘液显微镜下观察活精子数。结果 :精液迟缓液化症患者精液 PSA含量明显低于液化正常组 (P <0 .0 1) ;前列腺按摩后精液 PSA浓度明显升高 (P <0 .0 5 ) ;按摩后其配偶宫颈粘液每高倍视野活精子数明显增加。结论 :在女方围排卵期对男方行前列腺按摩治疗精液迟缓液化症 ,方法简便 ,效果可靠 ,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按摩 精液 前列腺特异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抑制基因 nm23 研究现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进益 李韶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 1997年第3期141-143,共3页
nm23是一种转移抑制基因,人类nm23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长臂(17q22),分两个亚型nm23-H1和nm23-H2,其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即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nm23基因通过NDPK调节细胞信号传递和分化... nm23是一种转移抑制基因,人类nm23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长臂(17q22),分两个亚型nm23-H1和nm23-H2,其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即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nm23基因通过NDPK调节细胞信号传递和分化。大量实验表明,nm23基因与肿瘤转移明显相关,本文综述了nm23基因抑制肿瘤转移的机制及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基因 肿瘤转移 转移抑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细胞的粘附、基质水解及其组织血管生成
5
作者 杨进益 章咏裳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1997年第4期249-252,共4页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细胞粘附 基质水解 组织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膜囊睾丸固定术联合精索固定术治疗隐睾50例临床观察
6
作者 陈立民 靳红霞 刘忠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9期1056-1057,共2页
目的:探讨隐睾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肉膜囊睾丸固定术联合精索固定术治疗隐睾50例.结果:随访1~2年,50例术后睾丸均位于相应侧阴囊底部,无睾丸回缩现象,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肉膜囊睾丸固定术联合精索固定术治疗隐睾,减少了单... 目的:探讨隐睾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肉膜囊睾丸固定术联合精索固定术治疗隐睾50例.结果:随访1~2年,50例术后睾丸均位于相应侧阴囊底部,无睾丸回缩现象,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肉膜囊睾丸固定术联合精索固定术治疗隐睾,减少了单纯肉膜囊睾丸固定术后睾丸回缩几率,取得更加满意的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膜囊睾丸固定术 精索固定术 隐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癌术后尿路造口患者的家庭护理
7
作者 牟萌萌 《健康世界》 2024年第9期59-60,共2页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手术治疗是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由于疾病治疗的需要,膀胱癌患者不能通过原来的尿道排尿,而是通过手术将两条输尿管的未端与一小段回肠连接,将这段小肠的另一端缝于腹壁形成一个开口,或者直接将输尿管开口...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手术治疗是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由于疾病治疗的需要,膀胱癌患者不能通过原来的尿道排尿,而是通过手术将两条输尿管的未端与一小段回肠连接,将这段小肠的另一端缝于腹壁形成一个开口,或者直接将输尿管开口于腹壁,用来排尿,这就是尿路造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开口 尿路造口 家庭护理 膀胱癌患者 泌尿系统 疾病治疗 排尿 腹壁
原文传递
2B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家族RET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燕东亮 李甦 +1 位作者 曹庆伟 许纯孝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2B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家族 诊断 RET基因突变 检测
原文传递
输尿管嗜酸性肉芽肿一例报告
9
作者 李刚 赵萍 张立美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7-327,共1页
患者,女,37岁。因尿频、尿痛6个月,抗生素治疗2个月无效于2006年5月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尿常规:RBC(+),WBC(+)。B超检查示膀胱左侧壁直径2cm实性占位。膀胱镜检查:左侧输尿管口可见直径约2cm光滑肿物,周围膀胱黏膜充... 患者,女,37岁。因尿频、尿痛6个月,抗生素治疗2个月无效于2006年5月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尿常规:RBC(+),WBC(+)。B超检查示膀胱左侧壁直径2cm实性占位。膀胱镜检查:左侧输尿管口可见直径约2cm光滑肿物,周围膀胱黏膜充血水肿,肿物突入膀胱内,基底宽,输尿管口喷尿时肿物体积无变化。IVU检查膀胱内左输尿管下端区可见边缘光滑的蛇头状充盈缺损,输尿管无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口喷尿 嗜酸性肉芽肿 膀胱镜检查 抗生素治疗 IVU检查 阳性体征 实性占位 B超检查
原文传递
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尿道断裂的治疗体会
10
作者 刘少青 沈秀萍 +4 位作者 张冰 梅艳辉 曹景源 苏庆国 迟玉友 《中国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9-21,2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尿道断裂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9月至2011年6月,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尿道断裂患者11例。球部尿道断裂4例患者先行尿道吻合术,其中2例术后2周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另外2例3个月后分别行前列腺... 目的探讨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尿道断裂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9月至2011年6月,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尿道断裂患者11例。球部尿道断裂4例患者先行尿道吻合术,其中2例术后2周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另外2例3个月后分别行前列腺电切术和开放前列腺摘除术。后尿道断裂患者共7例,1例行尿道会师术加开放前列腺摘除术;1例先行尿道会师术后再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3例膀胱造瘘术患者延期行后尿道吻合术者,2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另1例行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2例单纯行膀胱造瘘术。结果本组患者随访4~60个月。球部尿道断裂患者术后均排尿通畅,球部尿道吻合术后及早行前列腺切除的2例(8周)治疗周期明显短于另外2例(25周)。后尿道断裂行尿道修复手术的患者治疗结束后排尿通畅者4例;1例病人自述排尿尚满意,但需间歇尿道扩张术;另外2例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后尿道断裂患者治疗周期平均为19.6周(4-50周),排除2例造瘘者,平均治疗周期25.4周(7-50周);行尿道会师术患者平均治疗周期为10.5周,明显短于先膀胱造瘘再行后尿道吻合术3例患者(35.3周)。结论前、后尿道断裂,在行尿道修复术后及早解除前列腺梗阻是恢复尿路通畅的关键,可缩短治疗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尿道/损伤 老年人
原文传递
肾血管周细胞瘤一例报告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刚 迟玉友 +2 位作者 刘少青 尹洪山 张冰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74-374,共1页
患者,男,56岁。因阵发性心慌、出汗2d于2006年10月12日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未及结节。空腹血糖2.37mmol/L,血清胰岛素0.2mU/L。甲状腺功能:TSH0.31 m U/L,FT34.68pmol/L,FT4 14.7pmol/... 患者,男,56岁。因阵发性心慌、出汗2d于2006年10月12日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未及结节。空腹血糖2.37mmol/L,血清胰岛素0.2mU/L。甲状腺功能:TSH0.31 m U/L,FT34.68pmol/L,FT4 14.7pmol/L。甲状腺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未探及结节及团块回声。CT检查示左肾上腺区及左肾下极2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光滑、有包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细胞瘤 肾下极 甲状腺功能 多谱勒超声检查 阵发性心慌 血清胰岛素 左肾上腺区 阳性体征
原文传递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刚 迟玉友 +4 位作者 刘少青 曹景源 尹洪山 刘晖 佟明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40-442,共3页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6例.单发4例,多发2例.肿瘤直径平均9(5~14)cm.有结节硬化家族史1例.CT检查发现肿瘤内含脂肪组织(CT值-30~-120 HU)3例,诊断为肾血管平滑肌...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6例.单发4例,多发2例.肿瘤直径平均9(5~14)cm.有结节硬化家族史1例.CT检查发现肿瘤内含脂肪组织(CT值-30~-120 HU)3例,诊断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瘤组织CT值30~55 HU,增强扫描CT值70~110 HU.行肿瘤剜除术3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例.结果 3例行肿瘤剜除术者肿瘤完整剜除,2例出现肾盂破损,行肾盂修补及留置双J管.其中1例双肾肿瘤者,2个月后手术剜除对侧肿瘤.3例根治性肾切除者完整切除肾脏、肾周脂肪组织及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镜下肿瘤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并出现多形、异形核,有明显的上皮样分化,浸润破坏性生长,瘤组织广泛坏死.免疫组化染色HMB45(+++),EMA、CK(-).病理诊断均为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均随访26(10~44)个月,肿瘤无复发及转移5例;1例根治术后18个月出现双肺转移,10个月后死亡.结论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为良性,部分缺乏脂肪组织,主要由单核或多核的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染色HMB45强阳性为特征表现,具有潜在恶性倾向,可发生转移;CT检查易误诊为肾癌;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原文传递
双J管在儿童肾盂成形术中的改良式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迟玉友 周荣祥 +2 位作者 侯成玉 孟凡学 尹洪山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1998年第3期189-189,共1页
用 Anderson-Hynes 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常需放置支架管和肾造瘘管。使用开放性外引流易发生逆行感染,而双 J 管既能起支架引流作用又可避免感染,是较理想的引流方法,然而,小儿输尿管长度、直径在不同的年龄相差悬... 用 Anderson-Hynes 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常需放置支架管和肾造瘘管。使用开放性外引流易发生逆行感染,而双 J 管既能起支架引流作用又可避免感染,是较理想的引流方法,然而,小儿输尿管长度、直径在不同的年龄相差悬殊,所需双 J 管的大小相差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肾盂成形术 双J管 改良式
原文传递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微血管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进益 章咏裳 +1 位作者 周荣祥 叶章群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558-560,共3页
为研究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与肿瘤转移及复发的关系,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28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及临床意义。结果发现,呈乳头状生长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分布于乳头中心髓质部分,而浸润生长者则为弥... 为研究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与肿瘤转移及复发的关系,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28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及临床意义。结果发现,呈乳头状生长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分布于乳头中心髓质部分,而浸润生长者则为弥散分布。组织学分级G1和G2间的微血管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二者与G3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组(P<0.001);微血管计数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单发与多发无关。提示微血管计数对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及对盆腔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是一种好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免疫组化 微血管
原文传递
膀胱移行细胞癌nm23-H1和nm23-H2基因表达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进益 章咏裳 +3 位作者 李韶 周荣祥 周四维 侯成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1-232,共2页
目的探讨nm23基因与膀胱移行细胞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Northern blot技术分析1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6例膀胱粘膜nm23-H1和nm23-H2的基因表达。结果膀胱癌标本nm23-H1mRNA表达水平较膀胱粘膜显著升高,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膀胱癌标本的n... 目的探讨nm23基因与膀胱移行细胞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Northern blot技术分析1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6例膀胱粘膜nm23-H1和nm23-H2的基因表达。结果膀胱癌标本nm23-H1mRNA表达水平较膀胱粘膜显著升高,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膀胱癌标本的nm23-H1 mRNA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而nm23-H2 mRNA在各组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nm23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转移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癌 NM23基因 亚型
原文传递
肾上腺自发性大出血一例报告
16
作者 李刚 迟玉友 +2 位作者 燕东亮 刘少青 尹洪山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41-741,共1页
患者,女,22岁。因腹胀、腹痛渐重2d于2005年10月15日入院。查体:贫血貌,腹部隆起,腹肌软,轻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浊音阴性。诊断性腹腔穿刺未抽出不凝血。B超检查示左肾上腺及肾上方混合性团块11cm×11cm×8cm,内呈低回声... 患者,女,22岁。因腹胀、腹痛渐重2d于2005年10月15日入院。查体:贫血貌,腹部隆起,腹肌软,轻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浊音阴性。诊断性腹腔穿刺未抽出不凝血。B超检查示左肾上腺及肾上方混合性团块11cm×11cm×8cm,内呈低回声及无回声,彩色多普勒示团块内少许血流信号,盆腔内探及不规则无回声,包绕子宫,最大横径9cm,考虑为肾上腺肿瘤破裂导致腹膜后大出血。CT示肾上腺区软组织肿块约13cm×10cm×10cm,CT值38~54HU,增强CT肿块不强化,右肾上腺区未见正常肾上腺组织及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区 自发性大出血 诊断性腹腔穿刺 软组织肿块 腹膜后大出血 彩色多普勒 肾上腺组织 低回声
原文传递
膀胱壁苗勒管残留二例报告
17
作者 张冰 李泉 +5 位作者 梅延辉 苏庆国 曹景源 王静静 刘少青 纪洪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89-789,共1页
例1,女,46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5d,B超检查示膀胱肿物2d于2017年4月23日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CT尿路造影检查示膀胱左后壁软组织肿块影,凸向腔内,大小约2.3cm×1.8cm×1.5cm,密度均匀,CT值约21HU。尿常规示红细胞计数3.2... 例1,女,46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5d,B超检查示膀胱肿物2d于2017年4月23日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CT尿路造影检查示膀胱左后壁软组织肿块影,凸向腔内,大小约2.3cm×1.8cm×1.5cm,密度均匀,CT值约21HU。尿常规示红细胞计数3.2个/HPF。膀胱镜检查示膀胱左后壁见大小约2.0cm×1.8cm×1.5cm肿物,黏膜光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壁 苗勒管 残留 膀胱肿物 红细胞计数 膀胱镜检查 肉眼血尿 B超检查
原文传递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超声表现1例
18
作者 杨智 李刚 崔广和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3-373,共1页
患者男,27岁。3个月前因右下腹疼痛行超声检查,发现右肾集合系统分离1.4cm,右输尿管中上段内径0.9cm,末端测及一强回声伴声影,大小0.5cm×0.4cm×0.4cm,左肾及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右输尿管末端结石。排石治疗... 患者男,27岁。3个月前因右下腹疼痛行超声检查,发现右肾集合系统分离1.4cm,右输尿管中上段内径0.9cm,末端测及一强回声伴声影,大小0.5cm×0.4cm×0.4cm,左肾及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右输尿管末端结石。排石治疗1个月,仍右下腹痛,盆腔CT未见明显结石及其他异常。5d前突然出现腹痛、腹胀伴少尿入院,超声检查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 超声表现 输尿管末端结石 超声检查 右输尿管 右下腹痛 右下腹疼痛 排石治疗
原文传递
促纤维增生型小圆细胞瘤12例的CT影像特点
19
作者 李刚 余永波 +9 位作者 张翠莲 毕纯龙 钟文昭 亢玺刚 杨慧云 赵大伟 李学松 罗文琦 陈和忠 柯庆华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9年第4期273-274,共2页
促纤维增生型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少年,绝大多数DSRCT发生在腹部。本研究收集1998年6月至2008年3月诊治的12例DSR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其CT特点报告如下。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患者 CT影像
原文传递
膀胱黄色瘤一例报告 被引量:2
20
作者 武玉海 刘少青 +2 位作者 张艳涛 苏庆国 梅延辉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0-310,共1页
患者,女,43岁。因体检发现膀胱肿物1 d于2016年3月22日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超声检查示膀胱三角区右侧缘可探及一大小约1.4 cm×1.1 cm×0.8 cm的略强回声区,形态欠规则。CT尿路造影检查示双侧肾盏、肾盂显影良好,双... 患者,女,43岁。因体检发现膀胱肿物1 d于2016年3月22日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超声检查示膀胱三角区右侧缘可探及一大小约1.4 cm×1.1 cm×0.8 cm的略强回声区,形态欠规则。CT尿路造影检查示双侧肾盏、肾盂显影良好,双侧输尿管全程显影,管腔光滑,未见异常扩张、狭窄及充盈缺损影,膀胱壁未见明显增厚及充盈缺损。生化检查示肝功能正常,低密度脂蛋白3.13 mmol/L(参考值2.07~3.01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物 黄色瘤 双侧输尿管 低密度脂蛋白 充盈缺损 膀胱三角区 肝功能正常 阳性体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