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旧屋后山遗址古稻双峰乳突及稃壳印痕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文绪 向安强 +1 位作者 邱立诚 姚锦鸿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用水稻双峰乳突、粒型特征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古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封开杏花河古稻稃壳印痕双峰乳突单体的纵横比平均为1.01,处于籼、粳的分界线上,已处在籼、粳分化初期;双峰乳突判别函数为-0.99,处于籼、粳两亚种之... 用水稻双峰乳突、粒型特征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古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封开杏花河古稻稃壳印痕双峰乳突单体的纵横比平均为1.01,处于籼、粳的分界线上,已处在籼、粳分化初期;双峰乳突判别函数为-0.99,处于籼、粳两亚种之间的中点附近,靠近普通野生稻,表明尚处在籼、粳未分化完成的原始状态;粒型显现出一种长而大粒的野生稻、籼稻中间型特征;相对距离测定表明其性状总体处在野生稻和籼稻的过渡阶段。经综合分析后认为,该群古稻粒型长而宽,大粒无芒,籼、粳属性模糊,属于一种古老的栽培稻;其双峰乳突形态种属特征不清晰,属于一种非籼、非粳、非野生稻的栽培稻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古稻 稃壳印痕 双峰乳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保护材料在广东地区红砂岩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周亦超 《客家文博》 2016年第1期45-49,共5页
红砂岩是广东地区的常见岩石种类,在大量的古代遗迹上都有使用。红砂岩自身性质较脆弱,易发生水解,加之广东地区气候不适宜石质文物长期保存,广东地区红砂岩文物的保护势在必行。本文选择石质文物保护中常用的五种保护材料,Remmers 300... 红砂岩是广东地区的常见岩石种类,在大量的古代遗迹上都有使用。红砂岩自身性质较脆弱,易发生水解,加之广东地区气候不适宜石质文物长期保存,广东地区红砂岩文物的保护势在必行。本文选择石质文物保护中常用的五种保护材料,Remmers 300、水性环氧树脂、Paraloid B72、WD-10和聚全氟乙丙烯,检测它们的保护性能,找出这些材料在广东地区红砂岩文物保护中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红砂岩 保护材料 文物保护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文物特色的展现——浅析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以琴 《客家文博》 2016年第2期22-30,共9页
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自2007年开始到2012年底结束,前后历经五年,现代化、高科技普查方法的投入使本次文物普查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文章通过对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数据的梳理,试从多个角度展现本次普查成果。
关键词 “三普” 情况 分布 特色区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古稻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文绪 向安强 +2 位作者 邱立诚 杨式挺 肖东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95-1698,共4页
用性状差异显著性测定、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石峡遗址25粒完整的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定,石峡古稻为一正向籼、粳两亚种分化的栽培稻种群。
关键词 广东曲江马坝 石峡遗址 古栽培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文物加固材料与实验室工艺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范敏 张国梁 +4 位作者 傅英毅 陈粤 曹劲 马春风 张广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51,共7页
风化砂岩文物的加固是文物保护的重要课题。在本研究中,选择与严重风化的云冈石窟石质文物材质相同的新鲜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加速风化方法将石质试样进行风化模拟处理,使其风化程度接近于石窟文物本体。利用4种硅酸酯类加固材料和... 风化砂岩文物的加固是文物保护的重要课题。在本研究中,选择与严重风化的云冈石窟石质文物材质相同的新鲜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加速风化方法将石质试样进行风化模拟处理,使其风化程度接近于石窟文物本体。利用4种硅酸酯类加固材料和7种实验室工艺条件,对风化模拟石质试样进行加固处理。对处理后的石质试样进行渗透深度、色差、耐盐性、耐紫外老化、无侧限抗压强度性能测试,评估各材料与实验室工艺加固效果。经研究表明:不同材料对风化砂岩均有加固效果,其中硅酸乙酯及其低聚物材料加固作用明显;同种材料、不同实验室工艺条件下加固效果却不一样,减压浸渍法实验室工艺的加固效果最大。本工作结果将为砂岩类石质文物现场加固保护提供科学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模拟 砂岩 加固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类文物标本塑化保存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德兴 张文光 +4 位作者 贺新红 汪华侨 钟创坚 李润权 邱立诚 《解剖学研究》 CAS 2002年第3期230-231,共2页
本文分折了我国生物类文物保存研究的现状和开展对生物类文物保存研究的紧迫性 ;介绍了引用现代生物塑化技术对生物类文物标本进行塑化保存的经验 ;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完善对生物类文物长期优质保存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设想与展望。
关键词 应用研究 塑化技术 生物类文物 标本 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塑化技术在保存生物类文物方面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靖 李国营 +9 位作者 曾满红 张黎 尚杰 石俊会 娄欣利 张龙 张杰龙 吴振宇 张德兴 张文光 《解剖学研究》 CAS 2011年第1期55-58,共4页
生物塑化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末诞生的一种生物标本保存技术。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我们成功地将该技术应用于生物类出土文物的保存和展示领域,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文物的塑化保存方法"。近年来,应用... 生物塑化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末诞生的一种生物标本保存技术。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我们成功地将该技术应用于生物类出土文物的保存和展示领域,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文物的塑化保存方法"。近年来,应用生物塑化专利技术对珠三角地区出土的部分生物类文物进行保护和展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文物塑化保存和展示对传承和弘扬岭南历史文化具有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塑化 文物保护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高州亚公山“俚人”文化遗址出土古稻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向安强 张文绪 冯孟钦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18-21,共4页
用性状差异显著性测定、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亚公山遗址出土的200粒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为:亚公山古稻的综合性状特征已远离普通野稻和早期原始古栽培稻,更趋近栽培水稻中的粳亚种类型.其群... 用性状差异显著性测定、欧氏距离比较、粒型判别函数等方法,对亚公山遗址出土的200粒炭化稻米,经过复原为新鲜稻谷后,通过综合分析认为:亚公山古稻的综合性状特征已远离普通野稻和早期原始古栽培稻,更趋近栽培水稻中的粳亚种类型.其群体平均值的粒型判别为粳型,已倾向粳稻粒型方向演化.其在演化过程中,向大粒化方向演变.其属性皆趋向粳稻类型,而且粒大较重.这些特征与距今6000年前的城头山古稻和4000年前的后大堂古稻相似,而与现代岭南地区广泛种植的籼稻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高州 亚公山遗址 晋唐时期 俚人 古栽培稻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蕉岭县东山、河岭遗址调查发掘简报 被引量:1
9
作者 尚杰 李岩 《南方文物》 2006年第4期13-23,共11页
关键词 发掘简报 遗址调查 蕉岭县 广东 东山 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调查 高速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五华狮雄山秦汉城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尚杰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30,I0001,共9页
狮雄山遗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东南约2公里处的塔岗村,2011-2012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发现了秦汉城址以及大量与城址相关的遗迹和遗物。此次考古工作区分出了秦代晚期和南越国时期的遗迹单位和... 狮雄山遗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东南约2公里处的塔岗村,2011-2012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发现了秦汉城址以及大量与城址相关的遗迹和遗物。此次考古工作区分出了秦代晚期和南越国时期的遗迹单位和典型器物,为岭南该时期考古学断代研究增加了新内容;狮雄山秦汉城址的发现和对城址布局、结构的认识,为秦汉城址类型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封泥的发现为解读城址的年代与性质提供了新证据;为探索南越国建立之前赵佗经营龙川的历史提供了新线索;亦为说明秦汉帝国的疆域和政治版图形成增加了新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雄山城址 秦汉时期 封泥 定楬城址
原文传递
瓷器文物修复补配材料的老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启昌 《客家文博》 2021年第3期20-23,共4页
补配随形是瓷器文物修复中的重要一环,补配材料抗高温、抗湿热、抗冷冻性能影响文物修复后补配部位的老化强度和耐久性。本研究以雷神环氧结构胶、世卿合金原子灰、ergo丙烯酸酯结构胶、合众AAA超能胶与高岭土混合制成测试样品,通过对... 补配随形是瓷器文物修复中的重要一环,补配材料抗高温、抗湿热、抗冷冻性能影响文物修复后补配部位的老化强度和耐久性。本研究以雷神环氧结构胶、世卿合金原子灰、ergo丙烯酸酯结构胶、合众AAA超能胶与高岭土混合制成测试样品,通过对比分析样品老化前后的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等力学性能,为筛选与所要修复瓷器胎体相融、环保、耐久的补配材料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器 修复 补配材料 老化试验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叩问远古的回响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考古记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锁强 《大众考古》 2019年第1期57-66,共10页
远古有多远?只有考古发现能回答这个问题。说到考古发现,可以华美绝伦,闪耀巧夺天工的光芒,铭刻钟鸣鼎食的堂皇;也可以铅华洗尽,唤醒岁月尘封的记忆,留驻时光凝固的瞬息。
关键词 遗址考古 远古 广东 叩问 考古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大遗址保护规划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勇 《山西建筑》 2014年第34期26-28,共3页
通过对广东部分大遗址保护规划利用模式的研究,分析了遗址保护规划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其中存在的规律及遗址规划利用模式的发展方向,为广东大遗址保护规划探索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大遗址 保护规划 利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揭阳牛屎山宋代砖石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欢 尚中克 +3 位作者 张海斌 徐安民 龚海洋 石俊会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4-78,共5页
一、前言牛屎山遗址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办。仙桥地处榕城区南部,东、东南与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隔仙桥河、金溪相望;南、西南毗邻潮阳区金灶镇和普宁广太镇;西与梅云街道以紫峰山分水岭和仙桥河西北段为界;北濒榕江南河。地... 一、前言牛屎山遗址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办。仙桥地处榕城区南部,东、东南与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隔仙桥河、金溪相望;南、西南毗邻潮阳区金灶镇和普宁广太镇;西与梅云街道以紫峰山分水岭和仙桥河西北段为界;北濒榕江南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主要山脉有紫峰山脉和南面山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灶 潮阳区 仙桥街道 榕城区 发掘简报 江南河 石墓 桥河 金溪 宋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广东田野考古调查和钻探的一些技术方法和经验
15
作者 徐安民 《客家文博》 2013年第2期23-25,共3页
本文通过对多年田野考古工作实践经验的分析,总结出一套在广东地区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中,如何准确、有效的发现遗址,并确认遗存现象的心得和方法。考古调查方面,侧重对地势、地貌的观察和分析,来寻找和发现古代遗址;田野钻探部分,... 本文通过对多年田野考古工作实践经验的分析,总结出一套在广东地区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中,如何准确、有效的发现遗址,并确认遗存现象的心得和方法。考古调查方面,侧重对地势、地貌的观察和分析,来寻找和发现古代遗址;田野钻探部分,通过对广东地区土质、土色、包含物的分析,来准确判断遗迹性质。这些方法通过多年的田野考古工作验证是行之有效的,对如何发现遗址,判断遗存现象的功能和性质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考古 调查 钻探 遗存 生土 夯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连州大地墓地发掘简报
16
作者 刘锁强 《客家文博》 2017年第2期50-54,共5页
连州大地墓地地处北江支流连江上游,2011年为配合二广高速建设项目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砖室墓11座,其年代由东晋晚期延续至宋代,多数为六朝隋唐时期,其墓葬形制、丧葬习俗及随葬品组合等情况,与粤北其他地区同时期墓葬材料表现一致... 连州大地墓地地处北江支流连江上游,2011年为配合二广高速建设项目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砖室墓11座,其年代由东晋晚期延续至宋代,多数为六朝隋唐时期,其墓葬形制、丧葬习俗及随葬品组合等情况,与粤北其他地区同时期墓葬材料表现一致,为深入研究岭南古代族群迁移史增添了重要的文物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州 大地墓地 砖室墓 六朝隋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学视野下西京古道在早期人类迁移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以乳源莱山遗址为例
17
作者 曹勇 唐博豪 《客家文博》 2021年第4期12-15,共4页
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考古类型学研究可以对人类文化间交流进行实物验证。本文以考古类型学为基础,通过对广东乳源南粤古驿道沿线六朝至唐时期的重要墓葬莱山遗址及其周边遗址考古学的成果梳理,从考古学角度... 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考古类型学研究可以对人类文化间交流进行实物验证。本文以考古类型学为基础,通过对广东乳源南粤古驿道沿线六朝至唐时期的重要墓葬莱山遗址及其周边遗址考古学的成果梳理,从考古学角度进一步论证古道在早期岭南人类迁移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山遗址 人类迁移 西京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银洲贝丘遗址古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再解读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梓杰 李岩 袁靖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8-91,共4页
本文对珠江三角洲多个先秦时期遗址中采集的贝类骨骼遗存进行鉴定,并结合银洲贝丘遗址的相关考古学背景,对该遗址的第1柱状、第2柱状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动物考古学研究,围绕银洲贝丘遗址的古环境状况、生业特点及人地关系提出新的见解... 本文对珠江三角洲多个先秦时期遗址中采集的贝类骨骼遗存进行鉴定,并结合银洲贝丘遗址的相关考古学背景,对该遗址的第1柱状、第2柱状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动物考古学研究,围绕银洲贝丘遗址的古环境状况、生业特点及人地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和证据,并就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洲贝丘遗址 动物考古学 古环境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大埔余里窑青瓷的成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合 +3 位作者 侯佳钰 刘成基 肖达顺 王光尧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6-203,共8页
余里窑是广东省境内著名的仿龙泉青瓷窑业遗存,其烧制的青瓷产品时代发展特征以及与龙泉窑青瓷之间的技术关系亟待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采用能谱仪(EDXRF)对30件广东余里窑以及浙江龙泉不同窑址采集的青瓷标本进行了无损分析。从科学... 余里窑是广东省境内著名的仿龙泉青瓷窑业遗存,其烧制的青瓷产品时代发展特征以及与龙泉窑青瓷之间的技术关系亟待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采用能谱仪(EDXRF)对30件广东余里窑以及浙江龙泉不同窑址采集的青瓷标本进行了无损分析。从科学技术角度揭示了广东余里窑青瓷的成分特征、时代发展规律以及与龙泉青瓷之间的异同。本工作的实施有助于了解广东青瓷的演变发展规律,为不同遗址发掘出土的龙泉窑以及仿龙泉青瓷标本的产地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里窑 仿龙泉 龙泉青瓷 成分特征 产地
原文传递
考古发现及汉代广东农业管见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非素 《农业考古》 1998年第3期67-72,共6页
关键词 考古发现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东汉墓 广东农业 两汉时期 中原地区 广州地区 东汉时期 雷州半岛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