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3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天然免疫抗艾滋病病毒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概述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清仲 符林春 +3 位作者 张苗苗 陈静 周红燕 徐培平 《环球中医药》 CAS 2011年第5期392-395,共4页
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十分复杂的获得性免疫反应。肠黏膜系统是HIV复制的重要贮存库,通过艾滋病肠道症状机制的研究,发现在HIV的感染致病过程中,肠道黏膜先天免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的临... 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十分复杂的获得性免疫反应。肠黏膜系统是HIV复制的重要贮存库,通过艾滋病肠道症状机制的研究,发现在HIV的感染致病过程中,肠道黏膜先天免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中医药能够改善肠道黏膜天然免疫功能。因此提出应用中医药诱导肠黏膜天然免疫可能有助于清除病毒,从而降低血浆病毒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免疫 艾滋病 肠道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近况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诗慧 郭兴伯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5年第2期382-384,共3页
关键词 抗肝纤维化 研究近况 慢性肝病 细胞外基质 中医药 肝纤维化形成 纤维增生 合成 降解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其对中医药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奉学 王新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486-488,共3页
对2003年3月《自然》上出版的“自然观察”系列中有关蛋白质组研究的综述文章做了简要编译。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意义和背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范围、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和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各个方面。认为蛋白质组研究将... 对2003年3月《自然》上出版的“自然观察”系列中有关蛋白质组研究的综述文章做了简要编译。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意义和背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范围、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和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各个方面。认为蛋白质组研究将揭示生命本质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全新水平,也可能为揭示中医理论内涵提供机遇。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能否用于和怎样用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则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中医药 蛋白质工程 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基因组学研究中医药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际强 李振洁 符林春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1年第1期2-4,共3页
本文对基因组学与中医学基本理论的联系进行了论证,并对应用基因组学研究中医药的策略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基因组学 中医药学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HAART的缺陷看中医药治疗AIDS的前景 被引量:7
5
作者 冯鹰 符林春 +1 位作者 何金洋 王艳芳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5年第6期477-478,476,共3页
关键词 HAART 中医药治疗 AIDS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therapy 缺陷 机会性感染 美籍华人 发达国家 病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成年居民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杨道炬 何浩 +3 位作者 梁惠陶 廖向彬 骆晓艳 袁冬生 《新中医》 CAS 2013年第9期47-49,共3页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成年居民的中医体质构成,为本地区人群进行亚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调查量表"制订调查问卷并向体检人群发放,收回"中医体质及健康状态自填式问卷"3 458份,筛...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成年居民的中医体质构成,为本地区人群进行亚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调查量表"制订调查问卷并向体检人群发放,收回"中医体质及健康状态自填式问卷"3 458份,筛选出3 000份合格的问卷,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调查对象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3 000例研究对象,平和质425例;虚性体质1 130例,其中气虚质660例,阳虚质365例,阴虚质105例;实性体质1445例,其中瘀血质85例,痰湿质685例,湿热质280例,气郁质200例,特禀质195例。不同性别,各年龄段人群分布、最高学历构成、职业构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01),婚姻状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广州地区成年居民的体质构成有一定的差异性,实性体质以痰湿质和湿热质为主,虚性体质以气虚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体质类型 流行病学调查 气虚质 痰湿质 广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物医学研究的角度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 被引量:4
7
作者 陈颂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6年第4期17-23,共7页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形成的理论基础,也是阻碍中医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实际上,"阴阳"已被广泛采纳用于描述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正、负反馈调节机制;而基于"五行"的脏腑理论或许也能够用科学语言解释——如...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形成的理论基础,也是阻碍中医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实际上,"阴阳"已被广泛采纳用于描述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正、负反馈调节机制;而基于"五行"的脏腑理论或许也能够用科学语言解释——如果把中医"五脏"看成是五种生命最基本、最原始功能的代称,而"五行"描述了这些原始功能的特性和相互关系,或许能够缩小中医脏腑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距离。不仅如此,"阴阳五行"理论有可能帮助科研者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推进现代医学研究朝着宏观、整体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五行 脏腑理论 中医 生物医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许飞龙 符林春 +1 位作者 谭行华 岑玉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19-921,共3页
目的:本研究以即将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艾滋病患者中医体质特征与HAART后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揭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的规律,为指导艾滋病患者个体化HAART治疗和中药干预提供理... 目的:本研究以即将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艾滋病患者中医体质特征与HAART后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揭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的规律,为指导艾滋病患者个体化HAART治疗和中药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100例艾滋病患者,依据中医体质量表确定HAART前与后(1、3、6、9、12月)中医体质类型,并检测每个时间点CD4+T淋巴细胞,分析中医体质与CD4+T淋巴细胞相关性。结果:本调查发现艾滋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混合体质,但气虚质出现比例最高(占49%),远超过其他类型体质;气虚质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成功率较非气郁质高,其他8种体质类型则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无相关性。结论:HIV病毒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易出现气虚质并发展为虚实夹杂体质,良好心态可帮助患者增加治疗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中医体质 特征 HAART CD4+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6例HIV/AIDS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春芳 徐立然 符林春 《新中医》 CAS 2012年第8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HIV/AIDS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HIV/AIDS患者276例作为观察组,健康者1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4+、CD19+、CD56+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对HIV/AID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 目的:探讨HIV/AIDS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HIV/AIDS患者276例作为观察组,健康者1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4+、CD19+、CD56+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对HIV/AID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观察组各证型与对照组比较,除痰湿内蕴型外,其余各证型CD3+、CD4+T细胞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各证型之间比较,CD3+T细胞水平气血亏虚兼痰湿型最低,与气血亏虚兼血瘀型、气血亏虚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痰湿内蕴型最低,与气血亏虚型、气血亏虚兼血瘀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痰湿内蕴型CD14+T、CD19+T细胞水平较低,CD56+T细胞水平较高,与其它各证型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IV/AIDS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研究HIV/AIDS中医证型及病机演变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淋巴细胞亚群 中医证型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月琴 岑玉文 +1 位作者 王健 符林春 《中医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391-393,共3页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结果:广东地区107例经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最常...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结果:广东地区107例经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最常见症状、体征为乏力(41.12%)、头痛(25.23%)、腰痛(24.30%)、自汗(23.36%)、咳嗽(20.56%)、皮疹(18.69%)、关节痛(18.69%)等;舌象以红舌(53.27%)为主,舌苔以白苔(54.21%)多见;最常见的脉象为细脉(59.81%)、弦脉(55.14%)、沉脉(23.36%)等;最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19.63%)、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14.02%)、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13.08%)。结论:广东地区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病位主要集中在肾、肝、脾(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性传播感染 辨证分型 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 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 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名家治疗支气管哮喘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莫雨晓 陈瑶 何金洋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第2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中医名家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证治及用药的一般规律,从而为中医治疗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医学期刊上所发表的有关支气管哮喘的名中医医案文献5篇,共涉及时振声、朱星江、裘沛然、周仲瑛、胡希恕5位医家,13则医案,通过频数... 目的:探讨中医名家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证治及用药的一般规律,从而为中医治疗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医学期刊上所发表的有关支气管哮喘的名中医医案文献5篇,共涉及时振声、朱星江、裘沛然、周仲瑛、胡希恕5位医家,13则医案,通过频数统计的方法,对其中医病位、病因、病机、证治及组方用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证治及用药规律。结果: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以喘息、咳嗽、咳逆倚息、胸闷、哮鸣、呼吸急促为主,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其病因与痰、风寒、内热、体虚、血瘀相关,病机以痰浊阻肺,外邪引动肺气上逆为主;在用药方面,麻黄、苦杏仁、紫苏子、紫菀、葶苈子、半夏、茯苓、射干、甘草等药的出现频率最高,是治疗哮喘的常见中药组方;其治疗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发作期多采用泻肺平喘、化痰止咳的中药,缓解期多兼用补益脾肾的中药。结论:哮喘病因病机复杂,在治疗上,其表现出来的证候不同,所用方药也有所不同,应用药物时要做到准确辨证,方证对应,才是见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名医 支气管哮喘 用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小鼠艾滋病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杨子峰 洪志哲 +5 位作者 唐明增 李向阳 张奉学 朱宇同 王新华 符林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48-150,155,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虎杖提取物白藜芦醇的体内抗小鼠艾滋病病毒作用。【方法】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 模型组,白藜芦醇高、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0、4 mg·kg-1·d-1),齐多呋定(AZT)组(剂量为100mg·kg-1·d-1)... 【目的】观察中药虎杖提取物白藜芦醇的体内抗小鼠艾滋病病毒作用。【方法】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 模型组,白藜芦醇高、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0、4 mg·kg-1·d-1),齐多呋定(AZT)组(剂量为100mg·kg-1·d-1);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小鼠均腹腔接种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FLV),复制小鼠艾滋病模型;病毒攻击后1 d,各组均按设计剂量给药,连续21 d;剖杀小鼠,观察白藜芦醇对模型小鼠的脾指数(质量比)及脾指数抑制率、胸腺指数(质量比)、外周血白细胞和红细胞计数以及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高剂量组能抑制模型小鼠的脾肿大(P<0.05)和胸腺萎缩(P<0.01),升高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P<0.05或P<0.01), 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但对外周血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数量未见显著性影响。【结论】白藜芦醇具有一定的体内抗小鼠艾滋病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分离和提纯 虎杖/治疗作用 白藜芦醇/药理学 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药疗法 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免疫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子甙元体内抗甲1型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9
13
作者 杨子峰 刘妮 +3 位作者 黄碧松 王艳芳 胡英杰 朱宇同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12-1014,共3页
目的:从体内抗病毒实验观察牛蒡子抗甲1型流感病毒作用。方法:以病毒滴鼻感染小鼠,观察肺指数、病毒致小鼠死亡率等的影响。结果:牛蒡子甙元在100μg/kg及10μg/kg口服均明显抑制甲1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实变;牛蒡子甙元100μg/kg... 目的:从体内抗病毒实验观察牛蒡子抗甲1型流感病毒作用。方法:以病毒滴鼻感染小鼠,观察肺指数、病毒致小鼠死亡率等的影响。结果:牛蒡子甙元在100μg/kg及10μg/kg口服均明显抑制甲1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实变;牛蒡子甙元100μg/kg浓度组对甲1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死亡保护作用。结论:牛蒡子甙元是一种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蒡子甙元 流感病毒 体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叶下珠属植物在体外细胞培养中抗HBV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征途 李凤仙 +3 位作者 邓文娣 朱宇同 郭兴伯 王新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616-617,共2页
关键词 叶下珠属 抗HBV作用 细胞培养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体外抗流感病毒药理特点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曾丽娟 丁月文 +3 位作者 陈俏妍 王玉涛 杨子峰 张奉学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1-385,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经典方麻杏石甘汤(MXSGT)和银翘散(YQS)抗流感病毒药理特点。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法(CPE)和MTT法检测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体外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q PCR法和ELISA法检测病毒感染后诱导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分泌。结果麻杏石甘汤... 目的比较两种经典方麻杏石甘汤(MXSGT)和银翘散(YQS)抗流感病毒药理特点。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法(CPE)和MTT法检测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体外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q PCR法和ELISA法检测病毒感染后诱导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分泌。结果麻杏石甘汤体外对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H1N1、H6N2、H9N2等亚型及乙型流感)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在0.1~1 mg·mL^(-1)之间,银翘散体外未显示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汤(3 mg·mL^(-1))和银翘散(0.5 mg·mL^(-1))体外均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包括IL-6、IP-10、TNF-α、IL-8、CCL5(P<0.05),其中麻杏石甘汤对IP-10、IL-6的下调作用更显著(P<0.05)。结论对两个经典治疗流感的复方比较发现,麻杏石甘汤兼具直接抗病毒和抑制病毒介导炎症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后续实验进一步验证。银翘散仅显示了抗炎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杏石甘汤 银翘散 流感病毒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黎药枫蓼肠胃康颗粒对幼龄大/小鼠的抗炎、镇痛、保护胃黏膜及解痉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茹丽 刘静 +7 位作者 张志兰 沙莹 袁征 刘婵 李芷君 邢成锋 关业枝 徐勤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考察黎药枫蓼肠胃康颗粒(简称FMCWK)对幼龄大/小鼠的抗炎、镇痛、保护胃黏膜及解痉作用。方法:将60只SD幼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蒸馏水)、保和丸组(阳性对照中药,以生药计给药剂量为0.98 g/kg)、奥美拉唑组(阳性对照化学药,4.36... 目的:考察黎药枫蓼肠胃康颗粒(简称FMCWK)对幼龄大/小鼠的抗炎、镇痛、保护胃黏膜及解痉作用。方法:将60只SD幼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蒸馏水)、保和丸组(阳性对照中药,以生药计给药剂量为0.98 g/kg)、奥美拉唑组(阳性对照化学药,4.36×10^(-3)g/kg)和FMCWK低、中、高剂量组(以生药计给药剂量分别为4.88、9.75、19.50 g/kg),每组10只;ig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后测定大鼠胃液的分泌量、p H值、总酸度、1 h总酸排出量及胃蛋白酶活力。将70只SD幼龄大鼠除按上述分组外,另设胃黏膜损伤模型组(蒸馏水);每天ig给药1次,连续给药4 d后测定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分别取60只KM幼龄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蒸馏水)、吲哚美辛组(阳性对照,9.79×10-3g/kg)和FMCWK低、中、高剂量组(以生药计给药剂量分别为9.74、19.48、38.96g/kg),每组12只;每天ig给药1次,连续给药4 d后分别采用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实验检测小鼠腹腔中伊文思蓝含量和乙酸致痛法测定小鼠15 min内的扭体次数,以考察FMCWK的抗炎、镇痛作用。取2 cm幼龄大鼠胃条,Ba Cl2致痉挛,考察终质量浓度为29、87、294 g/L(以生药计)的FMCWK和22 g/L(以生药计)的保和丸对胃条张力的影响并计算解痉百分率,考察其解痉作用。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高剂量FMCWK可明显升高大鼠胃液p H值、降低胃液的总酸度和1 h总酸排出量、减少小鼠腹腔内伊文思蓝含量和15 min内扭体次数(P<0.05或P<0.01);各质量浓度FMCWK均能明显降低大鼠胃条张力、提高胃条解痉百分率(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FMCWK均可明显降低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P<0.05或P<0.01)。结论:FMCWK对幼龄大/小鼠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保护胃黏膜及解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药 枫蓼肠胃康颗粒 幼龄大鼠 幼龄小鼠 胃黏膜损伤 抗炎 镇痛 解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7
17
作者 王艳芳 王新华 朱宇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71-173,共3页
本文概括了国内外近 2 0年来有关槲皮素的药理研究 ,综述了槲皮素抗肿瘤 ,抗炎 ,抗血小板聚集 ,扩张冠脉等作用 。
关键词 槲皮素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抗病毒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脂质体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常青 刘妮 +4 位作者 李小翚 程怡 张奉学 张冬青 朱宇同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评价苦参碱脂质体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通过苦参碱脂质体、苦参碱作用于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观察和比较二者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及药物的细胞毒性,初步评价苦参碱脂质体的抗HBV作用。结果苦参碱脂... 目的评价苦参碱脂质体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通过苦参碱脂质体、苦参碱作用于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观察和比较二者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及药物的细胞毒性,初步评价苦参碱脂质体的抗HBV作用。结果苦参碱脂质体、苦参碱作用于2.2.15细胞11 d后,对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分别为7.29mg/ml和1.33rage/ml,对HBsAg和HBeAg抑制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0.078 mg/ml、3.35mg/ml、<0.078mg/ml和>10mg/ml,苦参碱脂质体对HBsAg和HBeAg的治疗指数(TI)分别为93.46和2.17,高于苦参碱的治疗指数。结论苦参碱脂质体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对HBsAg和HBeAg的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以提高苦参碱的抗HBV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脂质体 抗乙型肝炎病毒 体外实验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菊花水提物体内外抗甲1型流感病毒(H_1N_1)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史晨希 刘妮 +4 位作者 张奉学 李向阳 徐培平 赵昉 赖小平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73-1776,共4页
目的:从体内外抗病毒实验观察野菊花水提物抗甲1型流感病毒(H1N1)作用。方法:以病毒滴鼻感染小鼠,观察野菊花水提物对肺指数、病毒致小鼠死亡率的影响;体外实验以H1N1感染MDCK细胞,观察野菊花水提物抗H1N1病毒作用。结果:野菊花水提物0... 目的:从体内外抗病毒实验观察野菊花水提物抗甲1型流感病毒(H1N1)作用。方法:以病毒滴鼻感染小鼠,观察野菊花水提物对肺指数、病毒致小鼠死亡率的影响;体外实验以H1N1感染MDCK细胞,观察野菊花水提物抗H1N1病毒作用。结果:野菊花水提物0.34、0.17、0.085 g/kg 3个剂量组口服给药均能有效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指数,与模型组比较肺指数抑制率分别达到28.9%、28.9%、23.6%,野菊花水提物0.34 g/kg能延长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平均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体外实验显示野菊花水提物在无毒浓度下的最大稀释浓度18.28μg/mL下可以完全抑制病毒。结论:野菊花水提物在体内外对甲1型流感病毒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菊花水提物 甲1型流感病毒 体内 体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肝病毒的广州麻鸭外周血中病毒血症的动态比较及应用 被引量:32
20
作者 邓学龙 朱宇同 +2 位作者 郭兴伯 方宏勋 容秉培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56-59,共4页
为寻求较理想的动物乙型肝炎模型,在研制成功广州麻鸭乙型肝炎模型基础上,比较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肝病毒的广州麻鸭外周血中病毒血症的差异。方法是采用斑点杂交方法(dotblot)检测了广州麻鸭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 为寻求较理想的动物乙型肝炎模型,在研制成功广州麻鸭乙型肝炎模型基础上,比较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肝病毒的广州麻鸭外周血中病毒血症的差异。方法是采用斑点杂交方法(dotblot)检测了广州麻鸭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后外周血中DHBV-DNA的动态。结果:先天感染的广州麻鸭外周血中病毒血症水平较高,出生后(即感染后)26d时DHBV-DNA下降到一较低的水平,72d时仍维持较低水平。出生后1d感染DHBV的广州麻鸭,感染后9d时血中开始出现低水平的DHBV-DNA,11d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26d时下降到一较低的水平,到72d时仍维持低DHBV-DNA水平。并采用后天感染DHBV的广州麻鸭作为鸭乙肝模型筛选抗乙肝中草药,以无环鸟苷为阳性对照药,蒸馏水为阴性对照药,发现每次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成立,证明该模型重复性良好。并发现台湾单纯叶下珠、虫草和树舌均有降低DHBV-DNA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疾病模型 动物 病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