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miR-144a-3p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1
作者 陈沐 周圆明 +2 位作者 韩俊彦 袁伟锋 莫晓能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7期49-52,共4页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miR-144a-3p的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探讨miR-125a-3p、miR-144a-3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测效能,为临床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miR-144a-3p的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探讨miR-125a-3p、miR-144a-3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测效能,为临床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早期识别提供新的预测指标。方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轻症组各20例。另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时采取鼻黏膜拭子样品,并从中分离上皮脱落细胞,采用qPCR方法检测两组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和miR-144a-3p。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和miR-144a-3p相对表达量与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ROC评价miR-125a-3p、miR-144a-3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miR-144a-3p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均<0.05);重症组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miR-144a-3p相对表达量高于轻症组(P均<0.05)。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miR-144a-3p相对表达量是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miR-125a-3p预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ROC下面积为0.803,最佳截断值为1.83,灵敏度79.1%,特异度80.8%;miR-144a-3p预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ROC下面积为0.609,最佳截断值为2.44,灵敏度73.6%,特异度79.1%;miR-125a-3p和miR-144a-3p联合预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ROC下面积为0.856,灵敏度86.2%,特异度87.7%。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和miR-144a-3p相对表达量升高,重症患者升高更明显。miR-125a-3p和miR-144a-3p是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可作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测指标,以联合检测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miR-125a-3p miR-144a-3p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机会性感染6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
作者 肖艳华 粟海霞 +2 位作者 彭平 林路平 肖冠英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7-23,共7页
目的:总结分析6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合并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20至2021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临床确诊COVID⁃19且病理提示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患者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病理组... 目的:总结分析6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合并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20至2021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临床确诊COVID⁃19且病理提示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患者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病理组织学特征,特殊染色法(六胺银、PAS及抗酸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法(真菌荧光及抗酸荧光染色)及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法(mNGS)进行病原体检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本研究中6例COVID⁃19患者均有基础疾病,有不同程度发热及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并出现肺部CT改变,主要表现为双肺斑片状或磨玻璃密度影。6例均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并出现CD4^(+)及CD8^(+)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在6例标本中,从肺泡灌洗液标本中检出耶氏肺孢子菌2例(均为老年患者合并肺部基础疾病,CD4^(+)T细胞<150个/μl),从背部痂皮组织中检出毛霉菌1例(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破损),2例肺泡灌洗液和1例压疮组织检出真菌孢子(均合并基础疾病),其中病例6肺泡灌洗液标本经mNGS检测查见白色假丝酵母菌。结论:COVID⁃19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合并基础疾病且未注射新冠疫苗,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出现CD4^(+)及CD8^(+)T细胞计数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时,要警惕真菌等机会性感染可能,避免漏诊延误治疗;如可疑肺孢子菌等真菌感染时建议行病理学检查,必要时行病原宏基因组检测,有助于病原学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机会性感染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灭活疫苗后的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沐 周圆明 +2 位作者 彭辉 巫培连 莫晓能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6-591,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接种/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境外输入性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4日—4月1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接种灭活疫苗后境外输入性COVID... 目的通过比较接种/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境外输入性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4日—4月1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接种灭活疫苗后境外输入性COVID-19患者(接种疫苗组),及同期来自相同输入国家的未接种新冠疫苗的确诊COVID-19患者(未接种疫苗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血液检查结果及抗体、胸部影像学、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分析总结接种灭活疫苗后境外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接种疫苗组、未接种疫苗组分别纳入38例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7.14±8.86)岁、(39.21±7.66)岁;男性58例,女性18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除了未接种疫苗组患者出现咽喉不适比率高于接种疫苗组(34.21%VS 13.16%,P<0.05),其余临床症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白细胞、淋巴细胞、肝肾功能、心肌酶学、氧合指标、D-二聚体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程中出现炎症指标升高的比例、T淋巴细胞CD4^(+)、CD8^(+)下降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前2周内,接种疫苗组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比例均高于未接种疫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肺部影像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灭活新冠疫苗(Vero细胞)后境外输入性COVID-19患者以青中年男性为主,临床分型以核酸检测阳性及普通型患者居多,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预后良好。接种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较未接种疫苗的患者,在病程早期(1周内)即迅速产生IgG抗体,但核酸转阴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活疫苗 VERO细胞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境外输入性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入性疟疾的临床特征及护理 被引量:6
4
作者 何金芳 黄雪玲 杨莉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第1期78-79,共2页
目的分析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护理策略,为今后输入性疟疾的护理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7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出国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护理等进行回顾性... 目的分析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护理策略,为今后输入性疟疾的护理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7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出国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护理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7例输入性疟疾患者,均有明确的外出疟疾高流行地区务工及居旅史,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呕吐及腹泻等。实验室检查为白细胞、转氨酶、总胆红素、肌酐、尿素氮和乳酸等的升高;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白蛋白下降。通过灭蚊杀虫隔离治疗、健康教育和综合护理,165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对输入性疟疾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健康教育和综合护理,可提高疾病治愈率,维持我国疟疾消除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临床特征 寄生虫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期感染肺孢子菌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5
作者 彭辉 陈沐 +4 位作者 韩俊彦 张德荣 李世闻 莫晓能 彭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8-345,共8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例COVID-19康复期经肺泡灌洗液病理检测确诊为PCP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及复习。结果共检索到99篇文献,其中19篇为COVID-19合并PCP的病例报...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例COVID-19康复期经肺泡灌洗液病理检测确诊为PCP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及复习。结果共检索到99篇文献,其中19篇为COVID-19合并PCP的病例报道。COVID-19合并PCP多发生于重症合并有T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患者,2例康复期患者出现PCP。临床多表现为发热、干咳、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清1,3-β-D-葡聚糖升高,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多肺叶磨玻璃浸润影、细小网状改变,可出现实变、囊肿样病变及气胸等表现。CT不易区分COVID-19是否合并PCP,联合痰/肺泡灌洗液Grocott银染色、免疫荧光镜检、聚合酶链反应、血清1,3-β-D-葡聚糖可有效提高肺孢子菌检测准确率。复方磺胺甲口恶唑(TMP/SMZ)为PCP治疗的首选药物,采用氨苯砜、克林霉素、卡泊芬净治疗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重症COVID-19患者及其康复期存在合并PCP的风险,但早期识别困难。PCP治疗首选药物为TMP/SMZ,也可采用氨苯砜、克林霉素、卡泊芬净联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肺孢子菌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耶氏肺孢子菌 侵袭性真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13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出院1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沐 何金芳 +2 位作者 向业男 彭平 莫晓能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1年第12期1170-1173,共4页
目的收集广州市13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出院1年随访资料,并分析总结其特点,为进一步评价COVID-19患者的远期疗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治愈出院1年并在该院康复门诊随访的134例COVID-19确诊患... 目的收集广州市13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出院1年随访资料,并分析总结其特点,为进一步评价COVID-19患者的远期疗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治愈出院1年并在该院康复门诊随访的134例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COVID-19患者住院时确定的轻型、普通型、重型为分组,分别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肺功能、胸部CT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4例随访患者新型冠状病毒Ig G阳性105例(占78.4%);CD4^(+)及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分别有34例(占25.4%)及20例(占14.9%);肺通气功能障碍者34例(25.4%),弥散功能障碍37例(27.6%)。三组患者对比,抗体Ig G阳性比例、CD4^(+)及CD8^(+)淋巴细胞下降比例、肺功能异常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胸部CT基本正常89例(占66.4%),以慢性炎症为主10例(占7.5%),以纤维病灶为主31例(占23.1%),出现间质性改变4例(3.0%);相较而言,重型组患者更容易出现慢性炎症及间质性改变。结论对出院随访满1年的COVID-19康复期患者,大部分Ig G抗体呈阳性,绝大多数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肺功能及胸部CT均可恢复正常,但有部分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肺通气功能受损和弥散功能障碍,胸部CT可见慢性炎症、纤维病灶及间质性改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抗体 T淋巴细胞亚群 肺功能 胸部CT 随访
原文传递
TNFR-Fc对急性肺损伤炎症失衡中MAPK通路的影响
7
作者 袁伟锋 李理 +1 位作者 黄文杰 郑燕列 《临床肺科杂志》 2022年第7期1051-1054,1060,共5页
目的评价在脂多糖(LPS)导致的炎症反应失衡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段融合蛋白(TNFR-Fc)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24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LPS组与TNFR-Fc+LPS组。气管内滴入LPS复制急性肺损伤(ALI)的炎症失... 目的评价在脂多糖(LPS)导致的炎症反应失衡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段融合蛋白(TNFR-Fc)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24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LPS组与TNFR-Fc+LPS组。气管内滴入LPS复制急性肺损伤(ALI)的炎症失衡小鼠模型,腹腔内注射TNFR-Fc中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2小时后收集标本,ELISA法检测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干扰素-γ(IFN-γ)浓度,RT-PCR法检测肺组织TNF-α与核因子-κB(NF-κB)基因转录强度,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MAPKs(包括Erk1/2、p38与JNK)磷酸化水平。结果两组小鼠在气管内滴入LPS后血清与BALF中IL-6浓度显著增高,TNF-α转录水平增高,MAPKs磷酸化水平增高;TNFR-Fc+LPS组小鼠血清与BALF中IL-6浓度较LPS组显著降低,TNF-α转录水平下降,MAPK磷酸化水平下降。结论TNFR-Fc中和TNF-α能下调炎症反应信号通路中MAPKs磷酸化水平,下调炎症反应强度,恢复ALI小鼠的炎症反应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反应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段融合蛋白 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急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阻肺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巫培连 莫晓能 +3 位作者 彭平 李世闻 许俐娴 陈沐 《智慧健康》 2022年第35期33-36,50,共5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也称慢阻肺,此为人体肺部、呼吸道的慢性炎性病变,可降低肺部中气体流动进而病变破坏到肺组织。2020年,慢阻肺已成为全球致死、致残的第三位疾病。目前认为,慢阻肺病变主要病理变化为肺血管、肺实质、气道的慢性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也称慢阻肺,此为人体肺部、呼吸道的慢性炎性病变,可降低肺部中气体流动进而病变破坏到肺组织。2020年,慢阻肺已成为全球致死、致残的第三位疾病。目前认为,慢阻肺病变主要病理变化为肺血管、肺实质、气道的慢性炎症,因相应组织的炎性细胞变多,频繁损伤和多次修复造成结构性改变。临床常见症状为急性加重、支气管痉挛、频繁咳嗽、呼吸困难等,不典型症状也包含肺血栓栓塞、肺炎、气喘加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对患者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质量、工作学习等均造成严重影响。任何存在排痰、慢性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具有慢阻肺疾病危险因素者,均需考虑其是否为慢阻肺。此状况下,需测定其肺活量才可进行判定,并检测其肺功能指标,如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与用力肺活量(FVC)之间的比值低于0.70(FEV_(1)/FVC),则提示有持续气流受限状况。但目前有关慢阻肺发病具体机制、预防方式、诊治方式等多方面均未有定论,仍处于探讨之中。现本文重点在于叙述慢阻肺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具体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疾病预防和疾病诊治等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栓塞 慢阻肺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郑丹文 翁衡 +34 位作者 刘云涛 尹鑫 张军 张俭 陈鹿鸣 周袁申 曾靖 蔡彦 温万鑫 张清华 陶兰亭 孙良生 蔡天金 王维亮 蔡书宾 秦新东 林晓丰 徐晓花 邹海梅 华俏丽 卢佩佩 林景楠 张开源 欧爱华 李际强 颜芳 邹旭 林琳 丁邦晗 郭建文 覃铁和 黎毅敏 管向东 莫晓能 张忠德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0-1228,共9页
目的探讨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共166例,进行... 目的探讨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共166例,进行临床特征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果纳入无症状感染者5例,非重症123例,重症38例﹔其中男性69例(41.6%),女性97例(58.4%),年龄(47.0±23.5)岁。39例(23.5%)已接种1剂或2剂国产灭活疫苗,接种2剂疫苗的病例重症比例为7.7%,低于接种1剂疫苗的11.5%和未接种疫苗的26.8%、但三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最常见为发热(134例,83.2%),且有39.1%的病例发热峰值大于或等于39℃﹔其他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疲倦乏力、口干等。重症病例出现发热的比例(97.4%)显著高于非重症病例(76.4%)(P<0.01),且重症病例发热峰值超过39℃的比例(65.8%)也显著高于非重症病例(30.9%)(P<0.01)。病程中病毒核酸N基因、ORFlab基因的最低ct值中位数分别为20.3、21.5,最低ct值分别为11.9、13.5。入院48 h内有9.0%的病例白细胞计数下降,52.4%的病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32.5%的病例C反应蛋白升高,57.4%的病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65.3%的病例白介素6升高,35.7%的病例白介素10升高。重症病例出现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介素6升高的病例比例显著高于非重症病例(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发热峰值越高,发生重症的可能性越大(P<0.01),OR均大于>3:95%CI 2-7,是发生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上,非重症病例以中医治疗为主,中药汤剂使用率达到96.7%,重症病例采用中西结合治疗,中医治疗率达到100%,在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的基础上,配合中和抗体、康复者血浆等免疫治疗。重症病例入院至转重症时间中位数为5 d,治疗后完全退热时间中位数为6 d,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数为19 d;28 d内无死亡病例。结论广州Delta变异株感染的新冠肺炎病例,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比例高、体温峰值高、发热持续时间长、病毒载量高、病毒核酸转阴时间长、重症发生率高。其中,重症病例的老年人占比高,与非重症病例相比表现出发热比例更高、高热占比更高、发热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高龄和高热是发生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治愈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 广州 临床特征 真实世界研究
原文传递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感染COVID-19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抗体情况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沐 韩俊彦 +2 位作者 张德荣 李世闻 莫晓能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985-989,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22例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体情况,方便临床预判和治疗。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22例接种灭活疫苗后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 目的通过分析22例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体情况,方便临床预判和治疗。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22例接种灭活疫苗后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血检结果、核酸及抗体、胸部影像学及治疗方法等,以了解接种灭活疫苗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体变化情况。结果 22例COVID-19患者中位年龄34.5岁,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8例)、咳痰(3例)、纳差(3例)、发热(1例)、胸闷(1例)、咽喉不适(1例)、鼻塞流涕(1例)等;胸部影像学有单侧肺炎(2例)及双侧肺炎(7例),表现为磨玻璃影(5例)或磨玻璃合并斑片影(4例)。入院时1例患者查新冠病毒抗体IgM(+)IgG(-),3例IgM(-)IgG(-),4例IgM(-)IgG(+),14例IgM(+)IgG(+)。结论本次我院诊治的接种灭活新冠疫苗(Vero细胞)后COVID-19患者,以青中年男性居多,临床分型以普通型患者为主,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发热、咽喉不适等,胸部影像学可出现单侧或双侧磨玻璃影或斑片影渗出病灶,经氧疗、中药等常规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接种灭活新冠疫苗(Vero细胞)后再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可在短期内迅速产生大量IgG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活疫苗(Vero细胞)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抗体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新冠肺炎患者补体变化与疫苗接种及住院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沐 张德荣 +1 位作者 韩俊彦 袁伟锋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980-983,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补体系统是否受新冠疫苗接种的影响,同时探讨补体与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时间的关系,为临床诊疗和新冠患者的管理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21年11月1日—11月3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为...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补体系统是否受新冠疫苗接种的影响,同时探讨补体与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时间的关系,为临床诊疗和新冠患者的管理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21年11月1日—11月3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近半年内是否进行过疫苗接种,分为近半年无接种史组和近半年有接种史组,检测C3、C4、IgG、IgM、IgA、新冠病毒抗体IgG与IgM、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记录所有患者的住院天数,再根据患者住院天数14 d作为界限,分为≤14 d组和>14 d组,比较两组上述免疫相关指标。结果近半年内有接种第一针疫苗的患者C3浓度为(0.86±0.157)g/L,第一针已超半年者为(0.96±0.172)g/L,近半年内有疫苗接种史的患者C3浓度更低(P<0.05),但C4、IgG、IgM、IgA、新冠病毒抗体IgG与IgM、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等指标,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住院≤14 d的患者,C3和C4浓度均比住院>14 d的患者更低,但新冠病毒抗体IgG与IgM、淋巴细胞绝对值均更高(P均<0.05)。结论半年内启动的疫苗接种可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更早期对病毒进行识别,更有利于清除病毒,但该效应在半年后减弱;结合入院时C3、C4、新冠抗体IgG水平与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等指标可以综合预测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 新冠肺炎 疫苗 住院时间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毒株感染的临床特征与预警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顾微 彭平 +2 位作者 陈沐 袁伟锋 莫晓能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变异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尽早发现毒株变异提供预警信号。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1年01月02日—2021年06月30日10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鼻拭子样本进行病毒基因测序,根据毒株分型分为Delta变... 目的探讨不同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变异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尽早发现毒株变异提供预警信号。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1年01月02日—2021年06月30日10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鼻拭子样本进行病毒基因测序,根据毒株分型分为Delta变异组与非Delta变异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相关数据,比较住院天数、年龄分布、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IL-4、IL-10等指标;根据研究对象病毒阴转天数进行亚组分析,比较免疫学特征的差异,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IL-4、IL-10等。结果Delta和非Delta变异组理论住院天数、总淋巴细胞计数、IL-4、IL-10分别为(22.2±8.33)d和(17.60±10.50)d、(1.22±0.86)×10^(9)/L和(1.91±0.70)×10^(9)/L、(0.80±0.30)g/mL和(1.59±0.59)ng/mL、(7.16±7.77)ng/mL和(4.26±3.91)ng/mL,显示Delta变异组住院天数显著延长、总淋巴细胞计数和IL-4降低、IL-10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6,4.329,9.072,1.980,P均<0.05),亚组分析显示延迟出院患者中,变异组总淋巴细胞计数和IL-4分别为(1.04±0.60)×10^(9)/L和(0.74±0.25)ng/mL,均较非Delta变异组(1.62±0.56)×10^(9)/L和(1.56±0.52)ng/mL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对多种临床特征产生影响,确诊感染者入院12 h内B细胞计数、IL-10浓度增高,IL-2与IL-4浓度下降,提示可能感染新的变异毒株,而发现其总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以T细胞减少为主时,强烈提示该类型患者病毒清除受阻,住院时间将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毒株变异 免疫因子 临床特征 预警
原文传递
接种不同种类新冠疫苗后发生突破性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13
作者 陈沐 张德荣 +1 位作者 周圆明 莫晓能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359-364,共6页
目的 比较接种不同种类新冠疫苗后发生突破性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中该类患者诊疗提供借鉴。方法 以2021年6月1日—2021年11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诊治的接种不同种类新冠疫苗后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接种... 目的 比较接种不同种类新冠疫苗后发生突破性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中该类患者诊疗提供借鉴。方法 以2021年6月1日—2021年11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诊治的接种不同种类新冠疫苗后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接种疫苗的种类,分为核酸(mRNA)疫苗组、腺病毒载体(Ad)疫苗组和灭活(Vero细胞)疫苗组,通过比较三组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表现、血检结果、新冠抗体、肺部影像学、治疗方案及病情预后等,总结接种不同种类新冠疫苗后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有mRNA疫苗组46例、Ad疫苗组28例和Vero疫苗组225例患者纳入分析,所有患者均完成全程2剂疫苗接种(除接种强生疫苗为1剂),三组疫苗患者末次疫苗接种至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时间间隔分别为(44.60±18.29)、(50.83±17.49)及(68.35±38.43)d,Vero疫苗组患者第二针疫苗接种至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时间间隔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白细胞、淋巴细胞、肝肾功能、心肌酶学、D-2聚体、氧合指标、炎症指标和入院时IgG抗体滴度等指标以及肺部影像学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程1周及2周时IgG抗体滴度以灭活疫苗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平均核酸转阴时间分别为(11.15±7.70)、(10.87±6.85)和(13.71±9.36)d,Vero疫苗组核酸转阴时间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种不同种类新冠疫苗的COVID-19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临床分型以无症状感染者居多,而确诊型患者中常见有咳嗽咳痰、咽喉不适、鼻塞流涕等临床症状,肺部影像学可见单发或多灶性的位于胸膜下或血管束周围的磨玻璃渗出和(或)实变影病灶及纤维条索影等,氧疗及中医中药等常规治疗方案仍持之有效。接种mRNA及腺病毒载体疫苗后发生突破性感染的患者,比接种灭活疫苗的突破性感染患者,在病程早期产生更高滴度的IgG抗体,但不论接种何种疫苗,患者均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疫苗 腺病毒载体疫苗 灭活疫苗 突破性感染 临床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原文传递
TNFR-Fc上调Nrf2表达改善小鼠急性肺损伤氧化损伤的作用
14
作者 袁伟锋 李理 +2 位作者 黄文杰 徐虹 郑燕列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621-624,634,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融合蛋白(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Fc fusion protein,TNFR-Fc)逆转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过程中受抑制的红系衍生的核因子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融合蛋白(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Fc fusion protein,TNFR-Fc)逆转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过程中受抑制的红系衍生的核因子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表达,并纠正肺组织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小鼠分为对照组、ALI组、干预组,以气管内滴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复制ALI小鼠模型,干预组小鼠腹腔内注射TNFR-F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e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与IL-10浓度。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Nrf2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肺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与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实时荧光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肺组织氧化酶转录水平。结果干预组小鼠血清与BALF的IL-6浓度较ALI组显著下降(血清:1073.48±156.062 vs.1739.03±423.206,P<0.05;BALF:468.37±123.615 vs.1440.15±184.585,P<0.05),BALF中IL-10浓度与ALI组相仿(P>0.05)。干预组小鼠肺组织Nrf2相对表达水平(11.66±1.317 vs.3.00±0.184,P<0.001)与T-AOC(0.26±0.015 vs.0.22±0.020,P=0.034)高于ALI组,MDA浓度稍低于ALI组(22.51±3.875 vs.25.40±3.239,P=0.288)。干预组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基因转录强度显著低于ALI组(1.09±0.361 vs.2.46±0.650,P=0.008),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基因转录水平相仿(P>0.05)。结论LPS致ALI时Nrf2表达水平下降,伴随肺组织氧化损伤,而通过TNFR-Fc降低炎症反应强度后,Nrf2表达水平增高,逆转ALI的肺组织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段融合蛋白 红系衍生核因子相关因子2 急性肺损伤 炎症反应 氧化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