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ore C3覆膜支架自制开窗治疗近肾动脉腹主动脉瘤2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闫盛 陈跃鑫 +3 位作者 陈作观 曹文腾 刘昌伟 李拥军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4期294-297,共4页
患者1,男性,86岁,因"发现腹部搏动性肿物5年,腹痛1周"于2015年4月17日入院。既往史有高血压病30年,2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肾下腹... 患者1,男性,86岁,因"发现腹部搏动性肿物5年,腹痛1周"于2015年4月17日入院。既往史有高血压病30年,2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肾下腹主动脉瘤,瘤体直径8.28 cm,近端瘤颈0.5 cm,累及双侧髂总动脉(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Gore C3 覆膜支架 肾动脉 开窗技术 肾动态显像 肠系膜上动脉 慢性肾功能不全 髂总动脉 瘤体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硬化剂作为辅助用药在环形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阎军 王世材 +3 位作者 冯冬青 刘龙 何毅刚 闫盛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3年第6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泡沫硬化剂作为辅助用药在环形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太原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1470 nm环形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和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 目的探讨泡沫硬化剂作为辅助用药在环形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太原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1470 nm环形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和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纳入87例患者(121条肢体),其中男性52例(60%),年龄30~84岁,平均(58±12)岁。术前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分级:C2为29例(33%),C3为15例(17%),C4为27例(31%),C5为6例(7%),C6为10例(11%)。手术成功率97.5%(118/121)。术后皮下淤斑发生率为11.9%(14/118),术后1个月复查均消失;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为3.4%(4/118),给予消肿、活血、硫酸镁外敷等治疗后治愈;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发生率为3.4%(3/118),其中2例无明显症状,1例表现为下肢肿胀,3例均给予3个月抗凝治疗,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时间14~31个月,平均(22±4)个月。2条(1.7%)分别在术后1、6个月复查发现主干部分复通,再次给予手术处理。膝下12条(10.2%)在术后1个月复查有分支残留与复通,再次给予硬化剂或者局部麻醉下局部剥脱处理后消失。结论在局部麻醉下,1470 nm环形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激光 硬化溶液 消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出现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力 阎军 +4 位作者 王培红 张强 何毅刚 刘龙 闫盛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5期463-466,共4页
维持性血液透析目前是肾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肝素药物是主要的抗凝药物,而在使用过程中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 bocytopenia,HIT)是其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的影... 维持性血液透析目前是肾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肝素药物是主要的抗凝药物,而在使用过程中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 bocytopenia,HIT)是其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目前研究显示10%血液透析患者血浆中存在HIT抗体,而HIT发生率为0.5%~5.0%[1-2]。本研究探讨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HIT患者治疗过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片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长期随访结果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洋 闫盛 +6 位作者 陈作观 吴志远 刁永鹏 高擎 陈跃鑫 郑月宏 李拥军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337-343,共7页
目的比较补片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p-CEA)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340例患者372例次手... 目的比较补片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p-CEA)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340例患者372例次手术,其中p-CEA为193例次,e-CEA为179例次),比较两种手术方式远期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所有卒中及手术同侧卒中发生率,以及症状复发率。结果2组基线结果比较显示,p-CEA组患者高脂血症比例高于e-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1%vs 34.6%,P=0.032)。在133个月的随访期间,p-CEA组的病死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e-CEA组,卒中发生率、手术同侧卒中发生率均低于e-CE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8%vs 13.8%,P=0.4855;7.8%vs 5.9%,P=0.360;12.8%vs 15.6%,P=0.228;4.3%vs 5.9%,P=0.282);2组在术后症状复发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198,df=15.622,P=0.85)。Kaplan-Meier分析显示,在第6年,2组之间术后再狭窄和术后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P=0.18);在第8年,2组之间术后死亡和卒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P=0.24)。结论p-CEA组和e-CEA组的远期死亡、心肌梗死、所有卒中和手术同侧卒中,以及术后症状复发等均无差异,均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 补片式 外翻式 颈动脉狭窄 远期死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