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系统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短期临床疗效及操作技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吴健 范胜利 关月红 《脊柱外科杂志》 2017年第5期304-307,共4页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的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但有学者经过长期随访发现,后路小切口手术较广泛地剥离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组织,使局部软组织失神经支...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的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但有学者经过长期随访发现,后路小切口手术较广泛地剥离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组织,使局部软组织失神经支配,并且局部椎体骨性结构也被破坏,影响脊柱的稳定性[1]。因此,经过临床医师们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潘文明 张涛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24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究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PETD)与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PEI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7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A组行PE... 目的探究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PETD)与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PEI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7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A组行PETD,B组行PEID.对比两组的围术期指标、脊柱稳定性、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长于B组,透视次数多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的腰椎曲度、腰椎前凸角度、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98±0.34)cm、(43.48±1.89)°、(12.91±1.86)mm,均大于B组的(1.80±0.24)cm、(41.03±1.82)°、(12.04±1.73)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VAS、JOA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PETD、PEID均可获得理想疗效,但PETD术后患者的脊柱稳定性更好,利于促进其术后脊柱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 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 腰椎功能
原文传递
快速康复外科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金丽梅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年第5期156-158,共3页
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外科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01~2020-01收治的106例行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 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外科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01~2020-01收治的106例行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快速康复外科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分别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腰背部疼痛程度及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护理前,两组的ODI评分、VAS评分、ADL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的ODI评分及VA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的ADL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配合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腰背部疼痛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临床护理路径 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key-hole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邱军 杨洋 汤愈 《交通医学》 2024年第6期609-611,614,共4页
目的:分析key-hole技术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效果。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观察组采用key-hole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下实施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 目的:分析key-hole技术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效果。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观察组采用key-hole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下实施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节段Cobb角和椎体高度、颈椎疼痛程度、颈椎功能及颈椎功能障碍。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分别为(133.65±7.21)min、(38.76±9.64)mL和(0.78±0.23)cm,小于对照组的(147.23±9.84)min、(128.52±21.39)mL和(5.49±1.46)cm(均P<0.001)。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4±0.53)d、(4.21±0.79)d和(10.30±1.58)天,短于对照组的(2.89±0.66)d、(5.30±0.84)d和(12.59±1.92)d(均P<0.001)。观察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11.76%(P<0.05)。治疗后观察组手术节段的Cobb角、椎体高度分别为(22.08±1.84)°、(145.38±4.30)mm,低于对照组的(24.21±1.97)°和(150.46±5.42)mm(均P<0.001)。观察组颈椎疼痛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2.49±0.70)分、(23.14±3.79)%,低于对照组的(3.32±0.84)分和(28.95±4.20)%,颈椎功能评分(14.18±1.29)分高于对照组的(12.26±1.43)分(均P<0.001)。结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中应用key-hole技术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颈椎后路减压术,不仅能缩短手术用时,减轻手术创伤,加快术后康复,还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高度,更好改善颈椎功能,解除颈椎疼痛和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减压术 key-hole技术 椎间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防扎安瓿瓶开瓶器的设计与使用
5
作者 顾梦倩 黄怡丹 +1 位作者 蒋程轶 郁嘉娴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4年第3期166-167,共2页
介绍一种新型防扎安瓿瓶开瓶器的设计与使用。该新型防扎安瓿瓶开瓶器设有夹具上梁与夹具下梁,可夹持安瓿瓶,而后通过砂轮切割安瓿瓶瓶颈处,再利用夹具上梁与夹具下梁的夹持力将安瓿瓶掰开。该新型防扎安瓿瓶开瓶器的设计,可避免护理人... 介绍一种新型防扎安瓿瓶开瓶器的设计与使用。该新型防扎安瓿瓶开瓶器设有夹具上梁与夹具下梁,可夹持安瓿瓶,而后通过砂轮切割安瓿瓶瓶颈处,再利用夹具上梁与夹具下梁的夹持力将安瓿瓶掰开。该新型防扎安瓿瓶开瓶器的设计,可避免护理人员的手部与安瓿瓶直接接触,减少锐器伤的发生,同时,操作简单便捷,砂轮切割与掰开安瓿瓶颈一步到位,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瓿瓶 开瓶器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基于隆德概念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6
作者 黄怡丹 陈倩 +1 位作者 顾梦倩 郁嘉娴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4年第7期92-95,共4页
总结1例基于隆德概念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经验,从血压与颅内压、机械通气、人工气道、镇静镇痛、体温、营养等管理方面进行分析与护理。经过44 d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好转,GCS评分15分,GOS评分5分,顺利出院。
关键词 隆德概念 重型颅脑外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感觉异常及穿刺操作技巧分析:附4例报告 被引量:15
7
作者 吴健 范胜利 关月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70-672,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较多,公认的金标准是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长期随访显示后路小切口手术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许多学者把椎间孔镜应用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取得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 髓核摘除术 穿刺操作 感觉异常 椎板间开窗 小切口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技巧分析 神经根牵拉伤 后正中线 髂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吴健 关月红 范胜利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9期833-837,共5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19例患者的...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29例,男7例,女22例,年龄(67.35±9.92)岁,骨密度(-3.89±0.72)SD,骨折压缩程度(0.57±0.35)%,骨水泥注入量(4.53±1.64)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9±0.86)%,10例椎体裂隙骨折,7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4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非手术椎体未骨折组190例,男42例,女148例,年龄(66.98±7.55)岁,骨密度(-3.13±0.59)SD,骨折压缩程度(0.39±0.60)%,骨水泥注入量(4.72±1.28)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6±0.94)%,13例椎体裂隙骨折,5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2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29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压缩程度、骨折类型、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是否相邻椎体骨折、术后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作单因素分析,对于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219例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中,29例出现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单因素分析示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年龄、性别、骨折压缩程度、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患者骨折类型、骨水泥渗漏、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与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OR=0.135)、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OR=3.793)、骨水泥椎间盘渗漏(OR=8.975)、骨密度(OR=57.079)是导致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系统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改善手术技巧、减少术中骨水泥渗漏是预防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吴健 杨金华 +1 位作者 张伟 王筱林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Cobb角矫正度、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术后1年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后1年腰背痛JOA评分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P<0.05),Cobb角矫正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保留了多裂肌的完整性,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是一种实用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入路 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0
作者 潘文明 杨金华 +2 位作者 张涛 张伟 黄开 《交通医学》 2021年第5期508-511,514,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老年患者68例,其中行PELD术35例(PELD组),行改良TLIF术33例(改良TLIF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手术前后腰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手术前后腰椎功能(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12个月时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与改良TLIF组比较,PELD组手术时间缩短(64.8±14.7 min vs 96.1±17.9 min),术中出血量减少(66.7±19.3 mL vs 225.1±40.9 mL),切口长度短(1.0±0.3 cm vs 6.2±1.1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床活动时间早(3.5±1.6 d vs 3.9±1.2 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1周、3个月、12个月、24个月腰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VAS评分低于术后1天和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1周、3个月PELD组VAS评分低于改良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1周、3个月、12个月、24个月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下肢痛VAS评分低于术后1天和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24个月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ODI评分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TLIF组术后12个月、24个月ODI评分低于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术后1个月、3个月ODI评分低于改良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PELD组优良率88.6%,改良TLIF组优良率93.9%,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TLIF术和PELD术均可缓解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患者腰腿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相较于改良TLIF术,PELD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口小等优点,更适合老年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侧隐窝狭窄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健 杨金华 王筱林 《实用骨科杂志》 2010年第11期847-849,共3页
目的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9年10月采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9例(34节段),获得538个月随访(平均21.27个月),通过测量椎体滑移距离及日本矫形协会(Japa... 目的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9年10月采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9例(34节段),获得538个月随访(平均21.27个月),通过测量椎体滑移距离及日本矫形协会(Japan orthopaed ics assoc iation,JOA)评分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随访大于12个月的21个病例均见明确的椎间骨融合,术前椎体滑移距离3.613.3 mm,平均(5.7±3.9)mm,术后椎体滑移距离为05.3 mm,平均(2.9±0.8)mm,两者比较P〈0.01;术前JOA评分为(13.4±4.2)分,术后JOA评分为(23.7±3.7)分,两者比较P〈0.0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及融合率高等优点,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 腰椎滑脱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在闭合性腹部外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温占朝 郑纪虎 +1 位作者 宋保东 范胜利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2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闭合性腹部外伤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探查治疗的28例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腹腔镜探查、治疗。结果 28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得到确诊,确诊率为10...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闭合性腹部外伤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探查治疗的28例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腹腔镜探查、治疗。结果 28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得到确诊,确诊率为100.00%,其中22例在腹腔镜下治疗,6例中转开腹,均痊愈出院,治疗成功率为100.00%。结论腹腔镜技术能够有效诊断并治疗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具有可靠安全、创伤小、诊断率高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阴性剖腹探查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闭合性腹部外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在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温占朝 郑纪虎 +1 位作者 宋保东 范胜利 《临床研究》 2015年第5期235-236,共2页
目的 探析腹腔镜手术在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74例的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其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进行分组,每组各有37例患者.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 目的 探析腹腔镜手术在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74例的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其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进行分组,每组各有37例患者.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运用传统剖腹探查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03%,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1.3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获得了理想的效果,且治疗安全性较高,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闭合性外伤 腹腔镜手术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明玉 《中外医疗》 2013年第34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护理。方法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对4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病人行手术治疗,随机选择后正中入路或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两组病人均植入枢法模后路脊柱内固定系统(Basis)...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护理。方法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对4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病人行手术治疗,随机选择后正中入路或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两组病人均植入枢法模后路脊柱内固定系统(Basis)。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术前、术后护理及效果观察。结果两组病例术前VA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Cobb角纠正率、椎体塌陷纠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的后正中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病人不适感低,术后恢复快,卧床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护士工作量减轻等优点,符合现在倡导的优质护理理念,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护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正中入路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比较
15
作者 潘文明 张伟 +3 位作者 邱军 杨金华 黄开 张涛 《交通医学》 2022年第6期601-605,共5页
目的:探究经皮内窥镜下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与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临床资料,其中PETD组25例,PEID组27例,比较两... 目的:探究经皮内窥镜下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与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临床资料,其中PETD组25例,PEID组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腰椎功能评估临床疗效。结果:5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14个月。PETD组手术时间为92.3±15.1 min、术中透视次数34.6±5.5次,分别多于PEID组的65.3±9.2 min和4.1±1.1次;术后卧床时间5.3±1.9 h、住院时间4.9±1.5 d,分别少于PEID组的16.9±5.6 h和6.4±2.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PETD组分别为3.9±1.2分、7.2±1.1分和59.6±7.3分,PEID组分别为3.6±1.1分、6.9±1.4分和62.2±6.9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PETD组分别为2.3±0.9分,3.1±1.2分和24.5±5.1分,PEID组分别为2.7±1.1分、2.8±1.1分和25.9±4.3分,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PETD组分别为1.8±0.8分、1.9±0.7分和13.4±4.3分,PEID组分别为1.7±0.5分、1.8±0.6分和14.8±4.1分,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优良率为88.0%,PEID组优良率为9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PEID组有2例术后仍有轻度患侧下肢痛,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PETD组有1例术后患侧下肢麻痛伴跖曲肌力下降,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PETD及PEID均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椎间盘突出类型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孔入路 椎板间隙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小切口椎板切开髓核摘除术的临床对比
16
作者 邱军 张伟 张涛 《系统医学》 2020年第5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进行髓核摘除术采取小切口椎板切开法与经皮椎间孔镜法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对比。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进行髓核摘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小切口椎板切开法,观察组实施经皮椎间孔... 目的观察进行髓核摘除术采取小切口椎板切开法与经皮椎间孔镜法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对比。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进行髓核摘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小切口椎板切开法,观察组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法,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0.6±0.2)cm、术中出血量(29.8±5.4)m L、手术时间(68.9±9.6)min、住院时间(5.9±1.8)d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 h观察组VAS评分(3.2±1.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临床优良率70.00%,并发症发生率6.67%均优于对照组26.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0、4.320,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法与小切口椎板切开法在髓核摘除术中治疗效果相同,但是,经皮椎间孔镜法具有对患者身体损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椎板切开法 髓核摘除术 经皮椎间孔镜法 应用效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中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丁轶群 李喜功 +1 位作者 潘文明 张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5727-5733,共7页
背景: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神经元再生能力弱,病理过程复杂。线粒体自噬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自噬,能够降解受损的线粒体,在能量供应、细胞代谢以及神经元存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线粒体自噬的发生机... 背景: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神经元再生能力弱,病理过程复杂。线粒体自噬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自噬,能够降解受损的线粒体,在能量供应、细胞代谢以及神经元存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线粒体自噬的发生机制以及药物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脊髓损伤,线粒体自噬,自噬,线粒体”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以“Spinal cord injury,Mitophagy,Autophagy,mitochondria”为检索词,检索线粒体自噬与脊髓损伤相关作用及机制的文章。结果与结论:①线粒体自噬水平的调节对脊髓损伤的治疗具有关键作用,其调控机制比较复杂,主要包括PINK1/Parkin、Nix/BNIP3L、FUNDC1、Atg蛋白等,除此之外,还发现GIT1调控途径、下调miRNA-124诱导途径等。②在治疗方面,雷帕霉素、乙酰左旋肉碱、红景天苷、桦木酸、麦芽酚等可以通过适当激活线粒体自噬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脊髓损伤;相反,罗格列酮则是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改善脊髓损伤。这说明激活或抑制线粒体自噬都有可能会改善脊髓损伤,这与药物作用机制的不同有关,药物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 线粒体自噬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入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开 杨金华 +2 位作者 潘文明 张伟 沈忆新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2期237-239,共3页
目的对比斜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的近期疗效。方法纳入2... 目的对比斜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的近期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56例DS患者,其中26例采用OLIF术治疗,设为OLIF组;30例采用TLIF术治疗,设为TLIF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随访期间的VAS评分、ODI指数及末次随访的总体疗效。结果 OLIF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ODI指数、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超过24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术与TLIF术治疗DS均能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但OLIF术创伤更轻,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IF术 TLIF术 腰椎滑脱 腰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后弓环抱钩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研究
19
作者 杨金华 黄开 +2 位作者 潘文明 张伟 沈忆新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4期426-428,共3页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环抱钩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04年12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20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均采用寰椎后弓环抱钩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24个月以上。记录患者手术完成情况及...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环抱钩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04年12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20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均采用寰椎后弓环抱钩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24个月以上。记录患者手术完成情况及相关指标,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记录术前、末次随访的ASIA脊髓损伤分级,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平均耗时(121.76±18.65)min,出血量(204.55±25.41)mL,引流量(241.22±21.09)mL,住院时间(12.87±2.87)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显著降低,JOA评分显著升高,较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SIA分级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植骨融合,发生1例切口感染、1例肩颈疼痛,无继发神经损伤、内固定脱落、断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寰椎后弓环抱钩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内固定稳固、植骨融合率高,可降低后路手术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后弓环抱钩 枢椎椎弓根螺钉 寰枢椎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例脊柱骨折合并胸部损伤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伟 杨金华 +1 位作者 王筱林 黄开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9期934-935,共2页
目的分析脊柱骨折合并胸部组织损伤的临床病例特点。方法 80例脊柱骨折合并胸部组织损伤的患者经临床处理、多处损伤和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待生命各项体征平稳后行手术治疗,对80例脊柱骨折合并胸部组织损伤的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脊柱骨折合并胸部组织损伤的临床病例特点。方法 80例脊柱骨折合并胸部组织损伤的患者经临床处理、多处损伤和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待生命各项体征平稳后行手术治疗,对80例脊柱骨折合并胸部组织损伤的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后观察2-24(12±4.3)个月。存活77例,死亡3例。与颈部、腰段脊柱部骨折相比较,胸段部脊柱骨折发生胸部损伤的概率很高,ISS评分很高。28例经过治疗,神经功能的恢复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脊柱骨折合并胸部损伤的患者伤势比较重,临床治疗时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全面系统,减少漏诊,需行手法治疗者应对全身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估,权衡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部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