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目前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已经成为治疗肩袖撕裂的主要方法。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后肩袖再次发生撕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术后发生再撕裂是当前研究热点。目前针对术后肩袖再撕裂非手术影响因素的全面性综述较少。目的:探究导致肩...背景:目前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已经成为治疗肩袖撕裂的主要方法。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后肩袖再次发生撕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术后发生再撕裂是当前研究热点。目前针对术后肩袖再撕裂非手术影响因素的全面性综述较少。目的:探究导致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后肩袖再撕裂的非手术性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指导,减少术后肩袖再撕裂的发生。方法:第一作者在2023年5月进行检索,并在2023年5月至2024年7月补充文献。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关于关节镜修复后肩袖再撕裂的非手术危险因素的观察性对比研究,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01-01/2024-07-01。结果与结论:①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采纳70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②此文综述了肩袖修补术后再撕裂的各种非手术因素,包括人口与社会因素、解剖因素、肩袖质量、术后康复、肩袖撕裂类型、手术时机等;③年龄增长与肩袖退化性变化相关,增加再撕裂的可能性;糖尿病和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可通过影响局部血液供应和组织质量间接影响修复质量和稳定性;④临界肩角和关节盂倾斜度被认为是影响再撕裂风险的关键解剖学参数,临界肩角>35°的患者再撕裂风险显著增加,关节盂倾斜度较大会改变肩部的生物力学环境,增加撕裂风险;⑤肩袖肌腱的质量,如脂肪浸润和肌肉回缩及撕裂类型(例如大的或复杂的撕裂形状)也影响再撕裂率;⑥术后康复对再撕裂也有显著影响,包括康复的时间和方式,适度的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肌腱愈合,但过早或过度的活动可能增加撕裂风险,定制个性化康复方案在预防肩袖再撕裂中具有重要作用;⑦虽然手术技术对肩袖修复的成功至关重要,但这些非手术因素同样影响术后结果和再撕裂风险,应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考虑。展开更多
背景:常见的退行性骨骼疾病,如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和椎间盘退变,其具体的发病分子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涉及内质网应激。目前,关于内质网应激在这些常见骨骼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系统作用和相关治疗进展的研究较为有限。目的:综述内质网...背景:常见的退行性骨骼疾病,如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和椎间盘退变,其具体的发病分子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涉及内质网应激。目前,关于内质网应激在这些常见骨骼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系统作用和相关治疗进展的研究较为有限。目的:综述内质网应激在常见的退行性骨骼疾病中的作用,深入探讨这些疾病的分子机制并提供新的防治思路和视角。方法:检索2000-2024年相关文献,以“内质网应激,骨骼疾病,未折叠蛋白反应,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椎间盘退变,自噬,凋亡,铁死亡,焦亡”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以“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bone disease,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osteoarthritis,osteoporosis,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autophagy,apoptosis,ferroptosis,pyroptosis”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排除重复和较陈旧的文献,共11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①内质网应激在细胞生理调节中具有双重效应。轻度的内质网应激有助于促进成骨分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然而持续过度的内质网应激则会导致细胞死亡。②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自噬、凋亡等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③衰老、药物不良反应、代谢紊乱、钙平衡失调、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可导致内质网应激的长期激活,从而引起骨重塑紊乱、软骨损伤、髓核细胞死亡等病理表现,最终导致骨关节炎、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的发生。④对引发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机制进行干预,有望在预防和治疗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和椎间盘退变等常见退行性骨病方面发挥作用。展开更多
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disruptor of telomeric silencing 1-like,DOT1L)是一种组蛋白H3第79位赖氨酸(H3K79)甲基转移酶,参与基因转录的表观遗传调控。近来研究发现,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基因在生长板(growth plate)和关节软骨中广泛表达,并...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disruptor of telomeric silencing 1-like,DOT1L)是一种组蛋白H3第79位赖氨酸(H3K79)甲基转移酶,参与基因转录的表观遗传调控。近来研究发现,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基因在生长板(growth plate)和关节软骨中广泛表达,并参与维持关节软骨稳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结果显示,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可增加欧洲人和中国汉族髋、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病风险。功能学实验证实,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可下调去乙酰化酶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uin-1,SIRT1)在关节软骨的表达,进而控制关节软骨内Wnt信号通路过度活化从而对关节产生保护作用;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缺失可诱发小鼠和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发生膝关节骨关节炎样改变。由此推断,调控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Wnt信号通路网络可能是保护关节软骨、阻滞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将在简述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结构特点与活性的基础上,重点综述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与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治提供新靶点。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目前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已经成为治疗肩袖撕裂的主要方法。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后肩袖再次发生撕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术后发生再撕裂是当前研究热点。目前针对术后肩袖再撕裂非手术影响因素的全面性综述较少。目的:探究导致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后肩袖再撕裂的非手术性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指导,减少术后肩袖再撕裂的发生。方法:第一作者在2023年5月进行检索,并在2023年5月至2024年7月补充文献。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关于关节镜修复后肩袖再撕裂的非手术危险因素的观察性对比研究,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01-01/2024-07-01。结果与结论:①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采纳70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②此文综述了肩袖修补术后再撕裂的各种非手术因素,包括人口与社会因素、解剖因素、肩袖质量、术后康复、肩袖撕裂类型、手术时机等;③年龄增长与肩袖退化性变化相关,增加再撕裂的可能性;糖尿病和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可通过影响局部血液供应和组织质量间接影响修复质量和稳定性;④临界肩角和关节盂倾斜度被认为是影响再撕裂风险的关键解剖学参数,临界肩角>35°的患者再撕裂风险显著增加,关节盂倾斜度较大会改变肩部的生物力学环境,增加撕裂风险;⑤肩袖肌腱的质量,如脂肪浸润和肌肉回缩及撕裂类型(例如大的或复杂的撕裂形状)也影响再撕裂率;⑥术后康复对再撕裂也有显著影响,包括康复的时间和方式,适度的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肌腱愈合,但过早或过度的活动可能增加撕裂风险,定制个性化康复方案在预防肩袖再撕裂中具有重要作用;⑦虽然手术技术对肩袖修复的成功至关重要,但这些非手术因素同样影响术后结果和再撕裂风险,应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考虑。
文摘背景:常见的退行性骨骼疾病,如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和椎间盘退变,其具体的发病分子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涉及内质网应激。目前,关于内质网应激在这些常见骨骼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系统作用和相关治疗进展的研究较为有限。目的:综述内质网应激在常见的退行性骨骼疾病中的作用,深入探讨这些疾病的分子机制并提供新的防治思路和视角。方法:检索2000-2024年相关文献,以“内质网应激,骨骼疾病,未折叠蛋白反应,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椎间盘退变,自噬,凋亡,铁死亡,焦亡”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以“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bone disease,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osteoarthritis,osteoporosis,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autophagy,apoptosis,ferroptosis,pyroptosis”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排除重复和较陈旧的文献,共11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①内质网应激在细胞生理调节中具有双重效应。轻度的内质网应激有助于促进成骨分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然而持续过度的内质网应激则会导致细胞死亡。②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自噬、凋亡等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③衰老、药物不良反应、代谢紊乱、钙平衡失调、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可导致内质网应激的长期激活,从而引起骨重塑紊乱、软骨损伤、髓核细胞死亡等病理表现,最终导致骨关节炎、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的发生。④对引发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机制进行干预,有望在预防和治疗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和椎间盘退变等常见退行性骨病方面发挥作用。
文摘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disruptor of telomeric silencing 1-like,DOT1L)是一种组蛋白H3第79位赖氨酸(H3K79)甲基转移酶,参与基因转录的表观遗传调控。近来研究发现,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基因在生长板(growth plate)和关节软骨中广泛表达,并参与维持关节软骨稳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结果显示,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可增加欧洲人和中国汉族髋、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病风险。功能学实验证实,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可下调去乙酰化酶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uin-1,SIRT1)在关节软骨的表达,进而控制关节软骨内Wnt信号通路过度活化从而对关节产生保护作用;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缺失可诱发小鼠和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发生膝关节骨关节炎样改变。由此推断,调控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Wnt信号通路网络可能是保护关节软骨、阻滞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将在简述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结构特点与活性的基础上,重点综述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与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治提供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