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术后康复锻炼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3
1
作者 关月红 吴健 沈玄霖 《骨科》 CAS 2014年第2期88-90,94,共4页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术后康复锻炼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9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结合术后康...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术后康复锻炼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9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结合术后康复锻炼治疗,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耐受腰背肌锻炼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以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术后半年及1年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和术前、术后及末次Cobb角的变化。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除1年随访JOA评分外其余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P<0.05),两组术后与术前Cobb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骨折,能早期康复锻炼,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耐受好,腰背痛发生少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护理对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薛梅 曹耀琴 +1 位作者 李素淑 牛丽萍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18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创伤性脊髓损伤( SCI)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和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2例创伤性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创伤性脊髓损伤( SCI)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和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2例创伤性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3个月后对照分析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膀胱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膀胱功能均优于护理干预前(P<0.05),但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创伤性SCI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功能恢复 影响
原文传递
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束及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钱跃 谢波 闫显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2期133-136,共4页
目的 运用弥散磁共振张量成像技术(DTI)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4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两组均行康复科常规治疗,试验组... 目的 运用弥散磁共振张量成像技术(DTI)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4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两组均行康复科常规治疗,试验组加醒脑开窍针法,4周后比较两组CST平均FA值、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CST全段平均FA值、简化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CST重塑,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运动功能障碍,并具有较好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缺血性脑卒中 醒脑开窍针法 运动功能障碍 皮质脊髓束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枢》开阖枢理论与中风病探析
4
作者 闫显栋 孙珂 +1 位作者 谢波 李守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9期31-34,共4页
从开阖枢的病候释义、中风病相似症状、针灸临床应用角度出发剖析开阖枢理论与中风病的关联,发现三阳开阖枢异常与中风患者运动平衡功能障碍有关,阳明阖异常与卒中发生及卒中相关性肺炎相关;三阴开阖枢异常与脏腑功能异常相关,其异常分... 从开阖枢的病候释义、中风病相似症状、针灸临床应用角度出发剖析开阖枢理论与中风病的关联,发现三阳开阖枢异常与中风患者运动平衡功能障碍有关,阳明阖异常与卒中发生及卒中相关性肺炎相关;三阴开阖枢异常与脏腑功能异常相关,其异常分别对应中风后胃肠功能障碍、吞咽言语障碍、卒中后抑郁。从足三阳、足三阴经论治中风病及其并发症有可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灵枢》开阖枢理论与中风病息息相关。从中风病的针灸临床角度阐释开阖枢理论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 开阖枢 中风病 三阴三阳 针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感觉异常及穿刺操作技巧分析:附4例报告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健 范胜利 关月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70-672,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较多,公认的金标准是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长期随访显示后路小切口手术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许多学者把椎间孔镜应用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取得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 髓核摘除术 穿刺操作 感觉异常 椎板间开窗 小切口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技巧分析 神经根牵拉伤 后正中线 髂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吴健 关月红 范胜利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9期833-837,共5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19例患者的...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29例,男7例,女22例,年龄(67.35±9.92)岁,骨密度(-3.89±0.72)SD,骨折压缩程度(0.57±0.35)%,骨水泥注入量(4.53±1.64)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9±0.86)%,10例椎体裂隙骨折,7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4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非手术椎体未骨折组190例,男42例,女148例,年龄(66.98±7.55)岁,骨密度(-3.13±0.59)SD,骨折压缩程度(0.39±0.60)%,骨水泥注入量(4.72±1.28)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6±0.94)%,13例椎体裂隙骨折,5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2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29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压缩程度、骨折类型、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是否相邻椎体骨折、术后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作单因素分析,对于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219例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中,29例出现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单因素分析示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年龄、性别、骨折压缩程度、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患者骨折类型、骨水泥渗漏、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与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OR=0.135)、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OR=3.793)、骨水泥椎间盘渗漏(OR=8.975)、骨密度(OR=57.079)是导致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系统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改善手术技巧、减少术中骨水泥渗漏是预防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正脊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撷要 被引量:12
7
作者 孙珂 闫显栋 李守栋 《江苏中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43-45,共3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是常见的青少年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及多并发症等特征。平衡正脊法强调筋骨为病、理筋为先的观念,基于五体和五脏理论,权衡手法刺激量大小与平衡的关系,通过针刺、推拿平衡侧弯椎骨周围的肌肉、韧...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是常见的青少年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及多并发症等特征。平衡正脊法强调筋骨为病、理筋为先的观念,基于五体和五脏理论,权衡手法刺激量大小与平衡的关系,通过针刺、推拿平衡侧弯椎骨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再配合整复手法,可有效降低Cobb角度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近远期疗效较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平衡正脊法 针刺 推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灌注泵与传统水流冲洗应用于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关月红 吴健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比较液压灌注泵与传统水流冲洗应用于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择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以冲洗方法的不同分为液压灌注泵组与传统水流冲洗组,每组36例。两组患... 目的:比较液压灌注泵与传统水流冲洗应用于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择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以冲洗方法的不同分为液压灌注泵组与传统水流冲洗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突出节段、临床分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由同一手术者完成,术中分别由液压灌注泵冲洗和传统水流冲洗辅助完成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术后VAS和JOA评分,比较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15.7±5.1)个月。与传统水流冲洗组相比,液压灌注泵组的手术时间短[(65.5±21.3)min vs(74.8±19.9)min,t=9.465,P=0.003],术中出血少[(21.2±12.9)ml vs(27.4±14.1)ml,t=8.331,P=0.012],但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 d、2周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水流冲洗组术中出现颅内压增高被迫缩短手术时间5例,神经根外膜损伤者4例,术后复发4例,液压灌注泵组术中没有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出现神经根外膜损伤1例,术后复发2例,液压灌注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水流冲洗组。结论:液压灌注泵与传统水流冲洗辅助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手术时间短、术中视野清晰、出血较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 灌洗疗法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针刺深度对八髎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谢波 闫显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年第24期106-109,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深度对八髎穴治疗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影响。方法将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2019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75例F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和深刺组,对照组口服乳果糖,深刺组八髎穴用0.3...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深度对八髎穴治疗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影响。方法将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2019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75例F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和深刺组,对照组口服乳果糖,深刺组八髎穴用0.30 mm×40 mm毫针,常规针刺组用0.30 mm×40 mm毫针,每周5次,治疗4周,记录不良反应,比较各组治疗结束后的疗效及结束1个月后的便秘评分量表(Cleveland clinic score,CCS)评分及每周排便次数。结果治疗结束后,深刺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常规针刺组(P<0.05);3组的CCS评分、每周排便次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深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随访,常规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刺八髎穴治疗FC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且操作安全,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八髎穴 深刺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具及骨牵引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开 杨金华 张剑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8-629,共2页
目的总结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具及骨牵引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8年8月,收治高能量Pilon骨折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32~66岁,平均45.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9例,其他伤5例。合并... 目的总结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具及骨牵引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8年8月,收治高能量Pilon骨折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32~66岁,平均45.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9例,其他伤5例。合并腓骨骨折22例。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标准:Ⅲ型18例,Ⅳ型8例,Ⅴ型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7例。31例均以克氏针和螺钉有限内固定骨折端并植骨,术后跟骨牵引结合支具外固定。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25.6个月。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和内固定物外露。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1~17周,平均14.3周。无骨折块继发移位致力线改变等。踝关节功能根据Mazur等评分系统评定,获优9例,良1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77%。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具及骨牵引是一种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较满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有限内固定 外固定支具 骨牵引
原文传递
前置式与后置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尤年兴 沈玄霖 +2 位作者 石志革 邵国富 翟国杰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0年第5期472-473,共2页
目的观察前置式与后置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前置组26例和后置组26例。前置组佩戴前置式踝足矫形器,后置组佩戴后置式踝足矫形器。观察指标为恢复至扶拐步行时间,恢复至独立步行... 目的观察前置式与后置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前置组26例和后置组26例。前置组佩戴前置式踝足矫形器,后置组佩戴后置式踝足矫形器。观察指标为恢复至扶拐步行时间,恢复至独立步行时间,3个月时10m最大步行速度和Barthel指数。结果前置组恢复至扶拐步行时间(13.8±8.3)d较后置组(15.3±7.9)d快(P〈0.05)。前置组恢复至独立步行时间(27.4±14.9)d较后置组(35.9±18.0)d快(P〈0.05)。前置组10m最大步行速度(41.5士12.8)m/min较后置组(35.7±13.3)m/min快(P〈0.05);前置组与后置组3个月时Barthel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前置式踝足矫形器与后置式踝足矫形器相比,可加快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踝足矫形器 步行功能 康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