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莞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夏延平 尹乐华 +1 位作者 李国辉 杨新金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年第5期464-466,共3页
目的分析东莞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为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工作年限等情况。结果全市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人员804人,... 目的分析东莞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为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工作年限等情况。结果全市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人员804人,学历构成以中专学历较多,主要分布在镇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则以本科学历为主。职称结构均以初级为主,中级职称比例较低。结论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优势较为明显,但人力结构差异较大,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人力资源总量需逐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 人才 人力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的现状与对策
2
作者 叶向阳 黄淑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年第15期19-20,共2页
在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大量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使东莞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虽然流动人口的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及相关服务的... 在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大量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使东莞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虽然流动人口的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及相关服务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但由于受流动人口的素质、管理部门的方法、服务资源的提供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流动人口的预防保健服务难以完全到位,卫生防护措施难以彻底落实,直接影响流动人口本身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预防保健服务 公共卫生问题 巨大 卫生防护措施 生命质量 东莞市 管理部门 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东莞市部分性罪错人员艾滋病病毒/梅毒监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霞 张巧利 +1 位作者 陈柏芬 方晓君 《疾病监测》 CAS 2008年第8期490-492,共3页
目的为了解东莞市性罪错人员中性病艾滋病流行情况及其相关的危险行为,为更好地制定针对该人群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东莞市收容教养所内所有收容教养的228名暗娼和130名嫖客逐个进行询问、登记,然后采集5ml静... 目的为了解东莞市性罪错人员中性病艾滋病流行情况及其相关的危险行为,为更好地制定针对该人群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东莞市收容教养所内所有收容教养的228名暗娼和130名嫖客逐个进行询问、登记,然后采集5ml静脉血做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228名暗娼中,年龄最小16岁,平均24.31岁。嫖客最小19岁,平均32.97岁,30岁以下的暗娼数多于嫖客(χ2=63.53,P<0.01);暗娼以未婚为主,其未婚比例高于嫖客(χ2=22.83,P<0.01);暗娼和嫖客均以外来流动人群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分别为99.56%、91.23%和99.23%、84.62%;在性接触中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嫖客为14.62%,暗娼为6.58%,嫖客高于暗娼(χ2=6.22,P<0.05);暗娼中有7人承认吸毒,1人有共用注射器史;暗娼中查出梅毒抗体阳性35例,阳性率15.35%,嫖客中查出梅毒抗体阳性12例,阳性率9.23%;暗娼中查出HIV感染者2例,感染率0.88%,嫖客中未查出HIV阳性者。结论性罪错人员中的性病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和性病感染率均高,而嫖客中的危险行为高过暗娼。故加强对所有性罪错人员的艾滋病性病监测,开展有效针对性罪错人员的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干预工作,是减缓艾滋病扩散速度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罪错人员 艾滋病病毒 梅毒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状况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1
4
作者 钟柏茂 张巧利 徐晓娟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年第4期32-33,共2页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的作用。方法开展常规监测和主动监测,采取旨在提高住院分娩率的综合干预措施,并比较加强干预前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结果1988—2003年,东莞市户籍人...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的作用。方法开展常规监测和主动监测,采取旨在提高住院分娩率的综合干预措施,并比较加强干预前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结果1988—2003年,东莞市户籍人口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年发病分别为101例、95例、116例、112例、69例、61例。加强综合干预后,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从0.68‰下降至0.33‰(P<0.01)。结论流动人口是控制新生儿破伤风的重点人群,加强综合干预对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新生儿破伤风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一起社区诺如病毒腹泻爆发调查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巧利 钟新光 +3 位作者 曾耀明 夏宪照 王晓霞 陈柏芬 《疾病监测》 CAS 2007年第10期677-679,共3页
目的对东莞市某社区发生的一起腹泻爆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病例发生情况及可疑传播因素;采用ELISA、RT-PCR等方法对人体和外环境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本次疫情从2007年2月11日开始至18日结束,共发生腹... 目的对东莞市某社区发生的一起腹泻爆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病例发生情况及可疑传播因素;采用ELISA、RT-PCR等方法对人体和外环境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本次疫情从2007年2月11日开始至18日结束,共发生腹泻病例173例,罹患率2.40%。从4份病人粪便标本中均检测出诺如病毒核酸片段。疫情特点符合经水传播传染病特征。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社区腹泻爆发,可疑传播因素为被污染的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诺瓦克样病毒 腹泻 爆发 流行病学 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估计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巧利 王晓霞 +3 位作者 陈柏芬 刘艳璋 杨挺立 陈平华 《疾病监测》 CAS 2008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评估广东省东莞市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数量。方法以东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登记的吸毒人数为基础,对戒毒所内的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简易乘数法、捕获-标记-再捕获法对东莞市吸毒人群规模进行估计。根据2004-2006... 目的评估广东省东莞市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数量。方法以东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登记的吸毒人数为基础,对戒毒所内的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简易乘数法、捕获-标记-再捕获法对东莞市吸毒人群规模进行估计。根据2004-2006年东莞市吸毒人群HIV感染率监测结果推算吸毒人群中HIV感染者的数量。结果东莞市吸毒人群数量范围为34698~49175人,吸毒人群规模为在册登记数的1.78~2.52倍,是2006年东莞市戒毒所强制戒毒人数的9.61~13.63倍。3年中东莞市强制戒毒所监测到的吸毒人群HIV年均感染率5.12%,据此推算东莞市吸毒人员中HIV感染者的数量范围为1777~2518人。结论各地可根据本地流动人口状况、吸毒的严重性、戒毒力度等综合情况,参考相应的倍数乘以当地吸毒者在册登记数或上一年戒毒所戒毒人数,估计当地的吸毒人群规模并以此为基础估计当地吸毒人员中HIV感染者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毒者 HIV感染者 规模估计 简易乘数法 捕获-标记-再捕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103名卖淫妇女艾滋病梅毒监测报告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晓霞 张巧利 +3 位作者 刘艳璋 杨挺立 陈婉雯 陈平华 《疾病监测》 CAS 2005年第3期121-122,共2页
目的 了解东莞市卖淫妇女性病艾滋病流行情况,为采取艾滋病性病的干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东莞市妇女教养所10 3名收教的卖淫妇女进行调查、逐个询问:并各采集5ml静脉血进行HIV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10 3名卖淫妇女中... 目的 了解东莞市卖淫妇女性病艾滋病流行情况,为采取艾滋病性病的干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东莞市妇女教养所10 3名收教的卖淫妇女进行调查、逐个询问:并各采集5ml静脉血进行HIV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10 3名卖淫妇女中,最小年龄16岁,平均年龄2 2岁;初中文化75人;未婚86人;外省流动人群97人。从未或有时使用安全套71人;共用注射器吸毒7人。查出HIV感染者1例;梅毒感染者12例。结论 卖淫妇女的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和性病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对该人群艾滋病性病监测,积极开展性病艾滋病知识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卖淫妇女 HIV 梅毒 监测报告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吸毒人群艾滋病KABP及感染情况的调查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巧利 王晓霞 陈柏芬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4537-4539,共3页
[目的]了解东莞市吸毒人群HIV感染情况、危险因素及与艾滋病有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制定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6年在东莞市强制戒毒所戒毒的1 032名吸毒者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同时采用统一的问卷搜... [目的]了解东莞市吸毒人群HIV感染情况、危险因素及与艾滋病有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制定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6年在东莞市强制戒毒所戒毒的1 032名吸毒者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同时采用统一的问卷搜集每名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行为学等相关资料。将所有资料输入EPIDATA 3.0,采用STATA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东莞市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为5.04%。男性吸毒人群的感染率(5.53%)高于女性(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4.3262,P=0.038);注射吸毒的感染率(7.09%)高于口吸毒品者(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9.6072,P=0.000);共用针具吸毒者的感染率(11.84%)高于未共用针具者(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2.9877,P=0.002)。东莞市吸毒人群注射吸毒率68.31%、针具共用率34.75%;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39.34%;商业性性行为发生率22.09%,买淫和卖淫时每次均使用安全套率50.26%和46.81%。[结论]东莞市吸毒人群HIV感染率持续上升的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但吸毒人群中仍然存在着共用针具、商业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低、艾滋病防治知识欠缺等危险因素,建议在吸毒人群中采取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并重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感染率 认知科学 行为科学 吸毒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07年东莞市食品化学污染物连续监测与危害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郑惠华 彭寨玉 +4 位作者 徐淑暖 杜二青 陈砚朦 钟淑婷 甘凤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2085-2090,2111,共7页
目的:对东莞市的食品进行化学污染物监测和危害分析。方法:2004年~2007年4年间在各监测点共采集主要食品684份,检测食品中铅、镉、锡等金属污染物;有机磷、氯等农药残留量18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8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7项... 目的:对东莞市的食品进行化学污染物监测和危害分析。方法:2004年~2007年4年间在各监测点共采集主要食品684份,检测食品中铅、镉、锡等金属污染物;有机磷、氯等农药残留量18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8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7项;防腐剂中的山梨酸和苯甲酸及添加剂中的甜味剂2项和色素4项,将检测结果与国家相关标准对照。结果:共获得监测数据超过2万项次。食品中铅、镉、锡的合格率分别为96.7%、96.3%、100%。各类食品中重金属铅含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类食品Cd含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05〉P〉0.01);农药残留量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30.5%和12.0%。有机磷农药残留以叶类蔬菜最为严重(P〈0.005),瓜果类蔬菜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较高。调味品、乳品、饮料、熟食和凉果类等食品添加剂合格率为87.7%,凉果中的甜味剂超标严重(63.6%)。结论:食品中重金属铅污染比较普遍,海产品、猪内脏、食用菌的重金属镉污染较其它类食品高;叶类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比较严重,瓜果类蔬菜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较高;凉果类等食品中的甜味剂含量超标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污染物 连续监测 危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2004年吸毒人群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志权 张巧利 +1 位作者 夏宪照 王晓霞 《疾病监测》 CAS 2005年第2期68-70,共3页
目的 了解东莞市吸毒人群HIV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 ,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干预工作。方法 对 2 0 0 4年 1~ 11月在东莞市强制戒毒所戒毒的 1987名吸毒者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 ,同时采用统一的问卷搜集每名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及行为学资料 ,... 目的 了解东莞市吸毒人群HIV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 ,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干预工作。方法 对 2 0 0 4年 1~ 11月在东莞市强制戒毒所戒毒的 1987名吸毒者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 ,同时采用统一的问卷搜集每名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及行为学资料 ,将所有资料输入EPIDATA3 0 ,采用STATA8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东莞市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为 6. 14 % ,本地吸毒人群的感染率显著低于流动吸毒人群 ,有共用针具吸毒史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无针具共用史者。吸毒者中注射吸毒率为 6 3. 5 1% ,注射吸毒者中针具.共用率为 4 6 . 4 3%。吸毒者中有商业性性行为者占 5 5 . 16 % ,其中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者仅占 15 . 2 4 %。结论 东莞市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有较大幅度上升 ;吸毒人群中存在着共用针具及商业性性行为等危险因素 ;建议在吸毒人群中尽快推广、美沙酮替代疗法及 10 .0 %安全套策略等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监测 行为干预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广东省健康人群流脑免疫水平和带菌状况调查 被引量:25
11
作者 刘美真 杨华可 +6 位作者 廖国东 黄忠生 徐亮 邓小玲 谭海玲 陈经雕 宋铁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325-326,338,共3页
目的:了解我省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和免疫水平,预测流脑发病的趋势,为流脑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并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开展流脑监测工作。选择广州市番禺区、茂名化州市、韶关乐昌市、东莞市及汕... 目的:了解我省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和免疫水平,预测流脑发病的趋势,为流脑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并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开展流脑监测工作。选择广州市番禺区、茂名化州市、韶关乐昌市、东莞市及汕头市潮阳区作为流脑监测点。各监测点按广东省流脑监测方案要求采集市内0-、5-、10-、15-、25~、35-及45岁以上共7个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及静脉血,分别进行健康人群带菌调查及人群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广东省健康人群A群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为78.9%(675/856),C群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为23.7%(203/856);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氏菌(简称Nm)的带菌率为0.65%(7/1077)。健康人带菌以B群Nm为主。结论:广东省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A群流脑IgG抗体的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Nm的带菌率也很低,提示大部分人对A群流脑有免疫作用。但我省健康人群C群IgG抗体水平较低,一旦有传染源传人,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脑 带菌率 抗体水平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2005年健康人群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杨华可 张莉萍 刘美珍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76-77,共2页
目的:了解东莞市健康人群脑膜炎双球菌带菌率及抗体水平。方法:按流脑监测方案采集市内两个地方0~、5~、10~、15~、25~、35~及45岁以上共7个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及静脉血.分别进行健康人群带菌调查及人群流脑A群和C群抗体IgC水... 目的:了解东莞市健康人群脑膜炎双球菌带菌率及抗体水平。方法:按流脑监测方案采集市内两个地方0~、5~、10~、15~、25~、35~及45岁以上共7个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及静脉血.分别进行健康人群带菌调查及人群流脑A群和C群抗体IgC水平检测。结果:226份健康人群流脑的带菌率为0%;175份血清中流脑A群IgG抗体的阳性率为74.3%,GMT为4.40;C群IgC抗体的阳性率为19.4%,GNT为1.47。结论:东莞市健康人群中流脑A群IgG抗体阳性率维持在中等水平,C群IgG抗体处于较低水平;健康人群流脑的带菌率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人群 流脑 抗体水平 带菌率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HIV/AIDS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巧利 王晓霞 +2 位作者 夏宪照 陈柏芬 冯铁建 《疾病监测》 CAS 2007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了解东莞市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来源及危险因素,推断其流行趋势,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1991-2005年间东莞市的艾滋病常规及哨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对不同... 目的了解东莞市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来源及危险因素,推断其流行趋势,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1991-2005年间东莞市的艾滋病常规及哨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对不同人群进行HIV抗体检测,阳性者使用蛋白印迹法(WB)确认;采集HI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核酸后用巢式-聚合酶琏反应(PCR)技术对HIV-1env基因进行序列分析、鉴定病毒亚型。结果东莞市自1991年发现首例输入性HIV感染者以来,到2005年底共检出HIV感染者759例,HIV感染者报告数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发现的HIV感染者以青壮年、男性、流动人口为主;感染的主要途径是静脉吸毒;CRF01-AE亚型为主要流行株。结论东莞市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并正逐步从吸毒人群和性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防制形势严峻,应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并开展针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流行病学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1994~2003年霍乱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钟新光 张巧利 刘艳璋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325-327,共3页
目的分析东莞市1994~2003年霍乱流行特征和状况,为制定霍乱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东莞市1994~2003年共发生霍乱病例236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58/10万;流行一般自4月开始,6~9月为发... 目的分析东莞市1994~2003年霍乱流行特征和状况,为制定霍乱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东莞市1994~2003年共发生霍乱病例236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58/10万;流行一般自4月开始,6~9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主要分布在厚街、虎门、洪梅和沙田等沿海镇区,占82.63%;发病年龄最小的为9个月,最大的为91岁,男女性别比为1∶1.43,以青壮年为多见,15~45岁为213例,占总病例数的90.25%;职业分布为民工占绝大多数,占总病例数的83.05%,其次为农民(10.71%);流行形式以暴发为主,暴发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4.49%;传染途径以水源性和食源性为主。结论东莞市属霍乱常发地区,病例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青壮年为主,民工为发病的高危人群,在防治对策上应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采取“三管一灭一宣传”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按“早、小、严、实”的原则,认真处理好疫点和疫区,加强腹泻病人和水体、海产品、熟食等外环境的监测,从根本上控制霍乱的发生和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 流行病学分析 东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美沙酮门诊海洛因成瘾者基线调查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巧利 金行中 +4 位作者 袁丁 夏宪照 方晓君 陈德添 郑少敏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了解东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海洛因成瘾者的人口学及行为学特点,为采取进一步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统一的《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评估基线调查表》对在东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服药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 目的:了解东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海洛因成瘾者的人口学及行为学特点,为采取进一步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统一的《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评估基线调查表》对在东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服药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行为学及HIV、HCV感染情况等。结果:在东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服药的人员中30a以下者占86·1%;男性占96·0%,已婚占52·7%;初中文化程度占69·2%;无业/待业者占53·2%。与家庭关系良好者占43·8%。过去一个月(调查前)79·6%有注射吸毒行为,28·8%共用针具。64·4%有未婚性行为,多性伴比例占21·0%,61·5%在最近一次性行为中使用了安全套。过去3个月,10·9%曾违法犯罪。无HIV感染者,HCV感染者占30·3%。来门诊单程花费的时间最短2min,最长3h,平均40min±s27·6min。结论:在东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就诊的服药人员主要是青壮年男性,文化程度低,多为无业/待业者;未发现HIV感染者,针具共用率均较低,但存在非婚性行为、多性伴、安全套使用率偏低等感染HIV的高危因素。建议加大对该人群的宣传教育和推广安全套使用等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吸毒人群 美沙酮维持治疗 高危行为 安全套 注射吸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2004年流脑疫情分析及防制对策探讨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巧利 温六能 刘艳璋 《疾病监测》 CAS 2005年第6期288-290,共3页
目的对东莞市2004年流脑疫情进行分析,为探讨东莞市流脑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东莞市2004年的流脑疫情、流行菌株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法检测菌株的药敏情况。结果东莞市流脑以散发为主,也偶有暴发... 目的对东莞市2004年流脑疫情进行分析,为探讨东莞市流脑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东莞市2004年的流脑疫情、流行菌株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法检测菌株的药敏情况。结果东莞市流脑以散发为主,也偶有暴发疫情发生;外来青工是发生流脑的高危人群;流脑流行的优势菌群和耐药性均已发生较大改变。结论建议在外来青工中开展A+C群流脑菌苗普种。在疫情处理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疫情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3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晓霞 张巧利 陈柏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1635-1637,共3页
目的:了解东莞市3类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态度现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个社区的3类人群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3类人群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本地村民72.03%,中学... 目的:了解东莞市3类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态度现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个社区的3类人群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3类人群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本地村民72.03%,中学生66.45%,流动人口53.41%;实际获得和喜欢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都是"电视",为82.89%和81.16%,其次为"报纸、杂志",为75.42%和65.51%;3类人群对艾滋病都存在一定的恐惧和歧视心理。结论:在强化大众媒体对艾滋病的宣传力度的同时,更应加强针对不同人群的、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消除恐惧和歧视,营造一个共同参与、预防艾滋病的良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数据收集 3类人群 知识和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2000~2005年狂犬病流行情况及防制对策 被引量:9
18
作者 钟新光 谢炜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8期913-915,共3页
目的分析近年东莞市狂犬病流行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发病率回升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制对策。方法收集2000~2005年东莞市狂犬病疫情报告、病例调查及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5年,全市共报告狂犬病例数51例。其中本地暴露感染1... 目的分析近年东莞市狂犬病流行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发病率回升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制对策。方法收集2000~2005年东莞市狂犬病疫情报告、病例调查及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5年,全市共报告狂犬病例数51例。其中本地暴露感染17例,占33.33%;外地暴露感染34例,占66.67%。病例呈逐年增长趋势,2002年后本地感染病例增幅较大,主要分布在石碣、大朗、东坑、常平和大岭山等5个镇,集中了全市82.35%的本地感染病例。病例以犬伤感染为主,70%以上病例未进行任何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发病最多的为民工(49.02%),其次为农民(27.45%);男女之比为2∶1。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夏秋季相对较多。结论外地暴露感染的输入病例多,本地感染病例增长快,犬只数量多且缺乏监管,犬只免疫率极低,犬伤人数持续增长,伤后大多未进行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部门之间管理脱节、重视不够等是我市狂犬病发病率回升的原因,因此应加强以上各方面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流行特征 防制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东莞市395名吸毒人员HIV、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华可 刘爱红 +2 位作者 黎景全 袁达康 张巧利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928-929,共2页
目的:了解东莞市吸毒人员HIV、梅毒的感染状况,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数据。方法:对吸毒人员吸毒方式、性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并采血样检测HIV抗体、梅毒抗体。结果:395名吸毒者中,HIV、梅毒感染率分别为6.84%和9.62%。单一口吸者、... 目的:了解东莞市吸毒人员HIV、梅毒的感染状况,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数据。方法:对吸毒人员吸毒方式、性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并采血样检测HIV抗体、梅毒抗体。结果:395名吸毒者中,HIV、梅毒感染率分别为6.84%和9.62%。单一口吸者、口吸并静注者、单一静注者HIV感染率分别为0%、8.14%、23.08%;梅毒感染率分别为10.81%、9.30%、7.69%;这3种吸毒方式之间HIV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单一静注者感染率最高。有静脉注射史者(包括单一静注者和口吸并静注者)占71.9%(284/395),其中共用针具者与非共用针具者HIV感染率分别为18.42%(21/114)、3.53%(6/170),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非共用针具静注者与单一口吸者之间HIV感染率并无显著性差异。以上各组间梅毒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本次调查中吸毒者不同性行为(有无用安全套)之间HIV、梅毒的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市吸毒人群HIV的感染率处于中等水平,共用注射器吸毒是HIV感染的主要因素。有必要在吸毒人群中开展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毒人员 静脉注射吸毒 HIV 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农民工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巧利 林鹏 +5 位作者 王晓霞 陈柏芬 郑少敏 单金华 夏宪照 刘勇鹰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年第5期386-389,共4页
目的:了解东莞市农民工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制定针对这一人群的艾滋病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方法,对东莞市厚街镇和常平镇两间工厂的615名农民工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 目的:了解东莞市农民工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制定针对这一人群的艾滋病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方法,对东莞市厚街镇和常平镇两间工厂的615名农民工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对HIV/AIDS及非婚性行为的态度及个人行为。结果:东莞市的农民工多为来自农村、15~39岁的未婚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44.39%,已婚及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未婚和文化程度低者;农民工的艾滋病防治知识主要来源渠道为电视和报刊;对婚前性行为、婚外情、一夜情、卖淫和嫖娼行为的赞同率分别为11.71%、2.28%、2.76%、0.49%和0.81%,且男性和文化程度高者对上述5种非婚性行为的赞同率均显著高于女性和文化程度低者;22.16%的未婚农民工有过性行为、6.02%的农民工有临时性行为,2.93%的农民工曾经有一夜情;农民工在近6个月与固定性伴和临时性伴发生性关系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11.47%和21.62%;农民工中性病的患病率为1.79%,患病后90%以上的人均能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结论:东莞市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对非婚性行为普遍不赞同,但该人群中依然存在非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低等感染HIV的高危行为。建议通过电视和报刊等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同时开展推广使用安全套等干预措施,遏制艾滋病在这一人群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认知科学 行为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