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223-3p通过靶向NLRP3恢复高血压脑出血大鼠的认知功能
1
作者 余梦擎 吴金波 +1 位作者 赖志勇 陈忠强 《新医学》 2025年第3期268-274,共7页
目的 探索miR-223-3p对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构建高血压脑出血大鼠模型,分析miR-223-3p表达和认知功能改变;过表达/敲降miR-223-3p,探讨其对NOD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3(NLRP3)炎症小体表达和大鼠认... 目的 探索miR-223-3p对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构建高血压脑出血大鼠模型,分析miR-223-3p表达和认知功能改变;过表达/敲降miR-223-3p,探讨其对NOD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3(NLRP3)炎症小体表达和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敲降NLRP3,确认该炎症小体对脑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通过荧光素酶实验鉴定miR-223-3p对NLRP3的直接靶向作用。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大鼠的脑组织中miR-223-3p表达上调。miR-223-3p抑制NLRP3的表达,并恢复大鼠认知功能。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miR-223-3p可以直接靶向NLRP3的mRNA并下调其表达。结论 miR-223-3p通过与NLRP3的mRNA结合下调NLRP3的表达,从而恢复脑出血大鼠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23-3p 炎症小体 NLRP3 高血压 脑出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评分法、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及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诊胸痛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文佳 周健东 杨春兰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18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评分法(HEART)、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及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诊胸痛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急诊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访3... 目的探讨心脏评分法(HEART)、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及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诊胸痛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急诊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访3个月内是否发生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发生组(20例)与未发生组(60例)。分别按HEART评分、GRACE评分将入组的80例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中、高危组,统计各组患者随访3个月内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另对比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HEART评分、GRACE评分、外周血RDW;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线(ROC)分析HEART评分、GRACE评分、外周血RDW对急诊胸痛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3个月内,3组患者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紧急血运重建发生率均会随着患者危险等级增加而提高,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患者HEART、GRACE评分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外周血RDW显著宽于未发生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外周血RDW对急诊胸痛患者发生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最佳,其曲线下面积值(AUC)高于HEART、GRACE评分,且HEART评分高于GRACE评分(均P<0.05)。结论HEART、GRACE评分均可对急诊胸痛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且HEART评分、GRACE评分、外周血RDW均可作为急诊胸痛患者发生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指标,且其中外周血RDW的预测价值相对最佳,临床可及时检测外周血RDW,以便对急诊胸痛患者进行病情诊断与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胸痛 心脏评分法 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 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 预后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及相关指标对预后的预测效能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林文佳 黄瑾瑜 +1 位作者 甘日志 杨春兰 《中国医药》 2024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及相关指标对预后的预测效能,以期为预后不良高危人群筛选及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66例重症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 目的探讨重症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及相关指标对预后的预测效能,以期为预后不良高危人群筛选及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66例重症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28 d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180例)和死亡组(86例)。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基线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评估重症脓毒症患者进入ICU后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关指标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进入ICU后28 d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死亡组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评分、降钙素原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进入ICU后24 h及48 h血小板计数下降值高于/大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APSⅡ评分、进入ICU后24 h及48 h血小板计数下降值均是重症脓毒症患者进入ICU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197、1.082、1.057,95%置信区间:1.125~1.275、1.053~1.112、1.034~1.080,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APSⅡ评分、进入ICU后24 h及48 h血小板计数下降值、三者联合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394、0.382、0.376、0.626,其中三者联合预测效果最优。结论重症脓毒症患者进入ICU后28 d死亡与SAPSⅡ评分、进入ICU后24 h及48 h血小板计数下降值有关,以上指标联合用于重症脓毒症患者进入ICU后28 d死亡风险预测效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预后 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 血小板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混合式教学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萍 况琰 +3 位作者 庞浩文 张良清 刘新 唐靖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3年第4期451-457,共7页
目的探讨线上虚拟与线下模拟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取广东医科大学参加临床技能课程学习的19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班级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从试验组随机抽取等量学生组成试验考核组。试验... 目的探讨线上虚拟与线下模拟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取广东医科大学参加临床技能课程学习的19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班级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从试验组随机抽取等量学生组成试验考核组。试验组采用线上虚拟与线下模拟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结束后,组织试验考核组与对照组学生参加心肺复苏技能考核,对试验组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从考核成绩和学生满意度两个维度评估教学效果。结果试验考核组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对于线上虚拟与线下模拟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满意度较高。结论线上虚拟与线下模拟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用于心肺复苏教学中,能够提高医学生心肺复苏操作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技术 混合式教学 心肺复苏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与microRNA⁃206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俊彦 余梦擎 +3 位作者 杨琳琳 蔡钰莹 李友 杨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545-2548,共4页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与microRNA⁃206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SNaPshot技术对10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例组)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microRNA⁃206基因rs16882131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荧光定量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两组...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与microRNA⁃206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SNaPshot技术对10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例组)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microRNA⁃206基因rs16882131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采用荧光定量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两组外周血microRNA⁃206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rs16882131位点不同基因型的关系。结果病例组rs16882131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CC vs.CT vs.TT:P=0.027,TT+CT vs.CC:P=0.034,OR=1.831;等位基因T vs.C:P=0.005,OR=1.860);病例组外周血microRNA⁃20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TT+CT基因型(T等位基因携带)的microRNA⁃20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C基因型(P<0.05)。结论microRNA⁃206基因rs16882131位点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易感性有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206 阿尔茨海默病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老年压力性损伤的疗效及潮湿相关性皮损的改善效果
6
作者 谢锋伟 陈海婷 +1 位作者 梁荣班 缪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647-3651,共5页
目的 探究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老年压力性损伤的疗效及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MASD)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压力性损伤患者112例,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术,观察其临床疗效... 目的 探究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老年压力性损伤的疗效及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MASD)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压力性损伤患者112例,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术,观察其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情况及MASD改善效果。结果 观察组分泌物减少、新鲜肉芽生长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创面愈合(PUSH)量表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伤口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SD率、MASD发生时间、MASD发生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01),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VSD在老年压力性损伤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是实现创面快速愈合、提高生活质量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术 压力性损伤 压力性损伤 创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