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小鼠胚胎在视黄酸(retinoic acid,RA)诱导下产生神经管畸形的分子调控机制,揭示小鼠神经管闭合阶段基因表达规律。方法·基于已获得的小鼠胚胎神经管闭合关键期[胚胎发育第8.5日(embryonic day 8.5,E8.5)、E9.5、E10...目的·探究小鼠胚胎在视黄酸(retinoic acid,RA)诱导下产生神经管畸形的分子调控机制,揭示小鼠神经管闭合阶段基因表达规律。方法·基于已获得的小鼠胚胎神经管闭合关键期[胚胎发育第8.5日(embryonic day 8.5,E8.5)、E9.5、E10.5]高质量脑泡转录组数据,利用短时间序列表达挖掘器(Short Time-series Expression Miner,STEM)软件分别得到RA处理组和正常组在3个时间点的基因表达趋势数据。对处理组与正常组基因表达趋势不一致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并随机筛选候选基因以验证测序数据可靠性。利用RA诱导构建神经管畸形小鼠模型,分为处理组和正常组,每组各9只。处理组和正常组孕鼠在E7.5分别接受28 mg/kg RA和香油灌胃处理,在E8.5、E9.5、E10.5收集胎鼠脑泡组织,对筛选的候选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验证。结果·正常组共检测出18255个基因的表达量数据,处理组共检测出19037个基因的表达量数据;正常组基因可归纳至7个具有显著意义的表达模式中,处理组基因可归纳至6个具有显著意义的表达模式中;正常组和处理组检测到表达的基因数目足够、表达的模式相似,具有可比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正常组中呈现上升表达趋势但在处理组中呈现下降表达趋势的基因共有46个,在生物学过程层面富集在器官发育、神经元凋亡的正负调控、少突胶质细胞增殖、成纤维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在细胞组分层面,主要参与组成细胞、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在分子功能层面,主要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结合有关。正常组中呈现下降表达趋势而在处理组中呈现上升表达趋势的61个基因,在生物学过程层面富集在细胞溶解、氨基酸/离子转运等功能上;在细胞组分层面,富集在胞内分子、皮质颗粒、胞外区域、细胞间隙等;在分子功能层面,与一系列酶及转运蛋白的活性有关。RT-qPCR验证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数据真实可靠。结论·RA干预使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基因表达失调和应激反应,导致胚胎发育异常,机体自我保护相关信号通路激活,维持胚胎正常发育的基因受到抑制。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技术应用于困难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有效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6月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与质...目的:评价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技术应用于困难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有效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6月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吲哚菁绿组识别胆道结构时间(MD=-14.28,95%CI=-19.42~-9.14,P<0.05)、手术时间(MD=-19.56,95%CI=-24.39~-14.72,P<0.05)、术后住院时间(MD=-0.69,95%CI=-1.03~-0.36,P<0.05)、术后引流时间(MD=-0.78,95%CI=-1.17~-0.38,P<0.05)短于传统组,胆管损伤率(OR=0.22,95%CI=0.11~0.44,P<0.05)、中转开腹率(OR=0.40,95%CI=0.22~0.72,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42,95%CI=0.28~0.65,P<0.05)低于传统组,术中失血量(MD=-17.97,95%CI=-24.67~-11.26,P<0.05)少于传统组,解剖前肝总管(OR=8.41,95%CI=4.65~15.21,P<0.05)、胆囊管(OR=4.21,95%CI=2.80~6.33,P<0.05)、胆总管(OR=9.64,95%CI=6.02~15.44,P<0.05)识别率均高于传统组。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技术为困难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提供了新的胆道显影方式,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中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性评价肝静脉剥夺术(LVD)与门静脉栓塞(PVE)治疗剩余肝体积(FLR)不足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效果及预后。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4533292。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知...目的系统性评价肝静脉剥夺术(LVD)与门静脉栓塞(PVE)治疗剩余肝体积(FLR)不足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效果及预后。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4533292。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关于LVD与PVE效果比较的所有文献。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文献标准,筛选相关文献,评估文献质量,提取相关LVD与PVE的临床对比资料,整理并分析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均为队列研究),含644例患者(LVD组245例,PVE组39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栓塞后FLR增长率(SMD=0.84,95%CI:0.59~1.09)、栓塞后FLR每日增长体积(SMD=1.19,95%CI:0.64~1.73)、栓塞后并发症发病率(RR=1.59,95%CI:1.06~2.38)、栓塞与二期手术间隔时间(SMD=-0.81,95%CI:-1.32~-0.29)和二期手术完成率(RR=1.09,95%CI:1.01~1.18)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LVD相较于PVE能够使患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达到手术指征的FLR,从而降低疾病进展的发生率以及解决肥大不足的问题,达到更高的二期手术切除率,从而使更多的肝癌患者受益。并且,LVD在二期手术中具有和PVE相似的安全性。展开更多
目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无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术前诊断较困难。本研究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式及治疗原则。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目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无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术前诊断较困难。本研究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式及治疗原则。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证实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4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人口学、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式。结果:42例患者中男12例,女3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术前诊断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22例,胰腺癌1例,黏液性囊腺瘤3例,肉瘤1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余诊断不明确。术前的影像学检查中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二维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中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升高最常见(8例),可能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有诊断价值。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β连环素、波形蛋白(Vimentin)、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AAT)、分化簇1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0,CD10)、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NSE的阳性率分别为100%、93%、86%、82%、78%、66%。42例患者均随访,其中6例失访,余36例随访49.83(25.00~104.53)个月(包括1例术后4年肿瘤复发转移,2个月后死亡;1例术后2年复发,目前正接受化学治疗;余34例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均存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好发于女性,主要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CT及MRI诊断正确率高,明确诊断需结合镜下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技术应用于困难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有效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6月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吲哚菁绿组识别胆道结构时间(MD=-14.28,95%CI=-19.42~-9.14,P<0.05)、手术时间(MD=-19.56,95%CI=-24.39~-14.72,P<0.05)、术后住院时间(MD=-0.69,95%CI=-1.03~-0.36,P<0.05)、术后引流时间(MD=-0.78,95%CI=-1.17~-0.38,P<0.05)短于传统组,胆管损伤率(OR=0.22,95%CI=0.11~0.44,P<0.05)、中转开腹率(OR=0.40,95%CI=0.22~0.72,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42,95%CI=0.28~0.65,P<0.05)低于传统组,术中失血量(MD=-17.97,95%CI=-24.67~-11.26,P<0.05)少于传统组,解剖前肝总管(OR=8.41,95%CI=4.65~15.21,P<0.05)、胆囊管(OR=4.21,95%CI=2.80~6.33,P<0.05)、胆总管(OR=9.64,95%CI=6.02~15.44,P<0.05)识别率均高于传统组。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胆道造影技术为困难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提供了新的胆道显影方式,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中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文摘目的系统性评价肝静脉剥夺术(LVD)与门静脉栓塞(PVE)治疗剩余肝体积(FLR)不足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效果及预后。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4533292。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关于LVD与PVE效果比较的所有文献。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文献标准,筛选相关文献,评估文献质量,提取相关LVD与PVE的临床对比资料,整理并分析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均为队列研究),含644例患者(LVD组245例,PVE组39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栓塞后FLR增长率(SMD=0.84,95%CI:0.59~1.09)、栓塞后FLR每日增长体积(SMD=1.19,95%CI:0.64~1.73)、栓塞后并发症发病率(RR=1.59,95%CI:1.06~2.38)、栓塞与二期手术间隔时间(SMD=-0.81,95%CI:-1.32~-0.29)和二期手术完成率(RR=1.09,95%CI:1.01~1.18)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LVD相较于PVE能够使患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达到手术指征的FLR,从而降低疾病进展的发生率以及解决肥大不足的问题,达到更高的二期手术切除率,从而使更多的肝癌患者受益。并且,LVD在二期手术中具有和PVE相似的安全性。
文摘目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无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术前诊断较困难。本研究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式及治疗原则。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证实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4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人口学、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式。结果:42例患者中男12例,女3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术前诊断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22例,胰腺癌1例,黏液性囊腺瘤3例,肉瘤1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余诊断不明确。术前的影像学检查中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二维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中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升高最常见(8例),可能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有诊断价值。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β连环素、波形蛋白(Vimentin)、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AAT)、分化簇1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0,CD10)、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NSE的阳性率分别为100%、93%、86%、82%、78%、66%。42例患者均随访,其中6例失访,余36例随访49.83(25.00~104.53)个月(包括1例术后4年肿瘤复发转移,2个月后死亡;1例术后2年复发,目前正接受化学治疗;余34例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均存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好发于女性,主要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CT及MRI诊断正确率高,明确诊断需结合镜下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