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院校开展科普教育的路径探索
1
作者 梁鹏 郭峰 +1 位作者 仲照琳 姜芙林 《漫科学(科学教育)》 2025年第1期58-60,共3页
高等院校在科普活动中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与优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从多个维度出发,具体探讨了高等院校如何有效开展科普教育:一是建设科普基地,为科普活动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二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吸引更多公众参与... 高等院校在科普活动中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与优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从多个维度出发,具体探讨了高等院校如何有效开展科普教育:一是建设科普基地,为科普活动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二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吸引更多公众参与;三是鼓励学生主动担任科普宣传员,扩大科普教育的影响力;四是精心制作高质量的科普产品,提升科普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展望未来,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共同构建科普教育的强大合力。通过深化合作、资源共享,不断推动科普活动在内容、形式和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将科普教育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教育 路径探索 高等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E模式赋能实验教学创新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梁鹏 郭峰 +3 位作者 王优强 刘晓玲 孔令胜 杨中良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109,共7页
将7E(Enlighten(激发)、Engage(参与)、Explore(探索)、Explain(解释)、Elaborate(精致)、Extend(延伸)、Evaluate(评价))教学模式引入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实践赋能”的教学策略,探索“虚实结合”的知识传授载体,开展“情景相融”的教... 将7E(Enlighten(激发)、Engage(参与)、Explore(探索)、Explain(解释)、Elaborate(精致)、Extend(延伸)、Evaluate(评价))教学模式引入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实践赋能”的教学策略,探索“虚实结合”的知识传授载体,开展“情景相融”的教学活动,实现“创新驱动”思维触角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评促教”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构筑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教学机制。课程实践结果表明,7E模式赋能实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沉浸式”参与教学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实验教学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助推新工科背景下的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模式改进 互动实验教学 思维触角模式 多元化立体评价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色荧光法的乳化液流体动压润滑界面影响机理研究
3
作者 吕春风 韩素立 +3 位作者 刘玉健 郭峰 邵晶 薛子煜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62-1672,共11页
利用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系统,结合双色荧光法,研究流体动压润滑中不同表界面对乳化液成膜机理的影响.通过对钢块表面涂覆AF (Anti Finger Print)和FAS (Fluorodecyl-trimethoxysilane)进行疏水疏油处理,采用光干涉法测量乳化液流体动压... 利用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系统,结合双色荧光法,研究流体动压润滑中不同表界面对乳化液成膜机理的影响.通过对钢块表面涂覆AF (Anti Finger Print)和FAS (Fluorodecyl-trimethoxysilane)进行疏水疏油处理,采用光干涉法测量乳化液流体动压油膜厚度,结果显示乳化液的油膜厚度受到固/液界面润湿性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充分供油条件下,AF表面的油膜厚度最高,其次是Steel表面,而FAS表面的油膜厚度最低.运用双色荧光法观察到乳化液的油水两相在竞争吸附行为中存在差异,在固体表面,油相分子优先黏附于固体表面形成有效油膜.乳化液与不同表面接触时,在AF表界面分离油相与界面所需克服的黏附功最大,Steel表面次之,FAS表面最小,与油膜厚度试验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动压润滑 乳化液 双色荧光法 光干涉法 油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两相流体属性对滚针轴承润滑与承载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宋琦 王优强 +3 位作者 竺俊杰 马金月 徐莹 娄元豪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77-87,108,共12页
目的探究线接触滚针轴承润滑剂中颗粒对润滑特性的影响,为提高滚针轴承的润滑性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建立两相流润滑模型及两相流中含有的颗粒变形承载数学模型。其中,颗粒变形承载模型基于变形连续性假设,综合考虑在弹性变形、弹塑性... 目的探究线接触滚针轴承润滑剂中颗粒对润滑特性的影响,为提高滚针轴承的润滑性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建立两相流润滑模型及两相流中含有的颗粒变形承载数学模型。其中,颗粒变形承载模型基于变形连续性假设,综合考虑在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3个阶段下颗粒的变形承载力,研究不同尺寸、质量分数和密度对颗粒承载量和两相流体润滑特性的影响。结果润滑油中含有颗粒时,颗粒会承担部分外载荷,但承载量相较于油膜承担的载荷量较少。在相同的变速条件下,颗粒尺寸越大,会因产生较大的尺寸变形而增大颗粒的承载量,进而降低油膜承载力,增大油膜厚度,0.5μm的颗粒承担的载荷相较于0.3μm的颗粒提高了119.2%;颗粒密度的减小和质量分数的增大均会增大两相流中颗粒的数量,进而提高两相流中颗粒的承载量,质量分数为10%颗粒的承载量相比于质量分数为2%颗粒增大了251.8%,密度为3×10^(3)kg/m^(3)的颗粒相较于密度为7×10^(3)kg/m^(3)的颗粒的承载量增大了86.9%。承载颗粒会因接触表面变形而产生接触摩擦力,且接触摩擦力远大于油润滑产生的摩擦力,该摩擦力对系统产生的负效应远大于颗粒承载产生的正效应。结论润滑油中颗粒的存在会改变其润滑性能,颗粒与轴承表面的接触摩擦会导致接触表面出现点蚀等现象,进而降低轴承的使用寿命,应尽量避免润滑油中含有尺寸较大、数量较多的杂质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针轴承 两相流体 颗粒承载 弹塑性变形 接触摩擦 表面点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科普教育的多途径传播方式
5
作者 梁鹏 仲照琳 姜芙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11期091-094,共4页
本文分析了国内和国外科普教育的差距,总结了近年国家对科普传播的鼓励措施,归纳了中国科普教育当前的主要传播途径,并提出利用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实现科普教育的多途径传播。新媒体技术在用户基础、信息传播效率、多... 本文分析了国内和国外科普教育的差距,总结了近年国家对科普传播的鼓励措施,归纳了中国科普教育当前的主要传播途径,并提出利用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实现科普教育的多途径传播。新媒体技术在用户基础、信息传播效率、多样化内容形式及精准化推荐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为科普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将科学知识普及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教育 多途径传播 新媒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和摩擦学的科普教育现状及发展路径
6
作者 梁鹏 郭峰 +1 位作者 仲照琳 姜芙林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4年第10期0028-0030,共3页
本文首先对“双碳”和摩擦学的科普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双碳”和摩擦学的科普与科研的脱节问题阻碍了公众节能减排意识的提升。为此,本文将科普对象分层为青少幼三个群体,提出基于“互联网+”的科普进阶混合式传播机制,以实现低... 本文首先对“双碳”和摩擦学的科普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双碳”和摩擦学的科普与科研的脱节问题阻碍了公众节能减排意识的提升。为此,本文将科普对象分层为青少幼三个群体,提出基于“互联网+”的科普进阶混合式传播机制,以实现低摩擦科研成果及“双碳”概念在公众群体内的广泛传播,显著提高摩擦学的认知度和重视度。本文将为解决摩擦学的科普阻塞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学 科普教育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CuO磁流体的制备和边界润滑性能
7
作者 何彦 王优强 +3 位作者 莫君 赵涛 朱玉玲 李梦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119,共7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纳米Fe_(3)O_(4)和纳米Fe_(3)O_(4)@CuO粒子。采用场发射透射电镜(FETEM)、X射线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纳米粒子进行表征。采用表面活性剂法制备了不同粒子含量的PAO3...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纳米Fe_(3)O_(4)和纳米Fe_(3)O_(4)@CuO粒子。采用场发射透射电镜(FETEM)、X射线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纳米粒子进行表征。采用表面活性剂法制备了不同粒子含量的PAO3磁流体。利用磁流体对外加磁场的响应特性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磁流体分散性进行了表征。采用摩擦副为12CrNi4A和Si_(3)N_(4)的UMT-3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对磁流体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评估。摩擦实验结果表明,含纳米Fe_(3)O_(4)粒子的PAO3基磁流体的润滑效果比较差。而质量分数为1%的纳米PAO3基Fe_(3)O_(4)@CuO粒子磁流体润滑时的摩擦系数相比于PAO3油润滑降低了29.6%,磨痕宽度降低了49.6%。从磨痕表面分析来看,这得益于CuO的摩擦烧结作用,在摩擦表面形成了有效的摩擦膜并修复磨损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润滑油 纳米粒子 磁流体 减摩抗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微织构的钛合金摩擦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龙翔 倪陈兵 +2 位作者 王优强 赵涛 竺俊杰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9,共18页
凭借优异的力学性能、较高的材料强度以及出色的耐腐蚀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钛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关键领域。然而,由于钛合金材料的摩擦因数高、摩擦因数不稳定、耐磨性差、化学活性高等缺点,严重影响了其使用性... 凭借优异的力学性能、较高的材料强度以及出色的耐腐蚀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钛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关键领域。然而,由于钛合金材料的摩擦因数高、摩擦因数不稳定、耐磨性差、化学活性高等缺点,严重影响了其使用性能、服役寿命和应用范围。近年来,凭借在减少实际接触面积、储存磨损碎屑等方面的优势,表面织构技术被证实是改善摩擦副之间摩擦学性能的有效方法,也是机械工程和摩擦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总结了表面微织构的制备方法和常用的微织构类型,概述了微织构对表面摩擦学的减摩机理。论述了表面织构的类型、织构密度、结构参数、排列角度等因素对钛合金表面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综述了表面织构技术与固液润滑剂、涂层技术、热扩渗技术等协同作用下钛合金的摩擦学性能研究现状。相对于未处理和单一织构处理的钛合金表面,复合处理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钛合金的表面耐磨性能,延长钛合金表面织构的使用寿命。最后,对基于表面微织构及其复合处理技术的钛合金摩擦学性能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提出应该开展在极端工况下复合处理后钛合金表面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为基于表面微织构的钛合金摩擦学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表面织构 摩擦学性能 协同作用 固液润滑剂 涂层技术 热扩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音声特征的互相关贝叶斯块稀疏化方法
9
作者 马鸣 刘志红 +1 位作者 李超 赵化良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0,共5页
为解决语音声信号稀疏化表示中稀疏度确定难和稀疏化程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互相关块稀疏贝叶斯学习方法。该方法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理论,利用语音声信号的块稀疏性和时间相关性特征,构建了语音声信号稀疏解的互相关块稀疏空间结构,使其... 为解决语音声信号稀疏化表示中稀疏度确定难和稀疏化程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互相关块稀疏贝叶斯学习方法。该方法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理论,利用语音声信号的块稀疏性和时间相关性特征,构建了语音声信号稀疏解的互相关块稀疏空间结构,使其在特征空间内展现更充分的稀疏性。该方法可有效提高语音声信号的稀疏表示。经数值仿真验证构建的声特征惩罚矩阵D对稀疏解x的约束作用显著提高,x中相邻的数据块密切相关,单一的噪声峰值被抑制,说明能得到最优稀疏解,并且提高了稀疏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化 稀疏贝叶斯 块稀疏 互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轴变速下杂质颗粒对水润滑赛龙船艉轴承热弹流润滑性能影响分析
10
作者 李湧博 向艾军 +6 位作者 张智 徐波 何佳 宋琦 王优强 赵涛 徐莹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4,共12页
水润滑轴承的润滑剂中混入泥沙杂质颗粒会使轴承的工作环境变得恶劣,降低轴承的润滑性能。为研究水润滑轴承在水中含杂质颗粒条件下的弹流润滑性能,采用多重网格法分析不同主轴变速形式、不同杂质颗粒尺寸和形状对水膜最大压力和最小膜... 水润滑轴承的润滑剂中混入泥沙杂质颗粒会使轴承的工作环境变得恶劣,降低轴承的润滑性能。为研究水润滑轴承在水中含杂质颗粒条件下的弹流润滑性能,采用多重网格法分析不同主轴变速形式、不同杂质颗粒尺寸和形状对水膜最大压力和最小膜厚的影响,并与纯水润滑条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主轴三种变速形式中,正弦加速和余弦减速对轴承的润滑性能最有利;杂质颗粒的存在会令润滑水膜的最大压力增大、最小膜厚降低;杂质颗粒的尺寸越大,形状越接近圆形,形成的润滑水膜厚度越低,压力也越大;杂质颗粒的存在会造成压力骤变从而在水膜中逸出气泡,形成气穴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润滑 赛龙轴承 杂质颗粒 多重网格法 主轴变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音声特征提取的总变分正则化流形学习方法
11
作者 张开业 赵化良 +2 位作者 刘志红 徐希鑫 李建华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4,共8页
语音声信号具有显著的时频稀疏性、时变性和高维非线性,为具体表征和有效提取其声特征,提出一种总变分正则化流形学习方法。以局部线性嵌入算法为基础,对预处理后的语音声信号先后进行二次傅里叶变换,再经统计分析提取长时幅值特征,构... 语音声信号具有显著的时频稀疏性、时变性和高维非线性,为具体表征和有效提取其声特征,提出一种总变分正则化流形学习方法。以局部线性嵌入算法为基础,对预处理后的语音声信号先后进行二次傅里叶变换,再经统计分析提取长时幅值特征,构造包含短时和长时幅值特征的声特征向量,生成高维特征矩阵;在利用总变分对其k邻域进行优化,最后构造基于权重值能量最小化约束的总变分正则化流形学习声特征提取数学模型,经凸优化得出最优权重,解析语音声特征的低维流形。经分析与方法对比,该方法不仅可以明确声特征流形的物理意义,避免流形的扭曲变形,而且还能大幅降低数值计算量,提升计算速度,为智能语音的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提供方法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语音声信号 正则化流形 总变分 高维特征矩阵 k邻域 声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_(p)/Al复合材料纳米混粉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特性研究
12
作者 刘庆玉 沙瑞 +2 位作者 王亚青 陈珂 王侃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6-74,共9页
为实现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高效加工,以SiC_(p)/Al为工件,采用混入活性剂纳米颗粒的低浓度盐溶液作为工作液,开展纳米颗粒混粉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小孔实验,调整了工作液配比和电加工参数值,研究了电参数如峰值电流、脉冲宽度、脉冲间隔以... 为实现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高效加工,以SiC_(p)/Al为工件,采用混入活性剂纳米颗粒的低浓度盐溶液作为工作液,开展纳米颗粒混粉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小孔实验,调整了工作液配比和电加工参数值,研究了电参数如峰值电流、脉冲宽度、脉冲间隔以及不同纳米颗粒、工作液电导率对材料去除率和加工孔锥度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增加峰值电流和脉宽,可提高材料去除率、降低加工孔锥度;加工孔锥度随着石墨烯、W粉末体积浓度和粒径增加而降低,Al_(2)O_(3)粉末与之相反;石墨烯、W粉末工作液在较高电导率时提高材料去除率,Al_(2)O_(3)粉末工作液的材料去除率最高,加工孔锥度随着电导率增加而增大,证明通过调控工艺参数可有效调控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混粉 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 SiC_(p)/Al复合材料 小孔加工 加工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A估计的稀疏线阵双迭代傅里叶优化方法
13
作者 徐希鑫 赵化良 +2 位作者 刘志红 张开业 孙琪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4,共8页
针对稀疏线阵波达方向估计精度较低问题,提出一种稀疏线阵双迭代傅里叶优化方法。基于阵列孔径原理,利用阵列因子与阵元激励间的傅里叶变换关系,构建稀疏线阵构型优化目标函数;提出双迭代傅里叶变换算法,制定合理的旁瓣阈值和旁瓣约束条... 针对稀疏线阵波达方向估计精度较低问题,提出一种稀疏线阵双迭代傅里叶优化方法。基于阵列孔径原理,利用阵列因子与阵元激励间的傅里叶变换关系,构建稀疏线阵构型优化目标函数;提出双迭代傅里叶变换算法,制定合理的旁瓣阈值和旁瓣约束条件,依据稀疏率和阵元数将孔径自适应分区,以阵列峰值旁瓣和孔径为约束,由双层嵌套循环迭代优化阵列麦克风数量和位置,获得更低的阵列峰值旁瓣电平。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根据该方法获得的49.5λ孔径、23%稀疏率的稀疏阵列峰值旁瓣电平为-21.59 dB,主瓣宽度为1.03°,角度分辨率为1°,估计误差小于0.01。与其他方法对比,峰值旁瓣低1 d B,优化效率提升50%,由此可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快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处理 稀疏线阵 波达方向估计 双迭代傅里叶变换 旁瓣阈值 旁瓣约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场全变分联合等效源优化方法
14
作者 孙琪 刘志红 +2 位作者 李建华 徐希鑫 张开业 《声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稀疏等效源法(sparse–equivalent source method,L_(1)-ESM)能有效稀疏重建简单声源声场,且有较高重建精度,但因稀疏性局限,对相干声场的重建效果差。文章提出一种声场全变分联合等效源法(total variational joint equivalent source m... 稀疏等效源法(sparse–equivalent source method,L_(1)-ESM)能有效稀疏重建简单声源声场,且有较高重建精度,但因稀疏性局限,对相干声场的重建效果差。文章提出一种声场全变分联合等效源法(total variational joint equivalent source method,TV-ESM)的优化方法。该方法以阵列传声器到等效源点距离与阵列面到中心等效源点的距离差,作为等效源点声场贡献的评定依据,筛选等效源数量和位置,构建声场传递矩阵,以矩阵条件数为目标,优化等效源结构。该方法联合等效源结构特征和L_(1)范数,构造全变分约束矩阵和全变分正则化声场稀疏重构模型,经凸优化解析源强稀疏表达。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表明:采用TV-ESM法宽频段相干声源的声场重建误差低于10%,声像面积误差小于5%,单频多个重建点的声压幅度误差小于4%;与L_(1)-ESM法相比,对简单源声场两者的重建精度一致,重构误差均低于5%,对相干源声场,TV-ESM方法重建误差比L_(1)-ESM方法低20%。该方法拓展了稀疏等效源法的应用范围,不仅能有效重建简单源场,而且对空间扩展源场、近场和反射场等非严格稀疏相干声场有较好的重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源法 稀疏重构 全变分 等效源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线接触直齿轮的瞬态热混合润滑性能
15
作者 马金月 王优强 +1 位作者 宋琦 竺俊杰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7,共10页
为提高渐开线直齿轮润滑性能,基于统计模型和微凸体接触模型,考虑非牛顿流体、瞬态效应以及热效应等因素,建立渐开线齿轮无限长线接触瞬态热混合润滑模型,对不同的齿面综合表面粗糙度σ、粗糙度纹理参数γ以及齿轮工况参数下渐开线直齿... 为提高渐开线直齿轮润滑性能,基于统计模型和微凸体接触模型,考虑非牛顿流体、瞬态效应以及热效应等因素,建立渐开线齿轮无限长线接触瞬态热混合润滑模型,对不同的齿面综合表面粗糙度σ、粗糙度纹理参数γ以及齿轮工况参数下渐开线直齿轮的瞬态热混合润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更符合齿轮的实际工作环境,σ和γ对齿轮润滑性能至关重要;随着σ的增大,微凸体接触压力增大,承载区略有增大,油膜厚度和最小油膜厚度增大,而膜厚比却随之减小,因此需合理选择综合表面粗糙度;随着γ的增大,油膜压力的第二压力峰逐渐增大,且向接触中心位置移动;随着γ的增大,微凸体接触压力增大,最小油膜厚度和膜厚比减小;油膜最高温升比随着γ的增大先减小而后增大且在γ=1/3时取得最小值,表明齿轮混合润滑存在最优的粗糙度纹理参数;具有横向粗糙度纹理且γ=1/3时齿轮润滑性能最好;适当增大齿轮的模数、压力角和转速以及减小输入功率均有利于改善齿轮润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开线直齿轮 混合润滑 热效应 流量因子 接触因子 表面纹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轮磁流体润滑与动力学耦合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菅光霄 王优强 +2 位作者 于晓 李云凯 罗恒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5-333,共9页
为探究齿轮磁流体润滑与动力学的耦合效应,考虑外磁场及时变啮合刚度的激励作用,建立齿轮磁流体润滑模型与动力学模型,分析磁感应强度对磁流体黏度、油膜刚度、动载荷分布以及润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大磁感应强度并使磁流... 为探究齿轮磁流体润滑与动力学的耦合效应,考虑外磁场及时变啮合刚度的激励作用,建立齿轮磁流体润滑模型与动力学模型,分析磁感应强度对磁流体黏度、油膜刚度、动载荷分布以及润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大磁感应强度并使磁流体中的磁性颗粒达到其饱和磁化强度,可以减小动态传递误差、齿轮副振动速度以及动载荷,改善啮入冲击和换齿冲击;较大的磁感应强度可以降低油膜温升,增大油膜厚度并使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的振幅减小且加快其趋于稳定的速度,在改善润滑效果的同时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齿轮系统振动和噪声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体润滑 磁感应强度 油膜刚度 动力学模型 动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构协同磁流体对30CrMo3A合金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涛 王优强 +3 位作者 莫君 朱玉玲 何彦 李梦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6-204,225,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工况下织构与磁流体对齿轮合金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协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纳秒激光器在30CrMo3A合金表面构造圆形微织构图案。利用UMT-3摩擦磨损实验机分别测试了二酯基磁流体(MF)及其基载液(DOS)在润滑条件下光滑... 目的探究不同工况下织构与磁流体对齿轮合金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协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纳秒激光器在30CrMo3A合金表面构造圆形微织构图案。利用UMT-3摩擦磨损实验机分别测试了二酯基磁流体(MF)及其基载液(DOS)在润滑条件下光滑齿轮合金表面(UT)和织构齿轮合金表面(TS)的摩擦学性能。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观察并分析了不同磨损表面的表面形貌。结果与UT-DOS相比,TS-DOS、UT-MF和TS-MF均能表现出良好的减摩性能,其中,TS-DOS在低载条件下的减摩效果相对最好,摩擦因数降低了约26.2%,随着载荷的增大,织构磨损严重,减摩效果减弱;TS-MF在不同载荷下的摩擦因数均能降低17%左右。TS-DOS的抗磨效果最好,在低载荷下基本无磨损,在重载荷下的磨损率最大降低了约60.6%,在高载荷下织构表面无法避免黏着磨损。二酯基磁流体会使磨损率增大,但能避免黏着磨损,在与织构的协同作用下,磨损率大幅下降。结论织构能够有效存储润滑油和磨屑,磁流体有“滚珠”效应,且能够有效处理磨屑,两者的结合提升了合金的摩擦学性能,但是高浓度磁流体中的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在较高载荷下易发生团聚,会加剧微磨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CrMo3A齿轮合金 表面织构 二酯基磁流体 摩擦磨损 协同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体极性对钛合金表面织构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莫君 王优强 +2 位作者 左名玉 胡宇 房玉鑫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2-261,共10页
目的 研究磁流体的极性对钛合金光滑表面和织构表面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以水基磁流体、煤油基磁流体、去离子水和煤油为润滑剂,在UMT-3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分别进行钛合金光滑表面和织构表面的摩擦磨损实验,得到极性不同的磁性颗粒对... 目的 研究磁流体的极性对钛合金光滑表面和织构表面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以水基磁流体、煤油基磁流体、去离子水和煤油为润滑剂,在UMT-3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分别进行钛合金光滑表面和织构表面的摩擦磨损实验,得到极性不同的磁性颗粒对不同表面的摩擦因数、磨损量和磨损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 在光滑钛合金表面,极性磁性颗粒使得摩擦因数下降了8.42%,磨痕宽度下降了8.47%,磨损方式由严重的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转变为轻微的磨粒磨损。非极性磁性颗粒使得摩擦因数上升了33.94%,磨痕宽度上升了42.20%,磨损方式由轻微的黏着磨损转变为严重的磨粒磨损。在织构表面,极性磁性颗粒的减摩作用进一步增强,而非极性磁性颗粒并没有明显的减摩作用。结论 采用不同极性磁流体润滑时,极性磁性颗粒更容易吸附在钛合金表面,从而增加油膜的厚度和刚度,减小其摩擦因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体 钛合金光滑表面 织构表面 极性磁性颗粒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织构化磁流体滑动轴承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9
作者 徐莹 王优强 赵涛 《轴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从磁流体滑动轴承的理论发展,影响磁流体滑动轴承性能的影响因素入手,重点阐述了磁场强度、纳米磁性颗粒和基载液对磁流体滑动轴承润滑性能的影响,并对磁流体滑动轴承的工程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通过回顾表面织构的理论研究及减摩机理,... 从磁流体滑动轴承的理论发展,影响磁流体滑动轴承性能的影响因素入手,重点阐述了磁场强度、纳米磁性颗粒和基载液对磁流体滑动轴承润滑性能的影响,并对磁流体滑动轴承的工程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通过回顾表面织构的理论研究及减摩机理,对表面织构化滑动轴承润滑性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结合表面织构和磁流体协同减摩作用的机理,指出当前表面织构化磁流体滑动轴承在润滑机理和试验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后续应该重点研究表面织构和磁流体对滑动轴承的协同润滑效应,开展表面织构化磁流体滑动轴承的理论研究、数值仿真和试验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轴承 磁流体 表面织构 承载能力 润滑状态 减摩轴承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O3基磁性流体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彦 王优强 +3 位作者 莫君 赵涛 朱玉玲 李梦杰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55-867,共13页
制备了以Fe_(3)O_(4)为磁性纳米粒子的航空基础油(PAO3)基磁性液体,通过X射线透射仪(XRD)、场透射电镜(TEM)、震动磁强计(VSM)和静置试验对其进行表征,并将其作为润滑油进行研究.与基础油PAO3进行对比,共同考察了在不同摩擦对偶上的摩... 制备了以Fe_(3)O_(4)为磁性纳米粒子的航空基础油(PAO3)基磁性液体,通过X射线透射仪(XRD)、场透射电镜(TEM)、震动磁强计(VSM)和静置试验对其进行表征,并将其作为润滑油进行研究.与基础油PAO3进行对比,共同考察了在不同摩擦对偶上的摩擦学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轮廓仪和光学显微镜,测试了其在12CrNi4A钢/304钢、12CrNi4A钢/GCr15钢和12CrNi4A钢/Si3N4陶瓷摩擦副上的摩擦学性能,探究了其润滑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磁性液体能够稳定分散,满足磁性液体标准.相比于基础油,磁性液体的摩擦学性能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减摩和抗磨性能.这主要归因于纳米Fe_(3)O_(4)粒子对摩擦副表面氧化膜的去除与修复以及浓度和磁场对其分散性与团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液体 航空润滑 纳米添加剂 摩擦学性能 减摩抗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