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多肽的制备及生理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伟 孙智达 徐志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4-76,共3页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花生多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论述了花生多肽的功能性质、制取方法以及应用,并且重点介绍了其对ACE的抑制作用机理和检测方法。
关键词 花生多肽 ACE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糠蛋白及其活性肽的研究与利用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俞明伟 张名位 +2 位作者 孙远明 张雁 王琪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4-159,共6页
综述了米糠蛋白提取工艺,功能特性及其活性肽在降血压(ACE抑制肽),阿片样拮抗活性,抗氧化,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作用,并且概括了米糠蛋白及肽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关键词 米糠蛋白 米糠肽 特性 活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粕提取蛋白质工艺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伟 徐志宏 +1 位作者 孙智达 魏振承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5-127,131,共4页
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温度、pH、料液比以及时间对花生粕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在二次浸提的前提下,其它各因素的较优提取范围。实验结果通过贡献率法计算表明,各因子对蛋白质提取率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温度>pH... 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温度、pH、料液比以及时间对花生粕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在二次浸提的前提下,其它各因素的较优提取范围。实验结果通过贡献率法计算表明,各因子对蛋白质提取率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温度>pH>料液比;运用频率寻优法得出了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52~55℃,pH9.3~9.6,料液比1∶9.7~1∶10.3,所建立的数学回归模型在实验范围内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花生蛋白质的提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粕 浸提 花生蛋白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黑米的抗氧化作用及其与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48
4
作者 张名位 郭宝江 +4 位作者 池建伟 魏振承 徐志宏 张雁 张瑞芬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24-1331,共8页
分析了242份黑米品种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及其与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黑米品种及籼、粳、粘、糯类型之间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表现出明... 分析了242份黑米品种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及其与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黑米品种及籼、粳、粘、糯类型之间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黑米/白米、籼/粳、粘/糯各类型之间的差异分别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总体呈现粳大于籼、糯大于粘的趋势。242个黑米品种按快速聚类法可聚成10大类群,184个籼型品种聚成10类,58个粳型品种聚成6类。黑米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分别与其中的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性,表明黑米的抗氧化作用与其中所含的黄酮和花色苷类物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作用 花色苷 总黄酮 黑米 品种 含量 总抗氧化能力 清除自由基 活性氧自由基 基因型差异 变异系数 正相关性 聚类法 类型 白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大豆种质抗氧化能力及其与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71
5
作者 徐金瑞 张名位 +4 位作者 刘兴华 刘章雄 张瑞芬 孙玲 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45-1552,共8页
目的分析127份黑大豆种质的总抗氧化能力及与其总酚和花色苷含量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各类型之间差异采用平均数的t测验,聚类分析采用快速聚类法,相关性分析采用相关系数法。结果127份黑大豆种质种皮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花色苷... 目的分析127份黑大豆种质的总抗氧化能力及与其总酚和花色苷含量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各类型之间差异采用平均数的t测验,聚类分析采用快速聚类法,相关性分析采用相关系数法。结果127份黑大豆种质种皮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幅分别为0.44~3.56mmol.g-1、7.05~74.82mg.g-1和0.22~1.87mg.g-1,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不同类型及不同生态区黑大豆种质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花色苷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黑大豆/黄大豆、黑大豆春播/秋播、夏播/秋播、东北春/南方春、东北春/南方夏、北方春/南方春、北方春/南方夏之间的差异分别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总体趋势是北方春最高,东北春次之,南方春最弱。127份黑大豆种质可聚成6大类群,分别由3、24、20、31、37和12份种质组成。黑大豆的总抗氧化能力与其中的总酚和花色苷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性。结论黑大豆的抗氧化作用与其种皮中所含的多酚和花色苷类物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大豆种皮 抗氧化作用 总酚含量 花色苷含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黑色粮油作物种皮花色苷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稳定性比较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莉蓉 张名位 +2 位作者 刘邻渭 魏振承 张瑞芬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045-2052,共8页
【目的】比较外界因素及杀菌工艺对黑米、黑大豆、黑玉米3种黑色粮油作物种皮花色苷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光照、温度、食品原料、防腐剂、金属离子和5种杀菌工艺(巴氏灭菌、煮沸灭菌、高温短时灭菌、高压蒸汽灭... 【目的】比较外界因素及杀菌工艺对黑米、黑大豆、黑玉米3种黑色粮油作物种皮花色苷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光照、温度、食品原料、防腐剂、金属离子和5种杀菌工艺(巴氏灭菌、煮沸灭菌、高温短时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微波灭菌、)处理3种花色苷提取物,采用铁离子还原法评价其处理前后的总抗氧化能力变化。【结果】黑米、黑大豆、黑玉米种皮花色苷提取物的总抗氧化能力随光照和加热时间延长而下降,温度越高下降越快,在避光、自然光和日光灯照射3种光照条件下黑米花色苷提取物的稳定性最好,其次为黑大豆花色苷提取物的,黑玉米花色苷提取物的最差;在相同温度下黑大豆花色苷提取物的稳定性最好,黑米和黑玉米花色苷提取物的较差;NaCl、蔗糖、葡萄糖等食品原料和防腐剂苯甲酸钠对3种花色苷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不明显,5种金属离子(K+、Ca2+、Mg2+、Zn2+、Cu2+)和5种不同杀菌工艺(巴氏灭菌、煮沸灭菌、高温短时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微波灭菌)对其总抗氧化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温短时灭菌的影响较小,高压蒸汽灭菌的影响最大。【结论】黑米、黑大豆、黑玉米3种花色苷提取物抗氧化稳定性受光照、温度、食品原料、金属离子和杀菌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米 黑大豆 黑玉米 花色苷 抗氧化作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米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被引量:54
7
作者 张名位 郭宝江 +4 位作者 张瑞芬 池建伟 魏振承 徐志宏 张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3-160,共8页
目的分离、纯化和鉴定黑米抗氧化的主要活性成分。方法以体外总抗氧化能力为活性跟踪指标,对黑米抗氧化提取物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等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分部后得到抗氧化能力最强的部分,再用SephadexLH-20分离得到抗氧化主... 目的分离、纯化和鉴定黑米抗氧化的主要活性成分。方法以体外总抗氧化能力为活性跟踪指标,对黑米抗氧化提取物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等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分部后得到抗氧化能力最强的部分,再用SephadexLH-20分离得到抗氧化主活性成分,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ESI-MS质谱和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波谱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黑米抗氧化提取物的5种溶剂萃取物以水部和正丁醇部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383和392ku·g-1,其中,从水部可得到4种抗氧化主活性成分,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976、878、1134和1087ku·g-1。波谱结构解析表明,4种成分均为花色苷类化合物,分别是锦葵素、天竺葵素-3.5-二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5-二葡萄糖苷。结论花色苷类化合物是黑米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米 抗氧化活性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籼稻品种谷壳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44
8
作者 李青 张名位 +6 位作者 张瑞芬 魏振承 邓媛元 唐小俊 张业辉 李武 马永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0-1158,共9页
【目的】比较不同水稻品种谷壳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的含量、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差异。【方法】选用5个代表性的南方籼稻品种,分析其谷壳中的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单体酚类的组成及含量,采用铁... 【目的】比较不同水稻品种谷壳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的含量、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差异。【方法】选用5个代表性的南方籼稻品种,分析其谷壳中的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总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单体酚类的组成及含量,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和ABTS(2,2'-联氨-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自由基清除能力两种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5个不同籼稻品种谷壳的游离酚、结合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介于42.8—123.0、260.9—325.2和320.2—398.3 mg GAE/100 g DW,其结合态酚占总酚含量百分比平均为78.9%;游离态黄酮、结合态黄酮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介于34.0—58.0、47.9—64.4和82.0—115.7 mg CE/100 g DW,其结合态黄酮占总黄酮含量的百分比平均为56.4%;稻壳中的酚类物质主要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绿原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香豆酸和阿魏酸,其中游离态酚类物质以丁香酸和香豆酸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25.09μg.g-1DW和31.21μg.g-1DW;结合态酚类物质以香豆酸含量为主,平均含量为2141.61μg.g-1DW。稻壳游离态、结合态和两者合计FRAP抗氧化能力值分别介于37.7—106.0、217.9—281.0和269.3—370.3 mg TE/100 g DW,其结合态占总FRAP百分比平均为77.3%;稻壳游离态、结合态和两者合计ABTS抗氧化能力值分别介于26.3—85.8、67.2—111.9和93.4—155.2 mg TE/100 g DW,其结合态占总ABTS百分比平均为64.8%。【结论】稻壳中含有较丰富的酚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稻壳总酚、总黄酮含量、单体酚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均以结合态形式为主,且有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提示水稻谷壳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谷壳 酚类物质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眼果肉水溶性提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苏东晓 张名位 +7 位作者 廖森泰 侯方丽 张瑞芬 唐小俊 魏振承 张雁 池建伟 邓元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919-1925,共7页
目的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NK细胞活性等不同角度研究龙眼水溶性提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以12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为研究对象,按体重随机分5组,阴性对照组、龙眼水溶性提取物低、高剂量组(130mg·d-1、380mg·d... 目的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NK细胞活性等不同角度研究龙眼水溶性提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以12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为研究对象,按体重随机分5组,阴性对照组、龙眼水溶性提取物低、高剂量组(130mg·d-1、380mg·d-1)和龙眼果肉低、高剂量组(150mg·d-1、450mg·d-1),每组24只,连续35d。测定淋巴器官相对质量、脾淋巴细胞转化值、血清溶血素值、NK细胞活性和脾脏抗体生成细胞数等免疫学指标以及血清丙二醛水平、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等抗氧化指标。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龙眼水溶性提取物低、高剂量组血清溶血素值和脾淋巴细胞转化值显著升高(P<0.05),而龙眼果肉各剂量组效果均不显著(P>0.05);高剂量龙眼水溶性提取物NK细胞活性显著增强(P<0.05),但龙眼果肉剂量组无显著效果(P>0.05)。龙眼果肉高剂量组血清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0.05),龙眼水溶性提取物各剂量组则差异不显著(P>0.05);龙眼果肉高剂量组和龙眼水溶性提取物高剂量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提高。结论一定剂量的龙眼水溶性提取物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及抗氧化活性,但抗氧化活性非其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水溶性提取物 正常小鼠 免疫调节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苦瓜品种的皂苷含量及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8
10
作者 田力东 张名位 +5 位作者 郭祀远 张瑞芬 池建伟 魏振承 张雁 唐小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415-3421,共7页
【目的】比较35个苦瓜品种的果肉和籽粒中皂苷含量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的差异。【方法】选用华南地区的35个主要苦瓜品种为材料,分别测定其果肉和籽粒中皂苷含量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其中皂苷含量测定采用高氯酸-香草... 【目的】比较35个苦瓜品种的果肉和籽粒中皂苷含量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的差异。【方法】选用华南地区的35个主要苦瓜品种为材料,分别测定其果肉和籽粒中皂苷含量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其中皂苷含量测定采用高氯酸-香草醛-冰醋酸法,而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测定采用比色法,品种之间的差异采用新复极差法,果肉和籽粒两个组织部位之间差异采用t检验,品种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法。【结果】不同品种果肉和籽粒中皂苷含量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其中果肉和籽粒中皂苷含量变幅分别为1.17%~4.07%和0.16%~1.54%,变异系数分别为32%和38%,平均值分别为1.96%和0.74%;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变幅分别为2.40%~34.53%和7.77%~30.07%,变异系数分别为46%和36%,平均值分别为17.96%和14.96%;果肉中的皂苷含量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显著高于籽粒;通过系统聚类法可将35个苦瓜品种聚为4类,分别包含16、6、12和1个品种。【结论】不同苦瓜品种的皂苷含量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同一苦瓜品种果肉中的皂苷含量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高于籽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品种 Α-葡萄糖苷酶 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皂苷和多糖的连续提取工艺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琪 邓媛元 +5 位作者 张名位 张瑞芬 张雁 唐小俊 魏振承 池建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4058-4065,共8页
【目的】建立超声-微波法连续提取苦瓜皂苷和多糖的优化工艺,并评价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超声-微波法连续提取苦瓜中皂苷和多糖的工艺条件,采用4-硝基酚-2-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测... 【目的】建立超声-微波法连续提取苦瓜皂苷和多糖的优化工艺,并评价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超声-微波法连续提取苦瓜中皂苷和多糖的工艺条件,采用4-硝基酚-2-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测定皂苷和多糖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结果】以含水质量分数13%的苦瓜干为原料,先提取皂苷后提取多糖的条件为,将其粉碎至200目后,以体积分数75%乙醇为溶剂,料液比1﹕18,超声-微波协同萃取(50 W,20 kHz)16 min,在该条件下,皂苷提取率达2.51%。提取皂苷后的残渣,继续以水为溶剂,料液比1﹕14,pH 8.0,时间23 min,温度84℃,超声-微波协同萃取(50 W,20 kHz)20 min,多糖提取率达12.86%。苦瓜皂苷和多糖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1.03mg.mL-1和10.73 mg.mL-1,苦瓜皂苷的抑制效果显著强于多糖的(P<0.05)。【结论】采用超声-微波协同作用连续提取苦瓜皂苷和多糖工艺,可有效利用原料、提高产出和效率,所得苦瓜皂苷和多糖提取物对α-糖苷酶均表现抑制作用,显示一定的降糖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皂苷 多糖 连续提取 Α-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黑大豆种质资源种皮花色苷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芳轩 张名位 +7 位作者 张瑞芬 刘章雄 魏振承 邱丽娟 杨春英 张雁 唐小俊 邓媛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5088-5099,共12页
【目的】了解不同黑大豆种质资源种皮中花色苷的组成、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酸性甲醇浸提60个黑大豆种质种皮中的花色苷,通过与标准品对照,用HPLC法分析其种皮花色苷的组成及含量,同时用pH示差法测定各种质的总花... 【目的】了解不同黑大豆种质资源种皮中花色苷的组成、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酸性甲醇浸提60个黑大豆种质种皮中的花色苷,通过与标准品对照,用HPLC法分析其种皮花色苷的组成及含量,同时用pH示差法测定各种质的总花色苷含量,采用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法测定各种质种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60个黑大豆种质中共检测到飞燕草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矮牵牛素-3-葡萄糖苷、芍药素-3-葡萄糖苷和锦葵素-3-葡萄糖苷6种花色苷组分。其中有44个品种中检测到上述全部6种花色苷组分,而其余16个品种只含有其中的4-5种。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是所有受试黑大豆种质中含量最高的花色苷组分。不同黑大豆种质间各单体花色苷和总花色苷含量及其ORAC值抗氧化能力差异均较大,其中总花色苷含量的变幅为98.8—2132.5mg/100g,ORAC值的变幅为212.5—1834.6μmolTE/g,且各种质总花色苷含量与其ORAC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2,P<0.001)。采用快速聚类法将60个黑大豆种质聚成营养和花色苷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的三大类群。【结论】不同黑大豆种质种皮花色苷组成基本相同,但其各花色苷单体及总花色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花色苷是黑大豆种皮抗氧化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大豆 种皮花色苷 高效液相色谱 OR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干燥工艺条件对速溶龙眼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苏东晓 廖森泰 +7 位作者 张名位 侯方丽 唐小俊 魏振承 张瑞芬 池建伟 张雁 邓媛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830-3839,共10页
【目的】分析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和热风流量对速溶龙眼粉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考察喷雾干燥不同进风温度和不同热风流量对速溶龙眼粉水分含量、堆积密度、黏性、溶解性、水分吸附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超微结构等理化特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和热风流量对速溶龙眼粉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考察喷雾干燥不同进风温度和不同热风流量对速溶龙眼粉水分含量、堆积密度、黏性、溶解性、水分吸附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超微结构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当进风温度从160℃升高到190℃、热风流量从23.00 m3.h-1增加到29.00 m3.h-1时,速溶龙眼粉水分含量分别降低25.52%和39.42%;黏度值分别下降55.75%和61.11%;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升高8.30℃和7.07℃;溶解时间分别增加1.29倍和1.47倍;堆积密度分别提高22.87%和20.15%;同时,单分子层水分含量、微粒形态、L*、a*、b*、色调和色度随之变化。【结论】加工理化特性优良的速溶龙眼粉需严格控制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和热风流量等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干燥 工艺条件 速溶龙眼粉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巨胚稻与普通稻的米质和营养成分分析比较 被引量:19
14
作者 魏振承 张名位 +5 位作者 池建伟 徐志宏 张雁 李健雄 张瑞芬 王志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86-389,共4页
对引进的巨胚稻进行引种栽培并对其米质和营养成分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巨胚稻的胚重是普通水稻胚重的3~5倍,多项营养成分如蛋白质、钙、磷、钾、钠、锰、VE、VB6和膳食纤维等的含量比普通稻米要高得多,这个结果表明巨胚稻是加工婴... 对引进的巨胚稻进行引种栽培并对其米质和营养成分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巨胚稻的胚重是普通水稻胚重的3~5倍,多项营养成分如蛋白质、钙、磷、钾、钠、锰、VE、VB6和膳食纤维等的含量比普通稻米要高得多,这个结果表明巨胚稻是加工婴幼儿食品非常好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种 巨胚稻 米质 营养成分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酶直接酶解米糠制备短肽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0
15
作者 俞明伟 张名位 +5 位作者 孙远明 张雁 魏振承 张瑞芬 唐小俊 池建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44-1750,共7页
【目的】建立在中低温度下直接酶解米糠制备短肽的优化工艺。【方法】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直接酶解米糠制备短肽的工艺条件,其中总糖含量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水解度(degree of hydrolysis,DH)采用pH-stat法,蛋白质回收率... 【目的】建立在中低温度下直接酶解米糠制备短肽的优化工艺。【方法】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直接酶解米糠制备短肽的工艺条件,其中总糖含量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水解度(degree of hydrolysis,DH)采用pH-stat法,蛋白质回收率采用凯氏定氮法。【结果】确定直接酶解米糠制备短肽最佳工艺条件为:米糠先经糖酶(viscozyme)反应2h去除糖类杂质,然后用碱性蛋白酶(alcalase)和胰蛋白酶双酶水解,最适pH8.2,温度45℃,alcalase与胰蛋白酶酶活比59﹕41,总酶活5750U/g底物,水解时间3h。在此条件下,DH为23.04%,蛋白质回收率为84.33%,酸溶性多肽(TCA-SN)为68.40%,短肽分子量主要集中在1000D以下。【结论】在中低温和偏中性(pH8.2)条件下,采用碱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双酶直接酶解米糠制备短肽,与先提取蛋白后酶解制备短肽的方法相比,具有操作步骤简单、蛋白质利用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制备米糠肽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 酶解工艺 水解度 蛋白质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苦瓜品种果肉中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比较 被引量:14
16
作者 黄龙 邓媛元 +4 位作者 张名位 张雁 魏振承 张瑞芬 唐小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660-4668,共9页
【目的】比较不同苦瓜品种果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差异。【方法】选用14个代表性的苦瓜品种,分析其果肉中的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含量及其单体酚类的组成,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 【目的】比较不同苦瓜品种果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差异。【方法】选用14个代表性的苦瓜品种,分析其果肉中的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含量及其单体酚类的组成,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DPPH(1,1-二苯基-2-苦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和ABTS+.(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自由基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差异,同时分析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14个不同苦瓜品种的游离态酚、结合态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介于157.58—382.92、6.46—54和175.27—413.79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23.50%、61.04%和21.58%,游离态酚含量占总酚含量的91.34%,结合态酚含量仅占总含量的8.66%;14个品种的总黄酮含量介于8.97—18.22 mg CE/100 g DW,变异系数为22.80%;苦瓜中主要单体酚类物质香草醛酸、表儿茶素和芦丁含量亦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品种间的变幅分别为1.83—9.29、35.17—114.52和0.91—4.53 mg/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43.85%、26.97%、33.09%。FRAP抗氧化能力为272.16—713.32 mg TE/100 g DW,变异系数为27.67%;DPPH清除能力的IC50值为11.43—34.14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35.10%;ABTS+.清除能力的IC50值为21.57—119.71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63.75%。总酚含量与FRAP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PPH和ABTS+.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不同苦瓜品种间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基因型差异,其酚类物质和抗氧化能力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且酚类物质是苦瓜发挥抗氧化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多酚 抗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s between Phenolic Compounds and Antioxidation of Momordica charantia L. in Different Varieties
17
作者 黄龙 邓媛元 +4 位作者 张名位 张雁 魏振承 张瑞芬 唐小俊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6期1263-1269,共7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compare contents of free and bound polyphenol and antioxidation of balsam pear in different varieties. [Method] Fourteen varieties of balsam pear were chosen to analyze total contents of fre...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compare contents of free and bound polyphenol and antioxidation of balsam pear in different varieties. [Method] Fourteen varieties of balsam pear were chosen to analyze total contents of free or bound phenol and components of free phenol. FRAP (Free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 DPPH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 and ABTS +· (2, 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 were used to measure antioxidation and analyz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yphenol content and antioxidation. [Result] Among the fourteen varieties of balsam pear, free, bound and total phenols were 157.58 -382.92, 6.46 -54 and 175.27 -413.79 mg GAE/100 g DW; coefficients of variance were 23.50% , 61.04% and 21.58%, respectively; free phenol accounted for 91.34% of total phenol and bound phenol accounted for 8.66% ; contents of total flavone for the fourteen varieties were from 8.97 to 18.22 mg CE/100 g DW and the coefficient was at 22.80%; vanillic aldehyde acid, epicatechin and rutin differed in contents among different varieties, which changed in 1.83-9.29, 35.17-114.52 and 0.91-4.53 mg/100 g DW and the coefficients were 43.85%, 26.97% and 33.09%; FRAP antioxidation was at 272.16 -713.32 mg TE/100 g DW and coefficient at 27.67% ; IC 50 of DPPH and ABTS +· clearance were 11.43-34.14 and 21.57-119.71 mg GAE/100 g DW and coefficients were at 35.10% and 63.75% , accordingly; content of total phenol was of extreme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FRAP (P0.01) and of extreme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C 50 of DPPH and ABTS + · clearance (P0.01). [Conclusion] Contents of phenolic compounds and antioxidation are of significant genotype differences; and phenolic substance and antioxidation are mainly in free form and phenolic substance is the major basis for anti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mordica charantia L. Phenolic compounds ANTIOXID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