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雄 代成波 +6 位作者 吴宜娟 王硕 张玉虎 马桂贤 刘新通 何池忠 王丽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43-946,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rPAF-AH)对大鼠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80只,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rPAF AH组和银杏叶组,每组20只。后3组大鼠采用慢性动脉粥样硬化结合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闭...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rPAF-AH)对大鼠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80只,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rPAF AH组和银杏叶组,每组20只。后3组大鼠采用慢性动脉粥样硬化结合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观测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脑梗死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黏附率及5、15、30和60 min各时间点局部脑血流量(rCBF)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黏附率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外银杏叶组血小板聚集率,rPAF-AH组和银杏叶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黏附率均明显降低(P<0.05),rPAF-AH组较银杏叶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明显(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rCBF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rCBF-AH组大鼠给药后各时间点,银杏叶组30和60 min时,rCBF不同程度升高(P<0.05)。结论 rPAF-AH对大鼠脑梗死具有明显的疗效,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治疗脑梗死的生物医药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烷基-2-乙酰甘油磷酸胆碱酯酶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血小板黏附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桂贤 张雄 +4 位作者 王硕 代成波 刘新通 杨哲贤 马腾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年第14期1991-1994,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表达及变化水平,探讨MIF在脑梗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68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1~3d)和亚急...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表达及变化水平,探讨MIF在脑梗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68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1~3d)和亚急性期(10-14d)血浆MIF的浓度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MIF mRNA的表达水平,检测同期99例健康对照者对应指标。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MIF的浓度[(52.77±25.42)ng/ml]和PBMCMIF的表达(0.42±0.37)均高于亚急性期[(39.20±17.46)ng/ml,0.27±0.29]和健康对照组[(32.66±27.92)ng/ml,0.24±0.2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亚急性期血浆MIF的浓度和PBMCMIF的表达均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MIF浓度和PBMCMIFmRNA表达水平呈先增高后恢复正常的变化规律,提示MIF与脑梗死病程演变有关,动态检测血浆MIF浓度和PBMCMIFmRNA表达水平可能对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监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影像指导下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研究
3
作者 王硕 马桂贤 +3 位作者 代成波 张雄 马腾云 杨哲贤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年第24期3679-3682,共4页
目的评估多模式影像指导下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选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成术组(常规CAS组)和多模式影像指导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成... 目的评估多模式影像指导下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选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成术组(常规CAS组)和多模式影像指导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成术组(个体化CAS组),各50例,完整地评估神经专科的情况,常规CAS组和个体化CAS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常规CAS组和个体化CAS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围手术期总并发症:14.0%和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并发症:6.0%和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常规CAS组和个体化CAS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0%和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狭窄率分别为:24.0%和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影像指导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能降低远期血管再狭窄率,但尚未能降低远期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可行和安全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多模式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6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桂贤 王硕 +3 位作者 代成波 刘新通 张雄 李昌茂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年第9期1205-1208,共4页
目的评估急诊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2011年8月,共对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支架置入术治疗;入选标准: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时间窗超过6h,有明确头颅CT低密度灶,椎或基底动脉狭窄≥7... 目的评估急诊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2011年8月,共对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支架置入术治疗;入选标准: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时间窗超过6h,有明确头颅CT低密度灶,椎或基底动脉狭窄≥70%或闭塞,无支架置入术禁忌证。手术前、后按现标准服药及常规处理,采用球扩或自膨支架,技术成功包括血管造影和装置使用成功。所有病人在术前和术后均接受NIHSS评分,完整地评估神经专科的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66±10)岁,均为男性,5例昏迷,1例昏睡;3例患糖尿病,4例患高血压病,1例有心肌梗死病史,3例嗜烟;靶病变:3例基底动脉闭塞、1例基底动脉次全闭塞、2例双侧椎动脉闭塞,分别对以上病例成功置入了6枚球扩支架和1枚自膨式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除1例死亡,其余均存活,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好转。结论在后循环急性脑梗死危重患者中,应用急诊支架置入术将有望成为其可行的治疗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支架 后循环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国际抗癫痫联盟遗传委员会报告——癫痫的基因检测》 被引量:3
5
作者 秦兵 曾涛 +2 位作者 龙跃生 段现来 廖卫平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22-728,共7页
随着基础医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工程的实施,给人类很多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革。近年来,癫痫的基因检测便是神经科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进展之一,癫痫的基因检测对... 随着基础医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工程的实施,给人类很多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革。近年来,癫痫的基因检测便是神经科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进展之一,癫痫的基因检测对临床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其潜在的益处和风险是什么?检测方法有哪些?应该如何使用这些检测方法?癫痫的基因检测效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都是大家十分关注的热点。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遗传委员会于2010年在Epilepsia首次发表了《ILAE遗传委员会报告——癫痫的基因检测》这篇纲领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抗癫痫联盟 基因检测 遗传性 委员会 人类基因组计划 解读 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医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