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扩大盆腔内侧壁切除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崔莹文 邹若瑶(综述) 尧良清(审校)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7-311,共5页
扩大盆腔内侧壁切除术(LEER)作为一种新兴手术治疗方法,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机会,在妇科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全面探讨了LEER的应用进展,涵盖了LEER的起源与概念、手术范围、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的... 扩大盆腔内侧壁切除术(LEER)作为一种新兴手术治疗方法,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机会,在妇科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全面探讨了LEER的应用进展,涵盖了LEER的起源与概念、手术范围、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的发展、术前评估、术后管理以及术后生活质量的评估。现有证据表明,对于肿瘤侵犯盆腔侧壁的局部晚期或复发的妇科肿瘤患者,在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可以选择LEER完全切除病灶,术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包括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内的微创LEER,为妇科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同时也为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盆腔内侧壁切除术 妇科肿瘤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教学在基层医院妇科单孔腹腔镜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唐翔 徐逸楠 +4 位作者 苏向辉 刘志红 钟卓慧 温灿良 刘美玲 《手术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BL)在基层医院妇科单孔腹腔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9月间参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适宜技术培训班学习,来自基层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共40名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分组...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BL)在基层医院妇科单孔腹腔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9月间参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适宜技术培训班学习,来自基层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共40名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模拟腔镜训练;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模拟腔镜训练.教学结束后,通过理论测试、临床技能考核以及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评估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的理论测试成绩、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85.20±12.60)分vs.(77.00±10.40)分]、[(86.30±7.60)分vs.(76.12±4.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0.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结论PBL教学法在基层医院妇科单孔腹腔镜教学中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 单孔腹腔镜 基层医院 教学方法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环状RNA Hsa-circ-PVT1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侵袭及血管生成作用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慧 郎茂竹 +2 位作者 王婧 朱亚莉 田艳 《现代妇产科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2-187,共6页
目的:探讨环状RNA浆细胞瘤变体易位1(Hsa-circ-PVT1)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的影响,以及其对微小RNA145(miR-145)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基因的调控机制。方法:qRT-PCR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 目的:探讨环状RNA浆细胞瘤变体易位1(Hsa-circ-PVT1)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的影响,以及其对微小RNA145(miR-145)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基因的调控机制。方法:qRT-PCR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中Hsa-circ-PVT1、miR-145表达。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Hsa-circ-PVT1和miR-145的关系。生物信息数据库TargetScanHuman、miRDB、miRactDB预测miR-145的下游靶点。细胞分组:Hsa-circ-PVT1-inhibitor-NC+miR-145-antagomir-NC+si-MAPK1-NC(NC)、Hsa-circ-PVT1-inhibitor(inhibitor)、Hsa-circ-PVT1-inhibitor+miR-145-antagomir(inhibitor+antagomir)、Hsa-circ-PVT1-inhibitor+miR-145-miR-145-antagomir+si-MAPK1(inhibitor+antagomir+si)、正常细胞(normal组)。EDU检测各组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血管生成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APK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中Hsa-circ-PVT1表达明显升高,miR-145表达明显下降,双荧光素酶证实Hsa-circ-PVT1靶向miR-145的表达,miR-145下游靶标为MAPK1。与normal组Y14细胞相比,inhibitor组细胞增殖、侵袭及血管新生的性能明显降低,inhibitor+antagomir组能部分逆转这一抑制作用,而inhibitor+antagomir+si组能部分恢复这一作用,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中Hsa-circ-PVT1表达明显升高,Hsa-circ-PVT1能靶向miR-145调控MAPK1表达,抑制Hsa-circ-PVT1表达能明显抑制间质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浆细胞瘤变体易位1 微小RNA-145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 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增殖与侵袭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康唑与克霉唑阴道栓进行霉菌性阴道炎治疗的疗效
4
作者 万婷 李莉 +2 位作者 秦爽 韦春娇 张晓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073-076,共4页
分析氟康唑与克霉唑阴道栓进行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我院接受医治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2023年1月~2024年6月)为对象,共60例,以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30例,前组单纯地应用克霉唑阴道栓,后组在前组的基础上... 分析氟康唑与克霉唑阴道栓进行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我院接受医治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2023年1月~2024年6月)为对象,共60例,以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30例,前组单纯地应用克霉唑阴道栓,后组在前组的基础上加入氟康唑,随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炎性指标、治疗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腰酸腹痛、尿频尿痛、自带异常、外阴瘙痒观察组的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TNF-α、IL-2、IL-8、IL-10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水平低,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率比对照组高,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外阴过敏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应用克霉唑阴道栓的基础上加入氟康唑更有利于缩短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疼痛以及外阴瘙痒等时间,进而减轻其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医治效果,对此值得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康唑 克霉唑阴道栓 霉菌性阴道炎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