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壁复合组织瓣用于心脏外科小切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文林 钟世镇 +1 位作者 王武军 李忠华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0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 研究以胸壁带蒂复合组织瓣修复心脏手术后胸壁缺损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的心脏手术小切口。方法 观察10具尸体前胸壁深层结构的血供规律,测量胸骨外侧缘与胸廓内动脉之间的距离。结果 前胸壁深层各结构均由胸廓内动脉及... 目的 研究以胸壁带蒂复合组织瓣修复心脏手术后胸壁缺损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的心脏手术小切口。方法 观察10具尸体前胸壁深层结构的血供规律,测量胸骨外侧缘与胸廓内动脉之间的距离。结果 前胸壁深层各结构均由胸廓内动脉及其分支供血,胸廓内动脉距胸骨外侧缘的距离为1cm左右,紧挨胸骨外侧缘切开肋软骨,可以避免胸廓内动脉的损伤。以该动脉为蒂,可以保证多种前胸壁复合组织瓣有良好的血供。结论 用以胸廓内动脉为蒂的前胸壁复合组织瓣修复心脏外科术后胸壁缺损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该方法不但可以克服原有切口的缺陷,而且有助于发现更多心脏外科小切口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 手术切口 复合组织瓣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外科胸骨旁小切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文林 蔡开灿 +1 位作者 钟世镇 王武军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0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胸骨旁小切口的显露范围及手术适应征。方法 以15具正常成人福尔马林浸泡尸体,建立不同平面的胸骨旁小切口模型。测量皮肤切口长度,经牵引后切口的内、外缘及上、下缘的最大长度。观察心脏外表及与心脏手术相关部位的...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胸骨旁小切口的显露范围及手术适应征。方法 以15具正常成人福尔马林浸泡尸体,建立不同平面的胸骨旁小切口模型。测量皮肤切口长度,经牵引后切口的内、外缘及上、下缘的最大长度。观察心脏外表及与心脏手术相关部位的显露情况。观察经右房右侧壁切口及两房顶切口对心脏内部结构的显露情况。结果 切除右侧第2、第3、第4、第2、3、第3、4和第2、3、4肋软骨的胸骨旁小切口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4.3±0.8,4.2±0.6,4.3±0.9,9.3±0.6,9.7±0.4和12.1±0.5cm。切除单个肋骨可显露一定的部位,但范围较小。切除2、3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右房、升主动脉及动脉瓣环有良好的显露,下腔静脉显露稍差。切除3、4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显露较差,主动脉瓣环、下腔静脉及右房显露较好,切除2、3、4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右房、升主动脉、主动脉瓣环及下腔静脉均有较好的显露。结论 胸骨旁小切口对病人胸前皮肤的美观影响小,损伤小。切除单个肋软骨可完成某些手术,但难度过大。切除2、3肋软骨可完成房间隔、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等处的手术。切除3、4肋软骨可完成房间隔、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处的手术。切除2、3、4肋软骨的手术损伤稍大,虽操作更为方便,不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旁小切口 应用解剖学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部分胸骨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15例 被引量:6
3
作者 蔡开灿 王武军 +1 位作者 王文林 刘亚湘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98-199,共2页
目的 介绍经“I”型部分胸骨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方法 取下1/2~2/3胸部正中皮肤切口,纵劈下2/3胸骨呈“I”型,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内直视手术15例,其中法乐四联症矫治7例,室间隔缺损修补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3例。结果 本组病例无... 目的 介绍经“I”型部分胸骨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方法 取下1/2~2/3胸部正中皮肤切口,纵劈下2/3胸骨呈“I”型,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内直视手术15例,其中法乐四联症矫治7例,室间隔缺损修补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3例。结果 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疤痕长度仅为胸骨正中切口的60%左右。结论 “I”型部分胸骨切口可安全有效地完成大部分心脏疾病的手术,创伤的程度及术后美容效果明显优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适应症的范围明显大于右胸小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直视手术 胸骨切口 手术适应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手术切口的评价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文林 蔡开灿 +1 位作者 钟世镇 王武军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0年第4期357-359,共3页
手术切口的评价,应从显露效果、损伤程度和美容效果三方面进行。在体外循环技术、心肌保护措施及其它临床条件不甚理想的早年,手术切口的显露效果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各种条件的不断的改进,在相对小的切口内进行操作... 手术切口的评价,应从显露效果、损伤程度和美容效果三方面进行。在体外循环技术、心肌保护措施及其它临床条件不甚理想的早年,手术切口的显露效果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各种条件的不断的改进,在相对小的切口内进行操作变得愈来愈可行,手术的安全系数也大大提高,这为降低损伤程度、增加美容效果提供了可能。在不影响显露效果的前提下,减小损伤程度、增加美容效果,是选择心脏外科手术切口的趋势。以下对现有的心脏外科手术切口进行简要的评价。 一、双侧胸腔切口 双侧胸腔切口(bilateral thoracotomy, BLT)是最早用于心脏手术的切口之一。该切口需横断胸骨,同时打开两侧胸腔。因为心脏大部分位于胸骨后方,因此该切口的显露效果相当满意。但是,这种满意的显露效果是以较大的损伤为代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手术切口 双侧胸腔切口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转胸廓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文林 钟世镇 王武军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0年第3期213-214,共2页
目的 研究翻转胸廓内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10具成人尸体胸廓内动脉的特性进行观察,并测量左、右各肋间中点到ITA起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点的距离。结果 于近端切断胸廓内动脉可以保证该动脉逆向供血,血供来源于下... 目的 研究翻转胸廓内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10具成人尸体胸廓内动脉的特性进行观察,并测量左、右各肋间中点到ITA起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点的距离。结果 于近端切断胸廓内动脉可以保证该动脉逆向供血,血供来源于下位肋间动脉、肌隔动脉和腹壁上动脉。左侧第3肋间以下的各肋间中点,到ITA起点处的长度明显长于其到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点的距离;右侧第4肋间以下的各肋间中点,到ITA起点处的长度明显长于其到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点的距离。结论 翻转胸廓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术 胸廓内动脉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文林 蔡开灿 +1 位作者 钟世镇 王武军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0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 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对其手术切取方法进行初步设计。方法 对19具福尔马林保存成年尸体38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及其降支的走行、分支及周围结构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的长度... 目的 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对其手术切取方法进行初步设计。方法 对19具福尔马林保存成年尸体38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及其降支的走行、分支及周围结构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的长度、起点和止点处的外径,以及髂前上棘至髌骨中点连线的中点到股外侧肌与股直肌间沟的水平距离。结果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位置较为恒定,位于股中间肌、股直肌、股外侧肌之间的肌间隙内。主干长度为12.0±2.36cm,起点处外径为2.7±0.35mm,止点处外径为2.2±0.28mm,髂前上棘至髌骨中点连线的中点到股外侧肌、股直肌间隙前外侧缘的水平距离为0.4±0.18cm。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解剖特点符合冠状动脉旁路术的要求,可以用于该手术,经股直肌和股外侧肌间隙可方便切取该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冠状动脉旁路术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主动脉后二尖瓣显露途径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文林 钟世镇 王武军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0年第3期228-230,共3页
目的 为升主动脉后二尖瓣显露手术入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解剖学的方法,于10个离体成人心脏上模拟升主动脉后二尖瓣显露切口、经右心房-房间隔切口和经房间沟-左心房切口,对三种切口的长度进行测量并比较。在5具尸体上模拟主动脉后... 目的 为升主动脉后二尖瓣显露手术入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解剖学的方法,于10个离体成人心脏上模拟升主动脉后二尖瓣显露切口、经右心房-房间隔切口和经房间沟-左心房切口,对三种切口的长度进行测量并比较。在5具尸体上模拟主动脉后显露二尖瓣手术入路,对该切口的层次和显露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升主动脉后二尖瓣显露切口的长度明显长于其它两种切口,对二尖瓣的显露效果也明显优于其它两种切口。结论 在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均需手术的情况下,升主动脉后的二尖瓣显露途径是一种理想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 手术入路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腐蚀伤后瘢痕性狭窄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全启 高承亚 +2 位作者 张立溪 杨锡耀 鞠群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6-176,共1页
1976年3月至1996年4月,我们共收治食管腐蚀伤病人30例,其中10例伤后严重狭窄者行外科治疗,取得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例均为吞服强碱致伤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3~30岁。食管钡餐透视... 1976年3月至1996年4月,我们共收治食管腐蚀伤病人30例,其中10例伤后严重狭窄者行外科治疗,取得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例均为吞服强碱致伤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3~30岁。食管钡餐透视见广泛狭窄6例,全食管狭窄4例。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腐蚀伤 瘢痕性狭窄 外科手术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