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构20世纪50、60年代广州粤剧演剧——兼简介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藏粤剧剧本
1
作者 罗丽 《戏曲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143-163,共21页
剧本作为舞台艺术的文本载体,在保存舞台艺术和承继剧种历史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资料室内藏有剧本近三千本,都是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广州地区创作上演的粤剧剧目,当年系因剧目审查需要,由各剧团提交集... 剧本作为舞台艺术的文本载体,在保存舞台艺术和承继剧种历史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资料室内藏有剧本近三千本,都是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广州地区创作上演的粤剧剧目,当年系因剧目审查需要,由各剧团提交集中于此,其中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剧本居多。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是时候揭开尘封的档案,再现当年粤剧走过的发展之路了,而这批粤剧演出审查本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目审查 舞台艺术 文学艺术创作 马师曾 李门 舞台演出 广东粤剧院 藏剧 数字化保护 演出剧目
原文传递
现代戏创作需自觉寻求艺术规律——从粤剧现代戏创作谈起
2
作者 罗丽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第4期42-44,共3页
戏曲现代戏,内容上着力表现当代生活,从形式上接纳现代舞台技术以及表演风格的新变,具有现代性品格和现代精神,在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上都有别于传统戏。1939年张庚发表的《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一文中就提出,戏曲应该表... 戏曲现代戏,内容上着力表现当代生活,从形式上接纳现代舞台技术以及表演风格的新变,具有现代性品格和现代精神,在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上都有别于传统戏。1939年张庚发表的《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一文中就提出,戏曲应该表现新时代、新生活并且反映现代精神。回顾戏曲现代戏的诞生,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民主革命活动影响,各地出现的戏曲改良运动,大力编演现代题材的新戏,以配合宣传革命。作为较有影响的地方戏的粤剧,20世纪初也随着革命志士班的出现,开始上演改良新戏,成为粤剧现代戏创作的先声。本文将从粤剧的现代戏的发展历程切入,探讨现代戏创作的粤剧剧种特色和个性表达,反思不足,分析现代戏创作在题材局限和主题主导中如何自觉理性寻求艺术规律进行创作,尝试为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寻找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现代戏 志士班 话剧民族化 现代题材 戏曲改良运动 现代舞台 戏曲创作 当代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粤剧在传统与现代中继续前行——观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剧目展演有感
3
作者 李秋萍 《歌海》 2016年第2期51-53,共3页
2015年12月9日至15日,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剧目展演在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和江南大剧院陆续上演。看完几出粤剧,笔者不禁感叹:粤剧也能这样演!此次孵化展演的五部剧目,或者从主题,或者从形式,抑或从表演手法等,总有一些区别于传... 2015年12月9日至15日,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剧目展演在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和江南大剧院陆续上演。看完几出粤剧,笔者不禁感叹:粤剧也能这样演!此次孵化展演的五部剧目,或者从主题,或者从形式,抑或从表演手法等,总有一些区别于传统粤剧的地方,而这恰恰正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当代的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创作 广州市 粤剧 展演 剧目 孵化 传统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詹天佑研究与话剧《铁血道钉》创作
4
作者 李新华 《影剧新作》 2016年第4期145-150,共6页
2016年6月,我作为话剧《铁血道钉》的编剧,与佛山艺术剧院的负责人一道,到北京参加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复评答辩。《铁血道钉》是近两年本人创作的、以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为题材的历史话剧。由于题材重大,... 2016年6月,我作为话剧《铁血道钉》的编剧,与佛山艺术剧院的负责人一道,到北京参加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复评答辩。《铁血道钉》是近两年本人创作的、以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为题材的历史话剧。由于题材重大,而且剧本相对成熟,通过了国家艺术基金的复评答辩,成为了年度扶持项目。这是本人创作的、继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天佑 话剧 剧种 京张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少儿期刊的选题探讨——以《小艺术家》栏目设置为例
5
作者 王希 《采写编》 2024年第11期103-105,共3页
少儿期刊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伙伴,承担着启迪智慧、培养兴趣、引导价值观等多重角色。综合性少儿期刊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少儿出版物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探讨综合性少儿期刊的选题策略,并以《小艺术家》栏目... 少儿期刊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伙伴,承担着启迪智慧、培养兴趣、引导价值观等多重角色。综合性少儿期刊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少儿出版物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探讨综合性少儿期刊的选题策略,并以《小艺术家》栏目设置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综合性少年期刊的编辑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少儿期刊 选题策略 《小艺术家》 栏目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正不忘本,创新不离宗——从“山乡风云”现象看粤剧革命戏创作
6
作者 刘琼芝 《戏剧之家》 2024年第35期3-5,共3页
国内戏剧界素有“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的说法。由吴有恒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改编成的粤剧《山乡风云》堪称粤剧革命现代戏创作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本剧1965年在中南区戏剧观摩大会上献演,后又进京演出,风靡全国,逐... 国内戏剧界素有“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的说法。由吴有恒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改编成的粤剧《山乡风云》堪称粤剧革命现代戏创作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本剧1965年在中南区戏剧观摩大会上献演,后又进京演出,风靡全国,逐渐奠定了粤剧作为全国十大剧种之一的地位,并获得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本剧的艺术质量和对戏曲现代戏的引领示范,引起全国戏曲界瞩目,先后被京剧、昆剧、秦腔、越剧等二十多个剧种移植,且历经半个多世纪常演不衰,成为粤剧“传帮带”的经典剧目,可谓“山乡风云”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本剧做到了守正创新,既创新塑造了革命戏的旦角主角形象,又坚守粤剧“雅俗兼备”的语汇本色,同时注重现代戏的戏曲化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风云》 粤剧 革命现代戏 戏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考掘与生命的复归——再论邓一光的深圳系列小说
7
作者 李德南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79,共7页
和邓一光最早的深圳系列小说相比,他近年同类题材的写作有两个显著的变化:由偏重叙写当下的生活转向注重历史的考掘,尤其是深圳史与岭南近现代历史的考掘,在历史的视野中观照当下;叙事空间和叙事视野也明显扩大。此外,邓一光通过互文写... 和邓一光最早的深圳系列小说相比,他近年同类题材的写作有两个显著的变化:由偏重叙写当下的生活转向注重历史的考掘,尤其是深圳史与岭南近现代历史的考掘,在历史的视野中观照当下;叙事空间和叙事视野也明显扩大。此外,邓一光通过互文写作等形式实现跨文类的资源整合,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视野,将城市与更为复杂的系统联系起来,为城市书写引入或建构具有当代性的复杂思维模式和系统思维模式。他在更新城市文学上做出了重要的尝试,也取得了不容忽视的实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一光 博物学 跨学科 深圳系列 岭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探索中前行的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回顾北京师范大学写作学科发展四十年(1979-2019)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国龙 封文慧 《写作》 2020年第2期21-31,共11页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较早开展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高校之一。在过去四十年间,以写作教研室的解散为起点,以作家研究生班的开设、国际写作中心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北京师范大学写作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历了由需求到建构、由被动到...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较早开展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高校之一。在过去四十年间,以写作教研室的解散为起点,以作家研究生班的开设、国际写作中心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北京师范大学写作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历了由需求到建构、由被动到自觉、由零散到整合的发展历程,逐渐完成了从基础写作向专业写作,从应用写作向文学写作的重心的转变。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在文学写作教学方面展开了多方面探索,并开始培养文学创作研究生,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创作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写作学 文学创作 创作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的凝视与思索--理解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一个角度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德南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59,共5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书写在逐渐增多,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其中,对空间问题的关注,成为不少作家的共同兴趣。他们或是以空间作为书写城市文学的方法,或是在写作中凝视各种形式的空间,通过思索空间的意蕴来拓宽、拓深个人对城市...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书写在逐渐增多,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其中,对空间问题的关注,成为不少作家的共同兴趣。他们或是以空间作为书写城市文学的方法,或是在写作中凝视各种形式的空间,通过思索空间的意蕴来拓宽、拓深个人对城市、人生还有新文明等领域的认知。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以来的城市文学和之前的城市文学相比,所涉及的经验范围有较大的拓展。这种拓展,又和空间本身的生产与拓展有很大的关系。在现代思想的视野中,空间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空间问题 现代思想 新文明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有顺文学批评的知识谱系与话语精神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德南 《创作与评论》 2016年第4期71-79,共9页
1990年代以来,谢有顺开始置身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场,先后出版了《我们内心的冲突》《活在真实中》《于坚谢有顺对话录》《此时的事物》《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文学的常道》《被忽视的精神》《从密室到旷野》等著作。这些作品,... 1990年代以来,谢有顺开始置身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场,先后出版了《我们内心的冲突》《活在真实中》《于坚谢有顺对话录》《此时的事物》《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文学的常道》《被忽视的精神》《从密室到旷野》等著作。这些作品,既有对中国当代文学困境的条分缕析,也有对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探寻;既有对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走向的判断,也有与具体作家作品的精神对话;既有对文学理想的张扬,也有对人生意念的传达。在文学批评日益衰微的今天,它们同时能得到学界同仁、专业作家、普通读者的认可与喜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对话 文学批评 谢有顺 知识谱系 中国当代文学 话语 90年代以来 作家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情铸艺 以情带声--访粤曲艺术家黄少梅
11
作者 罗丽 黄静珊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11期114-126,共13页
黄少梅简介: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31年生,祖籍广东番禺石碁,著名粤曲平喉“星腔”表演艺术家,小明星(邓曼薇)“星腔”第三代传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家协... 黄少梅简介: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31年生,祖籍广东番禺石碁,著名粤曲平喉“星腔”表演艺术家,小明星(邓曼薇)“星腔”第三代传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1944年,黄少梅拜“星腔”第二代传人李少芳为师,并向梁以忠、王者师、梁巨洵等名师学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曲艺 终身成就奖 国家一级演员 以情带声 广东省政协 广东番禺 曲艺家协会 粤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与笑声同在——访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
12
作者 罗丽(采访) 黄俊英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3期111-123,I0005,共14页
黄俊英简介:原名黄建培,1936年生,祖籍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作为粤语相声的开创者,他将北方曲艺形式带入岭南地区,是相声方言化的拓荒者之一,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广东最受欢迎笑星,是南粤家喻户晓的... 黄俊英简介:原名黄建培,1936年生,祖籍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作为粤语相声的开创者,他将北方曲艺形式带入岭南地区,是相声方言化的拓荒者之一,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广东最受欢迎笑星,是南粤家喻户晓的“羊城笑星”“相声大师”“开心果”。1983年,他成立了全国首个相声艺术研究学术社团“广州市相声艺术学会”,通过比赛活动挖掘相声艺术人才和曲艺原创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艺形式 相声艺术 广东省云浮市 学术社团 岭南地区 方言化 罗定市 原创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线女的三次艺术高峰
13
作者 练行村 《戏剧之家》 2022年第31期18-19,共2页
红线女是一代粤剧宗师,也是粤剧红派艺术创始人。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红腔和粤剧红派表演艺术,为粤剧赢得了南国红豆的美誉,是粤剧的旗帜和代表性人物,毛泽东同志为她题词“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本文试图从红线女... 红线女是一代粤剧宗师,也是粤剧红派艺术创始人。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红腔和粤剧红派表演艺术,为粤剧赢得了南国红豆的美誉,是粤剧的旗帜和代表性人物,毛泽东同志为她题词“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本文试图从红线女的三次艺术高峰的代表作入手,揭示其如何将生命融进艺术中并编织出一段当代南粤的神话,以及创立“红腔”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红线女 三次艺术高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折叠与融合:新世纪文学的发生语境与美学趋势
14
作者 李德南 《艺术广角》 2020年第5期13-16,共4页
以时间节点和时段来对文学思潮或文学现象等进行命名,在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中是常见的方法。新世纪文学这一命名,也带有鲜明的时间印记。它的提出,多少与陈平原所说的"世纪情绪"有关,也就是"每代人都喜欢夸大自己所处... 以时间节点和时段来对文学思潮或文学现象等进行命名,在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中是常见的方法。新世纪文学这一命名,也带有鲜明的时间印记。它的提出,多少与陈平原所说的"世纪情绪"有关,也就是"每代人都喜欢夸大自己所处时代的历史意义,尤其是世纪之交的一代"。[11]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则是因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的外部环境和具体的文学实践都出现了许多新变。文学主潮更迭的加速,便是新世纪文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文学史研究 陈平原 文学思潮 文学批评 所处时代 文学实践 文学主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时空,用美为广州加分
15
作者 邓毅富 温倩茵 +1 位作者 邓小玲 邓兆萍 《新经济》 2012年第9期30-35,共6页
姐姐画出百位粤剧名伶,妹妹裁剪广东特色霓裳一对画家和时装设计师姐妹见证广州文化的魅力一位是岭南画坛一鸣惊人的女画家邓小玲,百位粤剧名伶在她的笔触下活脱生辉;一位是广东本土著名时装设计师邓兆萍,霓裳文化在她的裁刀下幻变无穷... 姐姐画出百位粤剧名伶,妹妹裁剪广东特色霓裳一对画家和时装设计师姐妹见证广州文化的魅力一位是岭南画坛一鸣惊人的女画家邓小玲,百位粤剧名伶在她的笔触下活脱生辉;一位是广东本土著名时装设计师邓兆萍,霓裳文化在她的裁刀下幻变无穷。她们是邓氏姐妹花,自小相互扶持,彼此欣赏,成就今日灿烂人生,见证跨界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 加分 广州 时装设计师 艺术魅力 女画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现实题材剧本创作——粤剧《清水河畔》创作感
16
作者 吴海榕 《艺术大观》 2019年第20期0215-0215,0217,共2页
古装戏往往借古鉴今,绕着弯子来表达创作者的意图,而现代戏则是直面问题。现实题材虽然创作很受束缚,给创作者带来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难题,但是所起到的作用确实是不容小觑的。现实题材的戏曲剧本创作,难能,更可贵。
关键词 剧本创作 现实题材 戏曲 粤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土内外与岛屿写作 被引量:2
17
作者 蔡益怀(香港) 周洁茹 +1 位作者 王威廉 李德南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33,共8页
蔡益怀文学评论集《本土内外》及周洁茹长篇小说《岛上蔷薇》出版,二位作家与广东本土青年作家王威廉和李德南进行对谈,就各自的创作经历和体验,同时面对读者言说他们心目中的"香港",聊聊两岸写作现状。
关键词 本土内外 岛屿写作 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与神的共同体——论迟子建的人文理想与写作实践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德南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24,共14页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迟子建是一个殊异的存在。她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领域都有写作实践,都写出了具有影响力、甚至是具有经典性的作品。对于这三者的区别,迟子建曾有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如果说短篇是溪流,长篇是海洋,那么中篇就应...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迟子建是一个殊异的存在。她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领域都有写作实践,都写出了具有影响力、甚至是具有经典性的作品。对于这三者的区别,迟子建曾有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如果说短篇是溪流,长篇是海洋,那么中篇就应该是江河了。每种体裁都有自己的气象,比如短篇,它精致、质朴、清澈,更接近天籁, 长篇雄浑、浩渺、苍劲,给人一种水天相接的壮美感, 中篇呢,它凝重、开阔、浑厚,更多地带有人间烟火的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作家 迟子建 写作实践 人文理想 比喻性 经典性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折时期的心迹与心学——叶弥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德南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40,共8页
叶弥的小说有多种不同的读法。这次集中读她的长篇小说《不老》《风流图卷》《美哉少年》,还有《你的世界之外》《成长如蜕》《桃花渡》《叶弥六短篇》等小说集,时常在我脑海中回响的,是两个词:“断裂”与“破碎”。这两个词和理论无关... 叶弥的小说有多种不同的读法。这次集中读她的长篇小说《不老》《风流图卷》《美哉少年》,还有《你的世界之外》《成长如蜕》《桃花渡》《叶弥六短篇》等小说集,时常在我脑海中回响的,是两个词:“断裂”与“破碎”。这两个词和理论无关,也并非概念。我们可以从名词的角度去理解,视之为叶弥小说的关键词。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动词。这是因为,叶弥的很多小说在叙事层面都有一个动力机制:她笔下的人物往往会遭遇一些意外事件,因此陷入一种悬空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弥 叙事层面 悬空状态 转折时期 意外事件 关键词 动力机制 小说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电影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3
20
作者 罗丽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3期75-83,共9页
近年来,中国戏曲电影在步入繁荣复兴的同时,也依旧面临着种种问题,急需解决。多元的实践途径,多样化的审美呈现,是戏曲电影在艺术实践中对"一片一格"创作美学最佳的诠释。21世纪以来,新技术的加持、新观念的介入,戏曲电影尝... 近年来,中国戏曲电影在步入繁荣复兴的同时,也依旧面临着种种问题,急需解决。多元的实践途径,多样化的审美呈现,是戏曲电影在艺术实践中对"一片一格"创作美学最佳的诠释。21世纪以来,新技术的加持、新观念的介入,戏曲电影尝试在审美体验上,突破片种对戏曲时空观念和舞台表演程式的依赖,以此贴近当代。同时,只有戏曲电影真正进入院线,拥有成熟稳定的观众群体以及有效的票房,并建立适合具有自身特点、能长期运作的产业平台,才能把戏曲的传统魅力与当代价值通过戏曲电影展现出来,体现戏曲电影"守正创新"的实践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电影 一片一格 电影技术 产业平台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