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驻马店砂姜黑土区夏芝麻新品系区域试验
1
作者 周霞丽 崔向华 +5 位作者 石明权 阚跃峰 隗正阳 张少泽 王文文 张军亚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8期119-122,共4页
白芝麻是驻马店市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为进一步筛选出适合驻马店砂姜黑土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芝麻新品种,本研究以豫芝4号为对照品种,对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驻19B10、驻19B11及其他育种单位提供的的... 白芝麻是驻马店市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为进一步筛选出适合驻马店砂姜黑土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芝麻新品种,本研究以豫芝4号为对照品种,对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驻19B10、驻19B11及其他育种单位提供的的7个参试品系的经济性状、抗性和产量等方面进行区域试验评价,以期鉴定出符合选育目标的芝麻新品种。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系平均每蒴粒数在60.5~70.1粒,商芝8号最高;所有参试品系千粒重在2.999~3.837 g,以信芝H12最高;驻19B10、驻19B11、商芝8号、宛芝23、信芝H12枯萎病和茎点枯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小于对照品种;9个参试品系的产量有8个比对照增产。其中驻19B10有效果节数最多,千粒重较大,高抗枯萎病,抗茎点枯病,产量为1586.7 kg/hm^(2),居第1位,比对照增产23.84%,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综合新品系在农艺性状、抗逆性和产量等方面表现,驻19B10、驻19B11、宛芝23、信芝H12、商芝8号这5个品系各方面表现优异,适宜在驻马店砂姜黑土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芝麻 区域试验 砂姜黑土区 驻马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光合特性、根系生长和产量对砂姜黑土深松增密的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郭海斌 张军刚 +5 位作者 王文文 薛志伟 许海涛 冯晓曦 王斌功 王成业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8,共10页
为了探明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深松增密后,夏玉米光合特性、根系生长和籽粒产量变化特征,采用大田试验,设置2种耕作方式(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和5个种植密度(4.5万、6.0万、7.5万、9.0万和10.5万株/hm^(2))。结果显示,深松耕作后,穗位层透... 为了探明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深松增密后,夏玉米光合特性、根系生长和籽粒产量变化特征,采用大田试验,设置2种耕作方式(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和5个种植密度(4.5万、6.0万、7.5万、9.0万和10.5万株/hm^(2))。结果显示,深松耕作后,穗位层透光率、底层透光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提高了14.8%、10.9%、9.0%、3.7%和12.7%;根系干重、长度和表面积分别增加了19.6%、15.8%和15.0%;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了1.4%、4.3%和5.4%。深松耕作在9.09万株/hm^(2)下获得最大产量,与常规旋耕相比,最适种植密度提升了9.7%,平均增产8.4%。因此,在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上可以通过深松耕作充分挖掘夏玉米的增密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深松耕作 种植密度 光合特性 根系分布 籽粒产量
原文传递
深松耕作下增密对夏玉米根叶衰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郭海斌 马红珍 +7 位作者 张军刚 王文文 冯晓曦 薛志伟 许海涛 许波 杨永乾 王成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8-107,共10页
为探明黄淮海地区深松耕作下增密对夏玉米根叶衰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提密抗衰增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采用大田裂区设计,主区设置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2种耕作方式,副区设置4.5万~10.5万株/hm 25个密度梯度,研究了2种耕作方式... 为探明黄淮海地区深松耕作下增密对夏玉米根叶衰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提密抗衰增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采用大田裂区设计,主区设置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2种耕作方式,副区设置4.5万~10.5万株/hm 25个密度梯度,研究了2种耕作方式不同种植密度下根系干重、根系长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深松耕作后,15~45 cm土壤紧实度下降了13.6%,0~10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了5.8%,根系干重增加了21.3%,根系长度增加了19.7%,叶面积指数增加了7.9%,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了4.7%,净光合速率增加了9.4%,蒸腾速率增加了4.7%,气孔导度增加了13.9%,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了11.0%,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了4.8%,丙二醛含量下降了11.4%;开花期至乳熟期根系干重由15.5%变为13.1%,根系长度由32.4%变为27.8%,叶面积指数由10.5%变为9.1%,叶绿素相对含量由11.0%变为9.5%,净光合速率由20.5%变为19.9%,蒸腾速率由26.4%变为25.1%,气孔导度由27.1%变为25.6%,过氧化物酶活性由49.2%变为47.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由17.3%变为15.7%,丙二醛含量开花期至乳熟期的上升幅度由56.0%变为52.2%。2种耕作方式下,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提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呈现二次曲线关系,常规旋耕在8.28万株/hm 2种植密度下获得最大籽粒产量,深松耕作在9.09万株/hm 2种植密度下籽粒产量最佳,最适种植密度增加了9.7%,5个种植密度平均增产8.4%。因此黄淮海地区可以通过深松耕作缓解增密带来的衰老负效应,促进植株生长,延长植株根系和叶片的功能期,实现增密进一步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种植密度 深松耕作 衰老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丰 高桐梅 +6 位作者 苏小雨 魏利斌 王东勇 田媛 李同科 杨自豪 卫双玲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5-221,共7页
为探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白芝麻品种郑太芝1号为材料,设置纯氮0、60、100和140kg/hm^(2)4个施氮水平以及11.25、18.75和26.2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水平,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率... 为探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白芝麻品种郑太芝1号为材料,设置纯氮0、60、100和140kg/hm^(2)4个施氮水平以及11.25、18.75和26.2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水平,对芝麻光合速率、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氮肥收获指数、单株蒴数及千粒重逐渐降低,而植株秸秆氮和总氮量逐渐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以18.75万株/hm^(2)处理最高。100kg/hm^(2)施氮量处理产量最高,2年中分别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19.70%和16.91%。同一密度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密度处理以18.7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2年较11.2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15.30%和16.69%。不同处理组合中施氮量100kg/hm^(2)、密度18.75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且氮肥吸收利用率为50%以上,氮肥农学利用率为4.27kg/kg以上,是白芝麻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施氮量 种植密度 光合速率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原文传递
摘叶对芝麻叶产量、营养成分和籽粒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丰 高桐梅 +5 位作者 王东勇 田媛 苏小雨 张鹏钰 杨自豪 卫双玲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4-52,共9页
为确定芝麻叶的最佳采摘时期和方式,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于2017、2018年以白芝麻品种郑太芝3号为材料,设置初花期(T1)、盛花期15 d(T2)、盛花期30 d(T3)、终花期(T4)4个摘叶时期处理和摘一侧叶(D1)、摘全部叶(D2)2个摘叶方式处理,以不... 为确定芝麻叶的最佳采摘时期和方式,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于2017、2018年以白芝麻品种郑太芝3号为材料,设置初花期(T1)、盛花期15 d(T2)、盛花期30 d(T3)、终花期(T4)4个摘叶时期处理和摘一侧叶(D1)、摘全部叶(D2)2个摘叶方式处理,以不摘叶处理为对照(CK),研究摘叶时期和摘叶方式对芝麻叶产量、籽粒产量和植株性状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摘叶时期和摘叶方式对芝麻叶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与CK相比,籽粒减产幅度表现为盛花期15 d摘叶>初花期摘叶>盛花30 d摘叶>终花期摘叶,其中盛花期15 d摘全部叶片2 a均减产73%以上,初花期摘全部叶片2 a分别减产50.80%(2017年)和53.33%(2018年)。芝麻叶产量表现为盛花期15 d摘叶>盛花30 d摘叶>终花期摘叶>初花期摘叶。芝麻叶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粗脂肪、粗纤维、维生素E、总糖和总黄酮含量随着摘叶时期推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盛花期30 d摘叶最高;粗蛋白含量随着摘叶时期推迟而降低;总灰分和硒含量随着摘叶时期推迟而增高。盛花期30 d采摘全部芝麻叶的经济效益较CK提高19.36%(2017年)和34.54%(2018年),摘一侧叶经济效益较CK提高20.29%(2017年)和24.39%(2018年),经济效益高于其他处理。因此,盛花期30 d摘叶,芝麻叶品质最佳且经济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摘叶 芝麻叶 籽粒 产量 品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施氮肥对芝麻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桐梅 李丰 +6 位作者 苏小雨 王东勇 田媛 张鹏钰 李同科 杨自豪 卫双玲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6-188,共13页
为研究减施氮肥对芝麻农艺性状、光合及产量的影响,以郑太芝4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设置不施氮肥(N0)、减施氮肥(75 kg·hm^(−2),N1)、常规氮肥(150 kg·hm^(−2),N2)和高施氮肥(225 kg·hm^(−2),N3)共4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处... 为研究减施氮肥对芝麻农艺性状、光合及产量的影响,以郑太芝4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设置不施氮肥(N0)、减施氮肥(75 kg·hm^(−2),N1)、常规氮肥(150 kg·hm^(−2),N2)和高施氮肥(225 kg·hm^(−2),N3)共4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处理下芝麻在苗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叶片的光合特性及收获期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等。结果表明,与N2处理相比,N1处理的主茎果轴长度、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千粒重无显著变化;株高显著下降;单株产量略微增加,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经济系数增加6.10%。N0处理的株高、主茎果轴长度、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经济系数较N2分别显著降低15.89%、12.70%、25.67%、6.38%、10.00%、40.15%和16.43%。从干物质积累来看,N1处理的根干重、叶干重、茎干重、蒴果皮干重、总干物质重和粒蒴比与N2处理差异不显著;N0处理的根干重、茎干重、蒴果皮干重、总干物质和粒蒴比重较N2分别显著降低19.40%、25.40%、28.40%、27.57%和9.83%。从光合特性来看,N1处理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_(n))、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_(r))、水分利用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_(s))和胞间CO_(2)浓度(intercellular CO_(2) concentration,C_(i))与N2处理差异不显著;N0处理的P_(n)和WUE分别较N2处理降低8.15%和8.52%。综上所述,氮肥减施50%对芝麻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光合特性无显著影响,为芝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减施氮肥 农艺性状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耕作对夏玉米增密增产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郭海斌 张军刚 +3 位作者 王文文 薛志伟 王成业 许波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8-96,共9页
为探明深松耕作对黄淮海南部砂浆黑土夏玉米增密增产的调控机制,以驻玉216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种耕作方式(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副区为5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90000株/hm^(2)),研究了2种耕作方... 为探明深松耕作对黄淮海南部砂浆黑土夏玉米增密增产的调控机制,以驻玉216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种耕作方式(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副区为5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90000株/hm^(2)),研究了2种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及2种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玉米植株根干质量、根长、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深松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与常规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后0~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了8.0%(2020年)和10.4%(2021年),土壤容重降低了3.2%(2020年)和4.2%(2021年),有机质含量增加了4.8%(2020年)和6.1%(2021年),全氮含量增加了9.0%(2020年)和12.1%(2021年),速效磷含量增加了17.0%(2020年)和15.9%(2021年),速效钾含量增加了3.9%(2020年)和6.4%(2021年);深松耕作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与常规旋耕处理相比,深松耕作的单株根干质量、单株根长、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深松耕作显著增加了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且延缓了它们后期的下降幅度,与常规旋耕处理相比,深松耕作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平均增加了4.3%、叶面积指数平均增加了9.0%,开花期至乳熟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降低幅度由常规旋耕处理的6.72~9.35变为6.55~8.38,叶面积指数的降低幅度由常规旋耕处理的0.37~0.82变为0.36~0.67。2种耕作方式下,除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外,单株根干质量、单株根长、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常规旋耕下,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825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为9.26 t/hm^(2);深松耕作下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90000株/hm^(2)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为10.14 t/hm^(2)。本试验条件下,通过深松耕作可以增密7500株/hm^(2),最佳产量提高9.5%。因此,黄淮海南部砂浆黑土可以通过深松耕作提高夏玉米的耐密性,进一步提高产量,从而充分挖掘夏玉米的增密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深松 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钾胁迫下不同钙浓度对烟草钾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英锋 徐高强 +5 位作者 代卓毅 代晓燕 郭泽 李子绅 陈培钰 张铜津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1,共7页
为探讨低钾胁迫下钙对烟株生长发育及钾素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室内水培法,以烟草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钾水平和6个钙浓度,分别测定烟株生理特征、根系钙离子含量和ATPase活性及烟株各部位钾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钾水平对烟株... 为探讨低钾胁迫下钙对烟株生长发育及钾素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室内水培法,以烟草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钾水平和6个钙浓度,分别测定烟株生理特征、根系钙离子含量和ATPase活性及烟株各部位钾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钾水平对烟株生长发育及钾吸收影响显著,低钾水平下的烟株地上部及根系物质量、烟株生理指标及各部位钾含量均低于常钾水平,低钾胁迫下烟株地上部及根系钾含量分别降低了71.80%~25.63%和88.68%~45.47%。同一钾水平下,随着钙浓度的升高,烟株各部位物质量、烟株生理指标、烟株各部位钾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钾胁迫下,烟株各部位物质量、叶片和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POD和CAT酶活性及烟株各部位钾含量以钙浓度为5 mmol/L时表现最佳,其中根系钾含量达到7.323 mg/g。低钾胁迫显著影响烟株生长发育及钾吸收,外界适当的Ca^(2+)浓度可以促进烟株K+吸收,但过高的Ca^(2+)浓度则会对烟株K+吸收产生抑制,水培条件下钙浓度为5 mmol/L时最利于烟株生长发育及钾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钾吸收 低钾胁迫 钙浓度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特性对其成熟度的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许海涛 王文文 +2 位作者 王友华 许波 王成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13-117,共5页
以自交系母本9058by、父本驻16为试验材料,授粉后30d起每隔5d采集果穗,研究玉米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特性对其成熟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授粉后前期收获的玉米籽粒成熟度低,具有一定的发芽能力,但抗逆能力弱;冷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大幅降低... 以自交系母本9058by、父本驻16为试验材料,授粉后30d起每隔5d采集果穗,研究玉米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特性对其成熟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授粉后前期收获的玉米籽粒成熟度低,具有一定的发芽能力,但抗逆能力弱;冷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大幅降低。随着授粉时间的延后,籽粒成熟度提升,抗逆能力渐渐升高。授粉后45d采收,籽粒发芽势、发芽率、冷发芽率、根冠比、出苗率达到最大值;授粉后50d采收,籽粒的活力指数、幼苗苗长、根长、根条数达到最大值;授粉后45~50d收获的籽粒质量较高,种子活力可达到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率 活力指数 根冠比 出苗率 幼苗特性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旱性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瑞晗 许海涛 王文文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1年第2期1-7,共7页
干旱作为玉米生长发育最主要的非生物逆境因子,已成为限制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生态因素,也是我国玉米产量产生波动的重要原因,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玉米抗旱性是水分胁迫条件下表现出的一种复杂综合特性,其适应干旱的形态结构是... 干旱作为玉米生长发育最主要的非生物逆境因子,已成为限制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生态因素,也是我国玉米产量产生波动的重要原因,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玉米抗旱性是水分胁迫条件下表现出的一种复杂综合特性,其适应干旱的形态结构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其生理指标变化也是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后的综合表现。当今水资源短缺日益成为突出问题,且对玉米造成干旱的外部因素较多。本文从鉴定方法、形态指标、生理生化等方面阐述玉米抗旱机制与鉴定方法,综述玉米抗旱性最新研究进展。发展抗旱性玉米研究,为创制选育新的耐旱种质提供支撑,最终提升玉米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这对于保障玉米可持续生产、解决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旱性 鉴定方法 形态指标 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糠对白芝麻产量及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同科 《农业工程》 2022年第1期130-134,共5页
菌糠含有较高的营养成分,是应用价值较高的肥料。以舆芝16号白芝麻为试验对象,在土壤中施用菌糠,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对白芝麻产量、根系及籽粒中铁、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菌糠可以提高土壤全氮、全... 菌糠含有较高的营养成分,是应用价值较高的肥料。以舆芝16号白芝麻为试验对象,在土壤中施用菌糠,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对白芝麻产量、根系及籽粒中铁、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菌糠可以提高土壤全氮、全钾及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全磷含量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提高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施用菌糠处理的白芝麻产量好,表现为千粒质量、单株产量优于对照;白芝麻根系及籽粒微量元素含量高,表现为铁、锌含量均优于对照。综合各项指标,菌糠施用量为60 t/hm;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糠 白芝麻 土壤养分 千粒质量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文文 郭海斌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4期45-49,共5页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株高...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株高、穗位高和有效穗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冠层透光率、茎粗、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迪卡517的冠层透光率、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密度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高于郑单958,叶面积指数、株高、穗位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6.0万株/hm^(2)密度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均小于郑单958。2个玉米品种相邻密度间的变化幅度不同,迪卡517有效穗数相邻密度间的增幅大于郑单958,其余各指标相邻密度间幅度的变化均小于郑单958。迪卡517在9.0万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郑单958在7.5万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高。由此可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株型更为紧凑,耐密性较强,在高密度下易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冠层透光率:干物质积累量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南繁生态区玉米自交系雄穗发育动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海涛 彭舜磊 +5 位作者 王文文 冯晓曦 郭海斌 张军刚 许波 王成业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11-18,56,共9页
为探明海南南繁生态区玉米自交系雄穗发育动态,以6个不同类型玉米自交系KWS2-4321、13H6、10H9、KWS2-2220、11H37、PHHJC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自交系雄穗鲜重、雄穗体积发育动态,雄穗逐日开花与逐时开花规律及雄穗逐日散粉特点。结果... 为探明海南南繁生态区玉米自交系雄穗发育动态,以6个不同类型玉米自交系KWS2-4321、13H6、10H9、KWS2-2220、11H37、PHHJC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自交系雄穗鲜重、雄穗体积发育动态,雄穗逐日开花与逐时开花规律及雄穗逐日散粉特点。结果表明:雄穗鲜重发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雄穗发育第1~4 d鲜重变化不大,第7~10天鲜重迅速增加,第13~16天稍有下降,玉米自交系雄穗鲜重与发育日数间经拟合附合二次多项式数量关系;雄穗体积与雄穗鲜重变化趋势不同,随雄穗发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升高后下降,最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雄穗开花可持续6~8 d,第2~4 d为盛花期,超过开花总量50%,第1 d开花较少,第2~4天开花数急剧增加,第7~8天开花数显著降低;{07∶00}、08∶00雄穗开花数量较少,09∶00、10∶00雄穗开花数量迅速增加,其开花数超过当日总开花数40%,11∶00开花数有所下降,12∶00之后开花数显著减少;逐日散粉量随散粉日数的推进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散粉后2~4 d达最大峰值,散粉持续5~8 d,与逐日开花规律基本一致。雄穗鲜重第7~10天增加快,雄穗体积与雄穗鲜重变化趋势不同,开花可持续6~8 d,第2~4天为盛花期,09:00、10:00开花数量较多,逐日散粉量随散粉日数的推进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散粉后2~4 d达最大峰值,散粉持续5~8 d,与逐日开花规律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雄穗 雄穗鲜重 雄穗体积 逐日开花 逐日散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驻大麦10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对行距的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永乾 郜战宁 +5 位作者 冯辉 薛正刚 王树杰 张军刚 王文文 郭海斌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15期1-3,共3页
为了筛选适宜于“驻大麦10号”的播种行距,本试验设置了等行距及宽窄行等5种不同的行距处理。研究表明,“驻大麦10号”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对行距的响应明显,行距对穗粒数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而对有效穗数和产量的影响... 为了筛选适宜于“驻大麦10号”的播种行距,本试验设置了等行距及宽窄行等5种不同的行距处理。研究表明,“驻大麦10号”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对行距的响应明显,行距对穗粒数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而对有效穗数和产量的影响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在行距20cm时,“驻大麦10号”的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农艺性状 产量 行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夏玉米品种冠层光分布和干物质转运的变化特征研究
15
作者 郭海斌 张军刚 +2 位作者 王文文 许波 王成业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6-12,69,共8页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60000株/hm^(2)、75000株/hm^(2)、90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0、2021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两品种群体冠层不同层次光分布和干物质转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个种植...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60000株/hm^(2)、75000株/hm^(2)、90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0、2021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两品种群体冠层不同层次光分布和干物质转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个种植密度下,迪卡517的透光率、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移率、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有效穗数、穗粒数均高于郑单958,迪卡517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千粒重低于郑单958。在75000株/hm^(2)、90000株/hm^(2)种植密度下,迪卡517的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和籽粒产量高于郑单958。迪卡517在90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郑单958在75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由此可见,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冠层光分布合理,干物质转运和分配特性较好,耐密性较强,高密度下易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冠层透光率 干物质转运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舆芝十六号优质高产栽培
16
作者 宋留省 《乡村科技》 2011年第4期19-19,共1页
“舆芝十六号”是由河南省平舆县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站选育的芝麻新品种,于2007年5月通过河南省种子管理站鉴定:现将其栽培要点汇总如下,供农民朋友参考.
关键词 优质高产栽培 农业科学技术 种子管理站 栽培要点 河南省 新品种 试验站 平舆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肥配施对芝麻硒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桐梅 吴寅 +7 位作者 卫双玲 魏利斌 李丰 苏小雨 王东勇 田媛 李同科 裴新涌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6-10,共5页
探讨不同硒肥施用方式对芝麻(Sesamum indidum L.)硒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通过设对照、X1(富硒液肥)、X2(富硒液肥+锌)、X3(富硒液肥+磷酸二氢钾)、X4(富硒液肥+锌+磷酸二氢钾)5个处理研究硒肥配施对芝麻(郑芝DW607)硒素吸收、物质分配... 探讨不同硒肥施用方式对芝麻(Sesamum indidum L.)硒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通过设对照、X1(富硒液肥)、X2(富硒液肥+锌)、X3(富硒液肥+磷酸二氢钾)、X4(富硒液肥+锌+磷酸二氢钾)5个处理研究硒肥配施对芝麻(郑芝DW607)硒素吸收、物质分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施用硒肥后芝麻产量均有增加,X4处理芝麻产量增幅最大.与对照相比,X4处理在株高、果轴长度、单株蒴数、蒴粒数、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13.8%、26.7%、21.0%、25.5%、8.1%和20.5%,差异达显著水平.成熟期各器官硒含量为叶片>籽粒>蒴果皮>茎>根,籽粒中以X4处理硒含量最高,较对照提高93.3%.富硒液肥+锌+磷酸二氢钾复配后叶面喷施可促进硒素吸收,提高籽粒和叶片中硒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硒肥配施 产量 富硒液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