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胰十二指肠复合伤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姚金科 黄延年 +2 位作者 张晓 李文宏 何文广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在治疗胰十二指肠复合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胰十二指肠复合伤的临床资料。根据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及患者全身情况,应用DCS理念进行手术处理、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及早期...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在治疗胰十二指肠复合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胰十二指肠复合伤的临床资料。根据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及患者全身情况,应用DCS理念进行手术处理、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及早期肠内营养等。结果本组病例23例中,死亡1例(4.3%),胰瘘2例(8.7%),十二指肠瘘3例(13.0%),22例(95.65%)治愈,效果良好。结论对于胰十二指肠损伤的治疗,有效运用DCS理念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更多的胰十二指肠损伤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损伤 损伤控制外科 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外伤腹腔内出血CT定量及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汤月良 刘志锋 梁永艺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腹部外伤腹腔内出血的CT定量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腹部外伤腹腔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T定量计算分析腹腔内出血量,外科手术后比较CT计算腹腔内出血量与实际手术... 目的:探讨腹部外伤腹腔内出血的CT定量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腹部外伤腹腔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T定量计算分析腹腔内出血量,外科手术后比较CT计算腹腔内出血量与实际手术出血量,随访6个月,分析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CT计算出血量与手术实际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随访终点,60例患者中52例I期愈合、3例并发右膈下感染、2例发生切口感染裂开、3例并发盆腔内感染积液,予以对症处理后均治愈。均未发生死亡。结论:CT定量分析是一种较为准确的计算腹腔内出血的方法,能够为腹腔损伤患者的治疗提供诊断依据,对于腹腔内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应予以积极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内出血 CT定量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干扰RNA逆转Wnt/β-catenin通路对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ADM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华耀 谭浪平 +3 位作者 刘建平 苏正 韦金星 黄延年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9年第5期520-524,共5页
目的了解沉默β-catenin基因对肝癌耐药细胞HepG2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5组:正常肝细胞(LO2)组、HepG2组、HepG2/ADM组、SiNC-HepG2/ADM阴性转染组和Siβ-cateninHepG2/ADM转染组;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β-catenin的表达情况;设计并... 目的了解沉默β-catenin基因对肝癌耐药细胞HepG2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5组:正常肝细胞(LO2)组、HepG2组、HepG2/ADM组、SiNC-HepG2/ADM阴性转染组和Siβ-cateninHepG2/ADM转染组;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β-catenin的表达情况;设计并筛选出抑制效率最高的Siβ-catenin;Western-blot及RT-PCR技术检测各组β-catenin、P-gp、MRP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MTT法观察各组对阿霉素(ADM)、氟尿嘧啶(5-FU)、环磷腺苷(VCR)和奥沙利铂(OHP)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结果 50 mol/L的ctnnb1-001在HepG2/ADM中抑制效率最高:78.86%(P<0.05),选其为Si-β-catenin;细胞免疫荧光显示HepG2/ADM中β-catenin荧光最强,转染Si-β-catenin后荧光显著减弱;β-catenin、P-gp和MRP1 mRNA和蛋白在HepG2/ADM组表达较高,mRNA表达分别为:0.92±0.03、7.98±0.43和4.56±0.12(P<0.05),蛋白表达分别为:1.128±0.214、1.678±0.344和1.405±0.212(P<0.05);转染Siβ-catenin至HepG2/ADM中,β-catenin、P-gp和MRP1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不同程度表达减少,mRNA表达分别为:0.47±0.03、0.66±0.054和0.74±0.03(P<0.05),蛋白表达分别为:0.787±0.032、0.797±0.055和1.390±0.050(P<0.05);Siβ-catenin-HepG2/ADM转染组较HepG2/ADM组对ADM、5-FU、VCR和OHP的耐药系数(RI)分别为0.61、0.55、0.30、0.55,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显著增强(P<0.05);Siβ-catenin-HepG2/ADM转染组凋亡率(28.05±0.35)%,较其他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Wnt/β-catenin通路在HepG2中异常激活,其中β-catenin可能正性调控肝癌耐药基因P-gp和MRP1,Si-β-catenin能一定程度阻断Wnt通路,并能一定程度逆转肝癌细胞株HepG2的耐药性和增强化疗敏感性,增加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多药耐药 β-catenin 小干扰RNA HEPG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HRC1调控COL1A1过表达促进胃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汤月良 梁永艺 +1 位作者 邓冠群 黄延年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1-478,共8页
目的 探讨胶原三股螺旋重叠蛋白1(CTHRC1)对胃癌细胞的增殖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8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细胞系SGC-7901... 目的 探讨胶原三股螺旋重叠蛋白1(CTHRC1)对胃癌细胞的增殖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8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BGC-803、MKN-45、MKN-28,以及人胃黏膜GES-1细胞中CTHRC1的蛋白表达水平;将si-CTHRC1、si-COL1A1转染至胃癌SGC-7901细胞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用STRING数据库预测CTHRC1的靶基因;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检测si-CTHRC1转染胃癌SGC-7901细胞后CTHRC1、COL1A1蛋白表达情况;Kaplan-Meier分析CTHRC1和COL1A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CTHRC1蛋白的表达量为0.87±0.1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31±0.20);胃癌细胞系中CTHRC1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人胃黏膜GES-1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CTHRC1转染胃癌SGC-7901细胞后,细胞增殖明显降低,si-CTHRC1与si-COL1A1共转染组胃癌SGC-7901细胞活力(0.40±0.07)明显低于单独si-CTHRC1组(0.87±0.05)和si-COL1A1组(0.83±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CTHRC1转染胃癌SGC-7901细胞后细胞凋亡率为16.77%±1.55%,高于空白对照组的4.80%±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RING数据库预测提示COL1A1为CTHRC1作用的靶基因;si-CTHRC1转染胃癌SGC-7901细胞后CTHRC1、COL1A1相对蛋白表达量为0.92±0.16、1.08±0.23,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55±0.15、0.65±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检测发现,si-CTHRC1转染胃癌SGC-7901细胞后CTHRC1、COL1A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Kaplan-Meier分析结果示胃癌组织中CTHRC1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27.4%)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38.4%),胃癌组织中COL1A1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20.4%)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4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THRC1通过过表达COL1A1蛋白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胶原三股螺旋重叠蛋白1 胶原蛋白I型α1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维菌素对奥沙利铂抗结肠癌耐药细胞的增效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汤月良 邓冠群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3-573,共11页
目的探讨伊维菌素(Ive)对奥沙利铂(L-OHP)抗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的增效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L-OHP低浓度梯度递增和低浓度L-OHP(4μmol/L)持续培养的方法建立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L-OHP 25μmol/L组以及L-OH... 目的探讨伊维菌素(Ive)对奥沙利铂(L-OHP)抗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的增效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L-OHP低浓度梯度递增和低浓度L-OHP(4μmol/L)持续培养的方法建立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L-OHP 25μmol/L组以及L-OHP 25μmol/L联合1、2、4、8μmol/L Ive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设置空白对照组、L-OHP 25μmol/L组、L-OHP+Ive 2μmol/L组及L-OHP+Ive 4μmol/L组,采用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孕烷X受体(PXR)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水平。采用LPS诱导构建NF-κB p65高表达的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LPS组、LPS+L-OHP组、LPS+L-OHP+Ive 2μmol/L组及LPS+L-OHP+Ive 4μmol/L组),采用慢病毒转染构建PXR高表达的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Ad-PXR组、Ad-PXR+L-OHP组、Ad-PXR+L-OHP+Ive 2μmol/L组及Ad-PXR+L-OHP+Ive 4μmol/L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NF-κB p65、PXR和P-gp蛋白的表达水平。20只裸鼠皮下注射HCT116/L-OHP细胞建立结肠癌耐药细胞移植瘤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L-OHP组、Ive组及Ive+L-OHP组,每组5只,计算肿瘤体积,测量肿瘤重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NF-κB p65、PXR和P-g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Ive可增效L-OHP抑制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P<0.05),并促进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凋亡和S期细胞阻滞(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L-OHP+Ive 2μmol/L组和L-OHP+Ive 4μmol/L组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NF-κB p65、PXR和P-gp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且L-OHP+Ive 4μmol/L组低于L-OHP组(P<0.05)。在NF-κB p65高表达的HCT116/L-OHP细胞模型中,LPS+L-OHP+Ive 2μmol/L组和LPS+L-OHP+Ive 4?μmol/L组NF-κB p65、PXR和P-gp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LPS组(P<0.05)。在PXR高表达的HCT116/L-OHP细胞模型中,Ad-PXR+L-OHP+Ive 2μmol/L组和Ad-PXR+L-OHP+Ive 4μmol/L组NF-κB p65、PXR和P-gp的表达水平低于Ad-PXR组和Ad-PXR+L-OHP组,且Ad-PXR+L-OHP+Ive 4μmol/L组低于Ad-PXR+L-OHP+Ive 2μmol/L组(P<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Ive可协同L-OHP抑制HCT116/L-OHP细胞移植瘤的生长(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Ive组、L-OHP组和Ive+L-OHP组肿瘤组织中NF-κB p65、PXR及P-gp蛋白的相对表达密度低于空白对照组,且L-OHP组、Ive+L-OHP组低于Ive组,Ive+L-OHP组低于L-OHP组(P<0.05)。结论Ive对L-OHP抗结肠癌HCT116/L-OHP细胞有增效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 p65/PXR信号通路的表达,从而减弱P-gp蛋白对L-OHP耐药的介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维菌素 奥沙利铂 结肠癌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手术治疗乳腺多发良性肿物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谢意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7期40-42,共3页
目的分析乳腺多发良性肿物采用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98例乳腺多发良性肿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手术有关... 目的分析乳腺多发良性肿物采用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98例乳腺多发良性肿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手术有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80%高于对照组的6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瘢痕长度、住院天数、手术时间、瘢痕愈合时间分别为(3.15±0.26)cm、(3.86±0.76)d、(19.37±4.60)min、(3.11±1.42)d,均短于对照组的(26.81±7.41)cm、(5.13±1.18)d、(36.20±9.81)min、(7.38±2.27)d,术中出血量(13.14±2.35)ml少于对照组的(80.65±4.18)ml,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手术在乳腺多发良性肿物治疗中的效果良好,可有效提升疗效,改善手术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多发良性肿物 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手术 治疗效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乳腺癌治疗中紫杉类药物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谢意程 张海良 《北方药学》 2022年第9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疾病特点,评价治疗中应用紫杉类药物新辅助的可行性,为乳腺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2015年1月-2020年1月期间肿瘤科收治治疗的患者,从中抽取乳腺癌疾病患者,均为老年人,符合研究标准者78例。进行随机分组,均行新辅...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疾病特点,评价治疗中应用紫杉类药物新辅助的可行性,为乳腺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2015年1月-2020年1月期间肿瘤科收治治疗的患者,从中抽取乳腺癌疾病患者,均为老年人,符合研究标准者78例。进行随机分组,均行新辅助化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普通紫杉醇注射液单药,观察组使用紫杉醇脂质体单药,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KP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和治疗有效率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皮肤毒性等1~2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异常、总胆红素异常、直接胆红素异常、心悸胸闷、发热、恶心呕吐等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KPS评分两组患者均提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更高(P<0.05)。结论:老年乳腺癌治疗中紫杉醇脂质体单药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更好,能有效降低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紫杉类药物 疗效 不良反应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氟尿嘧啶和抗Fas单抗联合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润强 刘海盛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8期193-195,233,共4页
目的分析5-氟尿嘧啶联合抗Fas单抗治疗对结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6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进行5-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抗Fas单抗治疗,比... 目的分析5-氟尿嘧啶联合抗Fas单抗治疗对结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6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进行5-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抗Fas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TNF-α和IL-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L-2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92.11%)高于对照组(71.05%)(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23.68%)(P<0.05)。结论5-氟尿嘧啶联合抗Fas单抗治疗在临床上对结肠癌有显著疗效并能改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在临床上值得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抗Fas单抗 结肠癌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H治疗重度痔疮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姚金科 黄延年 +2 位作者 张晓 李文宏 何文广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第12期99-100,共2页
目的:分析肛镜固定位置及荷包缝合位置对PPH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598例Ⅲ、Ⅳ期环状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肛镜固定位置位置分成A组(95例)、B组(231例)和C组(272组);根据荷包缝合位置分成甲组(183例)、乙组(256例)和丙组(159例... 目的:分析肛镜固定位置及荷包缝合位置对PPH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598例Ⅲ、Ⅳ期环状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肛镜固定位置位置分成A组(95例)、B组(231例)和C组(272组);根据荷包缝合位置分成甲组(183例)、乙组(256例)和丙组(159例)。分析肛镜固定位置及荷包缝合位置对痔上粘膜切除缝合术疗效的影响。结果:甲组治愈率较高(92.9%),复发率较低(2.3%),与乙组和丙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荷包位置较低术后疼痛、坠胀不适发生率较高(P<0.05)。C组的治愈率(94.1%)较A组、B组的高,C组的复发率(3.8%)亦相对其他组低,而术后疼痛、坠胀不适发生率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术中出血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镜固定位置及荷包缝合位置对PPH术疗效有重要影响,肛镜固定于距肛缘1.5cm及荷包缝于距齿状线上2.5cm处治疗Ⅲ、Ⅳ期重度混合痔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镜 荷包缝合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 齿状线 痔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GEA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0
作者 汤月良 邓冠群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2-170,共9页
目的分析MAGE A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和对胃癌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0年6月医院样本库中经手术切除的90例胃癌组织芯片样本,利用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组织芯片中MAGEA6的表达情况,分析MAGEA6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 目的分析MAGE A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和对胃癌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0年6月医院样本库中经手术切除的90例胃癌组织芯片样本,利用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组织芯片中MAGEA6的表达情况,分析MAGEA6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在线分析MAGEA6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体外培养BGC-823胃癌细胞系,设置si-MAGEA6组(转染si-MAGEA6)与si-Ctrl组(转染空载体对照)。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MAGEA6、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p62蛋白(p62)、自噬相关基因5(Atg-5)蛋白、酵母ATG6同源物(Beclin 1)]、Akt/m 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蛋白激酶B (A k 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 TOR)]的表达,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小体形成情况和自噬流的变化。结果 MAGEA6在胃癌组织中的免疫组化评分高于癌旁组织[(3.77±1.50)分vs.(2.58±1.11)分,P<0.05]。MAGEA6高表达与年龄、TNM分期有关(P<0.05)。si-MAGEA6组胃癌细胞活力低于si-Ctrl组(P<0.05),细胞凋亡率高于si-Ctrl组(14.97%±0.86%vs.4.63%±0.55%,P<0.05)。si-M AGE A6组M AGE A6、Bcl-2、p62、p-Akt和p-m TOR表达水平低于si-Ctrl组,Bax、Atg-5、Beclin 1表达水平以及LC3-Ⅱ/LC3-Ⅰ高于si-Ctrl组(P<0.05)。si-MAGE A6组胃癌细胞胞质内自噬小体明显增多,且自噬小体与溶酶体形成自噬溶酶体。结论 MAGEA6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沉默MAGEA6的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MAGEA6可能是胃癌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MAGEA6 自噬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在肝癌细胞免疫杀伤中的作用
11
作者 何免 邱小惠 +6 位作者 张文峰 沈晗 王辉 薄华本 黄树林 曾宪成 邵红伟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18-322,共5页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在肝癌细胞免疫杀伤中的作用。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肝癌细胞Hep G2按不同效靶比共孵育,观察不同效靶比共孵育下PBMC中KIR基因家族的表达、γ干扰素(IFN-γ)分泌、肝癌细胞形态学改变...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在肝癌细胞免疫杀伤中的作用。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肝癌细胞Hep G2按不同效靶比共孵育,观察不同效靶比共孵育下PBMC中KIR基因家族的表达、γ干扰素(IFN-γ)分泌、肝癌细胞形态学改变及PBMC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情况。杀伤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与肝癌细胞共孵育12 h后PBMC活化性KIR基因表达开始增加,24 h后下降。抑制性KIR基因共孵育12 h后开始下降。辅助活化基因DAP12一直保持高表达水平。PBMC中IFN-γ的含量随着效靶比的升高而降低,12 h达到高峰。共孵育后不同效靶比组的肝癌细胞均表现为染色质浓缩,细胞核呈半球状或半月形状且边缘化的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停止旺盛分裂。效靶比1∶1组的相对杀伤率为(8±3)%,10∶1组为(14±4)%,50∶1组为(32±6)%,50∶1组明显高于1∶1组和10∶1组(LSD-t=5.97,4.61;P<0.05)。结论活化性KIR基因在肝癌细胞免疫杀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KIR 白细胞 单核 受体 自然杀伤细胞 肝细胞 干扰素Γ
原文传递
EST和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闯 周晓华 +3 位作者 谭硕果 梁永艺 姚金科 刘建平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90-393,共4页
目的比较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行微创治疗的92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 目的比较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行微创治疗的92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36例;平均年龄(59±5)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EST组(45例)和EPBD组(47例),观察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住院时间和费用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EST组结石完全清除率为98%(44/45),明显高于EPBD组的85%(40/47)(χ^(2)=4.649,P<0.05)。EST组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7%(3/45),明显低于EPBD组的21%(10/47)(χ^(2)=4.753,P<0.05);而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1%(14/45),明显高于EPBD组的13%(6/47)(χ^(2)=4.548,P<0.05)。EST组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9.4±1.4)d、(3.59±0.28)万元,明显高于EPBD组的(6.0±0.9)d、(3.02±0.27)万元(t=5.708,4.166;P<0.05)。结论EST和EPBD均是肝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EST有较高的结石清除率,且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较低,而EPBD可最大程度地保护Oddi括约肌功能,具有出血发生率低、恢复快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括约肌切开术 内窥镜 球囊扩张 疗效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中出血的治疗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闯 周晓华 +1 位作者 姚金科 刘建平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术中出血的原因及止血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EST并发生术中出血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42例,平均年龄(51±2)岁。患者均签署知情...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术中出血的原因及止血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EST并发生术中出血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42例,平均年龄(51±2)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观察EST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原因及不同止血方法的疗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出血点明确者共72例,其中出血部位于乳头10~2点钟方向51例,位于乳头2~6点钟方向10例,位于乳头6~10点钟方向11例;出血呈弥漫性者18例。出血原因包括方向不准、刀丝过深、刀弓过高、切口过大。所有患者均治愈,采用钛夹止血40例,成功率97%(39/40);电凝止血31例,成功率81%(25/31);热探头止血14例,成功率71%(10/14);注射纤维蛋白胶10例,成功率7/10;1∶10 000肾上腺素黏膜下注射10例,成功率5/10;球状球囊局部压迫6例,成功率3/6;手术止血1例。内镜下钛夹止血、电凝止血、热探头止血效果确切,其中钛夹止血成功率明显高于电凝止血成功率(χ~2=11.813,P=0.008)。钛夹止血尤其适用于出血血管裸露者,电凝和热探头止血适用于渗血患者。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出血作为EST术后常见并发症,内镜下钛夹止血、电凝止血、热探头止血效果比较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括约肌切开术 内窥镜 止血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车祸肝脏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何文广 刘小梨 +1 位作者 姚金科 刘建平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车祸肝脏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车祸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及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3例急性严重肝脏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损伤控制组...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车祸肝脏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车祸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及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3例急性严重肝脏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损伤控制组和对照组。损伤控制组52例,其中男40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5)岁;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先对腹部创伤进行快速处理,待患者生理状况相对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对照组51例,其中男41例,女10例;平均年龄(31±5)岁;实施肝裂伤创面致密缝合。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情况。两组正态分布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损伤控制组的手术时间为(109±1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91±13)min(t=-32.97,P<0.05);损伤控制组的术中出血量为(2 021±301)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 074±460)ml(t=-13.77,P<0.05);损伤控制组的ICU住院时间为(11±4)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7±3)d(t=4.81,P<0.05);损伤控制组的死亡率为12%(6/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14/51)(χ~2=4.166,P<0.05)。结论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方案治疗车祸所致严重肝脏损伤是有效、安全的,其可以缩短治疗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肝切除术 损伤控制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