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解剖学特征与定位方法的专家共识(2024版)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永清 唐举玉 +39 位作者 刘元波 周征兵 蒋灿华 张兴 张世民 芮永军 杨晓东 巨积辉 孙向东 丁小珩 周小兵 魏在荣 杜青晏 臧梦青 俞芳 刘族安 杨曦 魏鹏 宋达疆 李赞 战杰 聂开瑜 郭峰 吴攀峰 王欣 崔怀瑞 谢松林 刘俊 刘亦杨 李士民 范新宇 何晓清 王腾 聂广辰 赵刚 刘军 石小田 张春 唐茂林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9-499,共11页
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是以股前外侧为组织供区、主要以旋股外侧动脉(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LCFA)穿支为供血系统的外科皮瓣。ALTF作为一种经典的“万能皮瓣”广泛应用于临床修复重建领域。为了对A... 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是以股前外侧为组织供区、主要以旋股外侧动脉(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LCFA)穿支为供血系统的外科皮瓣。ALTF作为一种经典的“万能皮瓣”广泛应用于临床修复重建领域。为了对ALTF穿支解剖特征与定位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由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与中国解剖学会临床解剖学分会牵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多名从事显微修复重建外科的专家共同讨论,拟定《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解剖特征与定位方法的专家共识(2024版)》,旨在进一步推广其临床应用并展示我国学者在ALTF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类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2
作者 张兴 吴攀峰 +2 位作者 李诚 周小兵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5-542,共8页
目的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提供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34具行全身血管造影灌注、CT扫描、三维重建、标本解剖与统筹分析,观测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行程与分布区域;然后按照皮瓣的设计、切取步骤,结合三维重建的影... 目的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提供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34具行全身血管造影灌注、CT扫描、三维重建、标本解剖与统筹分析,观测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行程与分布区域;然后按照皮瓣的设计、切取步骤,结合三维重建的影像进行解剖验证。结果在65侧有效标本中共观察到大腿前外侧皮肤穿支408支(平均每侧6.3支),其中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系统391支,占95.8%(391/408),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的占比分别为:升支9.1%(37/408)、横支16.4%(67/408)、降支60.8%(248/408)、斜支9.6%(39/408),其穿支起始部外径分别为(0.7±0.3)、(0.9±0.4)、(1.1±0.5)、(0.8±0.3)mm;来源于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旋髂浅动脉17支,占比4.2%,穿支起始部外径为(0.7±0.3)mm。结论(1)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仍然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主要源血管;(2)高位皮肤穿支主要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与升支;(3)斜支多起源于升支与横支的共干部,具备一定的外径与蒂长,可以斜支为蒂切取皮瓣;(4)旋股外侧动脉来源穿支纤细或缺如时,可以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等源血管来源的高位皮肤穿支切取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穿支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形态学的层次解剖与3D定位
3
作者 周小兵 张兴 +3 位作者 姚婕 王潜 熊振华 丁茂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5-580,共6页
目的基于数字解剖学技术构建穿支血管层次解剖及定位的标准方法,为穿支血管的形态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新鲜成人标本5具,行全身动脉灌注,2具用红色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混悬液灌注,另外3具用氧化铅-红色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混悬液灌注。前者... 目的基于数字解剖学技术构建穿支血管层次解剖及定位的标准方法,为穿支血管的形态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新鲜成人标本5具,行全身动脉灌注,2具用红色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混悬液灌注,另外3具用氧化铅-红色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混悬液灌注。前者供大体层次解剖,后者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应用图像工作站(Mimics,Materialise,Belgium)先行数字解剖,建立皮瓣数字解剖模型,然后大体层次解剖。结果标本的血管填充良好,边缘连续平滑,无空泡产生及中断现象。真皮下血管网,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清晰可见。三维图像的血管主干及大、小分支均饱满清晰,无齿状伪影,立体感强。结论①碱化、温控与混悬剂配比为数字化前期处理的三要素;②应用Mimics建立的皮瓣数字解剖模型,可对穿支进行精准的层次解剖与3D追踪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数字解剖 MIMICS 3D导航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分叶穿支皮瓣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4
作者 唐举玉 章一新 +34 位作者 张世民 芮永军 丁小珩 王欣 徐雷 赵广跃 张树明 朱庆棠 陈山林 李文军 范新宇 郑宪友 顾施辉 吴攀峰 战杰 刘亚平 郑晓菊 张兴 尹路 俞芳 卿黎明 谢松林 刘鸣江 刘俊 夏晓丹 李匡文 刘飞 王增涛 汪华侨 穆广态 唐茂林 徐永清 顾立强 徐达传 侯春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1-610,共10页
分叶穿支皮瓣是在传统分叶肌皮瓣、分叶筋膜皮瓣和穿支皮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皮瓣,打破了深筋膜血管网是皮瓣成活的基础的传统观念,使皮瓣以最小的供区损害能够获得最佳的受区外形和功能,皮瓣移植迈向自由王国。为了提高临床对... 分叶穿支皮瓣是在传统分叶肌皮瓣、分叶筋膜皮瓣和穿支皮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皮瓣,打破了深筋膜血管网是皮瓣成活的基础的传统观念,使皮瓣以最小的供区损害能够获得最佳的受区外形和功能,皮瓣移植迈向自由王国。为了提高临床对分叶穿支皮瓣的认识,进一步规范分叶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本文就分叶穿支皮瓣的定义、分类、适应证、手术要点、注意事项等问题形成共识,为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和实际应用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叶穿支皮瓣 游离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吻合旋髂深血管的游离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16
5
作者 唐举玉 杜威 +10 位作者 吴攀峰 周征兵 俞芳 庞晓阳 曾磊 潘丁 肖勇兵 刘睿 卿黎明 欧淇峰 张兴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吻合旋髂深血管的游离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ONFH)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收治ONFH患者12例(13髋),患髋Harris评分:Arco分期二期患者平均(74.7±6.9)分,三期患者平均(68.6±9.2)分。坏死病... 目的探讨吻合旋髂深血管的游离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ONFH)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收治ONFH患者12例(13髋),患髋Harris评分:Arco分期二期患者平均(74.7±6.9)分,三期患者平均(68.6±9.2)分。坏死病灶清除后,设计对侧髂骨瓣游离移植,将旋髂深动、静脉分别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或升支)及其伴行静脉吻合。术后"人"形支具固定髋部3周,分别于术后1、3、6、9、12个月行X线片检查了解髂骨瓣愈合及股骨头恢复情况。术后6、12个月行Harris评分了解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术后随访平均15(12~20)个月,所有患者移植髂骨瓣均愈合良好,除1髋因负重过早出现轻度塌陷,其余12髋股骨头未见继发坏死与塌陷;Arco分期二期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1.6±4.5)分,三期平均为(84.8±6.1)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移植可能是一种治疗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髂骨瓣 旋髂深血管 移植 HARRIS评分
原文传递
一种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的切取新方法——"逆行解剖切取法"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攀峰 唐举玉 +3 位作者 卿黎明 曹哲明 肖禹 张兴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88,共7页
目的介绍一种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的切取新方法——"逆行解剖切取法",报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共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5例,应用"逆行解剖切取法"切取... 目的介绍一种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的切取新方法——"逆行解剖切取法",报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共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5例,应用"逆行解剖切取法"切取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术中于髂结节、髂骨内侧附近寻找合适的皮肤穿支或肌支,应用显微剪和显微蚊氏钳逆血管分支由表至里分离解剖至旋髂深血管起始部,然后骨刀凿取髂骨瓣,髂骨瓣嵌入股骨头内,吻合旋髂深血管与旋股外侧血管横支。术后通过门诊随访患者并总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术前、术后Harris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髂骨瓣切取长度为3.0~5.0(4.0±0.5)cm,血管蒂长度为4.0~7.0(5.3±1.0)cm;髂骨瓣切取时间35~55(45.0±6.1)min;术中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切取成功率为100%,所有髂骨瓣断蒂前骨面渗血活跃;术中自体血回输量为100~400(226.7±78.2)ml。术中1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牵拉伤,术后第1天出现大腿前外侧区域麻木,术后4个月麻木症状得到缓解,其余1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大腿前外侧区域麻木等症状。术后髂骨瓣供区引流量为50~70(62.7±7.5)ml,髂骨瓣供区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3年,髂骨瓣供区均未出现切口疝等并发症;术后9、12、18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个月后基本达到较好的水平。结论"逆行解剖切取法"切取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能快速确定髂骨瓣的营养血管,操作相对简单,解剖安全可靠,增加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供区的损伤及术后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深动脉 髂骨瓣 逆行解剖切取法 供区损害 移植
原文传递
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临床应用56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兴 郭峰松 +4 位作者 苏凯华 李锦秀 马彩歌 陈洋洋 李高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PIAP)、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DAP)、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桡侧副动... 目的 探讨应用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PIAP)、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DAP)、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RCAP)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创面5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1.5 cm~ 10.0 cm×24.0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0 cm~ 11.0 cm×25.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关闭。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创面愈合情况,定期随访皮瓣外观、质地、肢体功能恢复及皮瓣供区外形及功能。结果 1例DIEP移植术后第3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静脉后成活,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其余5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受区与供区创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 18个月随访,皮瓣颜色正常,质地柔软,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供区仅残留线形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 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疗效可靠,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移植 四肢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