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复科实习带教中思维引导式教学结合PBL教学模式的作用
1
作者 倪小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4年第6期0161-0164,共4页
对康复科实习带教中采取思维引导式教学结合PBL教学模式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择2023年1月~12月我院康复科60名实习生,并分组,n=30名,对照组常规带教,观察组思维引导式教学+PBL教学模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考核成绩、综合素质、临床实... 对康复科实习带教中采取思维引导式教学结合PBL教学模式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择2023年1月~12月我院康复科60名实习生,并分组,n=30名,对照组常规带教,观察组思维引导式教学+PBL教学模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考核成绩、综合素质、临床实践能力以及带教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康复科实习带教中采用思维引导式教学结合PBL教学模式作用突出,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引导式教学 PBL教学模式 康复科 实习带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专项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赵桂华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5期2398-2400,共3页
目的探究早期专项康复对脑卒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重症医学科脑卒中患者80例,依随机数表法均分2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结合早期专项康复护理,比较2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 目的探究早期专项康复对脑卒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重症医学科脑卒中患者80例,依随机数表法均分2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结合早期专项康复护理,比较2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上肢肌力≥Ⅲ级为77.50%、下肢肌力≥Ⅲ级为82.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50%、40.00%(P<0.05)。干预后试验组FMA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患者出院1个月、3个月时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13.09±1.05)、(10.11±0.6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专项康复护理可提升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专项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康复护理措施对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营 《血栓与止血学》 2020年第3期527-528,共2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康复护理措施对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截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应用系统性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腘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目的探讨系统性康复护理措施对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截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应用系统性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腘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分。结果护理后的血流速率高于对照组(P <0. 05),护理后血管内径小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对截瘫患者进行护理过程当中,系统性康复护理措施的护理效果理想,对形成下肢DVT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康复护理 截瘫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的疗效 被引量:6
4
作者 郑怡 顾莹 +3 位作者 员玲玲 张伟明 石春丽 汤继芹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目的观察常规言语训练基础上结合注意训练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认知、言语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语训+注意训练... 目的观察常规言语训练基础上结合注意训练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认知、言语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语训+注意训练组(A组)、语训+rTMS组(B组)和语训+注意训练+rTMS组(C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言语训练,A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注意训练;B组在常规言语训练基础上对右侧大脑额下回三角区进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C组接受上述3种疗法的联合治疗。常规言语训练时间为30 min,注意训练及rTMS治疗时间均为20 min,上述3种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疗程4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以及汉语失语症成套量表(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间MMSE、MBI、ABC各项(命名、听理解、阅读、书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MMSE、ABC的命名及书写的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ABC的阅读得分仅优于B组(P<0.05);C组的MBI和ABC的听理解得分与其余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言语训练的基础上,注意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改善失语症患者的认知、命名及书写能力,且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注意训练或者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失语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注意训练 言语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健应用浮针治疗肩周炎经验介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虎 孙健 +1 位作者 白田雨 王欣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15期139-141,共3页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被称为粘连性关节囊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以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本病好发于40~50岁以上中老年人,属于中医学漏肩风、肩凝症等范畴。目前...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被称为粘连性关节囊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以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本病好发于40~50岁以上中老年人,属于中医学漏肩风、肩凝症等范畴。目前对本病的治疗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关节活动度为主要目的,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 AIDs)及局部痛点封闭可以减轻疼痛;麻醉下手法松解及手术松解可恢复关节活动度[2]。据报道,本病的发病率约为2%~5%[3]。本病虽有自愈倾向,但易反复,且自然病程可长达半年至3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并可造成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不适。浮针是符仲华教授于1996年发明的现代针灸。有报道显示,浮针治疗肩周炎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促进疾病的康复[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患肌 再灌注活动 浮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管理模式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4
6
作者 王艳艳 刘洁 +1 位作者 丁晓彤 连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9期1325-1327,共3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管理模式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该院诊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 目的探讨规范化管理模式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该院诊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出院后常规用药指导、饮食建议等,研究组患者采用规范化管理模式。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低血糖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3、6、9、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HbA1c、FBG、2 h P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干预后9、12个月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伴有肺部感染、压疮及消化性溃疡等并发症,且研究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管理模式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且对减少患者并发症及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高血压 脑出血 规范化管理模式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营 刘燕 杲萌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6期2239-2241,共3页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并且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受居民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以及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该病发病率也持续增高,已经发展成为影响我...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并且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受居民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以及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该病发病率也持续增高,已经发展成为影响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 不良生活习惯 中老年群体 个性化心理护理 老年脑梗死患者 效果评价 老龄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脑出血患者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袁媛 《血栓与止血学》 2019年第4期700-701,共2页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预防脑出血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应用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出血并患者共有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仅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方式治...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预防脑出血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应用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出血并患者共有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仅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方式治疗,研究组则进行循证护理的方式治疗。结果对照组患者并发下肢DVT的概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且对照组患者食欲、体力、疼痛等QOL评分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在脑出血的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后,护理效果较常规护理效果明显,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下降,更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脑出血 Q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膈肌起搏联合电动起立床对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孙美玲 王欣 +4 位作者 李虎 王晓娜 路伟 刘枫 郭太平 《中国康复》 2023年第5期264-267,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膈肌起搏(EDP)联合电动起立床对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评定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基础上予以电动起立床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体外膈肌起搏(EDP)联合电动起立床对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评定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基础上予以电动起立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EDP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膈肌移动度(DE)、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及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的PaO_(2)均高于治疗前(P<0.01),PaCO_(2)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PaO_(2)高于对照组(P<0.01),而PaCO_(2)治疗后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后,2组的DE均高于治疗前(P<0.01),而CPIS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DE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CPIS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DP联合电动起立床能够有效改善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改善受损的膈肌功能,同时减轻肺感染,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膈肌起搏 电动起立床 肺功能 膈肌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艳艳 刘洁 +1 位作者 丁晓彤 连平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758-760,共3页
脑梗死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机体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大脑缺氧缺血诱发的一系列局限性脑组织坏死的情况[1]。该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且发生率表现为逐年上涨的趋势。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机体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大脑缺氧缺血诱发的一系列局限性脑组织坏死的情况[1]。该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且发生率表现为逐年上涨的趋势。脑梗死患者一旦发病后极易发生偏瘫,半身感觉功能障碍、失语等。脑梗死偏瘫失语主要是由于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损伤导致的,且多为突发病,一旦发病后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2]。本文通过对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92例进行研究,探究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该病患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部血液循环 中枢神经功能 突发病 感觉功能障碍 脑缺氧缺血 脑梗死偏瘫失语 早期护理干预 心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群慢性腰痛与肌肉减少症、维生素D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宝祥 胡川 +1 位作者 王欣 刘敏 《颈腰痛杂志》 2022年第6期876-87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慢性腰痛与肌肉减少症、维生素D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体检的260例老年人,根据有无腰痛症状设为腰痛组与非腰痛组,比较两组肌肉减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并比较组间年龄、...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慢性腰痛与肌肉减少症、维生素D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体检的260例老年人,根据有无腰痛症状设为腰痛组与非腰痛组,比较两组肌肉减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并比较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老年人群慢性腰痛与肌肉减少症、血清25(OH)D水平的关系。结果260例发生慢性腰痛80例,检出率30.77%;腰痛组与非腰痛组的肌肉减少症占比、血清25(OH)D水平、年龄、BMI、从事体力劳动、性别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肉减少症、25(OH)D缺乏、年龄>70岁、BMI>28kg/m~2、从事体力劳动,是老年人群慢性腰痛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群慢性腰痛的检出率较高,高龄、肥胖、从事体力劳动、肌肉减少症以及维生素D缺乏是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群 慢性腰痛 肌肉减少症 维生素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信行健康指导对肌骨超声介入治疗患者健康行为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桂华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16期2514-2516,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知信行健康指导对肌骨超声介入治疗患者健康行为、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肌骨超声介入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抽取患者分组研究,接受基础护理干预患者40例为对照组,接受知信行健康指导患者40例为... 目的探讨分析知信行健康指导对肌骨超声介入治疗患者健康行为、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肌骨超声介入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抽取患者分组研究,接受基础护理干预患者40例为对照组,接受知信行健康指导患者40例为研究组,对2组患者的护理结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研究组护理后健康知识评分,相较对照组评分要明显较高(P<0.05);护理前2组健康知识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健康行为评分,相较对照组评分要明显较高(P<0.05);护理前2组健康知行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配合度,相较对照组配合度明显较高(P<0.05);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相较对照组评分明显较高(P<0.05);护理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肌骨超声介入治疗患者,接受知信行健康指导,可以有效加强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健康行为,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信行健康指导 肌骨超声介入治疗 健康行为 生存质量 健康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袁媛 司艳 丁晓彤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0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间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64例女性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组,其中,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的32例患者纳...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间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64例女性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组,其中,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的3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的3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依从性以及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理状况、家庭/社会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以及附加关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生活依从性以及护理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康复锻炼支持与监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社区-家庭护理 乳腺癌根治术 康复锻炼 依从性
原文传递
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后吞咽功能障碍危险因素调查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芳真 张春华 +4 位作者 任炳强 刘宝祥 胡川 刘敏 顾莹 《颈腰痛杂志》 2022年第5期742-744,共3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采用ACDF手术治疗的180例颈椎病患者,采用Bazaz评分系统评估术后2个月吞咽...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采用ACDF手术治疗的180例颈椎病患者,采用Bazaz评分系统评估术后2个月吞咽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者纳入观察组,未出现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等病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分析,调查ACDF术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180例术后,36例发生吞咽功能障碍,均纳入观察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手术范围、是否进行气管推移训练、C_(2-7) Cobb角变化值、吸烟史、疾病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手术节段≥3个、手术时间>120min、手术范围涉及C_(3~4)及以上节段、C_(2-7) Cobb角变化值>5°,均是ACDF术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气管推移训练是术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结论ACDF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受到患者年龄、手术节段数量及范围、手术时间、C_(2-7) Cobb角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能够预防术后吞咽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吞咽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波早期综合康复疗法联合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倪小能 路伟 +2 位作者 卢英云 孙梁 丁晓彤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1期2155-2158,2181,共5页
目的:观察生物波早期综合康复疗法联合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 目的:观察生物波早期综合康复疗法联合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均为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生物波早期综合康复疗法联合r TMS治疗,A组给予低频率r TMS,B组给予高频率r TMS。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残疾程度(DR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搏动指数(PI)]、神经细胞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B组GCS评分高于A组,DRS评分低于A组(P<0.05)。治疗后,B组Vm、Vs高于A组,PI低于A组(P<0.05)。治疗后,B组BDNF高于A组,GFAP、S100-β、NSE低于A组(P<0.05)。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生物波早期综合康复疗法联合r TMS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效果,其中以高频的促醒效果更佳,可有效调节神经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机体脑血流动力学,改善GCS、DRS评分。但高频r TMS治疗不良反应较低频r TMS更大,值得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波早期综合康复疗法 不同频率 重复经颅磁刺激 重型颅脑损伤 昏迷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执行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16
作者 韩晔 刘敏 +3 位作者 周盛年 吕涌涛 顾莹 王珊珊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44-546,共3页
据相关资料统计,脑梗死患者中约有54.4%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当脑梗死部位累及额叶-纹状体环路相关区域时,患者可表现出执行功能障碍。由于执行功能参与机体运动调控过程,如执行功能异常会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据相关资料统计,脑梗死患者中约有54.4%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当脑梗死部位累及额叶-纹状体环路相关区域时,患者可表现出执行功能障碍。由于执行功能参与机体运动调控过程,如执行功能异常会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对脑梗死患者执行功能障碍进行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执行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人工认知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训练治疗 脑梗死 临床治疗 疗效 患者
原文传递
球囊导管扩张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对脑桥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17
作者 曹芳真 刘敏 +4 位作者 张春华 路伟 王珊珊 胡川 王欣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观察球囊导管扩张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对脑桥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桥出血气管切开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患者均采用营养神经药物联合吞咽基础训练进行治疗,观... 目的观察球囊导管扩张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对脑桥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桥出血气管切开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患者均采用营养神经药物联合吞咽基础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球囊导管扩张技术进行治疗。球囊导管扩张术每日1次,每次25 min,每周5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由1名吞咽治疗师于双盲状态下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FOIS)评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量表(PAS)评级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进食能力和渗漏-误吸情况,并采用洼田饮水实验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OIS和PAS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OIS和PAS分级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吞咽训练可更好地改善脑桥出血后气切患者的吞咽功能,并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出血 气管切开 球囊导管扩张 吞咽训练
原文传递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欣 胡川 +1 位作者 卢秀艳 尚颖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6-400,共5页
目的观察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 目的观察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四通道FES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四通道FES及电针拮抗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包括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步态时空参数(包括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患侧摆动相)及肌电检查等。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CSI评分[(7.9±2.5)分]亦显著低于电刺激组及对照组[分别为(8.4±2.4)分和(10.1±2.7)分](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步态时空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电刺激组及对照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下肢H反射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Hmax/Mmax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0.39±1.96)ms和(0.36±0.11)]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四通道FES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踝关节痉挛病情和步态,提高踝关节稳定性及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电针 拮抗肌 脑卒中 痉挛 足下垂
原文传递
手持感应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治疗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9
作者 曹芳真 张春华 +1 位作者 王冉 胡川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手持感应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对延髓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手持... 目的观察手持感应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对延髓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手持感应电协同刺激治疗。手持感应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量表对疗效和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OIS和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FOIS和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持感应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并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持感应电刺激 延髓梗死 吞咽障碍
原文传递
中枢间歇Theta节律刺激联合外周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孟莹 张春华 +3 位作者 王海霞 梁家彩 韩君婷 马庆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02-706,共5页
目的观察患侧M1区间歇Theta节律刺激(iTBS)联合外周磁刺激(PM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45例脑卒中合并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刺激组、中枢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目的观察患侧M1区间歇Theta节律刺激(iTBS)联合外周磁刺激(PM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45例脑卒中合并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刺激组、中枢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包括调控血压血糖、营养神经、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每次训练时间45 min。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刺激组加用患侧M1区iTBS联合患肢Erb′s点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中枢组加用患侧M1区iTBS联合患肢Erb′s点rPMS假刺激,假刺激仅将线圈垂直于刺激表面;对照组未接受任何磁刺激。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0次。所有45例患者中,仅对照组有1例因患者个人原因退出,未能完成治疗,余44例均完成10次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次后(治疗后),对患者行患侧拇短展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波幅测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联合刺激组、中枢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EP潜伏期[(23.55±1.89)、(22.89±1.69)和(23.37±1.48)ms]、波幅[(1.23±0.72)、(1.02±0.43)和(0.99±0.24)mV]以及FMA评分[(21.40±17.13)、(23.00±19.26)和(19.87±19.80)分]及MBI评分[(56.00±21.05)、(58.00±25.62)和(52.00±25.06)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的MEP潜伏期[(20.43±2.06)、(21.25±1.57)和(23.02±1.38)ms]均明显缩短(P<0.05),波幅[(2.37±0.62)、(1.77±0.63)和(1.22±0.25)mV]均明显增高(P<0.05);3组患者的FMA评分[(29.10±18.60)、(27.10±21.99)和(21.75±19.94)分]和MBI评分[(69.50±20.47)、(67.50±25.14)和(56.85±26.18)分]亦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联合刺激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中枢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中枢iTBS联合PMS可以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间歇Theta节律刺激 外周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