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esNet和UNet的胃癌病理图像诊断系统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文悦 贾子彦 +3 位作者 李青 张大川 潘玲佼 沈大伟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3-440,共8页
考虑到人工对胃癌病理图像的判别和诊断可能存在漏检的问题,为使诊断更加准确,提出一种基于ResNet和UNet的病理图像诊断系统,旨在实现对病理图像的分类、分割以及输出诊断结果.采用ResNet模型对胃癌病理图像进行有癌和无癌的分类.对UNe... 考虑到人工对胃癌病理图像的判别和诊断可能存在漏检的问题,为使诊断更加准确,提出一种基于ResNet和UNet的病理图像诊断系统,旨在实现对病理图像的分类、分割以及输出诊断结果.采用ResNet模型对胃癌病理图像进行有癌和无癌的分类.对UNet模型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模型在每个下采样和上采样之前加入卷积注意力模块,以增强模型对癌变区域的关注.使用残差模块替代编码部分的2次卷积,来提高特征的利用率;利用Inception模块来替代解码部分上采样中的2个卷积,从而扩充其宽度并获取不同尺度的特征.将分类与分割结果综合考虑,获取最终的胃癌病理图像的诊断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地诊断胃癌病理图像中是否存在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图像 图像分类 UNet 图像分割 胃癌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冻病理技术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准确性评价
2
作者 匡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163-166,共4页
探究将冰冻病理技术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早期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将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视为研究主体,于2023年6月-2024年6月参与研究,研究入试者共计80例,入院后所用诊断方式分别为常规石蜡切片、冰冻病理技术,用对照组、观察组... 探究将冰冻病理技术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早期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将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视为研究主体,于2023年6月-2024年6月参与研究,研究入试者共计80例,入院后所用诊断方式分别为常规石蜡切片、冰冻病理技术,用对照组、观察组表述,对比两种诊断措施应用后所用时间,综合评价切片质量,对比诊断准确性,探究诊断效能。结果 细胞结构、切片清晰度、细胞形态等切片质量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总分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样本处理时间、诊断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对比差异为(P<0.05);两种诊断措施应用后误诊率、准确率以及延迟诊断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等诊断效能评估条目录入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值为(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采用冰冻病理技术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所获结果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高度一致,还能够缩短诊断时间,在临床应用期间值得借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病理技术 甲状腺乳头状癌 诊断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调控肺癌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机制研究
3
作者 陈曦 汤涛 +4 位作者 俞鹏翼 胡源源 谢雯莹 李青 王辉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8-355,共8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肺癌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二甲双胍干预后,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RT-PCR检测E-cadherin、N-cadherin、SMA和Vimentin等mRNA表...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肺癌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二甲双胍干预后,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RT-PCR检测E-cadherin、N-cadherin、SMA和Vimentin等mRNA表达。利用高通量测序研究二甲双胍对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作用。通过TGF-β1诱导构建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模型,二甲双胍干预后,观察A549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E-cadherin、N-cadherin、SMA和Vimentin等蛋白表达。转染si-NGF,检测A549细胞中E-cadherin、N-cadherin、SMA和Vimentin等蛋白表达,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二甲双胍干预后,细胞失去间质样形态,细胞变圆、集落变少,贴壁性能下降。RT-PCR和高通量测序结果均显示间质转化相关的基因如N-cadherin、SMA和Vimentin表达下调,上皮转化相关的基因如ZO-1、E-cadherin表达上调,并进一步发现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显著上调。转染si-NGF后,二甲双胍处理的A549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下调,间质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SMA的表达上调。抑制NGF表达后,细胞迁移能力显著提高。结论二甲双胍可诱导肺癌A549细胞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SMA表达下降,抑制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而NGF信号分子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二甲双胍 上皮间质转化 神经细胞生长因子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晁 谢军 +3 位作者 李兆丽 张大川 鲁常青 孙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1例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结合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组化与其他肿瘤鉴别诊断,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镜下肿瘤细胞上皮样,轻一...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1例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结合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组化与其他肿瘤鉴别诊断,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镜下肿瘤细胞上皮样,轻一中度异型,核分裂象易见,呈片状、巢状、条索状排,部分区域可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分支状血管性腔隙,内衬异型瘤细胞,亦可见单个瘤细胞或多个瘤细胞形成空腔包绕红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CD31和AE1/AE3均(+),CK8/18部分(+),CD34和F8(-);网状纤维染色血管腔隙结构(+)。结论原发于骨的上皮样血管肉瘤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诊断要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免疫组化及网状纤维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可与转移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恶性问皮瘤、恶性黑色素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肉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兆丽 李青 +3 位作者 吴晁 鲁常青 谈炎 虞华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1-303,307,共4页
目的探讨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胃CFT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胃CFT胃镜下均表现为胃体部息肉样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最大径分别为1.5... 目的探讨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胃CFT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胃CFT胃镜下均表现为胃体部息肉样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最大径分别为1.5 cm和1.2 cm。镜下特点为胶原玻璃样变的纤维组织内伴有钙化或砂砾体形成,其间夹杂稀疏的梭形纤维母细胞,间质内可见散在或灶性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梭形细胞vimentin(+),Pgp 9.5、SMA、desmin、CD34、CD117、DOG-1、S-100、AE1/AE3、Ki-67和ALK1均(-)。结论胃CFT是一种极少见的良性纤维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需注意与发生于胃壁的其他间叶源性肿瘤如胃肠间质瘤、神经鞘瘤、纤维瘤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铜兵 何妙侠 +1 位作者 吴晓辉 朱明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7例直、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与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与疗效。方法回顾2000~2007年诊治的7例直、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7例直、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平均年龄31.5岁,男性6例,女性1例... 目的探讨7例直、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与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与疗效。方法回顾2000~2007年诊治的7例直、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7例直、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平均年龄31.5岁,男性6例,女性1例,均以间歇性便血就诊,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肿瘤切面暗红色,蜂窝状,镜下由大小不一的薄壁血管构成;免疫组化CD34+、CD31+、SMA-、FⅧRAg、vimentin+、cytokeratin-。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无复发。结论直、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主要症状是便血,早期容易误诊,一旦确诊,宜手术切除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结肠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临床病理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贡其星 范钦和 +2 位作者 谢军 侯乍琼 张智弘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本组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8个月~42岁,平均年龄29岁。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皮肤或皮下结节性肿块。... 目的探讨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本组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8个月~42岁,平均年龄29岁。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皮肤或皮下结节性肿块。肿瘤位于腹壁2例,前额、胸壁、腹股沟区和臀部各1例。肿瘤直径为1.5~4.5 cm,平均直径2.9 cm;切面灰白、灰黄色,质实到胶样。镜下肿瘤间质黏液变性>50%,背景血管明显。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或模糊的结节状,席纹状结构不明显;瘤细胞温和,梭形或星芒状,胞质淡染,胞界不清。所有病例均可见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特征性的脂肪蜂窝状生长构型。6例中4例见经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成分,1例伴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图像,1例部分区域为纤维肉瘤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免疫组化示6例均至少局灶CD34(+),S-100和SMA均(-)。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3年,2例局部复发,未见转移。结论黏液型是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形态学亚型之一,其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与经典型相同,认识这种亚型的组织学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黏液型 皮肤 软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BRAF,KRAS,NRAS和PIK3CA基因突变与其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代云 郑国华 李青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5期875-880,共6页
目的:探讨265例结直肠癌患者BRAF,KRAS,NRAS和PIK3CA基因突变及其病理特征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的265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BR AF基因(15外显子600密码子),KR AS基因(... 目的:探讨265例结直肠癌患者BRAF,KRAS,NRAS和PIK3CA基因突变及其病理特征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的265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BR AF基因(15外显子600密码子),KR AS基因(12,13,61密码子突变),NRAS(2号与3号外显子的12密码子、13密码子与61密码子常见的12个突变位点)及PIK3C A(第9,20外显子)基因的突变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65例患者中存在BRAF基因突变率为6.8%(18/265),KRAS基因突变率为32.1%(85/265),NRAS基因突变率为5.7%(15/265),PIK3CA基因突变率为11.3%(30/265)。NRAS基因和KRAS基因突变与年龄有关(P<0.05),与性别、原发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术后复发转移均无关(P>0.05);BRAF,PIK3CA基因在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升高(P<0.05),但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术后复发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NRAS,PIK3CA基因在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率较低。KRAS,NRAS基因突变与年龄相关,BRAF,PIK3CA基因与肿瘤原发部位相关,联合检测这些基因的突变情况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BRAF KRAS NRAS PIK3CA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陈铜兵 吴丽莉 +1 位作者 朱炎 朱明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癌(CASTLE)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甲状腺CASTLE进行临床资料分析、随访、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例CASTLE均为女性,分别为27岁和40岁... 目的探讨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癌(CASTLE)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甲状腺CASTLE进行临床资料分析、随访、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例CASTLE均为女性,分别为27岁和40岁,肿块位于甲状腺下极。巨检:肿瘤灰白色,实性。镜检: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或鳞状上皮样,具有空泡状核,核仁清楚,排列成片块状、巢状或条索状,常见丰富的小淋巴细胞浸润以及纤维组织间质。例1肿瘤侵犯至甲状腺外软组织。肿瘤细胞CD5、HCK和CD117(+),部分CEA(+),TTF-1、TG、CT和CD21(-);间质淋巴细胞TdT(-)。原位杂交EBV(-)。分别于术后4个月、9个月对2例进行随访,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CASTLE是发生于甲状腺或颈部软组织的一种少见肿瘤,多数病例预后良好。需要与转移性鼻咽癌或淋巴上皮样癌、甲状腺鳞状细胞癌和间变性癌、异位胸腺瘤、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等相鉴别,免疫组化检测CD5、CD117、EMA和CD21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 甲状腺 免疫表型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铜兵 赵伟 +4 位作者 钱伟明 田波 张大川 谈炎 鲁常青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80-483,共4页
目的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起源、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0岁(17—49岁)... 目的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起源、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0岁(17—49岁);病变均位于长骨。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或运动后疼痛。镜下肿瘤呈特征性的分叶状结构,小叶中央细胞稀疏,富含黏液样基质,瘤细胞短梭形或星芒状,有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倾向;小叶周边富于细胞,由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圆形成软骨细胞样细胞和良性破骨巨细胞构成。其中1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和S-100(+),SMA局灶(+)。结论软骨黏液样纤维瘤较少见,可能为软骨源性肿瘤。诊断应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并需与多种良、恶性骨肿瘤鉴别。肿瘤局部复发少见,宜采取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 骨肿瘤 病理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晁 王辉 +1 位作者 鲁常青 代云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LGM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3例LGMS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镜下肿瘤组织由轻、中度异型的长梭形/胖梭形肿瘤细胞组成,核分裂象2—3个/10HPF。瘤细胞束状...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LGM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3例LGMS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镜下肿瘤组织由轻、中度异型的长梭形/胖梭形肿瘤细胞组成,核分裂象2—3个/10HPF。瘤细胞束状排列,浸润周边脂肪组织或横纹肌组织,似侵袭性纤维瘤病或形成类似增生性肌炎中的棋盘样结构;部分区域细胞密度增加,呈交织束状或鱼骨样排列。免疫组化:3例梭形肿瘤细胞均vimentin和SMA(+),1例desmin(+);3例S-100、calponin、lysozyme、EMA和AE1/AE3均(-)。结论LGMS是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低度恶性间叶源性肿瘤,易复发,亦可转移,明确诊断需组织形态学与免疫组化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tleman病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表现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许荣睿 顾正章 +1 位作者 闫战涛 史新平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9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基础,以提高CD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CD患者24例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局灶型CD(LCD)21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D(HV-LCD)...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基础,以提高CD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CD患者24例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局灶型CD(LCD)21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D(HV-LCD),病灶多位于颈部(10例)。多中心型CD(MCD)3例,病理诊断为浆细胞型CD(PC-MCD)2例,HV-MCD 1例。CT平扫示多数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其中2例病灶内见低密度区,1例见钙化。MR平扫呈均匀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CT/MR增强多呈显著或显著持续强化,2例呈渐进性强化,2例MCD呈轻中度强化。6例主病灶周围伴多发肿大淋巴结,9例周围可见迂曲增粗血管影。超声多呈不均质低回声肿块,7例病灶后方回声增强。CDFI示所有病灶内部或周围可见血流信号。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于CD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结合其临床及病理表现,可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影像学检查 临床病理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5s的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方法
13
作者 陈星月 贾子彦 +3 位作者 李青 张大川 潘玲佼 沈大伟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67-174,共8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的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方法。方法:首先,针对阳性细胞的小目标特征,增加小目标检测层细化特征提取;其次,在颈部网络中使用双向加权特征金字塔网络替换PANet结构,实现多尺度特征融合;再次,增加坐标注意力机...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的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方法。方法:首先,针对阳性细胞的小目标特征,增加小目标检测层细化特征提取;其次,在颈部网络中使用双向加权特征金字塔网络替换PANet结构,实现多尺度特征融合;再次,增加坐标注意力机制CA模块,使模型更加关注小目标特征;最后,用EIoU损失函数替换原有的GIoU,增强模型检测性能。结果:在自建的免疫组化图像数据集上进行训练,改进后的模型平均精确率为89.3%,较原模型提升4.0%,且优于其他主流目标检测模型。同时,基于该方法构建的5年生存预测模型平均准确率为76.8%,平均AUC为0.81,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本研究模型能够快速检测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量并有效地辅助医生进行生存预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性细胞 目标检测 YOLOv5s 免疫组织化学 生存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黑素瘤p53、C-erbB_2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探讨
14
作者 唐亚娟 谈敏 +2 位作者 谈炎 鲁常青 陈同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61-362,共2页
为了探讨p53及C-erbB2在恶性黑素瘤(恶黑)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8例恶黑皮损中p53及C-erbB2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p53的表达与黑素复发、脏器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生存期呈负相关(... 为了探讨p53及C-erbB2在恶性黑素瘤(恶黑)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8例恶黑皮损中p53及C-erbB2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p53的表达与黑素复发、脏器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生存期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级无统计学意义。C-erbB2的表达与恶黑淋巴结转移、复发、脏器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生存期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53、C-erbB2在恶黑中的共同表达未发现相关关系。p53、C-erbB2在恶黑中可作为一种生物学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素瘤 P53 C-ERBB2 蛋白表达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凋亡相关因子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琳芳 饶娅敏 陈同钰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5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细胞凋亡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研究发现其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脑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现将与胶质瘤有关的几类凋亡相关因子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综述如下。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凋亡相关因子 临床病理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冰冻切片在卵巢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价值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虞华明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1年第15期134-135,171,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冰冻切片在卵巢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50名我院临床确诊的卵巢肿瘤病人,以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为随机抽样,采用快速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50例患者中,石蜡切片检出恶性的11例,... 目的探讨快速冰冻切片在卵巢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50名我院临床确诊的卵巢肿瘤病人,以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为随机抽样,采用快速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50例患者中,石蜡切片检出恶性的11例,占22%;另外39例为良性,占78%。快速冰冻切片检出恶性的12例患者,占24%;另外38例为良性,占76%,之间有较大的一致性(P>0.05)。(2)快速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的时间明显短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时间(P<0.05)。结论快速冷冻切片是治疗卵巢肿瘤的有效方法,其诊断的准确率也比较高,有利于辅助鉴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且采取快速冷冻切片可以快速诊断,缩短诊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冰冻切片 病理检查 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17
作者 李青 吴华成 鲁常青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其研究进展。方法:分析179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组织HE及免疫组化特性。结果:GIST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多发生于胃和小肠,179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部为88例(49.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其研究进展。方法:分析179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组织HE及免疫组化特性。结果:GIST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多发生于胃和小肠,179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部为88例(49.2%),小肠67例(37.4%)。病理观察,GIST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染色C-kit蛋白(CD117)阳性率为100%(179/179),原始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率为65.9%(118/179),干蛋白(nestin)阳性率为76.0%(38/50),部分病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蛋白(S-100)、结蛋白(desmin)为阳性。结论:不同于胃肠道其他间叶源性肿瘤,GIST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原癌基因c-kit突变,免疫组化CD117、CD34、nestin表达阳性是其最具价值的依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18
作者 谢军 鲁常青 +2 位作者 赵伟 李兆丽 谈炎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30期33-33,共1页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IPT-like FD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肿瘤组织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行EBV转录的核内小RNA(EBER)原位杂交分...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IPT-like FD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肿瘤组织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行EBV转录的核内小RNA(EBER)原位杂交分析。结果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好发于腹腔内脏器,尤以肝、脾多见,患者以女性为主,一般肿瘤较大,切面灰白质实,中心有出血或坏死。镜下炎性背景较突出,肿瘤细胞呈束状、席纹状排列,更多的是弥漫分布于炎细胞间,瘤细胞呈短梭形,胞质丰富,淡嗜伊红染色,胞界不清,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空泡状或点彩状,可见小核仁。部分瘤细胞显示轻度异型性,核形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偶见双核细胞,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示:瘤细胞阳性表达CD21、CD35、clusterin、Vimentin,弱阳性表达CD23,EBER原位杂交阳性。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10个月,患者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SK超声处理仪在病理快速切片中的应用
19
作者 陈元栋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1999年第5期292-294,共3页
目的 探讨病理快速制片中既缩短时间又保证质量的新方法。方法 将DCSK超声处理仪处理病理快速石蜡切片的组织固定、脱水、浸透、浸蜡等全过程。结果 近5年来应用上述方法制作快速石蜡切片1183例,每次均可将制作过程稳定地... 目的 探讨病理快速制片中既缩短时间又保证质量的新方法。方法 将DCSK超声处理仪处理病理快速石蜡切片的组织固定、脱水、浸透、浸蜡等全过程。结果 近5年来应用上述方法制作快速石蜡切片1183例,每次均可将制作过程稳定地控制在20分钟内完成,且切片薄而完整、染色明丽清晰、适宜长期保存。结论 病理快速切片应用超声处理其制作过程科学合理,制片质量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切片 DCSK超声处理仪 病理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病理特征分析
20
作者 彭妍 李青 《常州实用医学》 2016年第6期380-382,共3页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病理特征,提高对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漏诊。方法观察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20例标本的组织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形态学特征主要是...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病理特征,提高对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漏诊。方法观察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20例标本的组织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形态学特征主要是缺乏肌上皮,疑有微浸润时,应做免疫组化检测肌上皮是否完整。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是乳腺癌病理诊断的难点,应充分认识其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微浸润 病理特征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