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梁晓宗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6期934-936,共3页
目的:观察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对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32例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皮瓣成活率以及随访的断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2例... 目的:观察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对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32例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皮瓣成活率以及随访的断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皮瓣成活31例,成活率为96.9%;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年,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术后1年,随访结果为优12,良18,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3.8%。结论: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效果理想,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恢复患指功能与外形,且供区隐蔽,切取方便,损伤较小,可以作为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损伤 软组织缺损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 皮瓣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对手外伤术后患者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曾慧宜 谭蓬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18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在手外伤术后患者护理中应用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对其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82例手外伤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采... 目的探讨在手外伤术后患者护理中应用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对其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82例手外伤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采用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易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分、手指关节活动度、指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5、7 d,试验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手指关节主动活动度、手指关节被动活动度、手指总主动活动度均较对照组更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心理、生理、社会、环境评分均显著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较对照组的26.8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可缓解手外伤患者的术后疼痛症状,提高其术后关节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伤 手术 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 关节活动度 并发症发生率
原文传递
健康信念模型在断指再植术患者自我管理中的运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黎勤华 严程芬 +1 位作者 严卓云 罗小燕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18期236-238,241,共4页
目的 探讨健康信念模型(HBM)在断指再植术患者自我管理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我院断指再植术的12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 目的 探讨健康信念模型(HBM)在断指再植术患者自我管理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我院断指再植术的12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HBM护理干预策略,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健康信念评分、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患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健康信念、ESCA、生活质量、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健康信念、ESCA、生活质量评分及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断指再植术患者实施基于HBM护理干预可促进提高患者健康信念、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负面心理情绪,促进患指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信念模型 断指再植术 自我管理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可吸收微型骨锚在腱性锤状指损伤治疗中的重建效果
4
作者 王昌义 萧志雄 +2 位作者 温贤金 梁晓宗 彭肃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9期3211-3213,共3页
目的:探究可吸收微型骨锚在腱性锤状指损伤治疗中的重建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9年9月收治的125例腱性锤状指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克氏针组(n=62,给予克氏针内固定肌腱止点缝合治疗)和骨锚钉组(n... 目的:探究可吸收微型骨锚在腱性锤状指损伤治疗中的重建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9年9月收治的125例腱性锤状指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克氏针组(n=62,给予克氏针内固定肌腱止点缝合治疗)和骨锚钉组(n=63,给予可吸收微型骨锚钉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4周,采用Crawford功能判定标准评价两组的治疗优良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骨锚钉组的治疗优良率显著优于克氏针组(P<0.05);而骨锚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克氏针组(P<0.05)。结论:可吸收线微型骨锚钉治疗腱性锤状指损伤的效果较为理想,术后并发症较少,有利于促进远侧指间关节快速重建,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微型骨锚 克氏针内固定肌腱止点缝合术 腱性锤状指损伤 重建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麻地黄汤加味结合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阴虚风动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黎凤娇 温贤金 +1 位作者 陈坤 韦克金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桑麻地黄汤加味结合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阴虚风动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阴虚风动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桑麻地黄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桑麻地黄汤加味结合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阴虚风动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阴虚风动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桑麻地黄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中风中医症征积分(SSTCM),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15 d后和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SSTCM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患者下降幅度更显著(P<0.01);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桑麻地黄汤加味结合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阴虚风动型患者,有助于加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中风的症状和体征,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阴虚风动型 恢复期 桑麻地黄汤加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11
6
作者 萧志雄 梁晓宗 +3 位作者 汪翔 王昌义 叶团飞 王树锋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58,共2页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切取皮瓣面积最大为18 cm×8 cm、最小为5 cm×6 cm.结果 术后8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发生边...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切取皮瓣面积最大为18 cm×8 cm、最小为5 cm×6 cm.结果 术后8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发生边缘坏死,经换药2周后治愈.术后随诊3个月~3年,皮瓣外观好,质地、颜色与受区接近,不臃肿,感觉及活动满意.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不损伤主要血管、皮瓣薄、创伤小、供区相对隐蔽.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 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掌侧较大软组织缺损12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汪翔 温贤金 +1 位作者 萧志雄 李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3-386,共4页
目的探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掌侧较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掌侧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外伤7例,瘢痕挛缩切除创面5例。创面均合并血管、神经、肌腱或骨外露,... 目的探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掌侧较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掌侧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外伤7例,瘢痕挛缩切除创面5例。创面均合并血管、神经、肌腱或骨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4 cm×2.6 cm^6.8 cm×5.0 cm;均为择期手术。术后门诊定期随访,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感觉及患手的功能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1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在术后第2天发生血管危象,经急诊手术探查后皮瓣成活。12例伤口I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3~16 d。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外观不臃肿,质地、色泽良好,角化度良好,与受区周围皮肤接近,抓握、持物功能良好,TPD为6~8 mm,感觉恢复达S3~S3+,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及工作。供足植皮成活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功能、感觉无影响。结论足内侧皮瓣质地与手掌皮肤结构接近,穿支血管解剖恒定,修复术后手功能及外观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手部掌侧较大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一种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内侧皮瓣 手掌侧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足底内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趾近节皮肤缺损 被引量:3
8
作者 汪翔 萧志雄 +3 位作者 梁晓宗 王昌义 叶团飞 区彩琼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8-258,共1页
拇趾常因外伤致创面形成,而需利用皮瓣来修复,以此来保留趾体或第1跖趾关节。自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我科采用足底内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趾近节创面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足底内侧动脉 拇趾 皮肤缺损 近节 第1跖趾关节 2009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