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区锦燕 洪海 +1 位作者 王文兰 游玉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26-828,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应用价值及防治麻醉后伤口急性疼痛的有效性。方法:择期行椎板减压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观察组)和单纯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对照组),各30例。观...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应用价值及防治麻醉后伤口急性疼痛的有效性。方法:择期行椎板减压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观察组)和单纯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30min,采用韩氏刺激仪经皮肤电极刺激合谷、劳宫、内关、外关,然后接受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中采取间断穴位电刺激(刺激30min,停止30min)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只采用单纯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药用量,术前、术中、拔管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拔管及苏醒时间,苏醒后伤口疼痛程度。结果:①观察组病人异氟醚用量为(0.52±0.33)vol%,明显比对照组(1.12±0.18)vol%少(P<0.01)。②观察组术中、拔管前后血压、心率均低于术前(P<0.01),对照组术中血压、心率低于术前(P<0.01);观察组拔管后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拔管前后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③观察组拔管、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④苏醒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组26例VAS评分<4分,4例VAS评分≥5分;对照组10例VAS评分<4分,20例VAS评分≥5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病人苏醒时间,有效防治瑞芬太尼麻醉后的急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麻醉 经皮神经电刺激 瑞芬太尼 针药复合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局部麻醉药应用于屈指肌腱鞘管内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游玉媛 谭刚 +1 位作者 区锦燕 杨承祥 《上海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5-489,共5页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溶液应用于手指屈肌腱鞘管内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手指末节创伤需紧急施行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入3组,分别应用室温的1%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组)、0.5%布比卡因(0.5%布比卡因组)和0.5%...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溶液应用于手指屈肌腱鞘管内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手指末节创伤需紧急施行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入3组,分别应用室温的1%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组)、0.5%布比卡因(0.5%布比卡因组)和0.5%罗哌卡因(0.5%罗哌卡因组)进行手指屈指肌腱鞘管内阻滞,每组30例。记录各组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术后24h内要求镇痛药物治疗的次数。在麻醉前(T0),及麻醉后10min(T1)、90min(T2)和360min(T3)各时间点,记录患指指动脉收缩压、患肢肱动脉收缩压、患指皮肤温度和局部血管效应。结果 1%利多卡因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0.5%布比卡因组和0.5%罗哌卡因组(P值均<0.01);0.5%罗哌卡因组的麻醉持续时间显著长于0.5%布比卡因组(P<0.01),两组间麻醉起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利多卡因组在术后24h内要求镇痛药物治疗的构成比为63.3%(19/30),显著高于0.5%布比卡因组的10.0%(3/30)和0.5%罗哌卡因组的6.7%(2/30,P值均<0.01),0.5%布比卡因组与0.5%罗哌卡因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罗哌卡因组患者注射药物后手指局部皮肤呈淡粉色的构成比为20.0%(6/30),显著高于1%利多卡因组的3.3%(1/30)和0.5%布比卡因组的3.3%(1/30,P值均<0.01),1%利多卡因组与0.5%布比卡因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罗哌卡因组在T1时间点的指-肱动脉收缩压指数显著低于同组T0、T2和T3时间点,及1%利多卡因组和0.5%布比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3组间及同组在T0、T2和T3时间点间指-肱动脉收缩压指数和手指皮肤温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0.5%罗哌卡因组在T1时间点的手指皮肤温度显著低于同组T0时间点(P<0.05)。术毕放松止血带后所有患指局部血管效应正常,术后随访所有患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1%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和0.5%罗哌卡因应用于手指屈肌腱鞘管内阻滞均能提供有效的麻醉。1%利多卡因麻醉起效最快,但难以胜任较长时间的手术;0.5%布比卡因和0.5%罗哌卡因均能提供较长时间的麻醉和术后镇痛,但0.5%罗哌卡因在注射药物早期可能对手指血流灌注产生一定影响,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指肌腱鞘管内阻滞 局部麻醉药 指-肱动脉收缩压指数 血管效应 手指皮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羟乙基淀粉不同程度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游玉媛 杨承祥 +3 位作者 李艳萍 区锦燕 周曙 彭书崚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6%羟乙基淀粉200/0.5(商品名贺斯)与6%羟乙基淀粉130/0.4(商品名万汶)体外不同程度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20名健康志愿者的空腹静脉血23mL,前3mL弃用,每份血样均在体外应用两种羟乙基淀粉进行血液稀释,分为贺斯组... 目的探讨6%羟乙基淀粉200/0.5(商品名贺斯)与6%羟乙基淀粉130/0.4(商品名万汶)体外不同程度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20名健康志愿者的空腹静脉血23mL,前3mL弃用,每份血样均在体外应用两种羟乙基淀粉进行血液稀释,分为贺斯组和万汶组。每组按容量稀释比例(全血∶稀释液)分为3个稀释度:9∶1(10%)、7∶3(30%)和4∶6(60%)。血样中,15mL用来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5mL予枸橼酸化抗凝,血液稀释后在37℃下应用5000Series血栓弹力描记仪检测血栓弹力描记图(TEG)指标:反应时间(R时间,正常值为12~27min)、凝血时间(K时间,正常值为3~13min)、α角(正常值为14~46°)和最大振幅(MA,正常值42~63mm)。TEG图形达到MA后即停止测定。另设1份未稀释的全血作为对照组。结果①贺斯组、万汶组的Hct、血小板计数随稀释程度的增加而进行性下降;30%、60%稀释时,万汶组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贺斯组(P值均<0.05)。②10%稀释时,贺斯组、万汶组的Fib、PT、APTT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0%稀释时,贺斯组和万汶组的Fib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值均<0.05),PT、APTT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值均<0.05),贺斯组与万汶组间Fib、PT、APT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10%稀释时,3组间组R时间、K时间、α角、M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0%稀释时,贺斯组的R时间、K时间均显著长于万汶组(P值均<0.05),α角、MA均显著小于万汶组(P值均<0.05);60%稀释时,贺斯组的R时间显著长于万汶组(P<0.05),贺斯组与万汶组间α角、M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两种羟乙基淀粉体外不同程度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不同:10%稀释(轻度血液稀释)时两种羟乙基淀粉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30%稀释(中度血液稀释)时6%羟乙基淀粉200/0.5抑制凝血功能,但基本能满足止血要求,6%羟乙基淀粉130/0.4活化凝血初始阶段,凝血块形成时间缩短,速率增快;60%稀释(深度血液稀释)时两种羟乙基淀粉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凝血块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血液稀释 血液凝固试验 血栓弹力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处理骨水泥反应对血液动力学和血气参数的影响
4
作者 游玉媛 区锦燕 +1 位作者 罗富荣 杨广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0-423,共4页
目的观察预防性处理骨水泥反应对血液动力学和血气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成年患者80例,年龄52~83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4组:Ⅰ组(预防用药+髓腔排气),Ⅱ组(预防用药+无髓腔排气),Ⅲ组(无预防用药+髓腔排气),... 目的观察预防性处理骨水泥反应对血液动力学和血气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成年患者80例,年龄52~83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4组:Ⅰ组(预防用药+髓腔排气),Ⅱ组(预防用药+无髓腔排气),Ⅲ组(无预防用药+髓腔排气),Ⅳ组(无预防用药+无髓腔排气),每组20例,其中预防用药是在骨水泥灌注前5min开始静脉输注多巴胺5~10μg/kg·min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髓腔排气是在骨水泥灌注时在股骨髓腔内放置排气管,4组均采用轻比重布比卡因施行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麻醉后10min、骨水泥灌注前、灌注即刻、灌注后3、5和10min的MAP、HR、CVP,并于骨水泥灌注前、灌注即刻、灌注后5min、灌注后10min测定血气参数。结果①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5min4组MAP均下降(P<0.05),麻醉后10min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骨水泥灌注前及Ⅰ组和Ⅱ组相同时点的MAP比较,Ⅲ组和Ⅳ组在灌注即刻、灌注后3、5和10minMAP均显著下降(P<0.01)。②与骨水泥灌注前比较,Ⅲ组和Ⅳ组在灌注即刻、灌注后3、5minHR均加快(P<0.05)。③与骨水泥灌注前比较,在灌注即刻Ⅲ组和Ⅳ组CVP下降,Ⅳ组CVP比Ⅰ组和Ⅱ组下降(P<0.05)。④与骨水泥灌注前比较,各组在灌注即刻PaO2均下降,在灌注后5minⅡ组和Ⅳ组PaO2仍下降;与Ⅰ、Ⅲ组比较,Ⅱ、Ⅳ组在灌注即刻、灌注后5minPaO2均下降(P<0.05或P<0.01);与骨水泥灌注前比较,Ⅱ组和Ⅳ组在灌注即刻PaCO2均升高,但都在正常生理范围内(P<0.05)。结论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骨水泥灌注前预防性输注多巴胺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并在骨水泥灌注时施行髓腔排气可降低骨水泥反应对血液动力学和血气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血液动力学 血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乙基淀粉130/0.4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游玉媛 区锦燕 +1 位作者 罗富荣 杨承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4期20-21,共2页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骨科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入室后于麻醉诱导前以30 ml/min的速度分别输入6%羟乙基淀粉200/0.5(贺斯)或万汶2...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骨科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入室后于麻醉诱导前以30 ml/min的速度分别输入6%羟乙基淀粉200/0.5(贺斯)或万汶20 ml/kg。测定稀释前(t1)、稀释完成(t2)、稀释后15 min(t3)的MAP、HR、CVP。t1、t3均测定血常规及血栓弹力描记图(TEG)各指标。结果与t1比较,两组患者t2、t3的CVP和MAP均显著升高(P〈0.01);t3两组HR均升高(P〈0.05),Hb、HCT、PLT、MA均下降(P〈0.05),贺斯组TEG的K时间延长,α角减少(P〈0.05)。与贺斯组比较,万汶组t3PLT升高(P〈0.05)。结论万汶与贺斯具有相似的扩容效果,但万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抑制程度比贺斯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血液稀释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液凝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气管导管在吸引管辅助下经鼻盲探气管插管临床应用
6
作者 洪海 区锦燕 +4 位作者 罗富荣 王杰华 周曙 林毅麟 刘晓捷 《安徽医学》 2010年第12期1504-1505,共2页
目的观察可控气管导管在吸引管辅助下经鼻盲探气管插管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分成4组,每组各20例,A组可控气管导管加吸引管辅助,B组可控气管导管,C组普通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法,D组普通气管导管经典调整头位法,观察一次操作成功率... 目的观察可控气管导管在吸引管辅助下经鼻盲探气管插管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分成4组,每组各20例,A组可控气管导管加吸引管辅助,B组可控气管导管,C组普通气管导管套囊充气法,D组普通气管导管经典调整头位法,观察一次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鼻后孔出血)、术后不良记忆、血压、心率、SpO2。结果一次操作成功率和操作时间A组明显优于其余3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A、B组分别低于C、D组(P<0.05),术后不良记忆D组有2例。结论吸引管辅助可控气管导管用于盲探气管插管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气管导管 经鼻盲探气管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辅助对mPCNL快通道麻醉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严江 林翠勤 +7 位作者 张诚章 区锦燕 罗富荣 张少林 钟树奇 陈永华 杨延斌 谢丽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目的:比较电针辅助快通道麻醉与单纯快通道麻醉对泌尿外科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患者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mPCNL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电针辅助快通道麻醉组)、对照组(快通道麻醉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1~2... 目的:比较电针辅助快通道麻醉与单纯快通道麻醉对泌尿外科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患者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mPCNL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电针辅助快通道麻醉组)、对照组(快通道麻醉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1~2μg/kg、8%七氟醚面罩法吸入、罗库溴铵0.5ra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气管内吸入七氟醚和静脉泵注瑞捷芬太尼维持麻醉。试验组于全麻诱导前20min选取双侧内关、内麻点、合谷、阳溪、中极、气冲、足五里穴位,进针得气后分别通电刺激至术后麻醉全醒拔出气管导管后30min。观察记录麻醉维持药用量、意识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有无恶心呕吐及寒战、留置导尿管对尿道刺激的反应程度。结果:①试验组术中瑞捷芬太尼、七氟醚用量明显比对照组少[瑞捷芬太尼:(5.27±1.23)μg/kg·hvs(7.35±1.70)μg/kg·h;七氟醚:(1.12±0.43)V01%VS(2.35±0.87)VOl%,均P〈0.001]。②试验组中意识恢复、拔管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意识恢复:(5.65±2.34)minVS(8.87±6.84)min,P〈0.01;拔管:(7.23±4.35)minVS(10.62±8.16)min,P〈0.05]。③试验组麻醉苏醒后恶心呕吐、寒战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O.05)。④试验组中留置导尿管对尿道刺激的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O.001)。结论:电针辅助麻醉可减少泌尿外科mPCNL快通道麻醉瑞捷芬太尼、七氟醚麻醉药用量,减少麻醉恢复期患者恶心呕吐、寒战和留置导尿管的刺激反应,可加快mPCNL患者麻醉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辅助麻醉 快通道麻醉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 麻醉恢复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消融子宫肌瘤及腺肌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黄耀渠 周守国 +3 位作者 王娟 邓烈夏 李振威 徐一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152-1155,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MRgFUS)非侵入性消融子宫肌瘤及腺肌症的效果和安全性,并分析其差异。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于佛山市中医院拟行MRgFUS治疗的子宫肌瘤或腺肌症患者共61例(肌瘤36例,腺肌症25例),均为女性,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MRgFUS)非侵入性消融子宫肌瘤及腺肌症的效果和安全性,并分析其差异。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于佛山市中医院拟行MRgFUS治疗的子宫肌瘤或腺肌症患者共61例(肌瘤36例,腺肌症25例),均为女性,年龄27~48(39±5)岁。记录治疗情况、治疗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并比较肌瘤和腺肌症患者的差异。结果肌瘤组和腺肌症组完成治疗者分别为32例(88.9%)和21例(84.0%)(P>0.05)。腺肌症组靶点能量为1 039~5 698(2 852±991)J,高于肌瘤组的600~6 466(2 485±1 137)J,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靶点温度、消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肌瘤组和腺肌组非灌注体积比(NPVR)分别为54%~99%(84%±15%)和60%~98%(8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肌症组消融效率为0.8~4.3(2.1±0.9)cm3/min,低于肌瘤组的1.3~7.8(3.6±1.5)cm3/min(P<0.01)。腺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10/21),高于肌瘤组18.8%(6/32)(P<0.05)。结论MRgFUS安全、非侵入性治疗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是可行的,均能获得较好的消融效果。相对于子宫肌瘤而言,子宫腺肌症MRgFUS治疗存在所需能量较高、消融效率较低、不良反应较多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 子宫 平滑肌瘤 腺肌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