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培养医学生独立临床能力的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彩霞 毛平 包品红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年第2期234-236,共3页
自2003年起在临床医学本科五年级学生开展培养学生独立临床能力的教学实践,经过严格的实习前培训和考核、实习生导师制和规范的带教制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临床医学生独立开展临床工作的能力。“三要素... 自2003年起在临床医学本科五年级学生开展培养学生独立临床能力的教学实践,经过严格的实习前培训和考核、实习生导师制和规范的带教制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临床医学生独立开展临床工作的能力。“三要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独立临床工作能力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医学生 临床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血清脐血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莫文健 毛平 +4 位作者 何秋山 应逸 朱志刚 许艳丽 杜庆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3-137,共5页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延迟是一大难题 ,目前认为这主要与脐血中巨核系祖细胞数量不足及脐血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延迟有关 ,而将部分脐血进行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后输注受者体内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但适用于临床应用...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延迟是一大难题 ,目前认为这主要与脐血中巨核系祖细胞数量不足及脐血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延迟有关 ,而将部分脐血进行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后输注受者体内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但适用于临床应用的扩增条件至今仍未确立。本课题采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 (MNC)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使用TPO ,IL 3,SCF ,IL 6等细胞因子进行不同的组合 ,在培养的 0 ,6 ,10 ,14天进行MNC、CD4 1+细胞及CFU MK数的检测 ,以寻找最佳的细胞因子组合及最佳的收获时机。结果表明 :无血清条件下TPO与IL 3,SCF ,IL 6等细胞因子联用可实现脐血巨核系祖细胞有效的体外扩增 ,各因子组中以TPO +IL 3+SCF +IL 6组扩增效果为最佳 ,其CFU MK数于第 10天最多 ,扩增达 6 .8倍 ,CD4 1+细胞扩增达 8.8倍。结论 :在人脐血MNC无血清培养条件下 ,TPO +IL 3+SCF +IL 6组为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较佳的因子组合。由于TPO +IL 3+SCF +IL 6组的CFU MK数于第 10天最多 ,CD4 1+细胞数亦为同期最高 ,故培养后收获时间宜控制在其体外培养的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巨核系祖细胞 无血清培养 血小板 巨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骨髓基质细胞与细胞因子支持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毛平 王彩霞 +1 位作者 林秀梅 杜庆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22-428,共7页
为了探讨胎儿骨髓基质细胞(F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作用的影响及比较扩增前后脐血(CB)CD34+细胞上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黏附分子CD49d+(VLA4)的表达情况,将从新鲜CB标本中分离出的MNC分别接种于已建立... 为了探讨胎儿骨髓基质细胞(F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作用的影响及比较扩增前后脐血(CB)CD34+细胞上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黏附分子CD49d+(VLA4)的表达情况,将从新鲜CB标本中分离出的MNC分别接种于已建立的无血清培养体系,该体系分4组:A组为培养过程中不加细胞因子和基质细胞;B组为单用胚胎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组为单用细胞因子支持;D组为细胞因子和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支持。在0、6、10及14天检测细胞总数、CD34+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同时检测CD34+细胞上CD49d+及CXCR4的表达数。结果表明:在体外14天培养过程中,各时间点D组CD34+细胞、CFU数及CD34+CXCR4+细胞和CD34+CD49d+细胞扩增数均高于A、B、C组(P<0.05);B、C和D组在各时间点各测量指标与A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6天后,B组各测量指标与C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不仅可以支持脐血MNC的有效扩增,而且扩增后与趋化作用和与粘附作用相关的造血细胞亦较扩增前明显增加。单用细胞因子扩增会造成造血细胞的耗竭,单用基质细胞支持可扩增或维持造血细胞的量,但难以实现造血细胞的大量扩增,FBMSC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可能是扩增造血干祖细胞的较理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骨髓 基质细胞 细胞因子 单个核细胞 脐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CD133^+细胞体外扩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毛平 曾进龙 +1 位作者 王彩霞 杜庆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319-323,共5页
为了探讨胚胎骨髓基质细胞(F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中CD133+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将新鲜脐血(CB)中分离出来的MNC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实验分为4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含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S组为单用基质... 为了探讨胚胎骨髓基质细胞(F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中CD133+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将新鲜脐血(CB)中分离出来的MNC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实验分为4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含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S组为单用基质细胞组;F组为单用细胞因子组;SF组为联合使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组。在第0,6,10及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结果表明:各时间点SF组有核细胞总数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其它组;除了第14天外,SF组在第6、10天时CD133+细胞数、CFU数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其它组。结论:胚胎骨髓基质细胞对延缓造血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可以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细胞,这是一种比较接近于临床移植要求的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造血干细胞 细胞扩增 CD133^+细胞 脐血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和HDA方案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莫文健 毛平 +2 位作者 李庆山 应逸 朱志刚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35-236,共2页
目的:比较MT方案(米托蒽醌联合替尼泊甙)和HDA方案(三尖杉酯碱、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将25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MT组12例、HDA组13例,分别使用以上2种方案进行化疗,比较2组的临床... 目的:比较MT方案(米托蒽醌联合替尼泊甙)和HDA方案(三尖杉酯碱、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将25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MT组12例、HDA组13例,分别使用以上2种方案进行化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MT组、HDA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2%、69%,有效率分别为92%、7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出现较严重的骨髓抑制,但HDA组早于MT组发生,3例HDA方案治疗无效患者经MT方案治疗,2例达完全缓解。结论:MT方案、HDA方案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HDA方案治疗无效时可试用MT方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单核细胞白血病 化学治疗 米托葸醌 替尼泊甙 三尖杉酯碱 柔红霉素 阿糖胞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法脐血巨核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莫文健 毛平 +4 位作者 何秋山 应逸 朱志刚 许艳丽 杜庆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81-383,共3页
目的探寻一种通过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获得大量巨核细胞的方法.方法首先将脐血单个核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TPO、SCF、IL-6、IL-3培养至14d行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然后单纯加入TPO、IL-6再培养4d诱导巨核细胞成熟.结果单个核细胞... 目的探寻一种通过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获得大量巨核细胞的方法.方法首先将脐血单个核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TPO、SCF、IL-6、IL-3培养至14d行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然后单纯加入TPO、IL-6再培养4d诱导巨核细胞成熟.结果单个核细胞数扩增了约4.8倍,CD41+细胞扩增了44倍,有核细胞形态学分析50%~74%为巨核细胞,巨核细胞中94%~96%为颗粒及产板型巨核细胞,绝大部分呈'核浆发育不平衡、胞核发育延迟'现象.结论使用这种两步培养法在体外可获取大量的脐血来源的巨核细胞以供研究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单个核细胞 无血清培养 巨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 Vβ亚家族表达及克隆性增殖分析
7
作者 毛平 罗畅如 +5 位作者 张玉平 王彩霞 许艳丽 应逸 杜庆华 谢健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431-436,共6页
本研究探讨AML患者在初发、治疗缓解后、复发等不同疾病状态下外周血T细胞TCRVβ亚家族表达及T细胞克隆性增殖的情况,分析不同白血病细胞负荷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尤其是对抗白血病功能的影响。应用RT-PCR扩增11例AML白血... 本研究探讨AML患者在初发、治疗缓解后、复发等不同疾病状态下外周血T细胞TCRVβ亚家族表达及T细胞克隆性增殖的情况,分析不同白血病细胞负荷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尤其是对抗白血病功能的影响。应用RT-PCR扩增11例AML白血病患者不同疾病状态下及3名正常供者外周血的TCRBV24个家族的基因序列,通过基因扫描(genescan)的方法判断TCRBV家族的克隆表达、CDR3克隆性质,比较不同疾病状态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Vβ亚家族的应用、克隆性增殖、T细胞的复杂性以及T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结果表明:11例AML白血病患者初诊时外周血T细胞均表达部分TCRVβ亚家族,经体外诱导后TCRVβ亚家族表达增加;完全缓解期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Vβ亚家族数量明显增多,但未达到完全正常;4例患者在复发时TCRVβ亚家族表达数量明显下降;11例患者中有9例在初诊时外周血有1至2个TCRVβ亚家族T细胞克隆性增殖,缓解期克隆性增殖的Vβ亚家族T细胞有增加趋势,在多数病例观察到部分Vβ亚家族T细胞在初发、缓解、体外诱导扩增以及复发时仍维持克隆性增殖状态;AML白血病患者初发及复发时T细胞CDR3复杂性明显降低,呈偏态分布,而疾病缓解时T细胞复杂性有所改善。结论:AML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TCRVβ亚家族呈限制性表达;在大多数病例中无论是疾病初发抑或缓解及体外诱导、甚至在疾病复发时均可观察到克隆性T细胞的存在;在部分病例中某些Vβ亚家族在上述不同疾病状态下始终维持克隆性增殖状态,部分Vβ亚家族的克隆性增殖同白血病细胞的存在相关;在疾病状态下,AML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复杂性有所降低,而疾病缓解后可部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T淋巴细胞 VΒ亚家族 克隆性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影响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凋亡及再植入能力的研究
8
作者 彭盘俐 毛平 +3 位作者 许艳丽 杜庆华 王汉平 谢健晋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70-274,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3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凋亡和植入能力的影响,寻找扩增后脐血应用于临床移植的可行方案。方法采用早期作用的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MNC进行短期无血清悬浮培养,比较有或无IL-3支持的扩增效果和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3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凋亡和植入能力的影响,寻找扩增后脐血应用于临床移植的可行方案。方法采用早期作用的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MNC进行短期无血清悬浮培养,比较有或无IL-3支持的扩增效果和细胞凋亡变化;MNC扩增6d后移植给亚致死剂量照射的非肥胖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观察6周后存活小鼠的人脐血细胞植入情况。结果脐血MNC在有IL-3支持的体系中培养6~10d获得最佳扩增效果,同时细胞表面膜联蛋白V(annexinV)的表达明显减少;移植6周后存活小鼠的骨髓、脾和胸腺细胞中能检出人类CD45抗原,外周血提取的DNA也能检出人特异的Alu序列。结论短期培养下IL-3有助于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适度扩增,减少凋亡且并不损伤扩增后细胞的植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白细胞介素3 小鼠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预后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9
作者 周志衡 王彩霞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4-606,共3页
目的:综合评价各预后因素对急性白血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10年来89例治疗和随访的成人急性白血病病例,运用比例风险模型(Cox回归)对可能影响预后的2 1个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小、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小于30×10 ... 目的:综合评价各预后因素对急性白血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10年来89例治疗和随访的成人急性白血病病例,运用比例风险模型(Cox回归)对可能影响预后的2 1个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小、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小于30×10 9/L、乳酸脱氢酶(LDH)正常、第1次化疗诱导缓解及最终达缓解、缓解后有巩固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Exp (B) (相当于OR值)分别为1 76 4、1 0 4、5 0 1、6 5 80、132 82 8 1、10 5 6 33。结论:外周血白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第1次诱导是否缓解、最终缓解情况、有否巩固治疗是影响急性白血病长期生存的主要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COX回归模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BCL2L10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定量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传清 毛平 +1 位作者 王艳茹 羊乃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3397-3400,共4页
目的:定量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BCL2L10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与AML的临床关系。方法:应用焦磷酸测序法,对62例原发AML患者的骨髓进行BCL2L10基因启动区甲基化水平的定量检测,并以10例缺铁性... 目的:定量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BCL2L10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与AML的临床关系。方法:应用焦磷酸测序法,对62例原发AML患者的骨髓进行BCL2L10基因启动区甲基化水平的定量检测,并以10例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标本及10例健康人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62例AML中32例标本BCL2L10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阳性率为51.6%,而20例对照组中1例标本BCL2L10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阳性率为5.0%;BCL2L10基因在AML患者中的高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CL2L10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AML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分型间均未出现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BCL2L10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在AML中普遍存在,其可能是引起AML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DNA甲基化 BCL2L10基因 焦磷酸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L基因甲基化水平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传清 毛平 王艳茹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6-51,共6页
目的定量检测RIL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甲基化水平,观察RIL基因甲基化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关系。方法以60例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11例首次化疗后未完全缓解及16例首次化疗后达完全缓解的骨髓标本为研究对象,应用焦磷酸测序法检... 目的定量检测RIL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甲基化水平,观察RIL基因甲基化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关系。方法以60例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11例首次化疗后未完全缓解及16例首次化疗后达完全缓解的骨髓标本为研究对象,应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RIL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并以20例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60例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有50例标本RIL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阳性率83.3%;20例对照组中未检测出RIL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阳性率为0;11例首次化疗后未完全缓解标本中,7例标本RIL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阳性率63.6%,甲基化平均值(22.8%±8.2%),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平均值(23.0±8.9)%,而初诊时11例中10例标本RIL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阳性率90.9%,甲基化平均值(51.2±18.3)%,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平均值(65.8±13.6)%;16例首次化疗后完全缓解标本中未检测出RIL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阳性率0,甲基化平均值(12.6±2.3)%,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平均值(1.2±0.9)%,而初诊时16例中13例标本RIL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阳性率81.2%,甲基化平均值(45.9±23.2)%,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平均值(67.7±14.3)%。结论 RIL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普遍存在;RIL基因甲基化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后缓解程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DNA甲基化 RIL基因 焦磷酸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影响
12
作者 曾进龙 曾炼坤 +2 位作者 王志超 张海良 毛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6741-6744,共4页
背景:课题组已建立胎儿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能否有效扩增各个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有待验证。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抗原CD133、CD34表达的影响。方法:... 背景:课题组已建立胎儿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能否有效扩增各个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有待验证。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抗原CD133、CD3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从脐血标本中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实验分为3组:①F组: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②S组:基质细胞+单个核细胞。③SF组:基质细胞+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在第0,6,10,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CD34+、CD133+CD34+细胞数以及集落形成单位数。结果与结论:SF组有核细胞总数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比其他两组高;除了第14天外,第6、10天两个时间点SF组中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及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其他组;含骨髓基质细胞的S组和SF组中CD133+细胞/有核细胞、CD34+细胞/有核细胞、CD133+CD34+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果说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能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基质细胞对维持造血干细胞的原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 造血细胞 脐血 CD133 CD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基质细胞支持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彩霞 毛平 +1 位作者 林秀梅 杜庆华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16-618,共3页
目的探讨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对脐血(CB)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及寻找最佳的收获时机。方法将从CB标本中分离出的MNC接种于已建立的无血清培养体系(含或不含HBMSC及细胞因子支持),在0、6、10及14d检测MNC数、CD34+细胞数... 目的探讨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对脐血(CB)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及寻找最佳的收获时机。方法将从CB标本中分离出的MNC接种于已建立的无血清培养体系(含或不含HBMSC及细胞因子支持),在0、6、10及14d检测MNC数、CD34+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结果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各时间点相同条件下,有HBMSC层支持组的各项测量指标均较其他组高(P<0.05),其中HBMSC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组扩增效果最佳。体外培养6~10d时,以上各项指标基本上达到最高值。结论HBMSC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能实现CB在体外的有效扩增,此体系可能是扩增造血干、祖细胞的较理想方案。体外培养6~10d是收获的最佳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基质 干细胞因子 胎血 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 人骨髓基质细胞 外源性细胞因子 集落形成单位 CD34^+ 体外培养 最佳时间
原文传递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后植入NOD/SCID小鼠重建多系造血 被引量:13
14
作者 毛平 彭盘俐 许力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1-234,共4页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后植入能力的改变,以及对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MNC进行短期无血清培养扩增,比较扩增后的效果及细胞凋亡的变化;将扩增6d后的人脐血MNC植入经半致...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后植入能力的改变,以及对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MNC进行短期无血清培养扩增,比较扩增后的效果及细胞凋亡的变化;将扩增6d后的人脐血MNC植入经半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观察小鼠6周后的存活率和造血重建情况。结果人脐血MNC在干细胞因子(SCF)、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基(FL)、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3(IL-3)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下,培养6~11)d获得最佳扩增效果,同时细胞表面膜联蛋白V(Annxin V)的表达明显减少;移植6周后有55.6%的小鼠存活,存活小鼠的骨髓、脾和胸腺细胞中均能检测出人类CD45、CD34、CD33、CD3和CDl9抗原,外周血提取的DNA可检测出人特异的Cart—Ⅰ基因和Alu基因。结论SCF+FL+IL-6+IL-3细胞因子协同作用能有效扩增人脐血MNC,MNC扩增6d后可成功植入N()D/SCID小鼠体内,并帮助小鼠重建多系造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干细胞移植 人类 小鼠
原文传递
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钟伟杰 李庆山 +4 位作者 陈钊 邓家德 凌艳英 杜庆华 朱志刚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2年第12期732-735,741,共5页
目的了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初治患者31例,化疗后患者60例(RCHOP组29例、CHOP组31例),以20名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 目的了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初治患者31例,化疗后患者60例(RCHOP组29例、CHOP组31例),以20名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IL-21、IL-23、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初治组和CHOP.完全缓解(CR)组Th17细胞比例、IL-17、IL-21、IL.23水平分别为(0.67±0.21)%、(5.929±1.342)Pg/ml、(130.632±17.945)Pg/ml、(51.681±9.808)Pg/ml和(1.07±0.37)%、(6.526±0.538)Pg/ml、(132.119±7.700)Pg/ml、(50.245±7.668)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2.53±0.63)%、(8.435±2.031)Pg/ml、(149.265±12.316)Pg/ml、(55.303±7.778)Pg/ml(P〈0.05);初治组TGF—β水平为(370.615±98.444)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1.895±73.365)Dg/ml(P〈0.05)。RCHOP—CR组Th17细胞比例、IL.17、IL-21、IL-23水平分别为(2.38±0.59)%、(7.724±0.780)Pg/ml、(148.412±7.355)Pg/ml、(55.668±7.532)Pg/ml,均高于初治组和CHOP.cR组(P〈0.05);RCHOP—CR组TGF—β水平为(283.904±59.223)Pg/ml,低于CHOP-CR组的(341.481±95.597)Pg/ml(P〈0.05)。结论Thl7细胞可能与DLBCL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IL-23水平降低和TGF—B水平升高可能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利妥昔单抗可提高DLBCL患者Thl7细胞比例,且与化疗效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型 利妥昔单抗 TH17细胞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1 白细胞介素23 转化生长因子β
原文传递
青蒿琥酯逆转SHI-1细胞株多药耐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露迷 李庆山 +5 位作者 林秀梅 许艳丽 莫文健 杜庆华 王彩霞 毛平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0年第8期928-930,共3页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逆转人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株多药耐药的效果。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SHI-1细胞株对柔红霉素(DNR)、去甲柔红霉素(ID)、阿糖胞苷(Ara-c)、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去甲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IDA)的敏感...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逆转人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株多药耐药的效果。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SHI-1细胞株对柔红霉素(DNR)、去甲柔红霉素(ID)、阿糖胞苷(Ara-c)、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去甲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IDA)的敏感性及青蒿琥酯逆转耐药的效果。结果 DA、IDA方案与单用化疗药相比,药物敏感性有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细胞毒性青蒿琥酯联合应用与单用化疗药、DA、IDA方案IC5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随青蒿琥酯浓度的增加,逆转倍数呈上升趋势。结论联合应用非细胞毒剂量青蒿琥酯逆转SHI-1细胞株多药耐药作用显著,明显优于DA、IDA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1细胞株 多药耐药 青蒿琥酯 耐药逆转
原文传递
急性白血病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彩霞 毛平 +2 位作者 杜庆华 张玉平 周志衡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70-87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DNA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基因)mRNA、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方法选取5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其单个核细胞错配修复基因hM...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DNA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基因)mRNA、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方法选取5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其单个核细胞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的mRNA及蛋白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hMSH2和h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组比较,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均明显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hMSH2和hMLH1甲基化阳性率为66.1%(37/56)和55.4%(31/56),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的10.0%(3/30)和6.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hMSH2和hMLH1表达与其甲基化状态呈负相关性(rhMSH2=-0.624,P=0.000;rhMLH1=-0.589,P=0.002)。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hMSH2和hMLH1基因呈低表达,其启动子呈高甲基化水平,急性白血病患者hMSH2和hMLH1基因表达低下与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急性白血病 错配修复基因
原文传递
MT与DA方案治疗初治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莫文健 毛平 +2 位作者 王顺清 陈小卫 许世林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0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 比较MT方案(米托蒽醌联合替尼泊苷)和DA方案(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初治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将初治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患者40例随机(单纯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MT组23例、DA组17例,分别采... 目的 比较MT方案(米托蒽醌联合替尼泊苷)和DA方案(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初治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将初治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患者40例随机(单纯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MT组23例、DA组17例,分别采用MT、DA方案诱导缓解,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MT组、DA组第一次化疗完全缓解率分别为65%(15/23)、18%(3/17),总完全缓解率为83%(19/23)、47%(8/17),有效率分别为91%(21/23)、59%(10/1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出现明显的造血功能抑制,两组间白细胞最低点、白细胞〈1×10^9/L的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T组的白细胞最低点出现时间、白细胞〈1×10^9/L的开始、结束时间均较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T方案治疗初治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有效率均明显优于DA方案,方案较简单、有效,可作为初治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诱导缓解的较佳方案.两组骨髓抑制程度相当,但MT组骨髓抑制发生时间较DA组迟,治疗同时须注意适时加强抗感染、支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单核细胞 急性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原文传递
早期进行同胞及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5岁以下多发性骨髓瘤
19
作者 莫文健 李庆山 +4 位作者 王顺清 周铭 周薇 陈小卫 许世林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0年第7期391-393,397,共4页
目的 了解早期进行同胞及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5岁以下多发性骨髓(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例38~44岁的MM患者,在两疗程化疗达到缓解后,早期进行HLA相合异基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例1、2为同胞供者,例3为非亲缘供者.例1... 目的 了解早期进行同胞及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5岁以下多发性骨髓(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例38~44岁的MM患者,在两疗程化疗达到缓解后,早期进行HLA相合异基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例1、2为同胞供者,例3为非亲缘供者.例1、2预处理方案采用氟达拉滨、白消安联合环磷酰胺,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例3预处理方案采用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联合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预防GVHD采用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结果 3例患者均移植成功,例1出现Ⅱ度急性GVHD及广泛型慢性GVHD,例2、3均未出现GVHD,至今随诊时间为48、27、6个月,3例均至今均生存,无疾病复发迹象.结论 对45岁以下的MM患者,化疗缓解后,早期进行HLA相合的同胞及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相关死亡率较低,完全缓解率高.有可能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同胞 非亲缘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45岁以下 早期
原文传递
脐血早期造血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彭盘俐 毛平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40-143,共4页
通过选择合适的研究条件,对脐血早期造血细胞进行体外扩增以及评价扩增后的质与量,从而得到相对足够的细胞数并维持其植入能力,使其得以应用于临床移植。现就脐血早期造血细胞在临床应用前体外扩增的基础研究加以系统综述。
关键词 脐血 造血干/祖细胞 体外扩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