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蔗家系的遗传测定与选择 被引量:5
1
作者 唐仕云 杨荣仲 +8 位作者 王伦旺 张保青 邓宇驰 杨翠芳 周珊 贤武 谭芳 谭宏伟 杨丽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2-479,共8页
以2013—2014年配制的108个甘蔗常用组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新1宿家系试验。通过测定家系新植和宿根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锤度及新植丛重、新植锤重性状,分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估计性状的遗传参数,并进行了家系的综合指数选择。... 以2013—2014年配制的108个甘蔗常用组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新1宿家系试验。通过测定家系新植和宿根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锤度及新植丛重、新植锤重性状,分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估计性状的遗传参数,并进行了家系的综合指数选择。结果表明:除宿根丛有效茎数之外,其他所有性状在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新植蔗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的广义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均高于宿根蔗的。新植蔗和宿根蔗的锤度的广义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新植家系的性状相关分析中,只有锤重与丛重之间,表型和遗传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过综合指数选择,选出了湛蔗74–141×CP72–1210、桂糖05–3084×粤糖91–976、云蔗02–588×ROC22、福农39号×桂糖03–1229、桂糖02–901×桂糖03–2357、桂糖05–2743×桂糖03–1229、桂糖92–66×ROC22、德蔗93–88×ROC22、桂糖05–3445×桂糖03–2309、粤糖00–319×CP72–1210、桂糖03–3089×ROC22、粤糖91–976×CP84–1198、粤辐90–95×CP72–1210、云蔗99–601×桂糖00–122、粤糖00–236×ROC22共15个优良家系,入选家系的丛重和锤重的遗传增益较大;综合指数选择与以锤重单性状选择的结果不完全相同,秩次相关系数为0.748,达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家系 遗传参数 指数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唐云仙 杨丽涛 +2 位作者 杨柳 廖芬 李杨瑞 《中国糖料》 2015年第3期62-64,共3页
综述了甘蔗多酚类物质的成分、分布、代谢、降低酚害途径及遗传改良调节PPO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甘蔗 多酚 褐变 遗传改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ScSAM)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9
3
作者 宋修鹏 张保青 +2 位作者 黄杏 杨丽涛 李杨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2-1010,共9页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甘蔗品种新台糖22(ROC 22)中克隆获得SAM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ScSAM,GenBank登录号为KC172558。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其序列,cDNA全长1466 bp,含有1个119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96个氨基酸,与高粱...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甘蔗品种新台糖22(ROC 22)中克隆获得SAM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ScSAM,GenBank登录号为KC172558。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其序列,cDNA全长1466 bp,含有1个119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96个氨基酸,与高粱和玉米等植物的SAM蛋白有很高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甘蔗ScSAM与高粱的SAM蛋白亲缘关系较近。Real-time PCR分析表明ScSAM为组成型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是叶中表达量的3.6倍。其在黑穗病菌胁迫和低温(4℃)、聚乙二醇(PEG)、NaCl非生物胁迫下均被诱导表达,但表达模式不同;在H2O2胁迫下其表达被抑制。推测其可能参与甘蔗抗黑穗病过程,且在甘蔗抗寒、抗旱、抗盐和抗氧化等胁迫过程中也起某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 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宿根矮化病菌形态特征及其对甘蔗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小秋 梁永检 +3 位作者 唐云仙 邵敏 杨丽涛 李杨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47,共6页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病原物为革兰氏阳性菌Leifsonia xyli subsp.xyli(Lxx)。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Lxx离体培养物形态和感病蔗茎维管超微结构,并用光合仪测定感病甘蔗+1叶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改...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病原物为革兰氏阳性菌Leifsonia xyli subsp.xyli(Lxx)。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Lxx离体培养物形态和感病蔗茎维管超微结构,并用光合仪测定感病甘蔗+1叶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改良的MSC培养基适于Lxx生长,培养的菌体形态多样,有隔膜和简体;菌体内细胞质分布不均,有电子透明物、电子稠密物及隔膜;RSD病原菌寄居在木质部导管的纹孔和导管壁上,其内粘附许多颗粒状物质;感染RSD蔗株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和蒸腾速率均低于健康蔗株,RSD可降低甘蔗的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宿根矮化病 形态特性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不同甘蔗品种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6
5
作者 Do Thanh Trung 李健 +4 位作者 张风娟 邢永秀 杨丽涛 李杨瑞 Nguyen Thi Hanh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8-866,共9页
我国80%以上的甘蔗种植在旱地,干旱缺水是影响甘蔗生产的主要因子。研究不同甘蔗品种的抗旱生理生化特性对于抗旱甘蔗品种选育和抗旱栽培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桶栽方式,对抗旱性有差异的F172(抗旱性强)和YL6(不抗旱)2个甘... 我国80%以上的甘蔗种植在旱地,干旱缺水是影响甘蔗生产的主要因子。研究不同甘蔗品种的抗旱生理生化特性对于抗旱甘蔗品种选育和抗旱栽培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桶栽方式,对抗旱性有差异的F172(抗旱性强)和YL6(不抗旱)2个甘蔗品种在苗期及伸长期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探讨了不同甘蔗品种抗旱性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抗旱性较强的甘蔗品种F172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中氧自由基清除酶系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氧化保护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非可溶性蛋白(ISP)、可溶性糖(SS)含量显著提高;与不抗旱甘蔗品种YL6相比,甘蔗品种F172叶片中丙二醛(MDA)、非可溶性糖(ISS)含量相对比较稳定;而不抗旱甘蔗品种YL6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中氧自由基清除酶反应较迟钝,MDA和ISS含量上升幅度相对较大,而可溶性蛋白(SP)、ISP含量下降。说明甘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差异是品种耐干旱胁迫存在差异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干旱胁迫 氧化酶 渗透调节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基因转化烟草的抗旱性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健 杜成忠 +3 位作者 王露蓉 邢永秀 李杨瑞 杨丽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42,共9页
为了分析甘蔗P5CS(sugrcane△~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etase gene,SoP5CS)基因的抗旱性能,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对烟草进行遗传转化,对拷贝数较低的4个转基因株系(T_1、T_4、T_6和T_9)进行抗旱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干旱... 为了分析甘蔗P5CS(sugrcane△~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etase gene,SoP5CS)基因的抗旱性能,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对烟草进行遗传转化,对拷贝数较低的4个转基因株系(T_1、T_4、T_6和T_9)进行抗旱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干旱胁迫下,T_9株系中SoP5CS及其编码的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都是最低的,T_1、T_4、T_6中SoP5CS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T_9的9.02、3.93和8.51倍,SoP5CS蛋白则分别是T_9的2.22、3.91和1.36倍;进一步分析发现T_1和T_6叶片脯氨酸和ABA含量相对较高,且4个株系均显著高于对照;MDA含量则是对照显著高于转基因植株,其中T_1的MDA累积量最低;P5CR和P5CS活性在对照和转基因植株间表现不一,在T_1和T_4中,2种酶活性均与对照相当,T_6和T_9则是显著高于对照;对于CAT活性,表现为T_6最高,T_1、T_4、T_9也显著高于对照;对于SOD活性,转基因株系均显著比对照高,其中T_4和T_6的相对较高;转基因株系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叶绿素减少量则低于对照。综合分析发现,T_6株系的抗旱性表现最好,T_1株系较好,表明SoP5CS基因确实具有较强的抗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P5CS基因 抗旱性 转基因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与抗旱性相关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DO Thanh-Trung 李健 +3 位作者 张风娟 杨丽涛 李杨瑞 邢永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37-1346,共10页
采用桶栽方式,对抗旱性强的F172和抗旱性弱的YL6甘蔗品种在苗期进行重度干旱胁迫处理后,应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进行差异蛋白质分析,分别找出差异显著的28和20个差异蛋白点,其中部分呈现上调表达,部分呈现下调表达,还有部分新增的蛋白点... 采用桶栽方式,对抗旱性强的F172和抗旱性弱的YL6甘蔗品种在苗期进行重度干旱胁迫处理后,应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进行差异蛋白质分析,分别找出差异显著的28和20个差异蛋白点,其中部分呈现上调表达,部分呈现下调表达,还有部分新增的蛋白点,因品种抗性不同而表现各异,F172叶片中的差异蛋白主要表现为上调表达,而YL6中大多表现为下调表达。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的甘蔗品种蛋白质丰度变化有显著差异。采用MALDI-TOF-TOF/MS鉴定所获得的差异蛋白,从YL6、F172中分别鉴定出18、14个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对所鉴定的蛋白质根据功能分为8类。YL6中参与自由基清除的2个,参与光合作用的6个,参与细胞生长和分裂的1个,参与基础代谢的6个,参与防卫反应的2个,未知功能蛋白1个。F172中参与自由基清除的1个,参与光合作用的2个,参与细胞生长和分裂的2个,参与基础代谢的4个,参与信号转导的2个,参与蛋白加工的1个,未知功能蛋白2个,其中22 k D干旱诱导蛋白的丰度明显提高,而在YL6中则检测不到此蛋白。这说明在干旱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的甘蔗品种在蛋白质组成上有很大差异,推测这是不同甘蔗品种间抗旱性差异的重要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水分胁迫 蛋白质组 差异表达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引进甘蔗品种桂哥1号和桂斐1号的田间表现 被引量:1
8
作者 陆建明 盘杨飞 +2 位作者 岑盖京 杨丽涛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157-2162,共6页
【目的】观察新引进甘蔗品种桂斐1号和桂哥1号的田间表现,对其在广西本土条件下的应用前景作出初步评价。【方法】采用拉丁方设计,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对照,于2015和2016年分别进行桂哥1号和桂斐1号新植蔗和宿根蔗田间试验,观测两个... 【目的】观察新引进甘蔗品种桂斐1号和桂哥1号的田间表现,对其在广西本土条件下的应用前景作出初步评价。【方法】采用拉丁方设计,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对照,于2015和2016年分别进行桂哥1号和桂斐1号新植蔗和宿根蔗田间试验,观测两个新引进甘蔗品种在常规栽培管理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与对照品种ROC22相比,两个引进品种的出苗(发株)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光合速率较低,枯心率和分蘖率较高,抗黑穗病能力较强。桂哥1号的株高和生长速率与ROC22差异不明显,而桂斐1号的株高和生长速率较ROC22明显较低。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来看,新植蔗中桂哥1号的有效茎数与ROC22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而桂斐1号显著低于ROC22(P<0.05,下同);宿根蔗中桂哥1号的有效茎数显著高于ROC22和桂斐1号,桂斐1号与ROC22无显著差异。新植蔗产量表现为ROC22>桂哥1号>桂斐1号,宿根蔗产量表现为桂哥1号>桂斐1号>ROC22。从甘蔗品质性状来看,桂哥1号高产高糖,蔗汁重力纯度高;桂斐1号高产高糖,纤维分低,出汁率高,中晚熟。两个引进品种的综合性状均优于对照品种ROC22。【结论】新引进甘蔗品种桂哥1号和桂斐1号表现中大茎,脱叶性好,抗病性和宿根性强,高产高糖,综合性状优于对照品种ROC22,可在不同蔗区进一步开展试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桂哥1号 桂斐1号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甘蔗品种在来宾地区的表现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农泽梅 覃凤金 +4 位作者 欧克纬 游建华 周全光 吕平 卢业飞 《广西糖业》 2022年第3期17-20,共4页
为筛选适宜来宾市蔗区种植的优良甘蔗新品种,本团队于2020年在来宾市兴宾区引进桂热2号优良甘蔗新品种,并与当地农户自留品种桂糖41号、粤糖00-236等2个品种进行新植比较试验。通过对三个品种进行一个周期的观察测量,结果表明,粤糖00-23... 为筛选适宜来宾市蔗区种植的优良甘蔗新品种,本团队于2020年在来宾市兴宾区引进桂热2号优良甘蔗新品种,并与当地农户自留品种桂糖41号、粤糖00-236等2个品种进行新植比较试验。通过对三个品种进行一个周期的观察测量,结果表明,粤糖00-236表现为早熟品种,其产量及产糖量在三者中表现最低,分别为98.66 t/hm^(2)、15.74 t/hm^(2);桂糖41号的产量及产糖量在三者中表现中等,分别为106.00 t/hm^(2)、16.95 t/hm^(2);桂热2号表现为较晚熟品种,其产量及产糖量在3个品种中表现最高,分别达到129.25 t/hm2、20.21 t/hm^(2)。三者均有其优点,从甘蔗种植区品种结构的合理化、多样化管理上考虑,三者均可作为来宾地区的优良甘蔗新品种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品种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韦振飞 何燕芳 +4 位作者 覃艳 闭闻文 马秋明 韦玉全 梁永检 《广西糖业》 2022年第3期3-7,47,共6页
为了解广西地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综合效益,为广西甘蔗螟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并促进生物防治螟虫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本试验通过放蜂区与常规防治区的对比,调查了释放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及对甘蔗生物学性状、产量及... 为了解广西地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综合效益,为广西甘蔗螟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并促进生物防治螟虫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本试验通过放蜂区与常规防治区的对比,调查了释放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及对甘蔗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理论蔗糖分的影响,并同时分析了释放赤眼蜂的综合效益。结果显示,与常规防治方法相比,释放赤眼蜂能使螟害节率降低84.04%,螟害株率降低57.21%,断尾率降低57.29%;放蜂区甘蔗株高更高,茎更粗,植株生长更好;理论产量提高了12.07%,理论蔗糖分提高了1.17%;放蜂区农药减量明显,经济收入更高,农民对放蜂防螟的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眼蜂 生物防治 甘蔗 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氮条件下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建波 彭东海 +3 位作者 覃刘东 邢永秀 李杨瑞 杨丽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26-1432,共7页
为探究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在施用尿素150kg·hm-2条件下,选择3个甘蔗品种(B8、ROC22及GT21)进行了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两种种植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的有效茎数、茎径以及... 为探究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在施用尿素150kg·hm-2条件下,选择3个甘蔗品种(B8、ROC22及GT21)进行了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两种种植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的有效茎数、茎径以及原料蔗、蔗糖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而对原料蔗品质影响不大;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处理的宿根蔗茎径大小、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和糖产量分别提高5.1%~8.7%、7.9%~31.0%、9.0%~40.5%和5.6%~39.5%;每公顷原料蔗+大豆、糖+大豆可分别增收5.89~7.93万元和5.83~7.72万元;3个品种中,ROC22间作大豆的经济收益最高,而宿根蔗B8和GT21的产量均高于ROC22.表明甘蔗-大豆间作是减少氮肥施用、提高经济收入的有效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大豆间作 品种 低氮 产量 品质 经济效益
原文传递
Research Progress of Sugarcane Chloroplast Genome
12
作者 吴杨 周会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3年第12期1693-1697,1706,共6页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ies,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s have been sequenced in various plant species to date, and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se genes have b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ies,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s have been sequenced in various plant species to date, and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se genes have been deter-mined. The chloroplast genome structure in most higher plants is stable, since the gene number, arrangement and composition are conservative. The determination of sugarcane 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sugarcane chloroplast related research. This article gives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ugarcane chloroplast genome through the chloroplast genome map, gene structure, function, chloroplast RNA editing,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 Saccharum and relat-ed genera. This study held great potential to clarify more directions in researches, including sugarcane chloroplas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complete chloroplast nu-cleotide sequence determination in Saccharum and closely related genera, cpSSR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GARCANE Chloroplast genome RNA editing Phylogenetic analysis Chloroplast trans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