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年麻疹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3
1
作者 冼月心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70-271,共2页
总结分析1985~1986年收治的76例小儿麻疹,结果表明,近年麻疹的发病季节、高峰后移,3~5月份发病率为44.7%,小婴儿发病增多,大龄儿童发病上升,外来流动人口发病多。麻疹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仅1994年~1996年占76例中的32.99... 总结分析1985~1986年收治的76例小儿麻疹,结果表明,近年麻疹的发病季节、高峰后移,3~5月份发病率为44.7%,小婴儿发病增多,大龄儿童发病上升,外来流动人口发病多。麻疹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仅1994年~1996年占76例中的32.99%。全身症状较轻,皮疹稀疏,Koplik’s斑发现率下降,并发症病例占86.8%,其中腹泻病例多占35.5%,预后好,无1例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临床特点 儿童 发病季节 发病率 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300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麦静仪 《临床医学工程》 2014年第10期1291-1292,共2页
目的探究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门诊及住院部300例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实验组患者予以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对照组患... 目的探究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门诊及住院部300例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实验组患者予以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利巴韦林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炎愈合时间分别为(1.38±0.54)d、(2.84±1.32)d、(3.15±1.03)d,对照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炎愈合时间分别为(1.86±1.21)d、(4.12±2.13)d、(5.46±1.56)d,实验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快,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磷酸阿糖腺苷 手足口病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铅水平与儿童HB、MCHC及SEP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麦静仪 饶晓林 林舜娜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11期1990-1993,1998,共5页
目的 研究血铅水平与儿童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及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体检及因疾病就诊的儿童1 0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血铅值>100μg/L范围选... 目的 研究血铅水平与儿童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及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体检及因疾病就诊的儿童1 0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血铅值>100μg/L范围选取伴有厌食、睡眠障碍、多动及注意力下降等临床症状儿童104例为症状组;不伴上述症状且血铅值50~100μg/L儿童102例为非症状组,另选取血铅值<50μg/L的儿童101例为对照组。对比三组血铅水平在各年龄段(分为1~3岁,4~6岁,7~10岁)的分布情况;对比三组FEP、Hb、MCHC值变化;对比三组SEP测定结果;对比三组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测;采用Pearson分析血铅与HB、MCHC、SEP(包括P45、N35、N60波)的相关性。结果 1~3岁儿童血铅水平比较:对照组>非症状组>症状组,4~6岁儿童血铅水平比较:非症状组>症状组>对照组,7~10岁儿童血铅水平比较:症状组>对照组>非症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EP值比较:症状组>非症状组>对照组,Hb、MCHC值比较:对照组>非症状组>症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15、P25、N20三波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45、N35、N60波值比较:症状组>非症状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200波幅、P300波幅值比较:对照组>非症状组>症状组,N200潜伏期、P300潜伏期值比较:症状组>非症状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血铅水平与HB、MCHC呈负相关,与P45、N35、N60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MCHC、SEP值与儿童体内血铅水平具有密切关系,可通过检测HB、MCHC与SEP值为临床诊疗儿童体内铅中毒提供可靠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血铅 皮质体感诱发电位 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急疹早期特征临床观察(附86例分析)
4
作者 冼月心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16-117,共2页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疹性热病,发病开始极易与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往往待出疹后才得以确诊。现将本院门诊近6年来确诊为幼儿急疹86例进行分析。试图从临床角度找出早期诊断特征,以便与上呼吸道感染鉴别。
关键词 幼儿急疹 症状 疱疹病毒 婴幼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交换份法指导铅中毒儿童饮食驱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饶晓林 麦静仪 +2 位作者 张程 黄超 梁洁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7期272-273,共2页
目的分析食物交换份法指导铅中毒儿童饮食驱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门诊体检初检1~12岁、血铅含量≥100μg/L患儿,根据初检时是否接受个体化食物交换份饮食指导分成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各100例。干预组采用个体化食物交换份法饮食指导,... 目的分析食物交换份法指导铅中毒儿童饮食驱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门诊体检初检1~12岁、血铅含量≥100μg/L患儿,根据初检时是否接受个体化食物交换份饮食指导分成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各100例。干预组采用个体化食物交换份法饮食指导,未干预组采用常规治疗。测量两组血铅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血铅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血铅水平为(29.73±8.22)μg/L,低于未干预组的(89.33±10.0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食物交换份法指导铅中毒儿童饮食驱铅,能够有效降低儿童体内血铅水平,同时有着更好的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交换份法 铅中毒儿童 饮食驱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排铅汤对儿童铅中毒的驱铅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饶晓林 张妍燕 +1 位作者 麦静仪 张程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6期2081-2083,共3页
目的研究中药排铅汤对儿童铅中毒的驱铅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铅中毒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中药排铅汤。将两组... 目的研究中药排铅汤对儿童铅中毒的驱铅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铅中毒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中药排铅汤。将两组的临床效果、症候积分、生化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铅中毒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症候积分以及血铅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血钙、血锌、血色素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排铅汤能够促进铅中毒患儿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改善,驱铅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铅中毒 中药 排铅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琉基丁二酸联合营养素对儿童铅中毒患儿的疗效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曾碧仪 梁洁芳 饶晓林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0期2565-2566,共2页
目的研究二琉基丁二酸(DMSA)联合营养素对儿童铅中毒患儿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铅中毒患儿125例,以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63例,对照组62例。两组患儿均使用营养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DMSA治... 目的研究二琉基丁二酸(DMSA)联合营养素对儿童铅中毒患儿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铅中毒患儿125例,以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63例,对照组62例。两组患儿均使用营养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DMSA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1周后和治疗8周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及治疗8周后的治愈率分别为85.7%(54/63)、95.2%(60/6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8%(34/62)、77.4%(48/62)。观察组治疗1周后和治疗8周后的血铅水平分别为(89.5±35.2)μg/L和(62.7±24.6)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1.7±38.5)μg/L和(108.7±36.3)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MSA联合营养素治疗儿童铅中毒效果显著,无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琉基丁二酸 血铅水平 铅中毒 营养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合胞病毒与婴幼儿喘息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饶晓林 黄超 +1 位作者 麦静仪 苏光辉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14期3258-3259,共2页
我院于2012年6~2014年6月对70例婴幼儿喘息性肺炎患者(喘息组)和80例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分析,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IL-4及IL-4R浓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从而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喘息性肺炎的的相关性。结果通过... 我院于2012年6~2014年6月对70例婴幼儿喘息性肺炎患者(喘息组)和80例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分析,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IL-4及IL-4R浓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从而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喘息性肺炎的的相关性。结果通过检测分析,喘息组患儿检测的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4R(IL-4R)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和IL-4R是呼吸道合胞病毒中重要的细胞介质,IL-4和IL-4R明显的增加,婴幼儿喘息性肺炎就会严重,因此呼吸道合胞病毒与婴幼儿喘息性肺炎呈明显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婴幼儿喘息性肺炎 IL-4及IL-4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类营养素联用对铅中毒患儿的疗效及预后影响
9
作者 饶晓林 张程 +2 位作者 吴萍 麦静仪 黄超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4期2050-2051,共2页
目的探究多类营养素联用对铅中毒患儿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84例铅中毒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2例,采用低剂量二巯基丁二酸(DMSA)与多类营养素联合干预,对照组42例,单... 目的探究多类营养素联用对铅中毒患儿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84例铅中毒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2例,采用低剂量二巯基丁二酸(DMSA)与多类营养素联合干预,对照组42例,单纯采用多类营养素进行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血铅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血铅水平均有所减低,但观察组血铅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院时以及出院8周后治愈例数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看,患儿随年龄的增长,血铅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男性患儿血铅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P<0.05),女性患儿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低剂量的DMSA联合多类营养素对铅中毒患儿进行干预,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患儿血铅水平能够较为迅速的恢复到正常水平,对患儿的预后情况有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素 DMSA 铅中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细菌性肠炎心肌酶异常及相关因素探讨
10
作者 黄超 《广州医药》 2001年第3期36-37,共2页
目的 :观察婴幼儿细菌性肠炎心肌酶谱变化 ,探讨细菌性肠炎患儿心肌酶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 :检测46例住院确诊为细菌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 (AST ,LDH ,CK ,HBDH)活性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方差分析 ,t检验。结果与结论 :①婴幼儿细菌性肠... 目的 :观察婴幼儿细菌性肠炎心肌酶谱变化 ,探讨细菌性肠炎患儿心肌酶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 :检测46例住院确诊为细菌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 (AST ,LDH ,CK ,HBDH)活性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方差分析 ,t检验。结果与结论 :①婴幼儿细菌性肠炎心肌酶 (AST ,LDH ,CK ,HBDH)活性增高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②细菌性肠炎心肌酶活性增高主要与感染细菌毒素、脱水酸中毒相关。③心肌酶 (AST ,LDH ,CK ,HBDH)活性增高不一定表示有心肌损害 ,故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疾病的特异性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肠炎 心肌酶 病毒 诊断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梁洁芳 曾碧仪 +2 位作者 饶晓林 苏光辉 麦静仪 《临床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持续与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12月儿科爱婴区新生儿黄疸患儿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持续蓝光照射,观察组则采用间隙蓝光照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 目的探讨持续与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12月儿科爱婴区新生儿黄疸患儿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持续蓝光照射,观察组则采用间隙蓝光照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对照组为93.33%(56/60),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7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8/60),对照组为28.33%(1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结论持续与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均有较佳临床效果,但间隙蓝光照射更加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蓝光 持续蓝光 新生儿黄疸
原文传递
骨形成蛋白2调节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作用机制研究
12
作者 麦静仪 饶晓林 +1 位作者 蔡勇 林舜娜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3年第8期763-768,共6页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2(BMP-2)调节肺动脉高压(PH)肺血管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分组:对照组、PH组、PH+BMP-2组、PH+BMP-2+小干扰BMP-2受体(si-BMPR)-Ⅰa组、PH+BMP-2+si-BMPR-Ⅰb组、PH+BMP-2+si-BMPR-Ⅱ组。通过...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2(BMP-2)调节肺动脉高压(PH)肺血管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分组:对照组、PH组、PH+BMP-2组、PH+BMP-2+小干扰BMP-2受体(si-BMPR)-Ⅰa组、PH+BMP-2+si-BMPR-Ⅰb组、PH+BMP-2+si-BMPR-Ⅱ组。通过缺氧诱导体外PH模型,分别转染si-BMPR-Ⅰa、si-BMPR-Ⅰb、si-BMPR-Ⅱ质粒沉默BMP-2的3个受体。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凋亡情况,检测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C1/6(TRPC1/6)、p21 mRNA和蛋白水平,以及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结果PH组PASMC中钙离子水平高于对照组[(785.15±44.26)nmol/L比(224.15±15.87)nmol/L],而凋亡率低于对照组[(3.15±0.22)%比(7.3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BMP-2组钙离子水平(297.64±21.46)nmol/L,低于PH组,而凋亡率为(6.88±0.75)%,高于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BMP-2+si-BMPR-Ⅰa组、PH+BMP-2+si-BMPR-Ⅰb组和PH+BMP-2+si-BMPR-Ⅱ组钙离子水平分别为(412.31±29.57)、(384.34±30.66)、(695.23±39.85)nmol/L,均高于PH+BMP-2组,而凋亡率分别为(4.10±0.27)%、(4.26±0.28)%、(3.33±0.24)%,均低于PH+BMP-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H+BMP-2+si-BMPR-Ⅱ组钙离子水平高于PH+BMP-2+si-BMPR-Ⅰa组和PH+BMP-2+si-BMPR-Ⅰb组,而凋亡率低于PH+BMP-2+si-BMPR-Ⅰa组和PH+BMP-2+si-BMPR-Ⅰ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2主要通过与受体BMPR-Ⅱ作用抑制TRPC1/6的表达,并抑制钙离子内流和促进p21表达,从而抑制PASMC的增殖并促进凋亡,参与肺血管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血管重构 骨形成蛋白2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儿童血铅水平测定及其对血红蛋白和脑诱发电波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饶晓林 麦静仪 +1 位作者 苏光辉 曾碧仪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12期1635-1638,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血铅水平在1~10岁儿童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探讨不同血铅值对儿童血红蛋白分布及脑诱发电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行入托体检及因疾病门诊就诊的儿童1 020例,检测其血铅水平,分析血铅水平在其各年龄段分布... 目的 观察不同血铅水平在1~10岁儿童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探讨不同血铅值对儿童血红蛋白分布及脑诱发电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行入托体检及因疾病门诊就诊的儿童1 020例,检测其血铅水平,分析血铅水平在其各年龄段分布,并按血铅水平分为<50 μg/L组、50~100 μg/L组、>100 μg/L组,观察三组儿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及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事件相关电位水平。结果 血铅水平≥50 μg/L的儿童占所研究儿童的23.0%,其中以50~100 μg/L最多,4~6岁年龄段的儿童占比最大。血铅水平>100 μg/L组FEP明显高于50~100 μg/L组及<50 μg/L组,Hb、MCHC则明显较其他两组低(P<0.05);血铅水平50~100 μg/L组FEP明显高于<50 μg/L组,Hb、MCHC则明显低于<50 μg/L组(P<0.05)。与晚期皮质电位相关的N35、P45及N60波在>100 μg/L组明显高于<50 μg/L组(P<0.05),50~100 μg/L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铅水平>100 μg/L组事件相关中位的N200及P300潜伏期明显高于<50 μg/L组,N200及P300波幅明显低于<50 μg/L组(P<0.05)。结论 血铅水平在50~100 μg/L范围主要分布于4~6岁年龄段,并且此范围血铅水平对儿童Hb合成有影响,并且对部分儿童神经系统及认知能力产生影响。故当儿童血铅水平在50~100 μg/L时就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铅 血红蛋白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脑诱发电波 皮质体感诱发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