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热休克蛋白70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尹作文 赵中江 +2 位作者 赵家明 李冰 王钢 《临床外科杂志》 2002年第2期76-77,共2页
目的  检测创 伤性休克患者外周血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创伤性休克发生发展 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3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 (观察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 目的  检测创 伤性休克患者外周血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创伤性休克发生发展 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3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 (观察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浆HSP70表达水平。结果  HS P70在创伤性休克组为(4 301.3±1 155.3),与正常对照组(6 092.3±1 233.5)比较,差异 有高度显著性(P<0.01);22例休克得到控制者HSP70为(6 102.2±1 291.6)较入院时 (4 273.6±1 099.3)明显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HSP70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可能是创伤后休克发生发展的一个 重要因素,而且与预后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热休克蛋白70 外周血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尹作文 赵家明 赵中江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86-186,188,共2页
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同步测定创伤性休克患者 43例 (创伤性休克组 )及正常对照 30例 (对照组 )外周血中 NO及 VEGF... 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同步测定创伤性休克患者 43例 (创伤性休克组 )及正常对照 30例 (对照组 )外周血中 NO及 VEGF含量。结果 :(1 )创伤性休克组血清 NO及 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 ;(2 ) NO及 VEGF含量随休克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均 <0 .0 1 ) ,且因创伤性休克死亡者的 NO及 VEGF浓度明显高于存活者 (P均 <0 .0 1 ) ;(3)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清 NO含量与VEG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785,P<0 .0 1 )。结论 :NO和 VEGF均参与了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发展病理过程 ,并与休克程度相关。检测NO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血清 一氧化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尹作文 李冰 +1 位作者 赵中江 赵家明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97-98,共2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创伤性休克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 ,测定创伤性休克患者 43例 (创伤休克组 )、创伤非休克者 40例 (创伤非休克组 )及正常对照 30例 (对照组 )血清中 VEGF的水平。结果...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创伤性休克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 ,测定创伤性休克患者 43例 (创伤休克组 )、创伤非休克者 40例 (创伤非休克组 )及正常对照 30例 (对照组 )血清中 VEGF的水平。结果 :(1 )与正常组的(1 2 .32± 4.1 8) ng/ L相比 ,创伤非休克组及创伤性休克组 VEGF水平明显上升 ,分别为 (67.35± 2 5.2 2 ) ng/ L、(1 53.41± 2 8.1 8) ng/ L,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0 .0 1 )。(2 )创伤性休克组 VEGF水平明显高于创伤非休克组 (P<0 .0 1 )。(3)随创伤休克的病情加重 ,VEGF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 (P<0 .0 1 )。结论 :创伤后 VEGF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创伤性休克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血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在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森煌 陈日景 +2 位作者 吴春辉 吴养 李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8-359,共2页
目的 探讨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植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施行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植入术 ,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经过 1 5~ 10年随访 ,根据王岩等制定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 目的 探讨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植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施行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植入术 ,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经过 1 5~ 10年随访 ,根据王岩等制定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百分评价法进行评定 ,结果优 8例 ,良 12例 ,可 1例。优良率为 95 %。结论 该术式可改善股骨头的血运 ,促进坏死区的修复和重建 ,临床效果好 ,是治疗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旋髂深血管 髂骨瓣 青壮年 治疗中 临床效果 植入术 评价法 结论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处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森煌 文若兰 郭辉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观察亚低温处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 96例 (GCS评分为 5~ 8分 ) ,其中常规治疗组 4 6例给予脱水、激素、抗炎、止血等常规治疗 ,有手术指征者行开颅减压术 ;亚低温治疗组 5 0例除... 目的 :观察亚低温处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 96例 (GCS评分为 5~ 8分 ) ,其中常规治疗组 4 6例给予脱水、激素、抗炎、止血等常规治疗 ,有手术指征者行开颅减压术 ;亚低温治疗组 5 0例除上述治疗外均于患者入院时或手术后即刻采用亚低温治疗 3~ 14 d,在应用冬眠药物的同时 ,配合全身物理降温。于颅脑损伤后 6、9个月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颅脑损伤早期亚低温治疗组的 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P<0 .0 5 ) ;自尊、住房、收入与消费、生活环境等因子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但亚低温治疗组在生活质量的其他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P<0 .0 1)。结论 :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治疗 低温 人工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出现黄疸的原因及处理 被引量:1
6
作者 赵佳 《河北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出现黄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1692例单纯性胆囊切除术后临床资料。结果:1692例单纯胆囊切除术有18例术后早期出现黄疸。通过肝功能、肝炎病毒免疫检查、B型超声检查或手术证...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出现黄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1692例单纯性胆囊切除术后临床资料。结果:1692例单纯胆囊切除术有18例术后早期出现黄疸。通过肝功能、肝炎病毒免疫检查、B型超声检查或手术证实,术后早期出现黄疸有内科性黄疸5例和外科性黄疸13例。经过治疗,全部缓解。结论:内科性黄疸只需要采取积极支持治疗和护肝治疗,而外科性黄疸则必须再次手术或采取其它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 黄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合酶-2和微血管密度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赵佳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8-19,22,共3页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环氧合酶(COX-2)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患者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COX-2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计算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值,观察它们与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OX-2的表达主要分布在胞浆,I期胃...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环氧合酶(COX-2)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患者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COX-2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计算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值,观察它们与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OX-2的表达主要分布在胞浆,I期胃癌细胞均未表达COX-2,随淋巴结转移站别的增高,阳性级别增加。随淋巴结转移站别的增高,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胃癌TNM分期的增高,COX-2表达增多,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胃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患者淋巴结转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随淋巴结转移站别的增高,COX-2表达增多,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2 微血管密度 胃癌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精氨酸加用谷氨酰胺对创伤大鼠早期肝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谭宏昌 王三明 包仕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18-819,共2页
目的研究L-精氨酸(LArg)、谷氨酰胺(Gln组)及两者合用(LArg+Gln)对保护创伤大鼠早期肝脏功能、扩张肝脏血管、缓解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方法制作创伤大鼠模型,分为8、16、24和48h4个时段,每个时段分为分为正常对照组;NS组;LArg组;Gln组;LA... 目的研究L-精氨酸(LArg)、谷氨酰胺(Gln组)及两者合用(LArg+Gln)对保护创伤大鼠早期肝脏功能、扩张肝脏血管、缓解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方法制作创伤大鼠模型,分为8、16、24和48h4个时段,每个时段分为分为正常对照组;NS组;LArg组;Gln组;LArg+Gln组等5组,每组9只大鼠。在各时相点,检测门静脉内毒素和肝组织NO2-/NO3-的含量。结果NO2-/NO3-含量:LArg组、LArg+Gln组NO2-/NO3-升高明显,与同时段正常对照组、NS组、Gl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Gln组肝组织中NO2-/NO3-轻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血浆内毒素的含量:NS组组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同时段其他组(P<0.01),LArg+Gln组门静脉内毒素含量较低,于同时段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大鼠早期,采用L精氨酸+谷氨酰胺对保护肝功能与缓解内毒素血症作用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 谷氨酰胺 肝脏功能 NO2^-/NO3^- 创伤 早期 正常对照组 内毒素血症 L-ARG 血浆内毒素 加用 内毒素含量 门静脉 GLN 统计学 肝脏血管 大鼠模型 肝组织 时段 NS 肝功能 保护 缓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