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热休克蛋白70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尹作文 赵中江 +2 位作者 赵家明 李冰 王钢 《临床外科杂志》 2002年第2期76-77,共2页
目的  检测创 伤性休克患者外周血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创伤性休克发生发展 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3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 (观察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 目的  检测创 伤性休克患者外周血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创伤性休克发生发展 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3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 (观察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浆HSP70表达水平。结果  HS P70在创伤性休克组为(4 301.3±1 155.3),与正常对照组(6 092.3±1 233.5)比较,差异 有高度显著性(P<0.01);22例休克得到控制者HSP70为(6 102.2±1 291.6)较入院时 (4 273.6±1 099.3)明显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HSP70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可能是创伤后休克发生发展的一个 重要因素,而且与预后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热休克蛋白70 外周血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尹作文 李冰 +1 位作者 赵中江 赵家明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97-98,共2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创伤性休克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 ,测定创伤性休克患者 43例 (创伤休克组 )、创伤非休克者 40例 (创伤非休克组 )及正常对照 30例 (对照组 )血清中 VEGF的水平。结果...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创伤性休克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 ,测定创伤性休克患者 43例 (创伤休克组 )、创伤非休克者 40例 (创伤非休克组 )及正常对照 30例 (对照组 )血清中 VEGF的水平。结果 :(1 )与正常组的(1 2 .32± 4.1 8) ng/ L相比 ,创伤非休克组及创伤性休克组 VEGF水平明显上升 ,分别为 (67.35± 2 5.2 2 ) ng/ L、(1 53.41± 2 8.1 8) ng/ L,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0 .0 1 )。(2 )创伤性休克组 VEGF水平明显高于创伤非休克组 (P<0 .0 1 )。(3)随创伤休克的病情加重 ,VEGF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 (P<0 .0 1 )。结论 :创伤后 VEGF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创伤性休克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血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P-选择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3
作者 尹作文 李冰 +1 位作者 赵中江 赵家明 《临床外科杂志》 2002年第4期209-211,共3页
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P 选择素 (P Se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一氧化氮 (NO)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测定 4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 (创伤性休克组 )及 3 0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外周血中P Sel及V... 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P 选择素 (P Se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一氧化氮 (NO)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测定 4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 (创伤性休克组 )及 3 0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外周血中P Sel及VEGF含量。用比色法测定NO的含量。结果  (1)创伤性休克组血浆P Sel、VEGF及NO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2 )不同程度休克组P Sel、VEGF及NO含量均随休克加重逐渐升高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均 <0 .0 1) ,且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死亡者血浆P Sel、VEGF及NO浓度明显高于存活者 (P 均 <0 .0 1)。结论 P Sel、VEGF及NO均参与了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发展病理过程 ,并与休克程度相关 ,检测P Sel、VEGF及NO水平对判断创伤性休克的严重程度 ,估计其预后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 血浆 P-选择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一氧化氮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综合保守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陈俊枢 《临床医学工程》 2015年第5期612-613,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综合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小切口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综合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小切口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综合保守治疗,主要内容包括腰椎电动牵引、理伤手法以及服用中药补肾活血汤等。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时的M-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综合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综合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年健加桃红生肌膏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少莉 谢育光 招凯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年第13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千年健 桃红生肌膏 治疗 压疮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新鲜闭合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2
6
作者 潘宏赵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9期2868-2869,共2页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新鲜闭合骨折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取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新鲜闭合骨折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新鲜闭合骨折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取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新鲜闭合骨折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支架处理,对照组则实施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处理,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满意度,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以及满意度略高,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略高,但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新鲜闭合骨折而言,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手法复位外固定两种方案疗效相近,其中手法复位内固定方案安全性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更适用于老年患者,应予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老年患者 切开复位 手法复位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配合中医三期辨证治疗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7
作者 潘宏赵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6期770-771,共2页
目的:观察开放性骨折患者在手术基础上接受中医三期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复位、术后抗感染以及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遵循中医骨折三期... 目的:观察开放性骨折患者在手术基础上接受中医三期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复位、术后抗感染以及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遵循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基本原则实施中药熏洗和内服治疗。统计两组疼痛评分,并监测血钙、碱性磷酸酶以及磷的指数水平,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疼痛评分更优,血钙、碱性磷酸酶以及磷的指数水平更高,治疗效果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开放性骨折而言,手术复位后遵循中药三期辨证治疗可有效缓解局部疼痛,强化碱性磷酸酶固有活性,加快钙盐沉积,最终有利于患者骨折早期愈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骨折 辨证治疗 中医三期 手术复位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接骨板与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9期1214-1215,共2页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肱骨近端锁定...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方案,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优良率更高,骨折愈合时间更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相比于单纯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效果更优,其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固定效果更优,且治疗优良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肱骨近端骨折 老年患者 锁定接骨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强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6期50-51,共2页
目的:观察并对比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过程中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2种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均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其中A组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 目的:观察并对比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过程中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2种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均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其中A组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B组则实施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腕关节功能。结果:与A组相比,B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长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案中,外固定支架以及切开内固定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外固定支架不会造成过于严重的术创,可促进患者康复;而切开内固定处理对于关节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固定处理 关节不稳定性 骨板 外固定
原文传递
锁定钢板和普通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4期482-484,共3页
目的:观察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普通T型钢板与锁定钢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行普通T型钢板治疗,实验组给予锁定钢板固定处理... 目的:观察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普通T型钢板与锁定钢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行普通T型钢板治疗,实验组给予锁定钢板固定处理,观察两组骨折复位、腕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尺偏角以及掌倾角恢复更优,治疗优良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中,锁定钢板治疗可收到满意疗效,对于患者骨折复位给予有效维持,同时患者腕关节功能得到良好恢复,有利于保护血运,同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远端 T型钢板 锁定钢板 复位 腕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俊枢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5期197-198,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取我院收治的74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骨折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骨折40例)与实验组(再骨折34例)... 目的:研究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取我院收治的74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骨折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骨折40例)与实验组(再骨折3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其发生再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BMD-T值、既往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女性、高龄、平卧至站位转换时间>20秒为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的风险相关因素。结论:骨质疏松骨折初次发病患者仍然具有较高的再骨折发生率,应告知患者定期接受复查以评估骨密度,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特别是既往有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的高龄女性患者,应积极服用药物,进行骨质疏松治疗,并开展针对性的运动协调技能以及防跌倒训练,有效预防再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骨密度 再骨折 高龄
原文传递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与早期康复 被引量:3
12
作者 占朝澎 金卫军 王帮略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23例,采用切开复位及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早期开始术区功能锻炼,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腕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经6~24个月随访,23例...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23例,采用切开复位及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早期开始术区功能锻炼,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腕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经6~24个月随访,23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例发生轻度复位丢失,1例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总体优良率87.0%。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外固定均是可采取的手术方法,早期功能康复对腕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术 外固定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P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探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强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12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应用锁定加压钢板( LCP )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经我院确诊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患者;对照组... 目的:探讨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应用锁定加压钢板( LCP )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经我院确诊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内固定手术方法,而观察组则接受锁定加压钢板手术进行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需要的时间以及末次随访 Neer评分(总有效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24个月,观察组患者接受LCP手术后骨折均达到愈合,而且基本上都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骨折平均的愈合时间为10.2±2.3周,患者在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失败的现象,如钢板、螺钉弯曲断裂等,也并未有感染以及神经血管损伤的现象出现,而对照组则有3例患者骨折未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2例发生感染以及神经血管损伤的现象;依据Neer评分标准进行治疗效果的评定,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应用锁定加压钢板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安全性高,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P内固定 老年骨质疏松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聚乳酸可吸收螺钉治疗股骨头骨折的临床效果
14
作者 占朝澎 冯良春 +1 位作者 符从雅 金卫军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法治疗股骨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5例股骨头骨折患者,均一期采用手术方法行切开复位,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经随访评价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经6个月~2年随访,15例中X线片复查... 目的探讨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法治疗股骨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5例股骨头骨折患者,均一期采用手术方法行切开复位,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经随访评价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经6个月~2年随访,15例中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复位良好者12例,欠佳者3例。10例骨折获完全愈合;3例骨折不愈合,出现局部骨质吸收;2例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优4例,良5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60%。结论聚乳酸可吸收螺钉治疗股骨头骨折,一定程度上可获得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恢复的较好效果,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的痛苦及对局部血运的再次破坏。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仍需二次手术行人工关节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骨折 手术 内固定 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钢板固定术与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强 《临床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77-79,共3页
目的比较双钢板固定术与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肱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取双侧重建钢板固定处理为对照组,另30例行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处理方案为观察... 目的比较双钢板固定术与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肱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取双侧重建钢板固定处理为对照组,另30例行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处理方案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肘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83.3%(25/30),观察组为86.7%(26/30),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异位骨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与有限内固定联合方案治疗肱骨远端骨折效果近似于双钢板内固定术,但前者骨折愈合时间更早,且异位骨化率相对较低,更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重建钢板 外固定支架
原文传递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胫骨远段骨折的治疗效果
16
作者 王强 《临床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胫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处理,观察组则行经皮微创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处理,...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胫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处理,观察组则行经皮微创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处理,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随访1年对比两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骨折愈合时间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下肢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胫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案中,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创伤小,固定强度高,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 解剖型钢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