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循证护理构建肝胆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防治体系 被引量:3
1
作者 罗玉媚 马克强 欧阳玉霞 《黑龙江医药》 CAS 2022年第6期1456-1458,共3页
目的:探讨行肝胆手术患者实行循证护理防治体系的干预效果。方法:本次试验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肝胆手术后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各40例的两组,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循证护理纳入研究组,比对两组血浆D-二聚... 目的:探讨行肝胆手术患者实行循证护理防治体系的干预效果。方法:本次试验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肝胆手术后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各40例的两组,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循证护理纳入研究组,比对两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临床依从性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出院前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疼痛评分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及临床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肝胆手术患者实行循证护理方案,能够改善患者不适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实践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外科 循证护理 深静脉血栓 防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胆囊炎患者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后不同时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对比分析
2
作者 林梁 刘登 +1 位作者 陈浩 马克强 《医药前沿》 2023年第26期47-49,共3页
目的:对比急性胆囊炎患者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BD)后不同时间段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7例(PTGBD后2周行腹腔镜胆囊切... 目的:对比急性胆囊炎患者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BD)后不同时间段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7例(PTGBD后2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B组27例(PTGBD后4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组27例(PTGBD后6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三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患者相比,B组、C组患者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与B组相比,C组患者手术时长明显延长、术中出血量升高。与A组相比,B组、C组患者中转开腹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C组患者胃肠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C组患者胃肠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52%、7.41%、11.11%,三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PTGBD后4周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效果较好,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中转开腹情况的发生,减少手术时间,有助于术后快速恢复,降低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PTGBD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临床指标 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RDW、PCT及IL-6联合在预测急性反流性胆管炎并发脓毒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3
作者 巫泓生 廖碧玲 +4 位作者 张薇 曹天生 嵇腾飞 罗玉媚 马克强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673-678,共6页
目的探讨炎性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降钙素原(PCT)及白介素6(IL-6)在预测急性反流性胆管炎并发脓毒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98例急性反... 目的探讨炎性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降钙素原(PCT)及白介素6(IL-6)在预测急性反流性胆管炎并发脓毒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98例急性反流性胆管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发病24 h内是否并发脓毒血症分为脓毒血症组(n=37)和对照组(n=61)。运用单因素分析法对患者一般资料、入院时收缩压、心率、身体质量指数(BMI),发病6 h内实验室检查以及急性胆管炎病情严重程度评分(TG18分级)进行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运用ROC曲线计算NLR、RDW、PCT及IL-6各独立风险因素及四者联合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最佳截断值及曲线下面积(AUC)。最后根据NLR、RDW、PCT、IL-6各独立风险因素及四者联合做出相应的列线图。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糖尿病、冠心病、白细胞计数(WBC)、NLR、RDW、C反应蛋白(CRP)、PCT、谷草转氨酶(AST)及IL-6方面,脓毒血症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NLR、RDW、PCT及IL-6是反流性胆管炎并发脓毒血症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PCT、RDW、NLR及IL-6四者联合的预测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比单一指标要高,分别达到87.0%和86.9%;同样地,四者联合的AUC均比单一指标的要高,达到0.938。结论NLR、RDW、PCT及IL-6的升高和急性反流性胆管炎患者并发脓毒血症关系密切,其在预测急性反流性胆管炎并发脓毒血症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反流性胆管炎 并发症 脓毒血症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红细胞分布宽度 降钙素原 白介素6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巫泓生 马克强 +7 位作者 曹天生 古维立 颜勇 余炯标 于海涛 刘岳 周彦元 黄广荣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778-783,共6页
目的:探讨《东京指南2018》指导下多中心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早期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3147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手术的时间分为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 目的:探讨《东京指南2018》指导下多中心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早期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3147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手术的时间分为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LC)组(发病至手术时间≤7 d,n=3085)与延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LC)组(发病至手术时间>7 d,n=62),再将ELC组分为早期ELC组(发病至手术时间≤3 d,n=1503)与延迟ELC组(发病至手术时间4~7 d,n=1582)两个亚组。对比分析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中处理情况、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ELC组中转开腹率低于DLC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短于D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C组与DL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早期ELC组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延迟ELC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多个医疗中心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证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东京指南2018》指导下行ELC是安全、可行的,该指南对肝胆外科临床具有明显的实用性与指导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心排量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对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复苏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巫泓生 马克强 +3 位作者 廖碧玲 嵇腾飞 黄健斌 曹天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02-1607,共6页
目的探讨无创心排量(CO)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监测对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复苏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4例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 目的探讨无创心排量(CO)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监测对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复苏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4例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通过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中心静脉压(CVP)进行目标导向性液体复苏;研究组通过床旁多普勒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动态监测患者CO,及PreSep导管经中心静脉导管监测患者ScvO_( 2),指导患者目标导向性体液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早期容量达标时间、腹痛症状缓解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甘油三酯(TG)恢复时间、治疗后6 h的血乳酸清除率,治疗前、治疗后第3、7天的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情况及急性胰腺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研究组容量达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8.7±1.6)h vs(19.6±2.1)h,t=-18.86,P<0.05]、腹痛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3.4±1.2)d vs(5.8±1.5)d,t=-16.74,P<0.05]、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5.6±2.3)d vs(8.2±2.5)d,t=-11.74,P<0.05]及血清TG降至正常水平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5.5±1.6)d vs(9.7±1.7)d,t=10.76,P<0.05];研究组第3天和第7天的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降低(11.86±1.88 vs 20.75±1.63,t=-17.36,P<0.05;6.21±1.13 vs 14.36±1.53,t=-18.41,P<0.05),研究组入院后6 h动脉血乳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24±0.23)mmol/L vs(5.07±0.17)mmol/L,t=-17.76,P<0.05],而6 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3.74±0.44)%vs(10.74±0.67)%,t=-17.73,P<0.05];对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对比分析,研究组胰周急性坏死积聚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76%vs 19.05%,χ^(2)=16.63,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9.52%vs 38.10%,χ^(2)=15.78,P<0.05)、胸腔积液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5.71%vs 88.10%,χ^(2)=8.96,P<0.0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7.14%vs 16.67%,χ^(2)=7.45,P<0.05)及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1.90%vs 30.95%,χ^(2)=7.96,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无创CO联合ScvO_(2)监测对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复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救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高脂血症 复苏术 心排血量 血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心排量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对急性返流性胆管炎合并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复苏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巫泓生 曹天生 +3 位作者 嵇腾飞 陈亮 邱旭彬 马克强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732-736,共5页
目的探讨无创心排量(cardiac output,CO)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监测对急性返流性胆管炎合并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复苏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5年1月... 目的探讨无创心排量(cardiac output,CO)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监测对急性返流性胆管炎合并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复苏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94例急性返流性胆管炎合并休克患者资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7例。在指导早期液体复苏的治疗中,对照组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中心静脉压(CVP)完成,研究组通过床旁多普勒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动态监测患者CO及经中心静脉导管监测患者ScvO2。比较两组早期容量达标时间、24 h后休克指数变化、治疗后6 h血乳酸清除率,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APACHE-III评分的变化情况,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早期容量达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4 h后休克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后6 h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第3、7天的APACHE-III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并发的肝脓肿、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脓毒血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临床上联合无创心排量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对急性返流性胆管炎合并休克患者早期液体管理具有良好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返流性胆管炎 休克 无创心排量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目标导向治疗 液体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联合乌司他丁在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中的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廖碧玲 巫泓生 +1 位作者 张升敏 曹天生 《广州医药》 2022年第4期83-88,共6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乌司他丁在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资料来自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自2018年—2020年收治的72例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4例。对照...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乌司他丁在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资料来自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自2018年—2020年收治的72例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即生长抑素+液体疗法);乌司他丁组则于常规组上联用乌司他丁;而研究组在常规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基础上加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比较3组患者腹痛及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甘油三酯下降的水平,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7天的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腹痛症状缓解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腹痛症状缓解时间较乌司他丁组缩短,且研究组甘油三酯下降水平较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快,而研究组第3天和第7天的APACHE-Ⅱ评分较常规组及乌司他丁组低,以上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乌司他丁可明显改善高脂血症合并重症急性胰腺炎腹部症状、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迅速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对患者近期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胰腺炎 高脂血症 胰岛素 乌司他丁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胆囊炎早期与延迟腹腔镜手术对比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巫泓生 马克强 +3 位作者 嵇腾飞 黄健斌 邱旭彬 曹天生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2年第7期527-534,共8页
目的:评价急性胆囊炎行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LC)与延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LC)的手术并发症、中转开腹率及卫生经济学指标。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PubMed、Springer、Cochrane、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急性胆囊炎... 目的:评价急性胆囊炎行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LC)与延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LC)的手术并发症、中转开腹率及卫生经济学指标。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PubMed、Springer、Cochrane、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急性胆囊炎行ELC与DLC对比的中英文文献,回顾性研究相关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工具进行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共12篇文献、4773例患者纳入研究,10篇为随机对照研究,2篇为回顾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DLC组总住院时间长于ELC组(WMD=-4.03,95%CI:-5.25~-2.82,P<0.00001),DLC组手术时间长于ELC组(WMD=3.30,95%CI:0.99~5.60,P=0.005),两组术中与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LC与DLC治疗急性胆囊炎在手术并发症、中转开腹率方面无明显差别,但ELC可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卫生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炎 急性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早期手术 延迟手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巫泓生 马克强 +7 位作者 曹天生 古维立 颜勇 余炯标 于海涛 刘岳 周彦元 黄广荣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55-60,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9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是否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分为中转组和非中转组,通过多元回归模式对患者性别、年...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9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是否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分为中转组和非中转组,通过多元回归模式对患者性别、年龄、BMI、既往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及既往腹部外科手术史)、术前实验室检查(WBC、PCT、CRP及INR)、术前胆囊B超特征(胆囊结石数量、胆囊壁厚度)及手术时间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资料数据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糖尿病病史、术前白细胞计数、PCT、CRP、结石数量、胆囊壁厚度是影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的因素(P<0.05);BMI(OR=1.784;95%CI:1.621~1.973;P<0.001)、糖尿病病史(OR=21.79;95%CI:13.49~34.90;P<0.001)、WBC(OR=1.330;95%CI:1.254~1.410;P<0.001)、PCT(OR=1.839;95%CI:1.631~2.079;P=0.004)、CRP(OR=2.025;95%CI:1.019~4.031;P=0.004)升高及胆囊壁增厚(OR=1.680;95%CI:1.520~1.859;P<0.001)为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结石数量(OR=0.422;95%CI:0.273~0.643;P=0.0005)为中转开腹的保护因素。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对BMI超标、术前有糖尿病病史、术前WBC、PCT及CRP较高或B超显示胆囊壁增厚、结石单发的患者,应考虑术中中转开腹手术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中转开腹手术 多因素 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成石饮食诱发胆结石及肝损伤机制的研究
10
作者 陈浩 林梁 +1 位作者 邹来宾 郭胜蓝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5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在小鼠模型基础上,探索成石饮食诱发胆结石及肝损伤的机制。方法将12只C57BL/6J小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成石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成石组喂养成石饲料,构建胆结石及肝损伤模型;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取肝脏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 目的在小鼠模型基础上,探索成石饮食诱发胆结石及肝损伤的机制。方法将12只C57BL/6J小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成石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成石组喂养成石饲料,构建胆结石及肝损伤模型;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取肝脏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采用免疫印迹(WB)、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成石组小鼠胆囊出现结石,肝脏病理检测显示肝损伤明显,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胆红素(bilirubin)和胆汁酸(BA)水平显著升高(P<0.05);Ⅱ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水平表达显著上升(P<0.001),AML12细胞乳酸脱氢酶、活性氧表达量明显提升(P<0.0001);肝脏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明显激活,M1型巨噬细胞极化明显。结论成石饲料诱导的小鼠胆结石及肝损伤可促进M1型巨噬细胞极化,进一步介导肝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石饮食 胆结石 肝损伤 巨噬细胞极化 NF-κB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