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张健珍 杨葆业 +4 位作者 陈铿 张春兰 姚细安 赵令斋 谭奕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609-2611,共3页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75例,恩替卡韦组治疗组65例,疗程均为72周。观察两组治疗8、12、24、52、72周时ALT复常率、HBVDNA...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75例,恩替卡韦组治疗组65例,疗程均为72周。观察两组治疗8、12、24、52、72周时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治疗8、12、24、52、72周时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12、24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52周及72周时两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0.7%和16.9%(P<0.05),36.0%和23.1%(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均具有快速强效抗病毒作用,近期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治疗52、72周时替比夫定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恩替卡韦组。两药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E抗原阳性 病毒载量 替比夫定 恩替卡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与琼脂糖电泳检测血红蛋白的比较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星 卢业成 +1 位作者 初德强 郑师陵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78-780,共3页
目的比较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与琼脂糖电泳的血红蛋白电泳检测结果,探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在地贫筛查中的价值。方法使用法国Sebia公司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血管电泳仪及配套试剂,在9.8kV电压、pH9.4的缓冲液条件下,在8条并联的石英毛细... 目的比较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与琼脂糖电泳的血红蛋白电泳检测结果,探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在地贫筛查中的价值。方法使用法国Sebia公司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血管电泳仪及配套试剂,在9.8kV电压、pH9.4的缓冲液条件下,在8条并联的石英毛细管内进行血红蛋白电泳,用415nm波长直接检测血红蛋白各组分的百分比;毛细管电泳发现的异常标本同时采用SebiaHydrasys LC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进行电泳、染色、脱色、烘干,用Hyrys扫描系统扫描,得出血红蛋白各组分的百分比,与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2400份临床标本中,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共检出β地贫262例,其中HbA2增高161例,HbF增高28例,HbA2+HbF同时增高73例;用HydrasysLC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对262例异常标本进行复检对照,结果基本一致;仅在HbF≤3.0%时,琼脂糖凝胶电泳无法将其与HbA区分,而毛细管电泳可以准确分辨。α地贫筛查中,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共检出HbH13例、HbBart’s1例、HbCS3例;而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仅检出HbH10例、HbBart’s1例、HbCS1例,漏检HbH3例、HbCS2例。结论全自动毛细管电泳能比琼脂糖电泳更准确区分HbA、HbA2、HbF、HbH、HbBart’s、HbCS等条带,对地贫筛查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 地中海贫血 电泳 毛细管区带 电泳 琼脂糖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血液学指标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星 区静怡 +5 位作者 黄颖 谭明凯 陈嘉彬 林路平 梁志伟 石亚玲 《检验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普通型患者和重症患者之间以及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及D-二聚体(DD)检测结果的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96例COVID-19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对其中30例重症患... 目的观察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普通型患者和重症患者之间以及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及D-二聚体(DD)检测结果的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96例COVID-19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对其中30例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和DD进行动态观察。以100例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COVID-19重症组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淋巴细胞绝对数(LYMPH#)、血小板(PLT)计数均低于COVID-19普通型组(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DD均高于COVID-19普通型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COVID-19重症组白细胞(WBC)计数、PLT计数、NEUT#、LYMPH#、LYMPH%均降低,NLR、LDH均升高(P<0.05);COVID-19普通型组WBC计数、PLT计数、NEUT#、NLR、LYMPH#、尿素、CK、DD、LDH均降低(P<0.05),LYMPH%升高(P<0.05)。30例重症患者中有7例病情加重或转危重,其WBC计数、NEUT#、NLR持续升高,LYMPH#持续降低。23例病情好转或病毒核酸转阴患者入院前期各项指标均异常,随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及DD检测结果对COVID-19的诊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指标 生化指标 D-二聚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多通道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在血红蛋白分析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卢业成 郑师陵 +2 位作者 肖艳华 陈星 初德强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675-676,679,共3页
目的探讨全自动多通道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在血红蛋白分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法国Sebia Capillarys 2电泳系统(Version 5.50)及配套试剂,全血样品经系统自动处理后,在9.8 kV电压、34℃、pH9.4的缓冲液条件下,在8条并联的毛细管(1... 目的探讨全自动多通道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在血红蛋白分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法国Sebia Capillarys 2电泳系统(Version 5.50)及配套试剂,全血样品经系统自动处理后,在9.8 kV电压、34℃、pH9.4的缓冲液条件下,在8条并联的毛细管(17.5 cm×25μm)内进行血红蛋白电泳,415 nm下直接检测各组分的百分比浓度。结果分析183例健康成人血红蛋白电泳结果,确定本实验室参考范围HbA2:2.1%~3.2%。应用Hb AFSC质控进行精密度试验,各组分的CV值在(批内:0.21%~1.07%;批间:0.60%~3.10%)之间。检测6 045例临床需要进行溶血性黄疸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患者标本,检出HbA_2增高379例;HbF增高203例;HbH带27例;HbE带8例;HbS带4例;Hb J-K带3例;Hb Bart′s 2例;HbD 1例。结论Sebia Capillarys 2电泳系统能够清晰分辨HbA_2、HbF增高及其他异常区带;可准确地将HbC和HbE与HbA_2区分;还可完美区分和聚焦HbA与HbS之间的HbF;并可以轻易区分移动速度相近的HbS和HbD。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适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在血红蛋白分析中常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区带电泳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病 地中海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卢业成 江振友 +3 位作者 邝燕玲 陈万山 谭奕洲 李涤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35-637,共3页
目的:探讨游离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检测在HCV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RNA、ELISA法同步检测抗-HCV和游离HCV核心抗原。结果:191例HCV感染者HCV-RNA的检出率为71·2%(136/191);抗-HCV的检出率为97... 目的:探讨游离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检测在HCV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RNA、ELISA法同步检测抗-HCV和游离HCV核心抗原。结果:191例HCV感染者HCV-RNA的检出率为71·2%(136/191);抗-HCV的检出率为97·4%(186/191);游离HCV核心抗原的检出率为33·0%(63/191)。其中有2例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HCV-RNA和抗-HCV检测均阴性,但游离HCV核心抗原检测阳性;另有1例患者抗-HCV阴性,而游离HCV核心抗原阳性,经HCV-RNA证实为HCV感染。27例非HCV感染者HCV-RNA、抗-HCV和游离HCV核心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HCV核心抗原检测作为抗-HCV检验的补充试验对HCV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V感染 HCV核心抗原 抗-HCV HCV-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00例输血前患者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曾月婷 梁结玲 +2 位作者 陈洪清 莫水群 李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7期2448-2450,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1 200例输血前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及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的结果 ,旨在寻找该院输血前患者传染性标志物的分布特点,为提高医院医疗水... 目的回顾性分析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1 200例输血前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及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的结果 ,旨在寻找该院输血前患者传染性标志物的分布特点,为提高医院医疗水平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进行治疗且需要输血的1 20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患者的血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水平,分析不同科室各指标阳性率的特点,并根据患者基本病历资料分析不同因素对患者传染病阳性率的影响。结果 1 200例输血者4项感染指标的结果表明HBsAg的阳性率最高(9.08%),显著高于其他血清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抗-TP的阳性率也很高。157例阳性感染指标在各科室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妇产科、大内科以及血透中心中阳性例数占比较高,均在15%左右,显著高于儿科和血液病科。根据患者的基本病历资料数据对患者的血清学阳性检查数据进行比较,并通过χ2检验分析不同因素下患者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在阳性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文化水平、收入水平、户籍以及遗传因素均与患者血清检查阳性率上有显著性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200例输血前患者血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结果表明,HBsAg的阳性率最高,不同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及户籍性质的人群的阳性率不同,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乙肝表面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艾滋病病毒抗体 梅毒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热病毒快速检测NS1抗原和IgG/IgM抗体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17
7
作者 石亚玲 赵蓉 黄颖怡 《检验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363-366,共4页
目的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检测登革热病毒(DENV)NS1抗原和/或IgG/IgM抗体,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633例经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探针法检测DENV核酸的血清样本分为3组:Ⅰ组为948例样本,用GICA检测NS1抗原;Ⅱ组为1156例... 目的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检测登革热病毒(DENV)NS1抗原和/或IgG/IgM抗体,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633例经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探针法检测DENV核酸的血清样本分为3组:Ⅰ组为948例样本,用GICA检测NS1抗原;Ⅱ组为1156例样本,用GICA检测IgG/IgM抗体;Ⅲ组为529例样本,用GICA同时检测NS1抗原和IgG/IgM抗体。另5例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阳性样本、4例风疹/麻疹抗体阳性样本和50名健康人群样本为Ⅳ组,用GICA检测NS1抗原和IgG/IgM抗体。结果Ⅰ组结果与PCR结果相比,阳性、阴性、总体符合率分别为89.09%、92.41%、89.87%(P<0.01);Ⅱ组结果与PCR结果相比,阳性、阴性、总体符合率分别为64.68%、66.41%、64.88%(P<0.01);Ⅲ组结果与PCR结果相比,阳性、阴性、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3.56%、61.82%、86.96%(P>0.05),Ⅲ组中有419例样本经PCR检测结果为阳性,NS1抗原阳性率为85.20%,IgG/IgM抗体阳性率为63.25%,NS1抗原和/或IgG/IgM抗体阳性符合率为93.57%;Ⅳ组结果均为阴性,特异性为100%。结论GICA对NS1抗原和IgG/IgM抗体的联合检测结果与PCR检测结果较接近,且特异性良好,可用于DENV感染的早期辅助诊断和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NS1抗原 IgG/IgM抗体 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 登革热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甘胆酸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5
8
作者 赵蓉 石亚玲 +2 位作者 江笑文 黄继德 张战锋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3期1823-1825,1828,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患者血清甘胆酸(CG)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OBASc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00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性肝炎组)、52例肝纤维化患者(肝纤维化组)、217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53例肝癌患者(肝癌组)和114例健康对照者(...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患者血清甘胆酸(CG)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OBASc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00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性肝炎组)、52例肝纤维化患者(肝纤维化组)、217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53例肝癌患者(肝癌组)和114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CG测定。结果不同肝脏疾病组CG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常用生化指标,如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TBA)等在不同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程度不同;TBA水平在病毒性肝炎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肝癌组中与CG均呈正相关(r=0.892、0.944、0.695、0.837,P=0.000);CG与其他常用生化指标比较,除在病毒性肝炎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低于AST外,CG在病毒性肝炎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肝癌组中的AUC均明显高于其他生化指标,各组CG的AUC分别为0.675、0.767、0.829、0.921,P=0.000,随着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增加,CG水平的诊断界值同样增高,病毒性肝炎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肝癌组CG诊断界值分别为1.82、1.83、2.26、2.28μg/mL。结论血清CG水平可作为肝细胞损害及严重程度判断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疾病 甘胆酸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健珍 曾春燕 +4 位作者 张春兰 张烈光 赵令斋 姚细安 袁小珍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508-510,共3页
目的研究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中度、32例重度、64例肝硬化、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30例健康人,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目的研究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中度、32例重度、64例肝硬化、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30例健康人,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以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下降最显著;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数较HBeAg阳性患者显著减少(P<0.05);HBV DNA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严重的HBV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衰竭 T淋巴细胞亚群 HBV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健珍 冯婉婷 +3 位作者 李笑群 张春兰 赵令斋 袁小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874-2877,共4页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期间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80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基线与治疗8、12、24、36、5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期间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80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基线与治疗8、12、24、36、5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血清白细胞介素(IL)-2、-4、-6、-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进行动态检测,比较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无应答组及各组在不同治疗时间点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的Th1型细胞因子水平高于无应答组;而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则低于无应答组(P<0.05)。在完全应答组内IL-2、TNF-α及IFN-γ水平自服用替比夫定24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基线时明显升高,IL-4、IL-6及IL-10水平自服用替比夫定24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基线时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应答组内从服药36周起IL-2、TNF-α、IFN-γ水平较基线时升高,IL-4、IL-6及IL-10从服药36周起较基线时降低(P<0.05);无应答组在服药52周时IL-4、IL-6及IL-10水平较基线时明显升高(P<0.05)。结论: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活性平衡与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转归有一定相关性,替比夫定通过抑制HBV复制,能够上调Th1型细胞因子,下调Th2型细胞因子,可以改善CHB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E抗原阳性 细胞因子 替比夫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筛查地中海贫血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33
11
作者 陈星 初德强 +1 位作者 梁开艳 江笑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4期635-638,共4页
目的探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2年4月我院筛查的3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地中海贫血进行筛查,以通过PCR基因诊断技术进行... 目的探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2年4月我院筛查的3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地中海贫血进行筛查,以通过PCR基因诊断技术进行确诊的结果为参照,比较两种筛查技术的检出率和血常规检查结果,以明确其临床价值。结果采用PCR基因诊断技术在380例患者中共有108例确诊为地中海贫血。对于α-地中海贫血,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检出率为90.91%,明显高于凝胶电泳技术的检出率65.91%;对于β-地中海贫血,毛细管电泳技术和凝胶电泳技术的检出率分别为94.23%和71.15%,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技术检出率明显高于凝胶电泳技术;地中海贫血的MCV、CH均值相对于异常血红蛋白病HbE、HbCS值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检出率高,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能够为我国地中海贫血诊断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技术 琼脂糖凝胶电泳 地中海贫血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在Hb-F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星 卢业成 +1 位作者 初德强 郑师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359-2360,共2页
目的:探讨Sebia 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在Hb-F含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法国Sebia公司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及相应配套试剂,在9.8kV电压、pH9.4的缓冲液条件下,在8条并联的石英毛细管内进行血红蛋白电泳,用... 目的:探讨Sebia 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在Hb-F含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法国Sebia公司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及相应配套试剂,在9.8kV电压、pH9.4的缓冲液条件下,在8条并联的石英毛细管内进行血红蛋白电泳,用415μm波长直接检测Hb-F的含量。同时采用Hb-F碱变性试验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同一标本进行Hb-F含量测定,比较3种方法对Hb-F含量的检测结果。结果: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和Hb-F碱变性试验、琼脂糖凝胶电泳同步检测100例临床标本,Hb-F在正常范围(≤3.0%)时琼脂糖凝胶电泳无法与HbA带区分,毛细管区带电泳和Hb-F碱变性试验检测结果基本一致。Hb-F轻度增高(>3.0%)和显著增高时,3种方法所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系统能直接检测Hb-F含量,可替代Hb-F碱变性试验用于Hb-F异常时对地中海贫血的综合分析,为地中海贫血的筛查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泳 毛血管 Hb-F 电泳 琼脂凝胶 Hb—F碱变性试验 地中海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指标参考区间的建立 被引量:11
13
作者 梁敏文 郑有为 +2 位作者 陈任燊 李靖华 李正康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652-655,共4页
目的:建立广东省人民医院孕早期和孕中期甲状腺功能指标参考区间。方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生化学院(NACB)指南排除标准并结合广东省人民医院产科临床筛选出279名正常单胎孕妇(孕早期147名和孕中期132名),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 目的:建立广东省人民医院孕早期和孕中期甲状腺功能指标参考区间。方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生化学院(NACB)指南排除标准并结合广东省人民医院产科临床筛选出279名正常单胎孕妇(孕早期147名和孕中期132名),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相应的参考区间,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402进行验证。结果以中位数(M)及双侧限值(P2.5和P97.5)表示参考区间:(1)FT3:3.48~5.20 pmol/L(孕早期)、3.26~5.46 pmol/L(孕中期);(2)FT4:8.05~14.86 pmol/L(孕早期)、7.09~12.12 pmol/L(孕中期);(3) TSH:0.10~2.98 mIU/L(孕早期)、0.05~2.48 mIU/L(孕中期),均验证通过。除FT4孕早期外,各孕期的FT3、FT4和TSH检测结果与非妊娠对照组的结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实验室需要建立本实验室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指标参考区间,才能准确评估和判断妊娠期妇女的甲状腺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激素 妊娠 参考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临床特点、病原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美君 王浩迪 +4 位作者 石亚玲 蔡卫平 唐小平 李凌华 陈万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234-2237,共4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特征和预后,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特征和预后,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炎症指标、沙门菌血清型、药物敏感性以及预后。结果10年期间共收治2 405例AIDS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病原鉴定为革兰阴性杆菌191例(7.9%),其中82例(42.9%)鉴定为沙门菌。82例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患者,男65例,女17例,平均年龄(37.1±12.5)岁。诊断为AIDS C3期79例(96.3%),B2期3例(3.7%)。其中合并肺部感染38例,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16例,肺孢子菌肺炎15例,结核病12例,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0例,播散性隐球菌病4例。所有患者(100%)均发热,其他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畏寒72例(87.8%),寒战48例(58.5%),咳嗽、咳痰35例(42.7%),皮疹15例(18.3%),仅4例(4.9%)出现腹泻、腹痛、脓血黏液便等胃肠道症状。CD4+T淋巴细胞均数为9个/μL。实验室炎症指标:白细胞升高4例(4.9%),降低35例(42.7%);所有患者的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均升高。沙门菌血清分型:肠炎沙门菌55株(67.0%),猪霍乱沙门菌12株(14.6%),鼠伤寒沙门菌7株(8.5%),其他8株(9.8%)。药物敏感性:氨苄西林耐药64.6%,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分别为22.0%、23.2%和4.9%。82例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患者好转或治愈55例(67.1%),恶化或死亡27例(32.9%)。结论AIDS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经常无明显消化道症状,血清分型以肠炎沙门菌为主,耐药率和病死率高,需尽早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沙门菌 血流感染 临床表现 药物敏感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卢斯汉 韩建德 +5 位作者 陈万山 胡荣欣 陈谐捷 赖英荣 宋伟南 陈志浩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53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消瘦、咳嗽、皮疹...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53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消瘦、咳嗽、皮疹、贫血等为主要临床特点,皮损主要表现为坏死性丘疹、脐凹状丘疹、溃疡、结节、血痂;外周血CD4+细胞显著减少;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药敏结果显示伊曲康唑、酮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的MIC值最低,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次之,氟康唑最高;病理组织六胺银染色见圆形、椭圆形或腊肠样病原体,部分有横隔。【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发生于CD4+计数少于50细胞∕μL的患者,真菌培养鉴定结合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治疗上建议使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青霉 马尔尼菲青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和GMS染色对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肖艳华 卢业成 +1 位作者 易俊卿 陈厚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及六胺银(gomori’s methenamine silver nitrate stain,GMS)染色法对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0例临床确诊为合并PCP的AIDS患者作为实验组(PCP组)、25例非PCP的呼...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及六胺银(gomori’s methenamine silver nitrate stain,GMS)染色法对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0例临床确诊为合并PCP的AIDS患者作为实验组(PCP组)、25例非PCP的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和GMS染色法对两组患者的支纤镜肺活检标本进行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ri,Pj)检测,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Pj的敏感性为66%(33/50),特异性为100%(25/25);GMS染色法检测Pj的敏感性为42%(21/50),特异性为92%(23/25)。结论免疫组化法检测Pj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GMS染色法,这将有助于提高Pj的检出率及PCP的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孢子菌肺炎 免疫组织化学 六胺银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患者真菌感染情况及其药敏结果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叶瑞兴 宋伟南 +1 位作者 邱秀梅 布景昭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3-785,共3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真菌感染情况及其药敏结果分析,指导临床治疗用药。方法分别取艾滋病患者的皮屑、血液、骨髓、尿液、痰液、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140例艾滋病患者中有45例检出真菌,共12种类型。其中,白色念珠菌1...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真菌感染情况及其药敏结果分析,指导临床治疗用药。方法分别取艾滋病患者的皮屑、血液、骨髓、尿液、痰液、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140例艾滋病患者中有45例检出真菌,共12种类型。其中,白色念珠菌16株,马尔菲青霉菌20株,其他类型23株;混合感染两种以上真菌者有12例。从药敏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和氟康唑最为敏感,敏感率为100%,酮康唑、伊曲康唑次之,敏感率为63.16%,57.89%;马尔菲青霉菌对两性霉素和伊曲康唑最为敏感,敏感率为100%,氟康唑次之,敏感率为60.87%;其他类真菌对两性霉素和氟康唑最为敏感,敏感率为100%,伊曲康唑次之,敏感率为76.19%。结论艾滋病患者真菌感染率较高,选择两性霉素和氟康唑或伊曲康唑作为临床治疗药物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真菌 感染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患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石亚玲 周素琼 +2 位作者 林俐红 陈伟辉 陈厚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4期1627-1628,共2页
目的:探讨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B)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对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40例各类肝病患者及42例正常人的TBA、PAB、CHE及PT。结果:TBA、PT在各类肝病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AB、CHE均有... 目的:探讨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B)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对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40例各类肝病患者及42例正常人的TBA、PAB、CHE及PT。结果:TBA、PT在各类肝病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AB、CHE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尤其在肝硬化、慢性肝炎重度患者改变的幅度最大。肝硬化患者从Child-Pugh分级A级到C级,TBA、PT逐渐增加,而PAB、CHE逐渐降低,不同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联合检测TBA、PAB、CHE及PT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性.人 总胆汁酸 胆碱酯酶 前白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B、C分型及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肖艳华 易俊卿 +2 位作者 陈伟烈 卢业成 杨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40-1842,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病毒B、C分型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CHB患者376例,分别进行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进行分级分期诊断;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序...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病毒B、C分型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CHB患者376例,分别进行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进行分级分期诊断;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序列测定法对其中50例患者HBV基因B、C分型和376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进行检测。结果CHB患者病毒基因B、C分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有关,C型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均比B型重。在炎症程度分级中,C、B型患者G3~4分别为14例(58.33%)和6例(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46,P<0.05);在纤维化程度分期中,C、B型患者S3~4分别为15例(62.50%)和7例(2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1,P<0.05)。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无明显关系。结论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无明显关系,不能作为反映肝脏病理损害的指标。C型CHB患者肝组织病理改变明显重于B型,基因B、C分型检测结合肝穿刺病理检查有助于判断疾病轻重及预后,有助于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脏病理学 HBV基因型 HBV DNA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对兔下丘脑前列腺素受体EP_3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红梅 潘锐 +4 位作者 谢新华 卢业成 裘晟 付咏梅 董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9-871,共3页
目的观察IL-1β对兔下丘脑前列腺素受体EP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IL-1β复制新西兰兔发热模型,在此基础上用原位杂交法观察EP3 mRNA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静脉注射IL-1β后1h,兔体温升高达发热高峰,此时EP3 mRNA... 目的观察IL-1β对兔下丘脑前列腺素受体EP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IL-1β复制新西兰兔发热模型,在此基础上用原位杂交法观察EP3 mRNA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静脉注射IL-1β后1h,兔体温升高达发热高峰,此时EP3 mRNA表达增强,iOD值高于对照组(P<0.01),主要分布在内侧视前核区(MPO)和正中视前区(MnPO)。结论IL-1β能促进MPO和MnPO神经元内EP3 mRNA的表达,EP3 mRNA的表达增加是IL-1β诱导发热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Β 下丘脑 前列腺素E2受体EPM3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