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导师制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中的探讨 被引量:33
1
作者 路晓明 胡群英 周少波 《中华全科医学》 2008年第9期939-940,共2页
关键词 导师负责制 医学本科生 科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老人院白内障患病及致盲情况调查 被引量:2
2
作者 胡群英 周少博 +3 位作者 苏小波 麦庆怡 黎健菁 洪海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79-680,共2页
目的调查广州市老人院白内障的患病率及致盲和手术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广州市老人院所有入住老人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了解白内障的患病、致盲和手术情况。结果所有690位老人中,白内障总患病率为60.4%,随增龄,白内障患病率相应增... 目的调查广州市老人院白内障的患病率及致盲和手术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广州市老人院所有入住老人进行视力和眼部检查,了解白内障的患病、致盲和手术情况。结果所有690位老人中,白内障总患病率为60.4%,随增龄,白内障患病率相应增加,女性高于男性,初中以下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患病率无显著差异。白内障致盲率14.6%,总手术覆盖率63%;随增龄,白内障致盲率增加,致盲率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手术覆盖率显著低于男性,初中以下白内障患者致盲率高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患者,而手术覆盖率低于后者。结论白内障是广州市高龄老年人常见的致盲眼病,高龄女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应作为以后防治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发病率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重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人文医学素质培养 被引量:20
3
作者 周少博 胡群英 《实用全科医学》 2007年第5期423-423,426,共2页
关键词 人文素质 医学生 临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堂互动与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成长 被引量:1
4
作者 胡群英 周少博 麦庆怡 《实用全科医学》 2006年第1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课堂互动 医学人才 实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LASIK术后调节灵洁度变化与视觉疲劳的关系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少博 郭海科 +1 位作者 谭娟 黎健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6-288,共3页
目的研究近视眼LASIK术后调节灵活度(accommodative facility,AF)的变化情况以及与视觉疲劳关系。方法 32例(64眼)近视患者按年龄分成30岁以下组和30岁以上组,行标准LASIK手术,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分别测量双眼AF,术后1个月对术后视觉... 目的研究近视眼LASIK术后调节灵活度(accommodative facility,AF)的变化情况以及与视觉疲劳关系。方法 32例(64眼)近视患者按年龄分成30岁以下组和30岁以上组,行标准LASIK手术,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分别测量双眼AF,术后1个月对术后视觉疲劳症状情况行问卷调查,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AF的变化,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手术前后AF、年龄以及屈光度等对术后视觉疲劳的影响。结果 30岁以下组术前双眼AF为(7.12±2.02)c·min-1,术后1周为(6.22±1.73)c·min-1,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为(9.46±1.97)c·min-1,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岁以上组术后1周AF由术前(5.68±2.51)c·min-1显著降低至(4.02±1.59)c·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恢复至(6.03±1.61)c·min-1,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发现,术后视觉疲劳症状阳性者13例(40.6%),阴性者19例(59.4%);回归分析表明,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AF、年龄以及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与视觉疲劳症状显著相关。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AF下降,以后逐渐恢复,可能是术后视觉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灵活度 近视 视疲劳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测量近视眼在不同调节状态下眼前段结构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少博 李辉 +1 位作者 谭娟 洪海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1209-121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眼在不同调节状态下OCT(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的眼前段结构的变化。方法:招募60例近视患者,年龄:18~39岁,按近视程度分为轻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用眼前段OCT对测试眼分别在调节放松(0D)、诱发3...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眼在不同调节状态下OCT(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的眼前段结构的变化。方法:招募60例近视患者,年龄:18~39岁,按近视程度分为轻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用眼前段OCT对测试眼分别在调节放松(0D)、诱发3.00D和5.00D调节三种调节状态下进行眼前段扫描分析,分别测量不同调节状态下角膜后表面曲率(posterior corneal curvature,PCC)、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和暗瞳直径的大小,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调节状态下上述参数的差异以及不同程度近视在相同调节状态下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在调节放松情况下,轻中度近视组眼前段OCT测得的平均PCC,ACD,LT和瞳孔直径(pupil diameter,PD)分别为:6.92±0.91mm,2.67±0.19mm,4.17±0.21mm和6.21±0.56mm;高度近视组的平均PCC,ACD,LT和PD分别为:6.83±0.81mm,2.92±0.23mm,4.22±0.24mm和5.95±0.42mm。轻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在PCC和LT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t=0.401,-0.742;P=0.690,0.461),而ACD方面,高度近视组显著大于轻中度近视组(t=-4.637,P=0.000),高度近视组的PD则小于轻中度近视组(t=2.011,P=0.049)。两不同程度近视组中,在0.0D,3.00D和5.00D三种不同的调节状态下测得的PCC的差异均无显著性(F=0.084,0.047;P=0.920,0.954);ACD随调节的逐渐增大而均变浅(F=19.44,8.455;P=0.000,0.001);LT随调节的逐渐增大而均增厚(F=31.149,15.245;P=0.000,0.000);PD随调节的逐渐增大而均减小(F=83.634,53.429;P=0.000,0.000)。结论:眼前段OCT可以定量观察近视眼调节时眼前段各部分的变化,高度近视眼前房较轻中度近视深,而瞳孔较小;发生不同程度调节时,角膜的形状相对稳定,LT,ACD及PD随调节量的增加其变化量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调节 眼前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夜间眩光危险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少博 胡群英 +3 位作者 洪海峰 路晓明 麦庆怡 高绍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2-224,229,共4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发生夜间眩光的手术前危险因素。【方法】对接受LASIK手术术后至少6月以上的55位(108眼)双眼高度近视患者(等值球镜-6.0D以上)进行夜间眩光发生情况的调查。患者术前等值球镜(SE)-8.32(s=1.96)D(-6.0D...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发生夜间眩光的手术前危险因素。【方法】对接受LASIK手术术后至少6月以上的55位(108眼)双眼高度近视患者(等值球镜-6.0D以上)进行夜间眩光发生情况的调查。患者术前等值球镜(SE)-8.32(s=1.96)D(-6.0D~-15.87D),所有手术均为标准的LASIK手术,调查时间为术后6~12月间,平均8.8(s=1.6)月。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患者发生术后夜间眩光的危险因素。【结果】55位患者中,18(32.7%)位患者发生了夜间眩光,几乎所有的眩光患者均为双眼对称性发生。发生眩光眼和无眩光眼在暗瞳孔直径、拟矫正的等值球镜和是否采用过渡区切削上有显著差异(P=0.00,0.01,0.04)。对上述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暗瞳孔直径、拟矫正的等值球镜以及无过渡区切削是发生夜间眩光的显著危险因素(P均<0.05)。其中,瞳孔直径为最显著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达3.23倍。而最小光区直径对术后的夜间眩光的预测性不大(P>0.05)。【结论】对于非波前引导的LASIK手术,暗瞳孔直径、试图矫正的屈光度以及是否采用过渡区切削为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夜间眩光的显著危险因素,当最小光区直径在5mm以上时,光区大小与夜间眩光没有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屈光手术 高度近视 夜间眩光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睑板腺癌中端粒酶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程浩 夏天 +2 位作者 洪海峰 夏阳 孙克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1262-1264,共3页
目的:检测端粒酶在人眼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A)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睑板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18例睑板腺癌患者切除后的手术标本,采用PCR-ELISA法及PCR-PAGE法检测其端粒酶的含... 目的:检测端粒酶在人眼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A)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睑板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18例睑板腺癌患者切除后的手术标本,采用PCR-ELISA法及PCR-PAGE法检测其端粒酶的含量及表达。结果:所选18例患者中端粒酶检测呈阳性表达16例(89%)。ELISA结果显示其中阳性病例中绝大多数呈中、高度表达,仅1例△A值<0.4,为低度表达。电泳结果显示为多少不等的梯形条带,其中16例显示为4条以上。结论:睑板腺癌患者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可能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抑制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睑板腺癌的新型疗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睑板腺癌 表达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夏天 石荣先 程浩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6期457-459,共3页
目的观察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Ⅲ级以上硬核型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64眼)Ⅲ级以上硬核型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其中A组31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B组33眼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 目的观察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Ⅲ级以上硬核型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64眼)Ⅲ级以上硬核型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其中A组31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B组33眼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中观察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观察角膜水肿和视力情况。结果术中B组前房稳定性略低于A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能量使用及乳化时间B组明显少于A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B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第7天B组视力恢复情况明显好于A组(P<0.05)。结论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硬核型白内障来说,优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硬核型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晶体上皮细胞培养的技术改进 被引量:4
10
作者 苏小波 李绍珍 郑建梁 《眼科研究》 CSCD 1996年第4期266-267,共2页
对兔晶体上皮细胞培养方法作了改进,为探讨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提供实验手段。取新西兰家兔晶体前囊膜作细胞培养。在原代培养中,以吸管转移囊膜。细胞融合后,用胰酶消化转代。结果:原代培养48~72小时后,可见晶体上皮细胞长出,以后细胞... 对兔晶体上皮细胞培养方法作了改进,为探讨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提供实验手段。取新西兰家兔晶体前囊膜作细胞培养。在原代培养中,以吸管转移囊膜。细胞融合后,用胰酶消化转代。结果:原代培养48~72小时后,可见晶体上皮细胞长出,以后细胞呈贴壁单层,铺砌型向外生长。传代后6~8小时细胞贴壁生长。方法经济简便,可为各种实验提供兔晶体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上皮细胞 细胞培养 白内障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测定与术后视力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罗光伟 胡群英 苏小波 《眼科学报》 2000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在预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眼老年白内障患者进行了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将术前FVEP、光定位、辨色力等检查结果与术后...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在预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眼老年白内障患者进行了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将术前FVEP、光定位、辨色力等检查结果与术后视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患者术后视力与FVEP的振幅(X_1)、P_1波潜伏期(X_2)及辨色力之间存在有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277、-0.5678、0.4302;术后视力与光定位检查之间无显著性相关;术后视力(Y)与FVEP指标间的回归方程为:Y=0.2255+0.047X_1-0.0026X_2。结论:FVEP在白内障术前视功能判断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根据FVEP反应可预测患者术后视力。眼科学报2000;16:81-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白内障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X STAR S3准分子激光治疗散光的向量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少博 路晓明 +4 位作者 苏小波 洪海峰 麦庆怡 黎健菁 胡群英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5-558,共4页
目的运用散光的向量分析法对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治疗中高度散光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研究接受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散光患者25例36眼,术前散光度2.0~4.25D,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前后主... 目的运用散光的向量分析法对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治疗中高度散光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研究接受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散光患者25例36眼,术前散光度2.0~4.25D,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前后主觉验光结果 ,运用Alpins散光向量分析法分析目标诱导散光向量(TIA)、手术诱导散光向量(SIA)、错位角(AE)、矫正指数、成功指数(IOS)、变平指数(FI)等向量参数改变。结果平均TIA为(2.68±0.73)D,平均SIA为(2.67±0.8)D;平均矫正指数为0.98±0.18,95%可信区间为(0.93~1.04),无显著性系统性欠矫或过矫;平均绝对AE为3.30°±3.8°;平均AE为-0.92°±4.98°,95%可信区间为(-2.55°~0.71°),无显著性系统性轴向错位;平均IOS为0.18±0.17,成功率(ROS)为0.80±0.17,平均FI为0.97±0.18。矫正指数与散光度及球镜度均无显著相关性(r=-0.16,r=0.23,P>0.05),成功指数与散光度及球镜度亦无显著相关性(P>0.05),TIA与SIA呈正相关(r=0.80,P<0.05)。结论 VISXSTARS3激光矫治中高度散光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均较高,向量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和易于理解的散光改变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光 角膜屈光手术 向量 准分子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酶在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程浩 夏阳 +1 位作者 刘敏 吴中耀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11-513,共3页
目的检测端粒酶在人眼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16例因患葡萄膜黑色素瘤而行眼球摘除术的患者,取其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采用PCR-ELISA及PCR-PAGE检测其端粒... 目的检测端粒酶在人眼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16例因患葡萄膜黑色素瘤而行眼球摘除术的患者,取其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采用PCR-ELISA及PCR-PAGE检测其端粒酶的含量及表达。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的端粒酶检测呈阳性表达,占93.8%。PCR-ELISA结果显示其活性绝大多数呈中度、高度表达,仅1例△A值<0.15。电泳结果显示为多少不等的梯形条带,其中15例显示为4条以上。结论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可能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抑制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新型疗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葡萄膜黑色素瘤 表达 PCR-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辉 李媛 侯习武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3期52-53,共2页
目的观察多次发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表面麻醉下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5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手术后视力... 目的观察多次发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表面麻醉下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5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0.1者47眼(90.39%),≥0.5者29眼(55.77%)。术后6月眼压为11~26mmHg(1mmHg≈0.133kPa),平均眼压为(14.56±4.12)mmHg。48眼(92.31%)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4眼需要联合降眼压药物才能控制正常眼压水平。结论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α2b体外对人眼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浩 夏阳 +4 位作者 路晓明 洪海峰 麦庆怡 吴中耀 郑楗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466-468,共3页
目的:研究端粒酶抑制剂IFN-α2b对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用特定时间下不同浓度以及特定浓度下不同时间的端粒酶抑制剂IFN-α2b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细胞,并设立空白... 目的:研究端粒酶抑制剂IFN-α2b对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用特定时间下不同浓度以及特定浓度下不同时间的端粒酶抑制剂IFN-α2b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细胞,并设立空白对照组。采用PCR-ELISA法及PCR-PAGE法测定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IFN-α2b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端粒酶的活性出现逐步的下降,在药物浓度达到50kU/L以及作用时间达到24h后,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在500kU/L及48h达到抑制高峰。结论:IFN-α2b可有效降低体外培养的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抑制剂 葡萄膜黑色素瘤 IFN-Α2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前激光治疗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克清 麦庆怡 +1 位作者 程浩 李玉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2467-2468,共2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玻璃体切割术前视网膜光凝治疗的结果。方法:2004-08/2007-08,观察44例(66眼)伴有广泛视网膜水肿和黄斑水肿的增殖前期和增殖期DR患者,均在我院做过玻璃体切割术,根据术前1mo是否行...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玻璃体切割术前视网膜光凝治疗的结果。方法:2004-08/2007-08,观察44例(66眼)伴有广泛视网膜水肿和黄斑水肿的增殖前期和增殖期DR患者,均在我院做过玻璃体切割术,根据术前1mo是否行过视网膜光凝将其分为A组(术前视网膜光凝组)36眼,B组(术前无视网膜光凝组)30眼。年龄45~70岁,治疗后随诊6~26(平均12.3)mo。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结果:A组:术中见视网膜水肿消退30眼,视网膜出血5眼,医源性裂孔2眼,视网膜切开2眼,硅油填充3眼。B组:术中见视网膜水肿消退0眼,视网膜出血15眼,医源性裂孔8眼,视网膜切开8眼,硅油填充9眼。两组术中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均有改善,A组视力改善30眼,B组视力改善19眼,两组视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在玻璃体切割手术前近期行视网膜光凝对合并广泛视网膜水肿的DR,手术预后明显好于无视网膜光凝组,建议在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尽可能使用光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氩激光光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氟尿嘧啶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天 程浩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2-372,共1页
关键词 后发性白内障 5-氟尿嘧啶 临床观察 白内障囊外摘除 人工晶状体 植入术后 防治效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预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群英 罗光伟 苏小波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1999年第6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电图(ERG)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在预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43眼老年白内障患者进行了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将术前ERG、FVEP、光定位、辨色力等检查结果与术后视... 目的:探讨视网膜电图(ERG)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在预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43眼老年白内障患者进行了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将术前ERG、FVEP、光定位、辨色力等检查结果与术后视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患者术后视力与ERG、FVEP振幅及辨色力之间存在有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ERG、FVEP潜伏期之间存在有显著性负相关(p<0.01);术后视力与光定位检查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根据ERG、FVEP反应建立回归方程,可以推算术后视力。结论:视觉电生理检查用于白内障患者的视功能判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并且可以预测术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白内障 视网膜电图 视觉诱发电位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的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洪海峰 胡群英 +1 位作者 孙克清 麦庆怡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4年第1期56-57,共2页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病 (DN)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发生率 .方法 确诊糖尿病肾病患者 75例 ,未并发肾病的 2型糖尿病患者 79例 ,详细检查眼底 ,可疑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 .结果 DN组和NDN组DR的发生率均随病程增高 ,病...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病 (DN)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发生率 .方法 确诊糖尿病肾病患者 75例 ,未并发肾病的 2型糖尿病患者 79例 ,详细检查眼底 ,可疑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 .结果 DN组和NDN组DR的发生率均随病程增高 ,病程 <15年 ,DN组DR的发生率较NDN组DR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DN 视网膜病变 并发症 DR 微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辉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5期214-216,共3页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高龄白内障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28例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比较两...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高龄白内障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28例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均有显著提高(P<0.01)。超声乳化组在术后1周视力高于小切口组(P<0.01),但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视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疗效相似,但具有操作更简单,设备要求简单,费用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 高龄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